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发明个锤子的玻璃
当吴子山从户部衙门走出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已经下了大半天的雨夹雪还没有停,雨点子夹杂着细碎的雪花落在京城斑驳的石板路上,闪耀着湿漉漉的水光。
虽然天气很差,秦淮河上的花船依旧往来如织,阵阵喧嚣彰显着这个时代最繁华大都市的鼎盛。
江南的冬天虽然比不得晋北那么酷寒,却又湿又冷,真让人受不了。
尤其是在这样的雨雪天气,地上的积水已经浸透了靴子,脚底板一片冰凉。
当吴子山回到家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家里已不是以往那副宁静安详的模样,而是变得喧嚣热闹,七八个穿着短衫的匠人正在忙忙碌碌,叮叮当当的声响不绝于耳。
“这是在做什么?干嘛请这么多匠人?”
妻子笑着说道:“天气越来越冷了,我看别人家的乾坤炉很好,就请匠人到咱家也弄一个这样的炉子过冬取暖。”
乾坤炉?
那是什么玩意?
所谓的“乾坤炉”,其实就是一个大肚小口的铁炉子,不同之处就在于内置了一个铸铁的水箱,里边灌满了水。水烧热之后就会在对流的作用下,流淌到屋内的铁皮夹层当中,就可以取暖了。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土暖气嘛。
“有了这样的乾坤炉,屋内就再也没有了飘扬的煤灰,只要炉火不熄,所有的房间都能暖和起来。”
虽然杏儿对这种新式的取暖炉大加赞赏,吴子山却不以为然:这玩意虽然很实用,却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真心没啥好说的。
最多只过了顿饭光景,“土暖气”就已安装完毕,稍一试过果然暖烘烘的,确实不错。
“有了这个东西,保管老爷夫人过个暖冬。”那个年老的匠人师傅嘿嘿的笑着:“承惠,四缗又三百二十个钱。”
“二十个钱你也要?就把零头抹了吧?”
“我们赚的是辛苦钱啊。”
“二十个钱的零头也不给我抹,真小气。”杏儿嘟嘟囔囔的数着铜钱……
工匠们从杏儿手中接过沉甸甸的铜钱,正要告辞离去的时候,却又被吴子山唤了回来。
“这位大老爷,您家是不是对我们的乾坤炉有什么不满意?”
“没有不满意,我只是想问问。”吴子山指着炉子顶端的那个小物件儿问道:“这是个什么东西?”
“这是浮子筒,观看水位用的。”
因为这种“土暖气”需要不停的烧热水,水分肯定会越蒸发越少,为了避免干烧就需要隔三差五的添水,所以专门弄了一个浮子筒,用来观察暖气中存水量。
吴子山用手指轻轻的敲打着那个透明的浮子筒:“此物晶莹剔透,不会是水晶的吧?”
听了这句话,那匠人立刻就笑了:“这位老爷别开玩笑了,我们的乾坤炉的售价是四千三百钱,折合成银子连三两六钱都不到,这样的价格怎会买得起水晶?那是玻璃。”
啥玩意?
玻璃?
大明朝就已经有玻璃了?
在很多影视作品当中,主角穿越回到了古代之后,往往会想方设法的制造玻璃。
“傻乎乎”的古人总是把廉价的玻璃当成是昂贵的水晶,甚至不惜花大价钱购买,每次都让穿越到古代的主角赚的盆满钵满。
其实,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玻璃这种东西,早就已经有了,国内就出土过两汉时期的玻璃器皿。就算是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使用玻璃杯喝酒,都不算奇怪。只是那个时期的玻璃,因为工艺和技术的落后,还远远达不到“清澈透明”的程度。
到了宋末,玻璃制取工艺技术日渐成熟,尤其是在元朝,随着贸易的繁荣,国内的玻璃制品开始大量出口东南亚地区,元朝还专门设立一个官方的玻璃生产部门——化玉坊。
元朝灭亡之后,化玉坊解散,工匠们流落各地,制作技艺进一步扩散开来。
时至今日,很多繁华的大城市都有玻璃工坊,尤其是富庶的江南和两浙以及福建沿海一带,大大小小的玻璃工坊也不知道有多少。
很多到了明朝的穿越人士,总是喜欢用发明玻璃来攫取第一桶金。其实明朝的玻璃制造工艺已经很普及很成熟了,还发明个锤子的玻璃!
因为已经安装了“土暖气”,房间里暖烘烘的,杏儿笑嘻嘻的对闰小姐说道:“老爷今天这是怎么了?一直对着那个浮筒子笑,他都已经傻笑了半个时辰,怕不是中了邪……”
“你才中了邪呢!”吴子山还在对着那个透明的玻璃浮筒傻笑:“这真是个好东西。”
好东西?
这玩意虽然晶莹剔透,但却谈不上“珍贵”,就算还达不到烂大街的地步,也并不是什么稀罕物件儿,杏儿实在看不出这东西好在哪里。
“杏儿啊,你还记得体温计和血压计吗?”
记得呀。
当然记得。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接受过正规操作的“护士”,早在去年爆发黑皮瘟的时候,杏儿就已经学会了使用体温计和血压计。
只要有了成熟的玻璃制造技术,吴子山就能大批量生产体温计和血压计了。
这两种小型的医疗器械,虽然原理很简单,制造工艺也不复杂,却集合了物理学、生理学等等科学原理。一旦大批量的推广开来,必然会有产生重大影响……
很多的穿越者,来到古代之后,都习惯于大炼钢铁,制造枪炮,或者再干脆一点,直接就把蒸汽机这个大杀器给制造出来,随随便便就能改变历史。
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搞重工业!
其实,这多是一厢情愿的异想天开,跨越时代的重工业很难真正转化为现实:没有电力,没有车床,连产业工人都没有,怎么弄重工业?哪来的钢铁洪流?
至于说蒸汽机……那就更扯了,气密性解决不了,所谓的蒸汽机真心不如一头毛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