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天下湘军第一卷风云际会》(6) - 天下湘军 - 楚天舒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天下湘军 >

第六章《天下湘军第一卷风云际会》(6)

第五回陶子霖安化省亲左宗棠湘江夜话话说陶澍升任两江总督以后,到江西检阅绿营,顺便回湖南老家扫墓。从江西南昌到湖南安化有一条官道,醴陵是必经之地。陶澍到达醴陵时,醴陵县令成思璐一大早就换上了七品溪鸟补子,带领一大群随从,依照品级大小,到湘赣交界处的官亭迎接,鞍前马后接到醴陵馆驿方才歇脚。

宾主寒暄一番,陶澍和颜悦色地问:“贵县驿馆门外那副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弟子翘首公归。出自何人之手?”

成知县恭敬答道:“回大人,是敝县渌江书院山长左宗棠所作。”

“莫非就是那湘阴左季高?”

“正是!”

陶澍道:“有请左季高来馆驿相见。”

“是!”成知县连忙吩咐衙役,“快用我的绿绒大轿去接左山长。”

“喳!”衙役响亮地回答了一声。

这左宗棠何许人也,值得两江总督陶澍如此看重?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嘉庆十七年(1812年)生,十五岁考湘阴县试第一,十六岁长沙府试第二,时年二十七岁。

左宗棠出生时,家中非常贫困。左宗棠的父亲却捐钱建了一所宗祠,让族内贫困孤寡者居住在宗祠厢房内,可以遮风挡雨。

左家七代秀才,虽然贫穷却乐善好施,他的曾祖父看到附近山岭的行人口渴,便在岭上摆个茶摊,免费请行人喝茶。乾隆十七年(1752年)灾荒,曾祖父又典当衣物,邀请几个富户一起合伙开了一间粥铺,施粥给过路灾民。曾祖父在当地比较有名,其祖父也在族内建议设仓备荒,率先捐谷,并劝族人捐献,遇到荒年,族内没有饿死之人。

湘阴经常闹水灾,左宗棠将存谷交给族长每天煮几锅稀饭,配置药丸,救活了不少人,又在族内设“仁风团义仓”,他卖掉了家中许多物件,捐入义仓。在族人的经营下,这个义仓维持了许多年,救济了不少贫苦百姓。

直到后来官至封疆大吏,生活依然俭朴。吃粗粮,穿布衣,住陋舍,也不置办家产,大部分薪俸都捐给灾民或帮助贫困亲友、陌生寒士,资助军饷等。他每到一处,首先赈灾抚慰贫民,左宗棠说:“高官厚禄者,掌握着千百万人的命运,能救活一些人,原是分内之事。况且,没有救活的人还不知道有多少。”

左宗棠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召南的《水道提纲》,如同张良获得黄石公的兵书一样,爱不释手,早晚研读。书中涉及山川河流、农田水利、工矿资源、交通运输、户口田赋、兵防强役等章节,他另编存录,做了详细的笔记。他认为这几本书对统兵打仗、施政理财、治理国家很有好处。许多读书人私下窃笑,说他不务正业,学非所用,左宗棠毫不理会。

道光十年(1830年),江苏布政使贺长龄丁忧回到长沙。左宗棠倾慕贺长龄的学问和为人,且他家中藏书十分丰富,决定到苏家巷登门拜访。

贺长龄,字耦耕,号西涯,湖南望城人。嘉庆十三年进士,曾任江西南昌知府、江苏按察使、布政使。贺长龄任职江苏期间曾大力帮助陶澍在江苏巡抚任上针对时弊,大力改革,政声卓著。

贺长龄对左宗棠亦早有耳闻,看到左宗棠的来访拜帖,立即命家人打开大门迎接。左宗棠身高一米七四,声如洪钟,人未到声先到:“晚生姓左名宗棠,字季高,世居湘阴,平生爱读天下奇书,只有举人功名,今闻贺大人家中藏书甚富,特来借阅,请大人成全。”

贺长龄一听,眉头舒展,开口说道:“原来是长沙府秀才第一,举人第二的三湘名士左季高。久闻大名,请进。”说完,笑吟吟地将左宗棠迎进府内,以国士之礼接见。

宾主到前厅坐下,贺长龄亲手泡了一杯上好的碧螺春递给左宗棠,左宗棠谢过,将他仔细打量了一下。贺长龄身材略瘦,胸前垂着斑白长须,双目有紫棱,开阖如闪电,于是敬畏地说道:“晚生久闻贺老前辈大名,无缘拜见,今日有幸承蒙大人接待,十分感谢!”

贺长龄见左宗棠燕颌虎背,浓眉大眼,一脸诚实,心里十分喜欢,道:“新科举人不用客气,我在你这岁数也只是个秀才,怎比得上季高名满湖湘,以国士之礼接待你是应该的。”

左宗棠见布政使大人没有一点官架子,对自己也很推崇,便打开话匣子说:“久闻贺大人家中藏书丰富,公务之余常常不忘钻研学问。苏州乃文人荟萃之地,必然有许多好书,能否让晚生借阅一二?”

贺长龄见他开门见山,不藏不隐,知道他极爱读书,说道:“我家藏书较多,虽比不上江南名家藏书楼,但足够季高借阅。季高需要什么书,老夫亲自登梯,与你上楼取书便是!”

左宗棠一听,心里非常感动,一般官宦人家的藏书楼是不会让外人登的,宁波天一阁历代阁主规定——家中书楼,媳妇、女儿都不能登,甚至连阁楼门槛都不准进。黄宗羲来借书时,楼主才亲自登梯为黄宗羲取书。今天,布政使大人将自己等同于黄宗羲,他怎么不感动呢!正思量间,贺长龄问:“季高在想什么呢?还不同老夫一起上楼?”

“是!谢大人!”左宗棠恭敬地答应了一声,跟在贺长龄的后面上楼取书。

这是左宗棠第一次进入官宦人家的藏书楼,贺家在长沙是数一数二的藏书大户,所有书籍按经史子集分门别类整齐地排列着,有不少宋、明时期的善本、孤本,总计不下万余册。左宗棠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目光应接不暇。他报出书目,贺长龄则登梯取书,一天的美好光阴,一老一少就在藏书楼里面愉快地度过了。

之后,贺、左两人就天下大势、地方弊政作了一番深入探讨,贺长龄非常欣赏左宗棠在兴兵理财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临别时,他拿出一套《皇朝经世文编》对左宗棠说:“季高,这是我在江宁时,请隆回魏源选辑的文集,有一百二十卷,辑录了从顺治时期到道光初年天下读书人在经世致用方面的论文。书中有关文章段落的圈点、引跋、批注、评语是我数十年的心得体会,现送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左宗棠知道这本书的分量,打了一躬说:“感谢大人厚爱,晚生回去后一定好好研读,不负大人一番心血。”

“季高称我大人显得很生疏,难道不能称我一声老师吗?”贺长龄非常诚恳地说道。

左宗棠求之不得,施了一礼说道:“恩师在上,晚生湘阴左季高拜见恩师!”

贺长龄将左宗棠扶起,说:“我有意收你为门生,也是今日见你心诚,内心高兴,故脱口说出。古今读书人,必定要选一位好老师,老师也会选择贤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的学问没有特别之处,只不过在经世致用四字上下了一些功夫而已,以后你慢慢体会。”

左宗棠略一欠身,微微一揖,回答道:“谨遵师命!”

从此以后,左宗棠频繁地出入贺家藏书楼,每次都有心得体会。师生两人相互考证,毫不厌倦。贺家图书左宗棠可以随意阅读,每次借书,贺长龄都登梯取书,频频升降,不以为烦。

贺长龄告诫左宗棠说:“目前国家缺乏经世致用人才,季高应该有远大志向,不要苟且小就自限其成。读书人不中举人进士,就难以进入官场,获取地位,践行其志,但是仅凭科举也不是唯一途径。”

左宗棠牢记恩师教诲,发奋读书。在自家书斋里写下“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的条幅,挂在书房上自勉。

两年以后,贺长龄丁忧期满,自家的书已被左宗棠读得差不多了,他满腹心事地对左宗棠说:“两江总督陶澍大人来信,有事要我去江宁,你我师徒一场,又将分别。”说到这里,惜别之情化作无声的哽咽。

左宗棠心情也是非常沉重,低声问:“老师何日启程?”

贺长龄重新启齿:“三天以后,官船来接。”

左宗棠怅然若失,问:“不知何日才能与老师再相见?”

贺长龄见左宗棠面露伤感,忙安慰起他说:“季高不必忧虑,此去金陵走的都是水路,比较方便,有事随时可以来找我,也可经常来信联系。做学问要持之以恒,一如既往。”

左宗棠回答道:“谨遵恩师教诲!”

贺长龄拿出一封信交给左宗棠道:“明日你去城南书院投书给山长,自有安排。”

左宗棠双手接过信,稍有欣慰地说道:“就依老师吩咐。”

次日,长沙妙高峰城南书院,山长贺熙龄正在办公室看书,门役来报说:“禀山长,湘阴举人左宗棠来访。”说完递上给贺长龄的信件。

贺熙龄放下书,忙说:“有请湘阴举人左季高。”

城南书院山长贺熙龄是贺长龄的弟弟,两榜进士出身,做过湖北学政。目前也是丁忧在籍。城南书院历史悠久,为张拭所创。他担任城南书院山长以后,曾请南宋理学大儒朱熹来此讲学,开启了岳麓、城南书院有名的朱张会讲。自此,城南书院声名鹊起,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鹅湖书院、武夷精舍合称“江南六大书院”。

左宗棠站在贺熙龄面前,气宇轩昂。贺熙龄一抬头,看见门役后面跟着一位青年俊彦,知道就是左宗棠。他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将其迎入,又把左宗棠打量一番,说:“百闻不如一见,家兄和我谈起湘阴左季高,说是人中龙凤,才器不凡,读书非常用功,且多有心得。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左宗棠忙躬身回答说:“是恩师抬爱了。”待左宗棠坐下,贺熙龄泡了一杯茶君山毛尖端给左宗棠,左宗棠双手接过放在茶几上。

贺熙龄说道:“今后你又多了一个贺老师,若在康熙朝,两湖不分闱,我任湖北学政,你中举人要认的恩师就是我。不过你还是贺家弟子,我与家兄师承一脉,都是经世致用之学。我看过你的文章,立意新颖,观点独特,行文流畅。只是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这与你的个人阅历有关。”

左宗棠不由得肃然起敬,说道:“山长说得极是!正因为如此,恩师才让我来找您。入书院以后,我会跟其他学长互相砥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