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天下湘军第六卷大江东去》(10) - 天下湘军 - 楚天舒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天下湘军 >

第一百一十一章《天下湘军第六卷大江东去》(10)

第十回嗣同问道七里铺杨度独选帝王学

这天,谭嗣同问王闿运道:“先生,为什么用春夏秋冬作为四季名称?”王闿运略一沉思道:“这个问题有三种说法。一说是春夏季节实行奖赏,秋冬季节实行惩罚,各取一个季节引申为褒贬;二说是孔子写书,从春天开始写作,到秋天才写完,称作春秋;三说是鲁国史书的名称。不管怎么说,春秋都与孔子有关,人们一提到春秋,大家都知道是孔子的著作。”

谭嗣同又问道:“《易经》有一句名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话如何理解?”

王闿运看了一下谭嗣同,说道:“我是这样理解的,任何事物生长到极点的时候都会发生改变,只有发生改变后才能继续往前发展,只有不断地往前发展才能保证长盛不衰。变法有成功有失败,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载入史册,成功了不要扬扬得意,失败了也不要垂头丧气。”

谭嗣同正聚精会神,仔细听讲,见先生停了下来,便给老师倒了一杯南岳云雾茶,又说道:“我自幼就佩服孙膑、范仲淹,想以他们为榜样,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为国家图强,为老百姓谋福祉,请先生给我讲一讲范仲淹。”

王闿运说道:“好,我就给你简单讲一下范仲淹,再谈孙膑,你以为如何?”

谭嗣同道:“谢先生!”

王闿运轻呷了一口茶水,亮起嗓子讲开了:“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在中国历代名臣之中,他的文治武功很少有人能与之媲美。范仲淹文治可以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唐朝的魏徵、明朝的张居正、国朝的范文程并列;武功可以与汉代的韩信、唐代的李靖、宋代的岳飞、当代的左宗棠并列。范仲淹为官数十年,四起四落,他在岳州城的《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焉,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当宰相时,经常犯颜直谏,颇似唐太宗时期的魏徵,因此被宋仁宗降罪,受到其他大臣排挤。但是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庆历年间,他革新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发展文化教育、社会经济等,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安石担任宰相,继续推行改革,其熙宁变法就是以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为基础的,涉及各个领域,北宋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军事实力也有较大发展。可惜司马光担任宰相以后,将王安石新法全部废除了。司马光担任宰相以前,从来不表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有时面对政敌的攻击,也不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叫不与人争,不争,天下人莫敢争也。”王闿运说到这里突然提高了嗓音,盯着谭嗣同道,“这就是帝王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谭嗣同知道先生累了,建议早点休息。王闿运点了点头,在谭嗣同的陪同下离开书房。

却说云湖桥有一位姓陈的老夫人,与王闿运是远房亲戚。她丈夫去世得比较早,一生操劳,生有两子两女。大儿子加入湘军,在安徽庐州三河镇战死,得了一点抚恤银子,她在云湖桥买了十几亩薄田。小儿子做了个泥瓦匠,经常在外面给人帮工,赚点银子补贴家用,日子还算过得去。

两个女儿长大后嫁到湘潭,大女儿开了布鞋店,专门卖布鞋;小女儿开了雨伞店,专门卖油纸伞。两个女儿也挺孝顺,经常回来看她。

大女儿每次回家,都要给她带来长沙、湘潭一带的小吃,一提一大包,陈老夫人见大女儿回来总是眉开眼笑,将这些吃的全部拿出来给孙子,自己舍不得吃一点。

小女儿每次回家,从不给陈老夫人买吃的,临走时总要塞给老夫人一点银子,让她自己零花。陈老夫人将小女儿给她的零花钱存着,到一定数量以后再给孙子、儿媳妇扯点衣服。

一天,小女儿回家,看见陈老夫人在扯布,准备给孙子、媳妇做衣服。小女儿很不高兴,与陈老夫人吵了一架,说:“我给你的银子是留给你自己花的,花在孙子身上还情有可原,花在嫂子身上有什么道理呢?”

陈老夫人一肚子委屈,她认为还是大女儿对她好。

王代懿结婚这天,陈老夫人来送礼,王闿运让她住了下来,叫几个亲戚陪她打麻将。老夫人非常高兴,一连三天,天天赢钱。临走的时候,陈老夫人将这桩心事告诉了王闿运。

王闿运对陈老夫人说道:“陈姐,您福气挺好,儿孙满堂,有田有米。两个女儿都孝顺,一个送吃的,一个送银子,云湖桥像您这样的家庭还真不多。”

陈老夫人听了王闿运夸奖,心里挺舒服,但她还是心中郁闷,问:“你看这天气,下了一场大雪,天变阴了,又不放晴,又不下雨的,我在湘潭的两个女儿,生意都开不了张啦!”

王闿运知道她又在担心她大女儿的布鞋店,小女儿的雨伞店的生意,就安慰她说:“你看这阴天,也不知道是要下雨还是要放晴,这种天气你两个女儿的生意都好。如果要下雨,别人必然买雨伞备着,如果放晴,布鞋店的生意肯定好。”

陈老夫人听后,脸色好多了。

王闿运继续开导她说:“你也不要每天忧愁了,凡事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晴天,您要替您大女儿高兴,她家布鞋店的生意肯定很好。如果是雨天,您要替您小女儿高兴,她家雨伞店的生意肯定不会差。这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您家两个女必然有一家生意兴隆,您还有什么忧愁的呢?”

陈老夫人一听顿时乐开了花,道:“听湘绮先生一番话,我总算想明白了,不管是什么天气,我两个女儿家的生意都好。”

陈老夫人乐颠颠地告辞了,王闿运望着她远去的背影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谭嗣同不解其意,王闿运说道:“过几天必有消息。”

五天以后,陈老夫人的家人来报,说陈老夫人去世了,请王先生写副挽联。

王闿运问其缘故,来报的人说:“陈老夫人回家的第二天,小女儿回家了,母女吵了一架,不欢而散。陈老夫人伤心不已,去找人打麻将,打了两天两夜没有和牌,第三天中午,陈老夫人海底捞月,又是清一色的杠上开花,高兴得不行,最后笑死在牌桌上。”

王闿运二话没说,叫来人跟他一起到书房,提笔一挥就写了一副挽联,谭嗣同上前一看,先生写的是——

生前劳碌二五八

死后含笑杠上开

来人将挽联拿回去挂出后,大家都说:“湘绮楼王先生的对联写得好。”

快到年关了,谭嗣同向王闿运告辞,准备回浏阳过年。

王闿运知道短时间内再与谭嗣同探讨学问是一件难事,便将自己收藏的《史记》《三国志》《汉书》《资治通鉴》送了一套给谭嗣同。临别时,王闿运语重心长地对谭嗣同说道:“人的生命非常短暂,佛家认为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希望复生回到浏阳以后要静下心来,不要到处跑了,更不要为一些琐碎的事情去忙碌,想一想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把握机会努力去做。”

谭嗣同深以为然,随后问道:“先生过完年后要去江西吗?

王闿运点点头道:“是的。”

谭嗣同上马后,与王闿运依依惜别。

除夕夜刚过,王家还沉浸在过年的气氛之中。王闿运总算是遂了心愿,王代懿考中了秀才,娶了杨庄做儿媳妇,帝王学也找到了传人。

今天是大年初一,新女婿是要去丈母娘家拜年的。一大早杨庄就将王代懿喊起来了,两人穿戴一新,带齐了新年礼品和压岁钱,骑马上路了。

去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时,杨庄回家听母亲说过,哥哥杨度已从日本回国,这几天会回到湘潭,在老家过年。

杨度,字皙子,湖南湘潭人。人长得帅,诗文也做得非常好。这些年来,杨度接连高中秀才、举人,前两年湖南人流行出国留学,杨度也不例外,到日本留学去了。

结婚以后,第一次回家过新年,杨庄骑马走在前面,她不时回头看看王代懿。杨庄来到家门口,她家的大门是敞开的,门两旁贴上了大红春联。杨家那只大黄狗一看杨庄骑马回来了,冲着马吠了几声。杨庄叔父闻声出来一看,见侄女儿女婿回来,将二人迎进堂屋里坐下。王代懿将拜年干货全部搬进堂屋,杨庄叔父又拿着一串鞭炮出去放了。

杨度听见鞭炮声响,从书房里出来,杨庄一见,跑上去扑在哥哥怀中。兄妹俩有几年没有在一起了,见面以后自然要寒暄一番。

杨度迫不及待地问:“妹夫呢?”

杨庄扯着杨度的袖子,朝着王代懿一指道:“哥,那位就是。”

杨度一看,只见一位青年后生眉清目秀,朝他憨笑了几下。杨庄嗔道:“蠢婆子,还不过来见哥哥。”

王代懿连忙走上前鞠了一躬,道:“妹夫王代懿给哥哥拜年。”

杨度伸出手来跟王代懿握手,王代懿将手伸出来,象征性地跟杨度握了一下,杨度道:“看来咱们湘潭的新科秀才不习惯外国人的礼节。”

杨庄迫不及待地说道:“哥,快给我讲讲日本的见闻吧!”

杨度答道:“就是你急,哪像一个新媳妇的样子?”

杨庄笑了笑说道:“这不是在家里嘛!”

杨度在火盆边坐了下来,杨庄跟着哥哥坐在一起,王代懿坐在对面。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