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舌尖上的饮食文化(5)
第14章舌尖上的饮食文化(5)
老头睁开眼睛一看,天已经亮了,而昨天那个上门乞讨的姑娘已经不见了。他和老伴说起这个梦来,吃惊地发现老伴也做了相同的梦。他们打开门一看,村边果然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从此之后,他们就用这条小溪里面的水来酿酒,酒酿出来色香味俱佳。茅台村的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仙女”,便将“仙女捧杯”作为茅台酒的注册商标,并特意在瓶颈上系上两条红绸带子,用来象征仙女披在肩上的那两条红飘带。这当然是传说,茅台酒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据说,汉武帝曾经喝过茅台酒,并大加赞赏。不过,茅台酒真正出名是到了清代,贵州仁怀生产的“茅台春”和“茅台烧”都深受人们的喜爱。经过几个世纪的酝酿后,逐步发展成为誉满全球,跻身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的茅台酒。
31.醉倒杏花村的贺鲁将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路童遥指杏花村。”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可谓家喻户晓。和诗一起家喻户晓的,还有酒文化兴盛的杏花村。
杏花村酿酒的历史比较悠久,可一直追溯到北魏时期。杏花村出产汾酒和竹叶青,有很多关于酒的动人传说,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贺鲁将军和神泉的传说。
相传贺鲁将军能征善战,爱护百姓,到哪里都会受到热烈的欢迎。一天,他率兵出征,路过杏花村,很远就闻到了酒香。大家都在私下纷纷议论:要是能去杏花村尝一下汾酒和竹叶青该多好啊。贺鲁将军知道大家的心思,就传令军队开进杏花村。
杏花村的村民们听说贺鲁将军来到,都很高兴,把珍藏多年的好酒拿出来款待他们。贺鲁将军接过村民们递上来的汾酒,入口绵绵,回味甘甜,余香不绝。他连声夸赞:好酒!好酒!他的战马闻到酒味后,也昂首嘶鸣。村民们忙把酒糟取来,战马吃得一干二净。
因军情紧急,贺鲁将军不能久留,就传令大军出发。行军到达距离杏花村不远的壶芦峪时,酒性渐渐发作,大家都口干舌燥,希望能找点水喝。就在这时,战马马蹄不断地往下刨,最后竟然刨出一股清澈的泉水。将士们喜出望外,纷纷上前畅饮泉水。泉水甘甜爽口,将士们都称赞这是一股“神泉”。
后来,杏花村一连几个月大旱,庄稼枯死,井水枯竭,只有这股泉水长流不断。于是,人们就都赶来这里挑水酿酒。用这股泉水酿出来的酒,味道更加清爽甘甜,芳香扑鼻。为了纪念贺鲁将军,当地人就将这股泉水命名为“马刨神泉”。
32.古绍兴嫁女必饮女儿红
浙江绍兴有个裁缝,工作兢兢业业,积蓄颇丰,成年后娶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妻子。“事业有成,美人在抱”的他高兴极了。古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但裁缝还真是好福气,结婚不久后妻子就怀孕了。裁缝特别高兴,满心期待妻子给他生个大胖小子,延续香火。
到了妻子快要临盆的时候,他买了好几坛黄酒,准备宴请街坊四邻,一同庆祝,分享喜悦。谁想到,妻子临盆的时候,生下的不是男孩而是女孩。古代社会重男轻女,裁缝失望极了,也没有心思宴请亲朋好友,而买来的好酒也无心再喝,就暂且埋在了院子里的一棵树下。
后来,女儿渐渐长大,乖巧懂事,漂亮可爱。除了帮助母亲做女红之外,还料理其他家事,常常把裁缝逗得很开心。这个时候,裁缝才觉得,女儿也挺好的。
一晃十几年过去,到了女儿出嫁的年龄。在女儿出嫁时,裁缝宴请了很多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的朋友都说他有福气,生了这么一个好女儿。裁缝很高兴,招呼大家喝酒,喝着喝着,酒不够了。他这时才想起,当年女儿出生时埋在树下的那些酒,于是赶紧将那些酒取了出来。谁知酒坛开封之后,香气扑鼻。亲友们都围过来,要求品尝,还怪他藏了这么好的酒不早点拿出来。裁缝也很感意外,没想到自己无心埋下的酒,竟然会变成芳香醇厚的人间佳酿。
亲友们喝完之后,都问,这个酒叫什么名字啊?裁缝看着即将出嫁的女儿,回想起女儿出生时的场景,不禁感慨万千,就脱口而出:女儿红。
从此之后,隔壁邻居、亲朋好友家在女儿出生时都会埋上一些黄酒,等女儿要出嫁的时候挖出来请客,渐渐就成了风俗。
33.二郎镇里话郎酒
“上游是茅台,下游接泸州;船到二郎滩,又该喝郎酒。”这首民歌,在四川和贵州交界的赤水河地区广为传唱。
赤水河是中国最著名的“美酒河”,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优良的水文气候特征,酝酿了茅台、董酒、习酒、郎酒、潭酒、怀酒等数十种蜚声中外的美酒。
生产郎酒的古蔺郎酒厂就位于赤水河畔的二郎镇上。关于郎酒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赤水河以前有个青年叫李二郎,爱上了美丽灵巧的姑娘赤妹子。赤妹子从小失去父母,在舅舅家长大。舅舅嫌贫爱富,见李二郎孤苦一人,家境贫寒,就不同意将赤妹子嫁给李二郎,但又不好直接拒绝,就说:“谁要娶我家赤妹子,必须拿出一百坛美酒作为订婚礼物。”李二郎孤苦无依,到哪里去找这一百坛酒呢?不过,在爱情力量的驱使下,他对赤妹子发誓:“只要你真心爱我,耐心等着,我一定抬一百坛好酒来娶你。”
从此之后,李二郎成天在赤水河边的乱石滩上挖呀、刨呀,寻找泉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努力后,他挖出了酒泉,酿出了美酒。在乡亲们的帮助下,他抬上一百坛好酒迎娶了赤妹子。
后来,在赤妹子的帮助下,李二郎酿出的酒更加甘醇,名扬四方。后来,人们就把李二郎酿造的酒称为“郎酒”。
1984年,在第四届全国名酒评比中,郎酒以“酱香浓郁,醇厚净爽,幽雅细腻,回甜味长”的独特香型和风味而闻名全国,第一次获得全国名酒的桂冠。
34.竹林七贤和酒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个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以嵇康为代表,狂放不羁,常常相聚在河南的一片竹林下喝酒。在这些人中,最有风格的是阮咸。阮咸每次和族人一起喝酒,总是要用大盆装酒,不用酒杯,也不用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有一次,猪群闻到酒味,跑到盆前来,也要喝酒,阮咸不但不去赶,反而凑上去和猪一起喝酒。他的狂放不羁,由此可见一斑了。
不过,在竹林七贤里面,最出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经常自言自语地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我刘伶是一个天生的酒徒,连名字都是酒,一喝就是一斛,喝到五斗才有一点点感觉。据说,他出门的时候经常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驴车,一边走,一边喝酒,并让一个带着挖掘工具的仆人跟在身后,说,要是我喝酒喝死了,你就挖个坑把我埋了吧。他写过一篇《酒德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
民间一向有杜康造酒刘伶醉的传说,现在市面上还有叫刘伶醉的酒,他真是当之无愧的“酒圣”。
其实,魏晋时期的名士并非真正喜欢喝酒,而是社会动荡不安,他们的抱负不得施展,以至于借酒浇愁,以酒避祸。
35.魏文帝与葡萄酒
一天,魏文帝曹丕下了一道诏书,大意是:有过很多经历的人,才会懂得时间的道理。我们中国的珍宝实在是太多了,我就和你们说说葡萄吧。葡萄这种东西,在夏秋之交,半夜酒醉醒来的时候吃极为可口,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内心的烦躁一扫而空,也不口渴。用来酿酒,容易让人醉,要醒来却也容易。才说到它已经流口水,何况是亲自品尝呢?这世界上还有可以和葡萄匹敌的水果吗?
这就是著名的《诏群医》。作为皇帝,在给医生的诏书中,不仅谈到了吃饭穿衣,还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葡萄和葡萄酒,可谓空前绝后。
葡萄酒是红酒的一种,据说秦汉时期的人们已经懂得酿造。葡萄酒度数不高,但后劲较大,喝起来比较爽口,不知不觉间就醉了。在白酒尚未真正发明的年代,葡萄酒深受人们喜爱。除了曹丕之外,文学家陆机、庾信、白居易等人都很喜欢喝葡萄酒。据说,唐太宗对葡萄酒也特别喜爱,还喜欢自己动手酿造葡萄酒,款待群臣。
36.刘玄石与千日醉
志怪小说《搜神记》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狄希的人,特别擅长酿酒。他酿的酒色香味俱佳,但一般不轻易卖给别人,因为人们喝了这种酒之后会醉上一千天。当时有一个叫刘玄石的酒鬼,听说之后就来买酒喝。狄希对他说,我这个酒还没成熟,不敢让你喝啊。刘玄石哪里肯依:即便是还没有成熟,你也让我喝一杯吧。狄希拗不过他,就给他打了一杯。刘玄石喝了之后,连声感叹,真是好酒啊,再给一杯吧。狄希说,你还是回家去吧,以后再来,你刚刚喝了这一杯,就能让你醉一千天。刘玄石恋恋不舍地走开了,临走的时候,脸上已经有醉酒的迹象。等他回到家里面,已经醉死了。他的家人们都以为他死了,就哭着把他埋了。
三年之后,狄希想起刘玄石来,就去了他家,问刘玄石在家吗?他的家人不高兴地说,刘玄石早死了,你这不是犯忌讳吗?狄希吃惊地说,他是喝了我酿的美酒,将会醉上一千天,现在酒应该醒了。就让他家人把坟墓挖开,刚挖开就见刘玄石张口说:“真是醉死我了,畅快。”之后,他就问狄希:“你酿的是什么酒啊,让我一杯就醉倒,睡到现在,现在是什么时辰了?”众人大笑。他们呼吸了刘玄石口里面出来的酒气之后,也纷纷醉倒,回家睡了三个月。
“千”在古代汉语里往往是虚指,可能只是醉了一段时间,但绝不会是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