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如何共享利益→双赢定律(3)
第34章如何共享利益→双赢定律(3)
吉田忠雄是日本吉田工业公司的董事长,吉田工业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拉链制造公司。年营业额达25亿美元,年产拉链84亿条,其长度达190万公里,足够绕地球47圈。吉田忠雄本人被称为“世界拉链大王”,他说他的成功是由于“善的循环”。这与他小时候捕鸟时受到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吉田忠雄的父亲吉田久太郎是个稳重而又有正义感的小鸟贩子,他以捕捉、饲养、贩卖小鸟为生。7岁时,吉田忠雄就上山给父亲做帮手。他们捉鸟从来不捕幼鸟,不捕喂养期的成鸟。用吉田久太郎的话说,首先得保证鸟类能够代代繁衍,这样才可以永远都捕到鸟。这是一个善的循环。它在吉田忠雄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在捕鸟、驯鸟的岁月里,吉田中雄吸收了影响他一生的营养,他从鸟儿那里学到了热爱自由、坚强不屈的性格,这为他日后艰苦创业,登上世界“拉链大王”宝座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5岁时,吉田忠雄创办了专门生产销售拉链的三s公司。50岁时,吉田忠雄建成了世界一流的拉链生产工厂,完成了年产拉链长度绕地球一周的宏愿。每逢有人追问他的成功之道时,吉田忠雄总是笑着说:“我不是爱护人与钱而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不为别人利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对赚来的钱,我也不全部花完,而是一部分作为员工的红利,一部分再投资于机器设备上。一句话,就是善的循环。”
吉田忠雄信奉“善的循环”哲学。他相信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做到双赢。公司支付的红利,他本人只占有16%,他的家族占24%,其余60%由公司员工分享,这是其他老板难以做到的。吉田忠雄要求公司职员把工资及津贴的10%存放在公司里,用来改善设备,提高利润;员工每年可以分到8个月以上的奖金,但他要求员工奖金的2/3购买公司的股票,公司由此增加资金,员工薪水与资金更加提高,且可以拿到20%股息。由此形成公司与员工之问的“善的循环”。
合作需要双方当事人的无私,需要利益共享。有些人的私心太强,什么利益都想自己独吞(或占大头),凡涉及名利之事都想自己优先,都想将他人排斥在外,自己一点小亏都不肯吃;有些人的功利主义色彩太强,对合作者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用到他人时,什么都好商量,不用他人时,则采取将人一脚踢开、理都不理的态度。
成功人士的合作技巧是一个“善的循环”。因为与人合作只想到自己的人,绝不会有好的回报。一切以损害别人的利益来充实自己的人都是卑鄙的,都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公众的鄙视。
心理要诀:
现代社会奉行人人相亲相爱,大家互帮互助,而不是人人尔虞我诈,互侵互害。人人相亲相爱,大家互帮互助的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美好的社会。
请把你从你的狭小天地里释放出来,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意识到人类的家园建设必须靠每一个体尽心尽力地奉献才能壮美辉煌,并切实地拿出实际行动来。
相互信任切勿猜疑
猜疑使人际关系交往中本来小小的疙瘩发展成长期的不和。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毁掉事业。
范增是项羽的得力谋士,许多次,刘邦的计谋都被他识破,刘邦要打败项羽,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掉范增,在陈平的协助下,刘邦导演了一次反问计。当楚汉两军在荥阳相持不下时,项羽为了打败刘邦,便借议和为名,遣使入汉,顺便探察汉军的虚实。陈平听说楚使要来,正中下怀,便和刘邦布好圈套,专等楚使上钩。
楚使进入荥阳城后,陈平将楚使导入会馆,留他午宴。两人静坐片刻,一班仆役将美酒佳肴摆好。陈平问道:“范亚父(范增)可好!是否带有亚父手书?”楚使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来议和的,并非由亚父所派遣。”
陈平听了,故意装作十分惊慌的样子,立即掩饰说:“刚才说的是戏言,原来是项王使臣!”说完,起身外出,楚使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进来,将满案的美食全部抬出,换上了一桌粗食淡饭,楚使见了,不由怒气上冲,当即拍案而起,不辞而别。
一到楚营,楚使立即去见项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告诉了项羽,并特别提醒项王,范增私通汉王,要时刻注意提防。
其实,陈平的反间计并不高明,如果稍微考虑一下,就不难找出其中的破绽,只是项羽寡断多疑,加之性格刚愎自用,自然也就不会想到这些。
项羽听后,怨道:“前日我已听到关于他的传闻,今日看来,这老匹夫果然私通刘邦。”当即就想派人将范增拿来问罪,还是左右替范增劝解,项羽这才暂时忍住,但对范增已不再信任。
范增一直对项羽忠心耿耿,他心无二用,对此事一无所知,一心协助项羽打败刘邦。他见项羽为了议和,又放松了攻城,便找到项羽,劝他加紧攻城。项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荥阳,恐怕荥阳未下,我的头颅就要搬家了!”范增见项羽无端发怒,一时摸不着头脑,但他知道项羽生性多疑而刚愎,不知又听到了什么流言,对自己也产生了戒心。
范增想起自己对项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灭汉,他不仅不听自己的忠言,反而怀疑自己,十分伤心。他再也耐不住了,便向项羽说道:“现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为之。臣已年老体迈,望大王赐臣骸骨,归葬故土。”说完,转身走出。项羽也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范增悲伤地离开了项羽。在归途中,他想到楚国江山,日后定归刘邦,又气又急,不久背上生起一个恶疮,因途中难寻良医,又兼旅途劳累,年岁已长,几天后背疮突然暴裂,血流不止疼死在驿舍中。
与刘邦相比,项羽的确具有更多的英雄特征。他勇猛善战、不畏艰难、性格直爽、恩怨分明、爱惜属下、讲究道义,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美誉,但他的这些性格特征皆被他的猜疑抹掉了。他没有刘邦的柔韧、冷静、果断和博大,更没有刘邦的雄才大略,所以他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失去了一个得力的谋士,也失去了天下。
有一句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将它作为合作思考的一个准则,尽管有一点“消极之感”,倒也没有什么非议之处。但是,偏偏有些人却将这一原则过于“强化”,与人合作时,处处不信任别人,变得爱好猜疑起来。
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实,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言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作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当作证据。
心理要诀:
项羽吃了猜疑的亏,猜疑实在是害己又殃人。历史告诉我们,君臣相互猜疑则天下就会动乱。因而贤明的君主和精明的大臣,都把猜疑视为相处的一大祸害加以避免。
如果你在工作中总以不信任的态度与他人交往,长此以往,别人就会逐渐疏远你,因为没有人能长期忍受你的这种“敏感”,被你长期地怀疑着。因此消除猜疑之心是你健康和他人公事的前提和基础,要学会在心中初露端倪的时候,让自己冷静下来,多考虑自己的多疑是否有确凿的证据,一旦不是就要抛弃成见和自我暗示。
当然,平日要学会交心通气,开诚布公,同时要宽以待人,信任他人,这样才能消除隔阂、疑惑,增进友情和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