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天下湘军第一卷风云际会》(4)
第三回镇筸兵血战定海魏默深著书兴化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王派马戛尔尼庆祝乾隆八十大寿,舟山是使团访问第一站。画家威廉?亚历山大随行,他对沿途的山水人物、建筑、礼俗、军队、交通等做了大量的描述。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告诉驻华商务总监义律:“英国政府打算在华谋取一块用作英军休息、英商来华贸易的陆地,这个地方就是舟山群岛。该岛位于浙东沿海,是长江、钱塘江、甬江三大水系的汇聚地。东临太平洋,距朝鲜、日本不远,离上海、杭州、宁波都很近,战略位置重要。”
义律建议巴麦尊派一支舰队前往舟山武装占领,然后强迫清政府割让,允许沿海、沿江开放口岸同英国商人做生意。
英军攻陷虎门,又向福建进犯,攻打厦门。当时两广总督邓廷桢已调到福建出任闽浙总督,他下令应战。英军退占集美,复向北进攻宁波、定海、吴淞口等地。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朝廷任命葛云飞为定海总兵,率八百镇筸兵驻扎定海。英国人发照会送给定海知县姚怀祥,称若定海不降,将发炮攻城。七月三日,英国海军司令伯麦和陆军司令布尔利进入舟山,将事态扩大。
众所周知,英舰船坚炮利令国人难以想象。但是姚知县没有屈服,他对总兵张朝发说:“朝廷令我等守定海,责无旁贷,宁死不能投降,你守城外,我守城内,互为犄角。守城外者虽战败不得入城,守城内者虽城破也不准出逃。”张朝发同意,两人击掌为誓。
英军左等右等,不见舟山清军回话,便发炮攻城。总兵张朝发中炮身亡,定海水军覆没。英军陆军三千多人开始登陆,姚知县率三百多名绿营兵拼命抵抗,无奈城门终被攻破,姚怀祥投梵宫池自尽,定海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军首次攻破的城池。
朝廷令安徽寿州总兵王锡朋,浙江处州总兵郑国鸿到舟山协防,葛云飞率三队人马守定海。义律在定海发布告示,称英国在定海成立巡理府,还强迫当地居民纳税。百姓不从,英军就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当地民众强烈反抗,他们自动组织起来,坚壁清野。断绝英军的粮食与蔬菜供应,在水中投毒。他们还协助当地民团抓获英国陆军上尉安图得等数十名英军,将他们押到宁波镇海,由清军处置。定海人民的强烈反抗,使义律惶恐不安,草木皆兵。
江苏巡抚裕谦获知英军北上进攻舟山的情报,密报道光。却被下旨严斥,说他危言耸听。
八月三十日,天气开始变得凉爽起来,葛云飞给王锡朋、郑国鸿两位总兵设家宴送行,突然有快马来报:“英军攻占厦门,不日即到定海。”
葛云飞大吃一惊,忙问:“怎么办?”
王、郑当场表示说:“暂时不撤离舟山,替朝廷守住定海。”葛云飞大喜,三人立下盟约,誓守定海。
宴罢,葛云飞在定海检阅三军,在竹山门、大渠门、吉祥门等地重新布防,严阵以待,又飞书宁波镇海大营,请求支援弹药火炮,对付英军。
九月二十六日,英军陆军总司令郭富等率四艘军舰闯入竹山门,进攻土城。遭到镇筸兵迎头痛击。八百湘西健儿在葛云飞的率领下,将攻到陆地的英军全部赶到海中,还用炮火击毁英舰上的桅杆。英军退出竹山门,复窜入东渠门,炮轰东港浦。张绍廷率军抵抗,郭富见清军有所准备,于是退出舟山。
次日一早,英军又偷袭竹山门,进入土城陆地。葛云飞早有准备,等待英军逼近战壕时,镇筸兵以凌厉刀法与英国人展开肉搏。钢刀如飞,英军或死或伤,留下一片尸体后狼狈逃出土城。
定海三战三捷,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然而,镇海大营的弹药却迟迟不至。镇海守将还讽刺葛云飞是在小题大做,只有严防死守,不要指望后援。倘若定海有失,拿其是问。葛云飞收到回信,满腔悲愤。
九月三十日凌晨,英军改由吉祥门进入东港浦,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自早晨战到黄昏,英军寸土未得。郭富恼羞成怒,急调厦门英军前来助战。当天晚上风雨大作,郭富见援军已到,将四千英军分作三路:一路攻土城,一路攻晓峰岭,还有一路攻竹山门。郭富严令英军此战务必攻克定海,否则不准离开舟山。
针对英军大股来犯,葛云飞也重新调整了部署。郑国鸿守竹山门,王锡朋守土城,自己守晓峰岭的关山炮台。
十月初一,寒露惊秋。英军仗着船坚炮利,三路同时进攻,遭到清军的强烈抵抗。竹山门炮战,清军炮筒热得滚烫,不能埋充火药。郑国鸿面对冲入竹山门的英军,抽出佩刀与英国人对决,被罪恶的子弹射入胸膛,壮烈牺牲。英国人占领竹山门后,又进攻土城。王锡朋率军在土城作殊死抵抗,血洒疆场。两总兵战死让葛云飞悲痛万分,他激励八百镇筸兵,誓与晓峰岭共存亡。湘西健儿一齐回应:“血洒晓峰岭,誓守关山炮台。”
面对英军的猛烈炮击,镇筸兵奋战六昼夜。葛云飞左眼被弹片击伤,仍然率军死战。参将张玉衡、副将托安泰等阵亡,炮台失守。当英军冲上关山炮台时,葛云飞挥刀与英军展开白刃战,力竭而亡。八百镇筸兵除少数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为此,英国人也付出了四百一十六人死亡的代价。
战后,道光下诏重恤治丧,为三总兵立祠舟山,勒石记功。
英军从舟山北上天津大沽,陈兵津门。道光慌了,下达谕旨以后不提再战的事情,并答应赔偿英国人损失。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英国向琦善重提《穿鼻条约》,道光不准。朝廷命沿海各省督抚加强海防,令两江总督伊里布跟英国人在镇江和谈。义律拟定了《穿鼻条约》与《退还舟山条约》,而清廷以种种借口拖延。义律率军炮轰虎门,占领沙角。次日南下香港,武装占领此地。
消息传回伦敦,巴麦尊大骂义律混蛋,说他置富裕的舟山不顾,却去占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将义律撤职,派璞鼎查取而代之。又向清廷发出照会,称义律的决定不能代表英国政府。巴麦尊也许不知道英军在舟山的处境。因病疫流行,大批英军死亡,还遭到舟山居民的反抗,英军已在舟山无法立足。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小满日,此时的上海吴淞口,英国军舰已经兵临城下。这天晚上,天空阴沉。英军炮口对准吴淞口东、西两处炮台一齐发炮,陈化成立即命令守军开炮还击。
陈化成,福建同安人。出身行伍世家,历任金门总兵、福建水师提督。鸦片战争爆发后,被朝廷任命为江南提督,负责江浙防务。年过六旬的陈化成从福州赶到吴淞口,不顾沿途劳顿,立即勘察地形,修筑炮台,建成沿海三十六堡。他派人去湖北大冶挑选优质铁矿石,炼成上等钢铁,铸造大炮,加强吴淞口防守力量。平时与士卒同吃同住,训练时以身作则,督促演练,在他的带领下,江南提督标下的水军士气旺盛,战斗力明显增强。
英军攻破定海,总兵葛云飞战死。消息传到吴淞口,陈化成悲愤万分,他对部下说:“大丈夫为国战死沙场,虽死无憾。大家要以定海为榜样,死守吴淞口,不能让英军进入长江。”
上海下浦被英军攻破,陈化成集合队伍誓师,慷慨陈词说:“我从军近四十年,出生入死难以计数。今天为了抵御外敌,虽死犹荣。岳武穆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何愁天下不太平?’若英军进攻吴淞口,守军不怕死,何愁英军不消灭?”全体将士为之感动,立誓死守吴淞口。
六月初九,英军三艘军舰进抵吴淞口,试探性地朝吴淞东西两岸炮台放了几炮。陈化成没有理睬,命士兵加强防守,昼夜盯住吴淞口的英舰,发现动静马上报告。第四天过后,前来增援的英军舰队开到吴淞口,有战舰七艘、汽船六艘、运输船数十艘。
两江总督牛鉴负责防守东炮台,见英军势大,跑到西炮台对陈化成说:“洋人船坚炮利,兵多舰多,又不一定进攻吴淞口,我方何不杀猪宰羊前去犒劳英军,劝其退兵,实为上策。”
陈化成气愤地说:“我奉命剿贼,有进无退,哪有不战求和的道理?”
牛鉴见陈化成不听从己见,灰溜溜地走了。
六月十六日,英军准备已妥,向西炮台发炮攻击,企图一举消灭吴淞口守军。陈化成命令士兵等待英舰靠近后发炮还击,陈化成站在高地上指挥,红旗指处,炮声隆隆,硝烟四起,经过一天激烈炮战,英舰被击伤击沉八艘。两江总督牛鉴在东炮台用望远镜观看,高兴得手舞足蹈、连呼过瘾。很快,英船调转炮口向东炮台发动攻击。牛鉴一见英舰过来,赶紧开溜,敌人还未开炮,他已经逃离阵地。在英军隆隆炮声中,牛鉴一日一夜狂奔四百多里,直到镇江才摸着脑袋问部下:“英舰追来了没有?”
牛鉴一逃,东炮台守将无心恋战。胡乱放了几炮就一哄而散,英国人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东炮台。陈化成腹背受敌,依然死战,英军从小沙背登陆,包围了西炮台。陈化成眼看西炮台即将失陷,发炮打击小沙背的英军,吸引英军火力,又令部将周世荣前去增援。周世荣假装答应,离开西炮台后立刻开溜,陈化成怒火中烧,决定以死报国。
英军攻下了东炮台以后,集中火力攻击西炮台。炮弹不断在陈化成身边爆炸,陈化成血染战袍,仍然死战不退。最终,这位老将在英国人的炮火中轰然倒下。六十六岁的陈化成,用鲜血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
陈化成死后,万余百姓自发前往吴淞口祭祀,还在城隍庙里立起他的塑像。
英军攻陷吴淞口后,七十多艘战舰和七千多名士兵沿长江西上,进攻京口。京口自古以来是军事重镇。京口以山为垒,以江为带,地势险要,与扬州、瓜洲隔江相对。城西算山,临江绝壁,与金山相连。城东北有焦山,屹立江中,与金山双峰对峙。自古为镇江江防要塞,称金焦二山。南宋大将韩世忠在此驻兵,与金兵大战。夫人梁红玉在山上亲自擂鼓助威,大败金兀术。
当时镇江有海龄率领的旗兵一千人,还有浙江参赞大臣齐慎、湖北提督刘允孝各率两千人防守,总兵力五千人。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十五日,英军进攻焦山海龄阵地。英舰凭借火炮猛攻焦山,不少旗兵被炸死。海龄眼看士兵被炸得身首异处、血肉横飞,他毫无办法,守军几门土炮根本够不着敌人。他想起三元里军民抗英的故事,急令士兵不再坚守阵地,利用有利的地形隐蔽起来,待敌人靠近了再战。英军见守军没有动静,估计已全部炸死,组织步兵向焦山发起冲锋。当英军进入阵地时,守军从各个隐蔽处冲出与敌肉搏,英军枪炮发挥不了作用,丢下一堆尸体撤退了。
海龄朝长江抛了不少稻草杂物,这些东西顺着水流漂到英舰周围,将舰艇的水叶子缠住。到了晚上,镇江军民乘小船靠近敌舰,顺风放火。英军进退失据,被动挨打。
海龄办法用尽,取得了一些小胜利,却刺激了英军。英军利用炮火优势将镇江城外的清军阵地全部轰平,然后陈兵镇江城下用火炮轰城。守军宁死不屈,只要是英军爬上城墙,守城士兵冲上前去,抱住敌人,跃下城墙,与敌人同归于尽。英军破城后,海龄与守军同敌人巷战,英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代价。当海龄退到自己家门口时,其妻怀抱幼子,倚门而望。海龄说:“夫人,城已破,你找一个地方去躲躲吧!”妻子说:“夫君只管杀敌,不要操心家中事。”说完,她怀抱幼子跳进烈火中。属下无不感动得热泪直流,海龄说:“哭什么,与我誓杀英贼。”将士们无不奋勇向前,与敌人展开血战。
拼到最后,海龄身边无一兵一卒。身中数枪,壮烈殉国,镇江城陷。
英国人占领镇江,英舰停在南京下关,扬言要攻打南京。清军根本不是对手,道光派钦差大臣耆英与英国人和谈。
八月二十九日,耆英代表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岛,开放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个通商口岸,赔偿2100万银元,并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一月付清。
和谈以后,伊里布代替奕山任广州将军,耆英任两江总督,原两江总督牛鉴被革职拿问,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
在清政府还款其间,英国人要求将鼓浪屿、舟山、镇海的招宝山作为抵押。清政府没有同意,后来经过反复交涉,才将舟山作为抵押。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八月,清朝政府履行了《南京条约》的全部内容,次年四月二十九日,戴维斯与耆英代表各自政府在虎门签订了《英军退还舟山条约》。英军全部撤出舟山,进入香港。到香港以后,英国人仍然对这个天然的深水港留恋不已。他们认为,舟山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粮食充足,跟香港的一大堆乱石相比,有天差地别。但毕竟在中国谋到了一块永久性军事基地,又可开展对华贸易,英国的侵华目的还是达到了。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六月,清廷将林则徐、邓廷桢流放到伊犁戍边屯田。林则徐没有因自己的遭遇怨天尤人,他一方面宽慰自己,另一方面耐心地开导家人。
历史上,张九龄、韩愈、柳宗元、苏轼等人都被贬过。韩愈被贬到潮州,一家老小共一百多人,韩愈行至陕西蓝田写下了著名诗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