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天下湘军第六卷大江东去》(1)
第一回湘军扬威天山北左公插柳玉门西十月的张掖已经很冷了,左宗棠出了凉州大营,祁连山仿佛就在眼前,苍雄而高峻。雪山笼罩在云雾之中,乌云在山顶上翻滚,远处黑水河如带如练,在静静地流淌。
却说白彦虎逃到高台县,他知道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铜山丹、铁高台”的说法,守住高台,河西四郡还有其二,仍然可以与湘军抗衡。
高台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属张掖管理,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形如马鞍,处于古丝绸之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带。从这里可以西进新疆、北入蒙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被称为“河西锁钥、五郡咽喉”。
刘锦棠进至高台,汉中镇总兵、宁乡人黄万鹏对敌情比较清楚,前来献计说:“大军应在夏季进兵。夏季水草丰美,又可筹粮,即使不能全歼白彦虎,亦可打一个大胜仗。若错过季节,等到冬季,天寒地冻,士卒战马都耐不住苦寒,别说打败白彦虎,一个晚上也会冻死不少人马。”
刘锦棠点点头道:“你说的有理,若贸然进兵,白彦虎会据守险要,断我方退路,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
陕西镇总兵、平江人余虎恩亦不甘落后,上前一步躬身道:“白彦虎的手下将领马占彪兵力较弱,可以先进攻该部。”
刘锦棠并不同意他的观点,慨然说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我们要擒的是白彦虎,其余人等都是被他胁迫的,只要消灭白彦虎,其他人就会不战而降。”
刘锦棠将这些情况汇报给左宗棠,左宗棠认为刘锦棠的说法完全正确,并告诫他说:“善攻者一定要善于防守,如果防守的力量不足,还要去进攻敌人,就会陷入被动。如果放弃白彦虎不加紧进攻,而攻击其手下,让白彦虎得到喘息的机会,那么他正好可以借机胁迫其他回民兴兵拒战。这样的话,战争会无限期拖延,我军的策略是盯住白彦虎穷追猛打。”
刘锦棠接到左宗棠的回信以后,出示三军,诸将才口服心服。
董福祥在这里招兵买马,他专门挑选一些身材高大、会唱秦腔的士卒组成军中鼓乐班子鼓舞士气。董福祥喜扮花脸铜锤,其结义兄弟张俊擅长板胡,李双良偏爱击鼓镲钹。
白彦虎在高台日久,想不到湘军千里来袭,惊慌失措,放弃了不少辎重物品,轻装逃走。部下争渡黑河,道路狭窄,人马自相残踏。董福祥率军捷足先登,叛军闻声披靡。
步兵将领、衡阳人谭上连请求马上出击,刘锦棠制止道:“逼得太紧,这群亡命之徒无路可走,就会回来拼命,我军随后掩杀便可。”
将士们认为有理,宁夏镇总兵、平江人谭拔萃,副将罗长佑、方友升率部慢慢进逼,抓获俘虏两万人,牲口数万头。
刘锦棠命人将叛军及其家属遣回,不愿意走的原地安置。这些人欢天喜地,纷纷表示愿意回到原地方,并发誓不再跟白彦虎有任何往来。
湘军数万大军在甘肃粮草不够,靠胡雪岩在东南筹粮筹饷,一时难解燃眉之急。左宗棠向朝廷上奏折,说汉代赵充国曾经在河西走廊一带搞过军屯。湘军消耗的粮草从全国各地调来,战事不息,徭役不止,还容易出现官员贪污受贿、中饱私囊行为,这不是安定国家的长久之策。叛军不会自动瓦解,全力进攻也不是上策,因此大军可就近屯田。
他又列举六条理由:一是与当地老百姓一起耕种,不误农时,又增加财政收入;二是战马一个月口粮相当于士兵一年口粮,撤回部分骑兵,可减少不少开销;三是贸然出关,粮草不继,这不是制胜之策;四是暂时不追击,可避免长途奔袭之苦,没有必要让士卒去做无谓的牺牲;五是朝廷维护了稳定,让白彦虎没有可乘之机;六是军费得到节约,百姓徭役得到免除,不激起民变。
朝廷下诏问平定白彦虎的战事何日结束。
左宗棠慷慨陈词道:“白彦虎依附阿古柏,不收复新疆,这场战争就没有结束的日子。如今大军进入河西走廊,时机一到,白彦虎便不攻自破。这些年来,沙俄趁朝廷与洋人开战,暗中支持阿古柏分裂国家,臣就算战死也要将新疆收回。”
慈禧认为左宗棠的意见完全正确,将他的奏折交给廷臣讨论,然后再下诏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
张掖古称甘州,历史非比寻常。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将匈奴驱赶至玉门关以西,在河西走廊设立张掖、武威、酒泉、敦煌四郡,以“金银泾梦”称呼。
明代张掖文人张联元有一首诗写尽了甘州风韵:
山光水色翠相连,万里云尽万里天。
黎岭氛消兵气散,戍楼尘满月华妍。
深耕健读桃花雨,卧饱龙骊碧树烟。
羌笛无声边塞远,鸣蛙低伴水潺潺。
湘军驻王家沟,这条山沟从外面看是一条普通的山沟,没什么名堂,可是一进沟,乾坤大得去了。大沟左右又有五条小沟,纵横交错。每条山沟的两侧都密密麻麻地挖了不少窑洞,这些窑洞还不是一般的土窑,大多是砖窑。王家沟里面有一个窑洞庄园,主人姓王。
庄园修在悬崖峭壁上,王家仿故宫在石壁上刻了五条龙,窑洞有明三暗五八间厢房,中间有院落、会客厅,窑洞内部有几条烟道都通到炕上,只要生火做饭,炕就能被烧热。左宗棠暗自欣赏,在此扎下营帐,大军休息数日,又率军到达酒泉。
酒泉古称肃州,在泾泉大营,左宗棠召集刘锦棠、金顺、徐占彪、张曜、田兴恕等将领召开军事会议。
左宗棠摊开林则徐绘制的军事地图对众将说:“新疆地大物博,地广人稀。自乾隆爷设置伊犁将军府以来,朝廷便对新疆进行管辖。天山将新疆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边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城市较多。我军先攻北疆,然后立足乌鲁木齐收复南疆。”
众将肃立两旁点头,左宗棠见众将同意他的战略部署,开始调兵遣将,投下令箭说道:“西宁道刘锦棠、乌鲁木齐提督金顺听令。”
两人站起来,大声回答:“末将在!”
“本帅命令你们两人为先锋,汉中镇总兵黄万鹏,陕西镇总兵余虎恩、宁夏镇总兵谭拔萃,步军将领谭上连,副将罗长佑、方友升、方春发、谭慎典、董福祥、张俊随军出发,一南一北进入新疆,攻占乌鲁木齐。”
众人一齐回答:“领命!”
左宗棠又取出两支令箭,朝徐占彪、张曜扫了一眼说道:“徐占彪,张矅听令。”
徐、张站起来回答道:“末将在。”
“张矅率嵩武军十六营,徐占彪率蜀军七营攻占哈密,策应刘锦棠、金顺攻占乌鲁木齐。”
“是!”两人接过令箭退到一旁。
左宗棠朝田兴恕瞅了一眼,见他气定神闲,故意问道:“田兴恕何在?”
田兴恕往前一步站了出来,双手一拱,响亮地答了一声:“末将在。”
左宗棠叮嘱道:“你是湘军老将,继续防守河西走廊。”
田兴恕恭敬地回答:“末将遵命!”
“其余众将随本帅驻扎嘉峪关,粮草器械全部支援前方大军。”左宗棠断喝一声,声震屋瓦。
“是,谨遵大帅将令!”众将一齐回答,分头准备。
嘉峪关雄居万里长城西端,是历代中原王朝的锁钥之地。嘉峪关西控西域,襟带漠北,巍峨雄伟,险峻天成,南边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面是连绵起伏的黑山,嘉峪关就在嘉峪塬的最北端。嘉峪关城雄伟高大,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壕沟和南北两翼边墙组成,内外两城相互辉映,东西六门重开,楼宇高昂,飞阁催云。关楼面西而立,西门关楼称为“柔元楼”,东门关楼称为“光化楼”,关楼百尺,高与天齐。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美。”这是林则徐路过嘉峪关时写的诗。
刘锦棠经过嘉峪关六重城门,站在戈壁滩上回首东望,故园渐远。前方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再西去便是敦煌、玉门关了。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的滋润下,历经千年,依然风华绝代,这里有“塞上江南”之称,依旧“十分明月汉江山”。
湘军出了敦煌,很快到达锁阳城。
锁阳城位于甘肃瓜州县锁阳镇,从瓜州出发,向东南进军,越过一片壮美的戈壁滩,在辽阔的草原、茂密的红柳丛林中耸立一座古城,残阳映照下,呈现一片血色苍茫。相传唐代薛仁贵西征,被敌人重兵困在苦峪城,他派程咬金去搬救兵,在弹尽粮绝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形似萝卜的食品,当地人称之为锁阳,唐军以此充饥。援军到来,唐军全部获救,薛仁贵将苦峪城改为锁阳城。
锁阳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又分为东西两城。东城是官衙,西城是驻军,老百姓居两城之间,城内居民不足一千户,军队却有三万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处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