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天下湘军第三卷东南带甲》(17)
第十七回咸丰逃往热河省英法火烧圆明园原来朝廷还真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华裔商人苏亚成购买了一条商船,取名“亚罗”号,“亚罗”号商船在香港登记注册,向香港当局领取了通航证,船长是爱尔兰人,船员、水手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却由英国管理。商船经商做生意,经常做一些偷鸡摸狗的事。船上有十四名水手,往来澳门与广州之间,运送大米,经常走私,还与海盗有染。
水手梁明太、梁建富就是海盗,这两人无恶不作,经常欺负其他水手。水手吴亚是广州人,说了几句公道话,经常被二梁威胁。葡萄牙籍水手罗萨利奥看不过去,曾警告过二梁,二梁将罗萨利奥痛打一顿,还扬言要将他扔到珠江喂鱼。
罗萨利奥什么也不怕,向澳门当局报了案,澳门当局准备上船缉拿二梁,“亚罗”号却逃出澳门驶向广州。
澳门当局向两广总督衙门请求派员缉拿,叶名琛指令广东水师衙门派人缉拿,千总梁国定前往广州查访。
咸丰六年十月初八,梁国定在虎门截住“亚罗”号商船,逮捕了十四名水手。当他离开“亚罗”号以后,其他船员升起英国国旗表示抗议,同时向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报告。
巴夏礼认为“亚罗”号是英国船只,广东水师无权在英国船只上抓人,这是侵犯了英国的主权,有意破坏两国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
巴夏礼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声称二十四小时不放人,不做书面道歉,英军就要攻打广州。
叶名琛害怕事态扩大,同意将海盗头目梁明太、梁建富等人送回,还向英国领事馆做了书面道歉。
巴夏礼并不买账,拒绝接受书面道歉,手持《虎门条约》赶到虎门向广东水师要人。巴夏礼张嘴就骂,气焰极为嚣张,被一个水勇当场扇了一巴掌。这一巴掌如同捅了马蜂窝,巴夏礼恨恨地离开广东水师,来到两广总督衙门向叶名琛施压,要求赔偿损失,赔礼道歉,释放被抓水手。叶名琛表示调查清楚后再予以答复。
巴夏礼揪住此事不放,向英国公使包令添油加醋报告此事,说清政府无视大英外交官尊严,这是帝国的耻辱。
包令认为事情严重,出面查看了“亚罗”号商船的全部证件,证件属实,但是在香港注册的时间已过期了两个星期。包令、巴夏礼与英国海军商量对策,结果是让巴夏礼向两广总督衙门下最后通牒,限叶名琛二十四小时内放人,要叶名琛亲自到领事馆赔礼道歉。
身为堂堂的大清总督,叶名琛怎么也不能接受,双方僵持不下。
后来经广东水师审问查明,梁明太、梁建富的确是海盗,且有证人吴亚作证。叶名琛只同意将其他人放回,这三人要留作结案。
巴夏礼说什么也不同意。叶名琛让南海县丞许文琛将三人一并送到英国广州领事馆,但拒绝赔礼道歉。英国人见人放归,假装拒绝接受,不再谈判,准备开战。叶名琛也不害怕,他通知各地团练准备,若英人来犯,人人奋起,同仇敌忾,剿灭外敌。
这天,叶名琛在广州主持武乡试,亲兵来报,说英国人派三艘军舰越过虎门,炮轰广州东郊的猎德炮台。
叶名琛一点儿也不着急,说:“没事,等到晚上英人必自退走。”当天晚上,叶名琛回衙开始占卜,卦象显示英国人十五日必定撤走。
次日,武乡试还在照常进行,又有亲兵来报,说英国人没走,今日又炮轰珠江南岸的凤凰岗炮台。
叶名琛不动声色说:“我夜观星象,见众星聚于广州城中,其大星光芒如同一轮明月,十五日内英国人必走无疑。”说完又继续观看骑射。
其实叶名琛心里清楚得很,若战,两广绿营兵都调到湖北、江西前线与长毛作战,已无兵可调,只有依靠团练;若和,简直就是投降。战也战不得,和也和不得,降也无法降,只有逃跑,逃跑虽然能够暂时保住一命,日后朝廷问责,封疆大吏弃城而逃也是死路一条,前两江总督牛鉴便是前车之鉴。
“亚罗”号事件还没有结束,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从广州偷偷潜往广西,到西林县以传教为名,网罗了一批当地的地痞流氓为教徒,坏事做绝,老百姓到西林县衙告状。
知县张鸣凤派人暗中跟随,掌握了马赖及其教徒在西林县的犯罪事实,下令逮捕了马赖和他的天主教徒,并将两个罪大恶极的教徒斩首示众,并报广西巡抚劳崇光同意,将马赖驱押出境。
马赖跑到广州,向法国领事做了汇报,说广西官府杀了他的教徒。法国政府便以此为借口,联合英国准备侵华,这就是“马神甫事件”。
俄国一直在中国新疆制造事端,今见英法有意出兵,便拉拢美国支持英法。就这样,英、法在俄美的支持下出兵广州。
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三日,英国军舰开进珠江口,广东水师遵守两广总督叶名琛“不战、不和、不守”的命令,让英国军舰驶进广州。广州很快被英国人占领,英国人逼叶名琛签城下之盟。叶名琛与之周旋,巴夏礼十分不满,从广州率兵北上,要到北京直接与咸丰谈判。
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大沽口,俄、美也派军来增援。
英法联军很快就攻下了大沽炮台,包围天津。朝廷认为自己不是英法的对手,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作为全权代表,与四国议和。
双方在天津、通州开始谈判,议和成功,清朝与英法签订了《天津条约》,一年后在北京交换正式文本。
英法政府逼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之后还不满足,以护送谈判代表为名,于咸丰九年五月派兵进入大沽口,被僧格林沁用计击败,退出天津。
咸丰十年九月,英国公使额尔金建议英法联军以格兰特为总司令,再一次护送代表到北京谈判为名,从北塘登陆,炮轰大沽口。咸丰让大学士桂良与英法议和,英法联军提出苛刻条件,和谈破裂。
僧格林沁在一年前的同一个地方率军抵抗,被同一支英法联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僧格林沁逃到天津,天津又被英法联军攻陷,僧格林沁逃到通州八里桥,京师危急。
僧格林沁召集礼部尚书瑞麟、提督胜保、副都统伊勒东阿、格绷额等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在通州跟洋人再打一仗。
僧格林沁凶狠的眼光扫了大家一眼,众将大气都不敢出一声,静听他分析军情:“张家湾、八里桥是京东门户,这里是通往京师广渠门的交通要道,丢了八里桥便是丢了根本,我军要死守此地。”说完,他一拳砸在桌子上,“别看洋人气势汹汹,蒙古骑兵是大清精锐,我们的长枪马刀也不是吃素的,去年五月大沽口一仗就打得很好,这说明洋人也不是不能战胜的。只要我军攻守得当,定能再次重创洋人。”
众将连连点头,僧格林沁一脸得意。
瑞麟是朝廷派来襄办军务的,小心地问道:“王爷,听说这次洋人是铆足了劲,用骡马拉着滑膛炮离开了天津。滑膛炮弹都是尖锥形,落地开花,一炸一大片,比我军的球形实心炮弹厉害多了。”
“住口。”僧王拍了一下桌子,“再胡说八道,老子摘了你的顶戴!”
瑞麟吓了一跳,将后面的话都咽到了肚子里。
“胜保率领一万人防守张家湾,伊勒东阿、格绷额为左右两翼,本王率一万七千人守八里桥,瑞大人负责粮草供应。有临阵逃脱者,本王定斩不饶。”众将领命而去。
僧格林沁率军至八里桥,开始加紧挖战壕,大炮都放置在前沿阵地。
总兵陈国瑞率一群绿营兵正在练臂刺技术,只见一排骑兵风驰电掣地掠过,刀光一闪,一排草人头颅便不翼而飞。陈国瑞在一旁哈哈大笑,待那队骑兵跑过去后,他纵马如飞,在马背上做各种动作,时而劈刺,时而藏身,时而弯弓射箭,博得士兵阵阵喝彩。
九月十日,英法联军七千人向张家湾攻来。
胜保人称败保,一听到联军的洋鼓响,脚跟就打哆嗦。洋炮一响,他带头先撤,暴露了清军两翼阵地。双方激战半个小时,清军不支,全线退往八里桥。
三天以后,英法联军沿通惠河进至八里桥,遭到清军的激烈抵抗。
僧格林沁调集三万人马死守八里桥,他穿着盔甲立马八里桥上,指挥清军猛击英法联军。英法联军马队在两翼,中间是步兵,后面是炮兵,见清军发动攻击,就开始放炮。步兵则分为三排,前卧中跪后立,前排先开枪,中后两排依次射击。
蒙古骑兵手持长矛大刀弓箭,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敌人密集的子弹前,伤亡惨重。这些骑兵一拨一拨地向敌人阵地冲去,眼见就要突破对方阵地,这时英法联军百十条火龙齐发,阵地前沿一片火海。
清军士兵身上着火,被火烧死无数,其他骑兵见势不对,扭头就跑,反而冲乱了自己的阵脚。
一个旗手在僧格林沁身边挥动大旗,命令士兵继续攻击,僧格林沁已抽刀出鞘,寒光闪闪。众士兵一齐回头杀向敌人,通惠河上到处是清军尸体。
英法联军见八里桥攻克不下,便改变进军路线,绕过八里桥,沿通惠河南岸西进,直犯广渠门。僧格林沁松了一口气,集中兵力赶往广渠门布阵,洋人却杀了一个回马枪,占领八里桥。
咸丰无可奈何,派军机大臣载垣与英法联军谈判。
双方谈判地点定在通州,英方代表巴夏礼率领三十九人参加。清政府答应了英法联军提出的无理要求,英、法代表十分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