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天下湘军第六卷大江东去》(19)
第十九回压倒清廷一稻草支起民国两书生光绪二十九年十月,英国不满足于在西藏的既得利益,准备再次武装入侵西藏。十二月五日,麦克唐纳少将率领荣赫鹏等三千多名士兵,三千多人的运输队,一共七千多人从锡金出发。名义上是护送使团入藏谈判,实则上是武力入侵西藏。英军翻过海拔4300米高的帕里拉山岭,进入亚东。亚东没有设防,仅有两名藏汉官员前来进行制止,但面对荷枪实弹的英军,这种阻止显然是无效的。
光绪三十年元月七日,在亚东县土纳山,英军与藏军相遇,双方展开了激战。藏兵首领丁代本率领一千五百人与英军对峙两个多月,麦克唐纳见无法越过藏军防线,改道日喀则,在江孜县曲米新谷与藏军首领谈判。
荣赫鹏约藏军指挥莱丁色和副指挥郎色林代本两人前来谈判,谈判时他假装诚恳。莱丁色问:“既然是谈判,双方必须停火,贵军火绳引线都点着了,怎么谈判?”
荣赫鹏让士兵假装把子弹从枪膛里面取下来了,两人不知是计,下令藏军将火枪引线全部熄灭。
荣赫鹏虚与委蛇,他明里夸奖藏兵如何神勇,暗地里命令英军偷偷包围藏军,用枪炮猛攻。莱丁色和郎色林发觉上当,组织藏兵进行顽强抵抗,最后战死疆场,藏军死伤一千多人。
英国人的奸诈残忍激起了藏族武装反抗的怒潮。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沿路截击英军粮草,打击英军。
四月十一日,江孜沦陷,藏民组织了一支一万六千人的队伍,准备进攻江孜。五月三日,藏军兵分两路,一支突袭英军江语林卡大本营,另外一支深夜奇袭江孜,取得了成功。
江孜城外的英军也遭到藏军袭击,粮草弹药尽毁。藏军围攻曲米协左,高喊着为莱丁色和郎色林代本报仇,将荣赫鹏死死盯住。双方进行了惨烈的拉锯战,最后英军不支,荣赫鹏率领十余人突围而去。当他跑到康马村,又遭到了当地藏兵伏击,荣赫鹏身受重伤,狼狈逃出康马村。
英军后援部队赶到了江孜,三面围城。藏军占据江孜堡,凭险死守,水源断绝。
英军将江孜堡周围的村庄夷为平地,不让粮食进入江孜堡。
七月五日下午,英军发动总攻,一千多名英国士兵向江孜堡西北方向进攻,双方激战一日,直到黄昏时分英军才停止进攻。半夜,英军集中优势兵力发动数次进攻,堡内弹药库被英军炮弹击中起火,仅存的弹药全部燃烧爆炸。藏军弹药用尽,用石头砸向英军,最后石头用尽,藏军才撤出了战斗。
自四月十一日起至七月六日止,江孜保卫战持续了将近三个月,藏军打退了英军六次进攻,最后弹尽粮绝,江孜陷落。
江孜战役结束之后,藏军还在卡罗拉一带阻击英军,西藏高层开始向英国人妥协,卡罗拉战没有能阻挡英军的脚步。
七月九日,英军进攻拉萨。
拉萨城市不大,被村庄、河流环绕,到处是绿茵茵的庄稼,成片的树林。风格迥异的农家庭院散落在田庄和溪水旁边,到处都是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
布达拉宫在河谷、湿地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宏伟,壮丽辉煌,大昭寺金顶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寺前的公主柳,相传是文成公主所种,傲然挺立在广场前面,棵棵婀娜多姿,树枝上挂满了经幡、哈达。屹立在江山之巅的布达拉宫则是青藏高原上最伟大的建筑,它是松赞干布为了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而建的。
双方经过了二十四天的激战,八月三日,英军占领拉萨。
九月七日,荣赫鹏强迫西藏地方政府与英印政府签订了臭名昭著的《拉萨条约》,共10款,主要内容为——
一,除亚东外,增开江孜、噶大克为商埠,许英国分别派员监管商务。
二,赔款250万卢比,分75年缴清,赔款未缴清前,英军占领春丕。
三,自中国与哲孟雄(今锡金)边界至拉萨的防御工事一律拆除。
四,除经英国事先同意外,西藏土地不得让卖、租典与任何外国;西藏一切事务不准任何外国干涉;任何外国不准派员入藏;西藏的铁路、道路、电线、矿产和其他权利不得让与任何外国或其臣民;西藏各项进款,或货物或现金不许抵押或让与任何外国或其臣民。
英国发动了两次侵藏战争,内地军民强烈反对,四川尊经书院师生的反应尤其激烈。他们聚集到驻藏大臣衙门前进行抗议,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驻藏大臣有泰将此事报告给了朝廷。
清政府认为《拉萨条约》有辱国体,电令驻藏大臣有泰拒绝签字,随后命令唐绍仪、张荫棠为全权代表与英国人谈判。双方于光绪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签订了《中英续订藏印条约》,英国明确表示“永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
清政府用了三年的时间付清了全部赔款,英印殖民当局撤出了“西藏小江南”春丕。
却说光绪被囚禁于瀛台,高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楫。
光绪三十四年三月,光绪病危,一直拖到十月中旬,已经奄奄一息。
光绪常常哀叹自己不如汉献帝,汉献帝虽然无权,但衣食无忧,虽遭废黜,然而生活不成问题。
光绪从小被慈禧养在深宫,其他人是不能接触他的,只有慈禧可以亲近他。光绪一日三餐,饭菜几十种,看似一大桌子,能吃的却很少。有的已反复加热多次,非常难吃。光绪从小挨饿,特别是被囚禁以后,服侍光绪的六名太监已经饿死了两个,慈禧依然没有放过他,每天都派有亲信太监监督。光绪每天的言行都要记录在案,亲信太监直接向慈禧报告。
慈禧得病,太监告诉慈禧说:“皇上面带喜色,等老佛爷去世以后可以重新亲政。”慈禧听后当然不高兴,命令袁世凯、李莲英伺机下手。
周太医是光绪的专门医生,光绪见到他,以手指口。周太医知道皇帝饿,但他实在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了,周太医本人也饿了三天。
这天,载沣过来看望光绪,只见他眼睛直视,张着嘴,已经气绝身亡。载沣去向慈禧报告,慈禧立即发布一道懿旨,任命载沣为摄政王,所有军国大事,都要遵照训示才能施行。
隔一日,慈禧也戏剧性地一命归西了,大清朝的事情就是这么巧。
慈禧死后,最伤心的人莫过李莲英。
李莲英,原名李应泰,河北大城人。家住臧屯乡李贾村人,祖籍山东齐河。根据其墓志铭记载,咸丰六年,八岁的李应泰被阉割以后,经同乡太监沈兰玉推荐,进入郑亲王端华府,后来被送进皇宫里面做了一名小太监,分配到懿贵妃手下当差。他腿勤嘴勤,又会见机行事,说话谨慎,得到懿贵妃信任。
咸丰十年,咸丰皇帝到了承德避暑山庄,懿贵妃为了刺探皇上消息,派李莲英在宫中当差,做了一名坐更太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探听到肃顺向咸丰皇帝建议杀掉那拉氏,立其子为太子的消息,李莲英连夜出宫将此事告诉了懿贵妃的妹妹——醇郡王奕譞的福晋。懿贵妃在咸丰皇帝死后发动宫廷政变,杀了肃顺,李莲英也因功受赏。
李莲英有一门梳头的硬功夫,每次都能将慈禧伺候得舒舒服服,安德海死后,慈禧让他做了总管太监。
太后想修颐和园,银子不够,便打海军主意,派李莲英到天津找李鸿章商量,李鸿章按月将银子送到大内。李莲英出京的消息被御史参劾,太后却赏李莲英黄马褂一件,大家见太后撑腰,也就不了了之。翁同龢反对修圆明园、颐和园,慈禧十分恼火。
李莲英出主意说:“在昆明湖设水师学堂,建水师,挪用海军军费就可以名正言顺了。”慈禧一听有理,遂在颐和园搞起了水师学堂。
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光绪要带着珍妃西逃,慈禧不允许。李莲英却趁机说:“留着也是一个祸害,不如赐其自尽。”珍妃不想死,李莲英命太监将她推入井中。
光绪被囚禁瀛台,李莲英派人看守,将唯一的一座木桥拆断,出入只能坐小船。
慈禧死后,六十二岁的李莲英告老出宫,摄政王载沣准备将他治罪。由于隆裕太后干预,李莲英得以幸免,其宫中财产都被没收,而他转移到宫外的财产,却安然无恙。
李莲英财产较多,引得盗贼关注。李莲英出宫后在山东、河北交界处被人暗杀,没得善终。
光绪、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三岁的宣统成了大清国第十二位皇帝。其父载沣任摄政王,两个叔叔载洵、载涛都封了郡王。此时,载沣才二十六岁,载洵二十二岁,载涛二十一岁。醇亲王载沣当上摄政王不久,立即罢免了袁世凯。袁世凯离开北京时,只有两个朝中大臣前来送行,一个是杨度,另一个是严修。
袁世凯被罢官时,严修向朝廷上了一道奏折,抗议朝廷无故罢免朝中大臣。载沣接到严修的奏折后,留中不发。严修得知,辞官而去。
载沣让载洵做了海军大臣,执掌大清国水师;载涛掌管禁卫军;又让四十岁的镇国公载泽掌管财政;四十二的肃亲王善耆担任民政尚书,掌管监察。
这几位王爷还是有点本事的,起码是这代人中的佼佼者。《辛丑条约》中的第一款就是载沣到德国柏林去完成的。载沣到柏林后不辱使命,德皇威廉二世都对他称赞有加,获得国内外舆论一致好评,回国后被任命为随扈大臣,三年后接管健锐营。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十九日,二十四岁的载沣任军机大臣。载沣对大事敢于拍板,派军舰到西沙、东沙群岛巡逻,又派“海圻”号去南美洲解决古巴、墨西哥的排华事件。
光绪三十一年,大清国派五大臣出国考察,三十七岁的载泽和四十四岁的端方都名列其中。载泽考察日本君主立宪政体以后,提出立宪的好处,那就是“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平,宪政有利于国,有利于民,不利于官”。
慈禧闻奏大喜,让载沣牵头,让所有的军机大臣、政务大臣等参加讨论,然后于光绪三十二年八月召开一次研究立宪的会议。
善耆是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的九世孙,豪格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善耆承袭祖泽,是货真价实的皇族支脉,其为人豪爽,办事利索。太后西逃走到大同时,命他回京协助庆亲王奕劻、直隶总督李鸿章办理京中善后事宜,善耆认识了日本翻译官川岛浪速,二人成为莫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