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与朋友说话→真诚策略(2)
第11章与朋友说话→真诚策略(2)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从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心理要诀:
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可谓经典!朋友之间往来难免会出现些差错,人无完人,孰能无过?错了不要紧,只要勇于道歉,便能使友谊之树常青。有人说,朋友之间无需道歉,其实不然。一句道歉往往能让人感到对他的尊重,并促进友谊。
道歉并非是示弱,它反映出一个人的大度与明智。如果我们由于自身的孤傲和不安全感宁可让友情出现裂痕也不愿意说“我错了”这句话,那实在是愚蠢之至。诺曼·皮勒说过:“真正的道歉绝不只是简单地认错,而是对你说过或做过的有损友好关系的言行表示真诚的歉意,并真心实意地希望友谊得以修复。”
守口如瓶忠于朋友
忠诚是友谊的源泉。对待朋友以诚相待,以品格换品格,就可以在自己同朋友之间架起心灵之桥,并在此基础上合作共事。朋友之间没有忠诚,友谊也不会长久。
对朋友忠诚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肯为朋友保密,遇事“守口如瓶”,才能得到朋友的信赖,友谊才能不断加深。由于道德礼俗的规范与人类天性的永恒冲突,所以人具有倾吐内心隐秘的需要,这种心理需要也就构成了对友谊的渴望。
马克思住在巴黎的时候,与诗人海涅之间的友谊,达到了“只要半句就能互相了解”的地步。海涅思想相当进步,写下很多战斗诗篇,夜晚,就到马克思家中朗诵自己的新作。马克思和燕妮一起与他加工、修改、润色,但马克思从不在别人面前“泄露天机”,直到海涅的诗作在报章上发表为止。
后来,海涅创作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之歌》,深刻揭露和愤怒抨击了德意志反动统治,马克思高兴地称他为“同志”。两人的友谊日渐深厚。1845年,法国反动统治无理驱逐马克思,马克思临行时写信给海涅道:“离开海涅使我最痛苦,我真想把您也打进我的行李中去。”以后,又时常询问海涅的创作和健康,并经常给海涅写信,海涅也深深怀念马克思,记挂着马克思的安危。海涅称马克思是“最能保密”的朋友。他们的友谊为世人所羡慕,所称颂。
心理要诀:
我们需要明白这个事实,朋友之所以将他的“隐私”告诉我们,他的目的是为了赢得我们的同情、爱怜,要我们及时帮他出点子、想办法。但这些“隐私”知道者范围不能大,只能“你知我知”。马克思完全明白这一点,他对海涅没发表的作品守口如瓶,在心理上赢得了海涅的称赞。
不论遇到任何事情,你要明白交友之道在于对朋友的忠诚度,只有互相忠诚的朋友,才能使友谊地久天长。忠于朋友,守口如瓶才能取得朋友之间彼此的信任感。
交朋识友言而有信
言而有信是做人的美德,看人的尺度,交友的准则。如果一旦失去了诚信,对人、事不能做到言而有信的话,将会失去很多很多的机会,身边也会逐渐失去朋友,甚至一切。
1797年3月,拿破仑偕同他的新婚妻子参观卢森堡的一所小学,受到师生的热情款待。拿破仑夫妇很受感动,当场向校长送了一束价值三千金路易的玫瑰花,并说:“只要我们的法兰西国家存在一天,每年的今天我将派人送给贵校一束价值相等的玫瑰花。”后来,由于许多原因,这位伟人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1984年,卢森堡政府重提此事,向法国提出“玫瑰花悬案”的索赔,连本带利高达137万余法郎。法国政府不忍为一句话而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但考虑到拿破仑的声誉,只得写了一张措辞委婉的道歉书,这“一诺千金”的“玫瑰花悬案”才算了结。
为了获得对方的信任,你可在谈话顺利进行时插入一句:“如果不是你,我不会这样说!”这样一来,你们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将更容易形成。通常,人在拥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秘密时,总会有一种找朋友倾吐的欲望。而倾吐的对象是有选择的。所以当你向对方说:“如果不是你,我不会这样说”,这样就表示你很看重他。因此,在很融洽的气氛下,你可以满足对方的自我意识,使双方关系愈加亲密。
心理要诀:
拿破仑的这个故事虽然是发生在两国之间的,朋友间又何尝不是信用第一?中国人历来把“言而有信”看得很重,把它当作做人的美德,看人的尺度,交友的准则。因为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做到前后一致,言行一致。人们便可以根据他的言论判断他的行动,进行正常的交往。
朋友之间交往,必须给人信任感,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怎样才能让对方信任你呢?或者说,怎样把你对对方的尊重和信任的态度传达给他呢?你应以同样的心情了解对方的烦恼与要求。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共鸣”,也叫“移情”。比如,我们在交谈中当听取朋友的某种意见时,一方面要点头表示同意,另一方面要适当重复对方的话,如此这般能使对方觉得自己的言论受到重视,而不由自主地把心里话都掏出来。
委婉拒绝不失体面
我们在拒绝别人时应该注意不使他们的面子受损。如果既拒绝了别人的要求,又让他们丢了面子,那么他们心中产生不满之情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能在拒绝别人的要求时不让对方丢面子,让人非常体面地接受拒绝,结果可能会大不相同。
三国时期的华歆在孙权手下时,名声很大。曹操知道后,便请皇帝下诏招华歆进京。华歆启程的时候,亲朋好友千余人前来相送,赠送了他几百两黄金和礼物。华歆不想接受这些礼物,但是如果当面谢绝肯定会使朋友们扫兴,伤害朋友之间的感情。于是他便暂时将礼物统统收下来。并在所收的礼物上偷偷记下送礼人的名字,以备原物奉还。
之后,华歆设宴款待众多朋友,酒宴即将结束的时候,华歆站起来对朋友们说:“我本来不想拒绝各位的好意,却没想到收到这么多的礼物。但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想我单车远行,有这么多贵重之物在身,诸位想想我是否有点太危险了呢?”
朋友们听出了华歆的意思,知道他不想收受礼物,又不好明说,使大家都没面子。他们内心里对华歆油然而生出一种敬意,便各自取回了自己的东西。
心理要诀:
在这个事例中,华歆在拒绝朋友时,没有坦言相告,而是找了一个对自己人身不安全的理由,虽然朋友们也知道他是在故意推辞,但不会以此为意。因为华歆委婉拒收礼物没有让他们丢面子。假使华歆当面谢绝朋友们的馈赠,试想千余人,不知道要推却到什么时候,也不知要费多少口舌,使大家感到尴尬。而华歆却只说了几句话便退还了众人的礼物,又没有伤害大家的感情,还赢得了众人的叹服,真可谓一箭三雕。
“不”字谁都会说,但怎样说才能既不伤害对方,又不使自己为难,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拒绝他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不便说出真实的原因时又找到一个可信而合理的借口。其实,在自己确有难处,或者如果答应别人的要求自己的利益会损失很大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拒绝别人。但是拒绝别人也要考虑对方的情感,尽量做到不伤害双方的感情。怎样说“不”,也是一门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