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天下湘军第一卷风云际会》(2) - 天下湘军 - 楚天舒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天下湘军 >

第二章《天下湘军第一卷风云际会》(2)

第一回陶子霖两江新政龚自珍一声惊雷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江南春寒料峭,北京却是一片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来自塞外的寒风将北京上空搅得天昏地暗,鹅毛大雪一股脑儿落下,或片片飘摇,或随风而至,白皑皑迷茫茫,将京师九门封了个严严实实,直冻得狗缩脖子马喷鼻。胡同院落四周静悄悄的一片,只有谯楼的钟声还在不断报时。

太监给道光递来一条热毛巾,他在御案前刚读完一段《高宗实录》,这是旻宁每天早晨必须做的功课。

自嘉庆三年(1798年)被内定为皇太子以来,旻宁做了二十二年的皇太子嘉庆皇帝才驾崩。三十九岁登基,多年的太子生涯让他在皇位的守望过程中变得谨小慎微,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原有的胆略和豪气被消磨得干干净净。

“皇上,该用早膳了。”太监小声地说道。道光揉了几下太阳穴,他眼圈发黑,眼袋下垂,有些未老先衰。他知道在皇位争夺战中,他不是最好的,却是最勤奋的一个。

两江总督蒋攸铦要求开海禁的奏折放在御案前已经半个月了,道光几次想驳斥,提笔又犹豫,最终放下。

道光元年(1821年)春,黄河水暴涨,高家堰漫口。运河自江苏高邮、宝应到清江浦一带阻塞,南北航船受阻,即使是空船都不能正常航行。道光四年春(1824年)黄河再次发大水,漕船无法通行,江南粮食运不到北京。一时间,京城米珠薪桂,很快闹起了粮荒。许多王公大臣家中无米下炊,京城动荡不安。道光开始带头节约,将饮食减到最低标准。有一次上朝,道光穿着一条带补丁的裤子,让大学士曹振镛看见了。他见皇上艰苦朴素,急忙回家翻箱倒柜,将压箱底的旧官服找出来打上补丁,然后穿到朝堂上。满朝文武一见皇上、大学士都提倡节约,竞相效仿。一时间朝中文武、京内官员都穿着破衣服上朝,以至于京师裁缝店里的旧官服供不应求。

这天早晨,文武百官都穿着打着补丁的官服来上早朝。道光刚刚坐定,众大臣三呼万岁,行了跪拜大礼。道光朝众臣扫了一眼,看见大家如此勤俭节约,非常满意,便问:“黄河水漫高家堰,运河不通,江南粮米无法运达京师,两江总督蒋攸铦来报,请求开海禁,各位爱卿有何意见?”

“皇上,自康熙朝禁海以来,历经三世一百多年太平无事。没有海运,国家照样繁荣昌盛,若海禁大开,沿海不法之徒与海盗勾结,致倭乱又起,得不偿失啊。”曹振镛赶快上前奏道。

“皇上,曹大人说得对。运河只是一时淤塞,只要疏通,漕运还可畅通,若开海禁,千年运河弃之不用,让成千上万的船夫失业,还不知道天下要乱成一个什么样子。圣祖爷说,河运是国策,只要众臣工实心任事就行。”大学士潘世恩连忙跪下补充。

潘世恩,字槐堂,号芝轩,江苏苏州人。世居大儒巷潘家,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状元,历经乾嘉道三朝,是有名的状元宰相。他发话以后,众臣都跪下叩头,说不能开海禁。道光见群臣如此一说,正要定圣意,却看见有一个人没有附和,那就是大学士阮元。阮元与曹振镛政见不合,朝野皆知,于是道光点名道:“阮爱卿。”

“臣在!”阮元赶紧跪下答话。

“朕问你,两江要求开海禁,你意下如何?”道光将声调拖得很长。

见皇上发问,阮元心中早有答案,便回道:“祖宗之法不是一成不变,此一时彼一时也。臣认为,可暂开海禁,将江南粮米通过海运运至京师可解燃眉之急,总不能让皇上和皇亲国戚、王公大臣都饿肚子吧?待运河疏通以后再改河运也不迟。自圣祖第一次南巡,到高宗最后一次下江南,这一前一后是一百年。先帝没有南巡,主要是运河淤塞。皇上登基,奉念民生艰难,勤俭持国,定能开大清盛世,请皇上明鉴。”

阮元一开口,立即有几位王公大臣改口附和。道光感到为难,宣布退朝。众大臣告退,有一个人站在那里没走。道光回头一看,见是曹振镛,便问:“曹爱卿还有话说?”

曹振镛点头。

君臣两人到南书房坐定,曹振镛重新施礼。太监递给他一杯茶,曹振镛谢过后说:“皇上,这海禁要开。”

“刚才在朝堂上怎么不说,还带头反对开海禁?”道光眉头一皱,有些纳闷地问。

“按祖宗规矩这先例不能开,但当前形势又必须调江南粮米到京师才能应急。若京师不稳,必导致天下震动。”道光闻言心有所动,善于揣摩圣意的曹振镛接着说,“皇上,蒋大人的奏折讲的是实话,民以食为天哪!”

道光这才转过弯来说:“爱卿说得对,那就着两江三省漕船到吴淞口运粮,代朕拟旨吧。”

“喳!”曹振镛叩了一个头,躬身退出。

蒋攸铦接到朝廷旨意,喜忧参半,传江苏巡抚陶澍前来商议。

陶澍,字子霖,号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科进士,跟益阳人胡达源的关系不错。胡达源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恩科探花,陶澍则靠后多了。胡达源注重义理考据,陶澍则喜欢国计民生,讲求经世治用。陶澍幼时家境一般,给东家放牛。一日,东家见其牵牛入户,出一联戏他:“小儿牵牛入户。”陶澍回答:“状元打马回家。”十三岁时,一间榨油坊开张。老板请几个秀才写对联,几个秀才搞了半天也没有写出来,陶澍随口念出一副对联:“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此联嵌上榨油二字,借雷月作比较,将榨油坊说成是惊天动地的事业,口气真不是一般大。油坊老板摸着他的头说:“小子将来大有出息!”遂送他一斤香油。陶澍出任江苏巡抚以后,将林则徐、魏源、贺长龄等人请到苏州,整肃吏治,救济灾荒,兴修农田水利,干得风生水起。

魏源,字默深,号良图,湖南隆回人。道光六年(1826年)在唐鉴的推荐下到苏州投奔陶澍。对于家乡青年举人入幕,陶澍求之不得,何况魏源又是理学大师唐鉴先生的弟子。故而魏源一到陶府,陶澍就将朝廷讨论河运还是海运的难题交给他去筹划,足见陶澍对魏源的了解和信任。

江苏巡抚衙门里的签押房内,魏源为陶澍写了一篇提倡海运的大文章,那就是后来被广为传播的《复蒋中堂论南漕书》。书中认为:“天时人事,穷极变通,除海运别无事半功倍之术。”文章思路清晰,内容言简意赅,经世致用的才情在魏源的笔端变为激流飞瀑,一泻千里,被人传诵一时。其实魏源对运河并不陌生,他三次进京赶考,两次走的就是运河。纤夫的肌肤之苦以及运河沿途胥吏盘剥,都让他无限感叹。

蒋攸铦出任两江总督之前,在军机处的日子并不好过,大权都把持在曹振镛和潘世恩的手中。道光的天资不高,却想把什么事情都搞得顺顺利利。对阮元、龚自珍等有才的官员都不重用,专用曹振镛、潘世恩等一批谨小慎微的官员,而这些官员将心思都用在揣摩圣意上面。潘世恩七十多岁了,还赖在军机处不肯归老,道光几次想把他开缺回家,都被他巧妙地顶了回去。因蒋攸铦受曹振镛排挤,陶澍极力劝他南下。蒋攸铦为人正派,便欣然接受陶澍的主张。不久,道光任命他为两江总督。

当陶澍走进总督府,蒋攸铦已经恭候多时了。陶澍在衙役的带领下,径直来到签押房。

“铦公,下官来迟,请恕罪!”一见面,陶澍连忙施礼。

“你我同朝为官,这些繁文缛节就免了。”蒋攸铦拿出圣旨,将道光的旨意指给陶澍看。

“这是一封关于漕粮试行海运的谕旨,能得到皇上的首肯真不容易,朝堂之上肯定吵翻了天。”陶澍捋着髯须说。

“不错,我听朝中大臣讲,曹大人、潘大人开始都带头反对,后来就不吭声了。我看还是皇上的想法变了。”

“大人说得一点都没错,漕运体制自建立以来,养了不少贪官污吏。他们借机敛财,坐地分赃。先帝和皇上不可能不知道个中弊端,只是漕运改革触动各方利益,朝廷才没有最终下决心。”陶澍看着蒋攸铦,心情十分沉重地说。

“陶大人要亲自去一趟上海,将路线勘测清楚,看从什么地方转运最好。”蒋攸铦下了命令。

“是!下官这就去办。”陶澍马上应承下来。

蒋攸铦将他送到总督府大门口,陶澍在蒋攸铦的嘱托中回到了苏州。

三天以后,陶澍带着林则徐、魏源等人出现在吴淞口,淞江知府吴中仁前来迎接。陶澍不拘官场礼节,办事练达,安排众人分头行动,很快将开禁事宜办妥,这其中最得力的干将应算是林则徐。

林则徐,字少穆,福建侯官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中二甲第四名进士,十三岁中头名秀才,十九岁中举人,二十六岁中进士后入翰林院。林父最爱幼时的林则徐,常将他扛在肩上送他入学。私塾先生见状故意考他,出了一个上联说:“子以父作马。”林则徐马上对曰:“父望子成龙。”做官后写一副对联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多次从运河往返京师,对漕运有独到的体会,为了解决运河落差问题,每一次漕船通过时,在扬州瓜洲渡、淮安清江浦等处,都要用牛和绞盘将卸空货物的空船运上来,过闸后再充装货物。每一艘船过闸要用二十多头牛来拉,船底和石堰的摩擦声,纤夫的拉纤和吆喝声,几里以外都能听得到。这样做费时费劲,加之洪涝、淤塞、盗匪、战乱等种种弊端交织在一起,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京师都会告急。

林则徐时常抚今追昔,以史为鉴,避免过失。这天,公务停当,闲静之际,凭栏远眺,往事如风——

当年康熙亲政时,把“三藩、河务、漕运”作为必须处理好的三件事,写在宫中的柱子上,以期每天都可以看到。河务、漕运是实事,不实在做事根本不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平定三藩之后,康熙踌躇满志,首次南巡到山东,登泰山后入驻郯城,此时河道总督靳辅报告说:“皇上,泗州大水,苏北七州一片泽国,圣驾不宜南巡。”

康熙龙眉紧锁,不解地问:“自康熙十九年泗州第一次发大水到今天已经有四个年头了,泗州知府莫之翰呢?传来见朕。”

莫之翰就在外面候着。其实,自康熙二十年莫之翰到泗州担任知府以来,治下到处是水,饥民数万。莫知府在风雨飘摇的运河大堤上开衙办公,坚持了几年,不少官员都找门路调离泗州,只有莫之翰没走。

莫之翰一见康熙赶紧跪下叩头说:“臣莫之翰叩见圣上!”

康熙皱了一下眉头,问:“自你上任泗州知府以来,淮河年年淹水,朕年年减免粮丁,以救民困,怎么年年都是这样?”

莫之翰说:“苏北今年大水跟往年不一样,泗州城平地起水三尺。替圣上安全着想,臣认为靳大人说得对,圣上不宜南巡。”

康熙心想淮河决口,河道、知府一再阻拦,难道有什么猫腻,便问靳辅:“淮河决口几年,朝廷拨下的银子也不少,你说说你手下谁最清廉。”

靳辅一听,心想皇上这是在考我啊。天下人都知道河督是一个肥得流油的美差,便不慌不忙地说:“皇上,臣出身寒微,蒙皇上赏识,让臣担任河督治理淮泗。若说一文不取,臣难以做到。若是贪赃枉法,臣也不敢做。”

康熙听后,笑着对明珠、余国柱、马齐、高士奇等几位大臣说:“靳辅说的是实话。”于是不再追问。

对于靳辅、莫之翰之类的官员,皇上满意,老百姓满意,可是偏偏有一个人不满意,这个人就是于成龙。恰恰提议康熙首次南巡的也是于成龙,他已于四月十八日死于两江总督任上。在康熙的记忆中,于成龙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时已经四十四岁了,发到广西罗城做县令。罗城一带常常盗匪出没,前两任县令一走一逃。于成龙带着几名随从到罗城后,将此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升任黄州知府,康熙十八年,由福建按察使升为布政使,福建巡抚吴光祚向朝廷奏称于成龙是福建最有能力,最廉洁奉公的官员。次年,康熙将他调到京师,不久任命为直隶总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又将其调任两江总督。

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担任河道总督时,在淮河上游修堤筑坝约束河水,下游却放任自流。于成龙认为治水要疏通下游河道,上游可以听之任之。康熙虽赞同于成龙的观点,但明珠却认为于成龙虽做官清廉,但治河不如靳辅有经验。索额图支持于成龙,建议康熙将靳辅罢官,让于成龙治理淮河下游。哪知两年后于成龙治理淮河下游失败,康熙才又重新启用靳辅。当康熙问他治河为何失败时,于成龙说明珠、索额图两人相互制约,让其功亏一篑。

当初,于成龙任直隶总督后不久,即向康熙上奏,说大清朝的官位已被明珠卖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