第203章四品冠戴五品官 - 人在大明,从做豆腐开始 - 爱打赌的饺子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03章四品冠戴五品官

按照历朝历代的传统,从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开始,官府就不再办公了。当官的也是人,也要过年。

从腊月二十五到来年初五的这十天,是一年当中难得的“法定节假日”,如果没什么特别要紧的事情,除了少数“值班人员”之外,各个衙门里的官员都回家过年去了。

忙碌了一整年的朱元璋难得的清闲下来,正在陪着马皇后闲聊。

因为刚刚输完了液,马皇后的心情很好。

“母后愈发的清瘦了。”

当晋王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朱元璋很罕见的给了晋王一个好脸色,如同所有和儿女拉家常的老父亲那样,满面笑容的说道:“瘦点好,有钱难买老来瘦,这是好事。”

这确实是好事。

随着青霉素的制取成功,经过连续四天的输液之后,马皇后身上的浮肿已开始消褪,这让她的肌肤起了很多明显的褶皱,变得更加松弛。甚至连眼皮都耷拉了下来,显得比实际年龄更加苍老。

但她的精神和气色却有了明显的好转:“我这身子骨啊,这两天明显好起来了,多吃了两块奶糕……”

马皇后看了看桌子上的那一碟子奶糕,笑呵呵的说道:“这是秦王贡上来的吧?味道还真不错呢。吴郎中也说了,要我多吃这个东西……”

“只要母后喜欢就好,回头让二弟多送些过来。”太子朱标笑呵呵的说道:“母后能多吃他两块糕点,二弟肯定欢喜的不行。”

“三儿。”马皇后亲切的呼唤着秦王的乳名:“这一遭,真是辛苦你了。”

能得到马皇后的金口一赞,胜过百千赏赐,晋王赶紧做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伏拜于地:“但凡对母后稍有益处之事,儿臣纵是粉身碎骨亦心甘情愿。”

“别跪着了,这里没有外人,你跪给谁看呢?起来吧。”朱元璋面无表情的说了一句:“这一回,老三总算是稍微做了点事情。”

朱元璋本就是一副霹雳火爆的脾气,又对儿子们素来严苛,动辄打骂,都已成了家常便饭。除了对太子朱标稍好一些之外,对其他的儿子从来就不假辞色。

手握重权的晋王是真怕这个父亲,已经怕到了骨子里,朱元璋一瞪眼他就得哆嗦好半天。

这一次朱元璋没有称他为“晋王”,而是使用了“老三”这个称呼,立刻就显得亲近了许多。

晋王知道自己讨了父母的欢心,趁机跪坐在马皇后脚下,轻轻的帮她捶腿,做出一副十分惶恐百分荣幸的神态:“孩儿自幼顽劣,却始终谨守这个孝字,不敢有一时或忘……”

“别卖你的蜜糖嘴,”朱元璋笑骂了一句,“这一回好歹你算是做了点事情,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回头朕赏你点什么……”

能见到朱元璋的好脸色,已是十分的难得,晋王哪里还敢要什么赏赐?

“孩儿所做之事,不过是人子之本分,全都是应该做的,哪里有半个苦字?不敢奢求父皇之赏。”

“既然你已做了应做之事,就早点回去吧。”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确:你是事情已经办完了,赶紧滚回你自己的封地去。

按照大明朝的体制,像晋王这样的藩王,非明旨不得进京。私自进京视同谋反,所以晋王很少有来到京城的机会。

好不容易才做了点能讨父母欢心之事,晋王又怎么会心甘情愿的回到山西去呢?

他还有很多自己的事情没有做呢。

晋王明明已经是个三十多岁的孩子,却象个可怜兮兮的孩子一样向马皇后投去了求助的目光。

“三儿难得回来一次,就陪着我过个年吧。”

当马皇后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朱元璋什么话都没有说,算是默认了马皇后的安排。

“这些年,三儿在山西吃了不少苦,也做了些事情。”马皇后回过头去,看了看身后的吴子山:“吴郎中就是出自山西的人才嘛。”

吴子山确实出自山西,但他的官场履历却是典型的京官,事实上和晋王系没有什么关联,马皇后故意这么说,其实就是在帮晋王说话。

“吴郎中用的药物确实神奇,效果立竿见影。”马皇后虽然依旧面带微笑,但说话的语气却显得有些严肃了,“只不过……为了得到此药,竟然牵扯到朝廷的北伐大事,也不知道有多少将士因此而血洒疆场埋骨异乡,实我之罪也……”

“若是早些知道这药如此难得,我宁可……”

这青霉素来之不易,实在是太难得了。

为了弄这个东西,不惜临时调整北伐战略,多少热血男儿抛头颅洒热血,仅仅只是为了挽救马皇后一人的性命。

这真值得么?

“值得。”关键时刻,吴子山给出了绝对肯定的回答:“此药一出,可不仅仅只是医治皇后一人,无数病患必因此而获益……”

已经在批量生产青霉素了,这东西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虽然这事是因为马皇后一人而起,但最终的受益者却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个人。

“话虽如此,理则不然。”马皇后幽幽的说道:“这药如此金贵,一般的百姓之家又怎用的起?”

这种药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比同等重量的黄金还要贵的多的多的多,就比说一般的百姓之家了,普通的有钱人家都用不起。

“此药初创自然金贵些,等产的多了也就会便宜些……”

新药肯定很贵,但只要工业化批量生产,价格就会一落千丈,但这需要时间。

“只希望你能产出更多好药,切切实实惠及万民……”

“吴郎中啊。”朱元璋看了看吴子山,“皇后这边还离不开你,又要制那灵药,不如把户部的差事卸了,到太医院任职,也好专心医治皇后的病情。太医院那边有没有什么空缺?”

这话虽然是用商量的口吻说出来的,却绝不是商量的意思,而是命令。

“回陛下,太医院一使两判并无职缺。”

按照制度,太医院有个院使的一把手,还有两个院判是二把手,全都是实职,并无职位空缺。

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根本就不算个事儿:“无有职缺就立个空缺出来,增设院正一职即可。”

院正,太医院并没有这个职务,完全就是朱元璋临时设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