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执行到位(1) - 管理管到位就这几招 - 彦涛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1章执行到位(1)

第11章执行到位(1)

执行到位,结果才不会错位。在执行的过程中,管理学家认为八个到位可以保证计划的贯彻执行。

责任到位:责任一虚位,执行必缺位

想要执行到位,责任意识是基础。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提高执行力的内在动力,只有拥有"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的责任意识,才能尽心尽责地做好每一件工作。有责任心的人一定会努力、认真工作;一定会工作细致,富有创新精神;一定会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一定能主动处理好分内与分外的相关工作,无论是否有人监督都能主动出色地完成工作而不推卸责任。

2007年8月20日的《报刊文摘》报道: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安徽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午门修建工程7月9日大面积倒塌,引起当地群众普遍不满:"明皇故城历经百年风雨,整修城墙却因一场梅雨坍塌!"这不仅使国家数百万元投资付诸东流,也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遭受损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午门西边不远,是600多年前修建的皇故城西华门,尽管已历经几百年风雨,但城墙整体仍相当完好。

为什么一边是历经600年而风雨不倒,另一边却是刚刚建成就已倒塌?按理说,现在的建筑技术、材料远远超过600年前,但质量为什么反而不如以前?

答案只有一个:责任一缺位,执行必缺位;执行要到位,责任先到位。

在南京一面建于明朝的古城墙上,有一位细心的游客发现了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每一块砖上,都标有名字。后来经导游介绍才知道,这面城墙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砖上的名字就是负责砌城墙的工匠的名字。几百年过去了,城墙还保存得非常完好,恢宏的气势、坚固的墙体,依旧可以让人感受到当年工匠砌墙时的用心。

当责任已经刻入了每一块砖里,执行就不可能不到位,墙体就一定能坚固,就绝不会出现"豆腐渣"工程。

在古城墙砖上刻下名字的做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不仅重大的工程要责任到位,工作中每件事都要责任到位。

令人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情形并不能乐观。

有一个人给一位企业老板发送电子邀请函,连发几次都被退回,向那位老板的秘书查询时,秘书说邮箱满了。可4天过去了,还是发不过去,再去问,那位秘书还是说邮箱是满的。试想,不知这4天之内该有多少邮件遭到了被退回的厄运?而这众多被退回的邮件当中谁敢说没有重要的内容?如果那位秘书能考虑这一点,恐怕就不会让邮箱一直满着。作为秘书,每日查看、清理邮箱,是最起码的职责,而这位秘书显然责任心不够。

人们还经常见到这样的员工:电话铃声持续地响起,他仍慢条斯理地处理着自己的事,根本充耳不闻。一屋子人在聊天,投诉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可就是不接听。问之,他则回答:"还没到上班时间。"其实,离上班时间仅差一两分钟,他就看着表不接。有些客户服务部门的员工讲述自己部门的秘密:"下午5点下班得赶紧跑,不然慢了,遇到顾客投诉就麻烦了--耽误回家。即使有电话也不要轻易接,接了就很可能成了烫手的山芋。"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小事,但恰恰反映了员工的责任心。而正是这些体现员工责任心的细小之事,却关系着企业的信誉、信用、效益、发展,甚至生存。那么,员工为什么会缺乏责任心呢?

首先是管理者不知道该如何体现和增强员工的责任心。这是经验少、智慧不够、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

其次是企业的管理者思想懈怠或疏于管理监督,员工自然跟着懈怠。领导懈怠一,员工能松懈十。

再次是源于人的懒惰天性。企业的规章制度原本执行得很好,可时间一长自然懈怠,思想上一放松,责任心就减弱,行为上自然就松懈,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就是执行力下降,很多问题均由此而生。

责任心体现在三个阶段:一是执行之前;二是执行的过程中;三是执行后出了问题时。怎样提升责任心呢?第一阶段,执行之前要想到后果。第二阶段,要尽可能引导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防止坏的结果出现。第三阶段,出了问题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承担责任和积极承担责任不仅是一个人的勇气问题,而且也标志着一个人是否自信,是否光明磊落,是否恐惧未来。

员工勇于承担责任是一种美德,一种勇气,是无私无畏的表现,更容易赢得领导的尊重,成为同事行为的楷模和样板。员工如有能力以一种负责的、职业的、考虑周全的方式行事,对企业来说是一种竞争优势,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笔财富,是提高执行能力的最佳途径。

勇于承担责任不是大家心中所想的那样,好像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在企业里主动承担责任只会给自己带来好处,虽然有时候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此外,勇于承担责任是每一名员工的职责所在,是义不容辞的事。

责任不到位的执行,就像一盘散沙,散掉的不仅是执行的效果,而且还会散掉人心,造就一支松松垮垮的团队。

那么,如何才能让责任不缺位?

第一,明白"所有人都有责任,实际上就是所有人都没有责任"。执行中最怕说"这是你们所有人共同的责任"。所有人都负责,结果往往是所有人都负不起责任:有了问题你指望我、我指望你,结果是谁都不去解决;出了问题则互相推诿。

第二,明确"这就是你的责任"。将执行的责任分解到每个人,明确告诉执行者执行的范围和标准,哪一点、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是你的责任"。

第三,出了差错,一定要有相应的惩罚措施。尽管南京明故都古城墙的砖上只标出了工匠的名字,但毫无疑问,这背后必然跟着相应的惩罚措施,哪块砖出了问题,都能查到相应的责任人,进行相应的处罚。责任细到了每块砖上,谁敢掉以轻心。

如果有了上面这三点作保证,那么,责任就必然到位,执行就不再缺位。

纪律到位:有令则行,执行制度没有借口

铁的纪律是团队全体成员行为保持一致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任何组织都一样,要使组织成员能够具有统一的行为,必须做到"师出有律",这样才能让"许多人"有序高效地沿着目标前进,实现团队力量大于这些人力量总和的质的飞跃。

一个企业的成功,绝不仅仅取决于严密的制度管理,更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管理水平。许多著名企业适应时代的要求,采用了由"制度管理"向"自主管理"转化的现代管理方法,逐步实现由制度约束下的"要我干"向高度自觉的"我要干"的转变。

微软公司从创立开始就非常强调"纪律",处处都有清楚的规定,每天早上的上班制度,就是最好的例证。每天上班时间从早上8∶00整开始,8∶05以后才报到的就要在"英雄榜"上签名,背负迟到的"罪名",即使你前天晚上加班到半夜,第二天上班时间仍是早上8∶00。这和20世纪70年代嬉皮盛行、个人享乐主义凌驾一切的美国,有些背道而驰,可是却延续至今,始终如一。

公司总裁盖茨是推行纪律管理的最大功臣,他本人严守纪律的个性,也经常博得别人的赞扬。他和别人约会,从不迟到。除了准时之外,他的耐力和意志力也令人震惊,一旦决定要做什么,他必定排除万难,全力以赴,不看到最后结果绝不罢休。盖茨严格强悍的作风,使整个公司的管理纪律严明,从制造、工程、财务部门,甚至到行销部门,每件事情都有清楚的规范,甚至连公司留言都分为不同等级,人人都以此标准而行。许多公司重视人性管理,以重视员工为口号,只有盖茨强调纪律胜于一切,这种注重公司自主管理的经验和方法,使微软公司的企业文化独树一帜。

由此可见,企业管理制度体现的是一种秩序、一种纪律。为什么秩序、纪律对企业那么重要呢?

举例来说,有一家工厂,其存放钢锭的院子里的物资堆放得很好,甚至排列整齐、很清洁,给人一种井然有序的印象。再仔细看时,可以发现,同一堆物资包括五六种制作不同产品的钢材,所有钢材混杂在一起。无效的操作,既浪费时间,又存在出现错误的危险,因为每件物品都不在它的位置上。

相反,也有这样的事情,表面看起来混乱而实际上是有秩序的。比如,有一堆按总经理意愿放得散乱的文件,一位好心但不懂行的助理把文件进行整理并堆放得齐齐整整,而总经理却很难再利用这些文件了。

完善的秩序包括正确选择的位置,表面秩序仅仅是真正秩序的一个虚假的或不完整的表象。清洁是有秩序的必然结果,肮脏是没有被指定的位置的结果。

一张显示划分为许多由雇员专门负责的部门的整体结构图非常有助于建立和控制秩序。因为要在企业中建立起社会秩序,必须做到每一名雇员都有一个指定位置,并且每一名雇员都在他的指定位置上。完善的秩序还要求位置适合于雇员,雇员也适合于位置。正如英国的格言所说:"合适的人处于合适的位置上。"一个善于协作、富有战斗力和进取心的团队,必定是一个有纪律的团队。同样,一个积极主动、忠诚敬业的员工,也必定是一个具有强烈纪律观念的员工。可以说,纪律永远是忠诚、敬业、创造力和团队精神的基础。对企业而言,没有纪律,便没有了一切。

一位父亲以水只有放在杯子里,受到杯子的约束才可能被人喝到为例,告诉儿子:人只有通过自我约束才能获得成功。

德谟克利特曾说:"和自己的心斗争是很难堪的,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个人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这句话正是对"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一种肯定。

一个员工,如果能够做到自我约束和管理,自觉遵守公司的纪律,那他就是一名合格的员工。拥有这样员工的团队,才能保证自己的战斗力。

有一位企业培训师经常问周围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每天早上起床是为了什么?"最常听到的答案总是一个样:"我必须起床,我得……"这是推卸责任的一种回答。它是说,如果一个人想要谋生并照顾自己和家人,就必须要起床。事实上,大部分人早上并不是非起床不可。如果他们决定就这么躺下去,无论生活还是世界都不会因此翻天覆地。或许他或她的工作会有些耽搁,第二天必须加紧补上;会议可能错过,约会得重新安排,但依然不会有什么大事发生。"我必须"并非起床的强制理由。

第二个最普遍的回答很诙谐,然而饶有意味:"因为我要上厕所。"这个答案是否能让你更了解自己的同事?你问:"为什么你今天早上到办公室来?"同事:"嗯,我6:30起床上厕所,然后想反正也起来了,索性来公司瞧瞧。"看起来,很多人的驱动力来自压力,而不是真正的自律。

我们没有想到,我们固然是踩着时间的尾巴准时上下班的,可是,我们的工作很可能是死气沉沉的、被动的,像这样的遵守,怎么可能在工作上有更大的贡献和突破。我们所说的遵守纪律,不仅仅是在行动上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光做到这点远远不够,遵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纪律的重视。

员工对纪律的遵守应该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不应该是由来自外界的约束力驱使的。

对于自我管理的问题,诙谐作家杰克森·布朗曾经有过一个有趣的比喻:"缺少自我管理的才华,就好像穿上溜冰鞋的八爪鱼。眼看动作不断,可是却搞不清楚到底是往前、往后,还是原地打转。"如果你知道自己有几分才华,而且工作量实在不少,却又看不见太多成果,那么你很可能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

有一位电器公司的销售主管,他一直保持着将文档做得很工整的习惯,无论当时他有多忙,甚至在周末也不例外,这个习惯让他受益匪浅,他很清楚所要完成工作的时间表和要采取何种方式去做。在他的个人电脑里,他会跟踪每件事,从而确保不仅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和落实各项细节,而且兼顾顾客和同事。如果他们没有承诺及时和他联系,他就会给他们发电子邮件。事实上,有一天,一个人告诉这位主管:"我还不如主动跟你联系,因为我知道你如果听不到我的消息,一定会在我的语音信箱里留言的"。

这位销售主管如此辛苦地跟踪每件事,以确保工作质量,倒不如把这些时间用来培养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把外在的约束力转化成内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源于自我的力量才是长久的和可靠的,才能永远保持它的战斗力。

全球"it代工之王"郭台铭曾说:"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意思是说,除了那些基础实验室的研发人员,其他像做主板和笔记本电脑的研发人员也要靠严格的纪律来管理。正是要求员工必须执行这些纪律,郭台铭才能把企业越做越大,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后来成为台湾的首富。

当你具有强烈的纪律意识,在不允许妥协的地方绝不妥协,在不需要借口时绝不找任何借口,如质量问题、对工作的态度等,你会猛然发现,工作因此会有一个崭新的局面。

对企业和员工而言,遵守纪律、敬业、服从、协作等精神永远都比任何东西重要。这些品质不是员工与生俱来的,没有哪个员工从一开始就是严格遵守纪律的,也不会有天生就不找任何借口的好员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