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舌尖上的饮食文化(4) - 最冷最冷的冷门知识 - 赵伟编著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3章舌尖上的饮食文化(4)

第13章舌尖上的饮食文化(4)

北京著名的全聚德烤鸭店原以经营挂炉烤鸭为主,后来围绕烤鸭,供应一些鸭菜的就餐方式。随着全聚德的不断发展,厨师们将烤鸭前从鸭身上取下的鸭翅、鸭掌、鸭血、鸭杂碎等制成全鸭菜,全鸭席的雏形就此形成。全鸭席的每道菜都以鸭为原材料,其特点是“全都有鸭”而非“全部是鸭”,因此被称为全鸭席。全鸭席围绕鸭,充分展示出厨师们高超的烹饪水平。全鸭席虽然是北京菜,但集中了全国多个地方的美食口味,如水煮鸭心走的是川味路线,干锅手撕鸭里的红辣椒摆出正宗湘菜的架势,萝卜丝饼是典型的淮扬小点,可夹上一点点鲜美的碎鸭丁,滚烫地进嘴,鲜香无比。

26.流水盛宴——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始于唐代,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它和牡丹花会、龙门石窟一起被称为洛阳三绝,是洛阳人的骄傲。

传说,洛阳水席是唐代著名风水大师袁天罡设计的,他写下的预言奇书《推背图》在民间影响很大。他夜观天象,看到武则天将要当皇帝的征兆,但又不能泄露,就设计了洛阳水席这一盛宴来预示武则天的政治生涯。

洛阳水席共有24道菜,8个冷盘、4个大件、8个中件、4个压桌菜,冷热、荤素、甜咸、酸辣齐备。洛阳水席的上菜顺序极为讲究,首先上8个冷盘,这是下酒菜,每个冷盘都是荤素三拼,共16样;酒过三巡之后,可以上热菜了,首先是4大件热菜,其间,每上一个大件热菜,就跟着上两道中件;最后4道菜是压桌菜,其中一道是鸡蛋汤,又称为送客汤,表示菜已经上完了。

袁天罡设计的洛阳水席,每道菜汤汤水水,表示武则天称帝是水到渠成的事情,24道菜则表示武则天会总揽朝政24年。这可能是后人的杜撰,据现代美食家研究,洛阳水席的起源和它的地理气候有直接的关系。洛阳四面环山,雨少干燥,冬天寒冷,运输不发达,没有水果,因此民间菜肴多做成汤类。这一盛宴,之所以被称为水席,一是因为每道菜都离不开汤汤水水,二是一道接着一道,好像行云流水一般。

洛阳水席在洛阳人心中是最高规格的宴席,常用它来款待亲朋好友。

27.仪狄造酒与酒的起源

一天,夏禹的妃子向他进献了一种饮料。夏禹喝后,觉得口感很好,于是就开怀痛饮起来。结果,醉得一塌糊涂,连应当及时处理的国事也耽误了。夏禹清醒后,妃子告诉他,这种饮料叫作酒,是一个名叫仪狄的人发明的。夏禹听了,又对自己饮酒后的感觉进行了反思之后,马上向全国发布了一道命令,对饮酒做出了特别严格的限制,说酒虽然是好东西,但喝多了就会醉,就会耽搁应该及时处理的事情。之后,他还不忘谆谆告诫说:“你们一定要记住我的话啊,后世肯定会有因为饮酒而亡国的国君。”

这个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传说,在史籍上也有记载。西汉文学家刘向在《战国策》里写道:“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亡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这个传说在《战国策》《吕氏春秋》等古籍里面均有记载,人们认为仪狄是酒的发明者。但在《博物志》《酒经》等古籍里面,又有另外的说法。因此,关于中国酒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除了仪狄造酒说之外,还有三种说法:上天造酒说、猿猴造酒说、杜康造酒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杜康造酒说。由于时间过于久远,而仪狄、杜康等都是商代以前的人,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已经不能考证了。

不过,我国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却是不争的事实。《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诗经》里则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类的诗句,都表明我国的酒文化已经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了。

28.武松打虎和白酒的出现

读过《水浒传》的人,都会对“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武松在那个叫作“三碗不过冈”的酒店里面连喝了十八碗酒,最后还赤手空拳打死了一只老虎。武松的酒量也真是吓人,那么,他喝的是什么酒呢?是不是我们现在喝的白酒?

其实,在元代以前,中原地区流行的酒,都是发酵酒。发酵酒又称原汁酒,是指酿造后不经过蒸馏直接饮用的酒,酒精含量较低水分含量很高,和我们现在喝的葡萄酒差不多,酒精含量在10度到15度之间。因此,武松还能在喝了十八碗酒之后徒手打死一只老虎。

现在盛行的白酒,即透明无色的蒸馏酒,其蒸馏技术是到了元代才出现的。在蒸馏过程中,因为酒的沸点比水低,最先得到的多是“酒之精华”——酒精了,酒精含量自然就高。虽说酒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刺激大脑使人兴奋。但如果武松喝的是这种蒸馏酒的话,早就酒精中毒送医院了,这些精彩的故事也就不会发生。

29.茴香豆与黄酒完美搭配

20世纪80年代,有几个中国作家到日本拜访著名作家渡边淳一。考虑到中日饮食习惯的差异,渡边淳一请他们吃中餐。不一会儿,饭桌上摆满了红烧肉、糖醋排骨、鱼香肉丝、水煮鱼等中国人喜欢的美味佳肴。大家正要动筷子的时候,渡边淳一笑着说:“先等等,绍兴黄酒都还没上来呢,没有绍兴黄酒,吃中餐岂不是有形无实?”众人一听,连连称是。

绍兴黄酒究竟是怎样的一种酒,以至于渡边淳一说中餐席上没有它就“有形无实”呢?它又有怎样的讲究?

绍兴黄酒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三大古酒之一,而且只有中国生产。因为酿酒所用的水只能用绍兴当地的,所以被称为绍兴黄酒。出了绍兴,哪怕用的正宗绍兴黄酒的酒方,也只能称作仿绍兴黄酒。绍兴黄酒是我国十大名酒之一,其发展对整个绍兴地区的影响十分巨大。据1932年《中国实业志》记载:绍兴黄酒年产四千三百万斤(约为21500吨),绍兴每年从酿酒业得到的收入就达约160万元。当然,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可能不以为然,一年才160万,也太少了吧?不过,当时的物价水平较低,鲁迅先生曾花三千块钱就在北京买了一栋别墅。这样算来,160万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一笔收入了。

不过,绍兴黄酒的出名,大半缘于文人雅士们的喜爱。尤其是经过鲁迅先生的神笔渲染后,绍兴黄酒可谓身价倍增。绍兴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居的地方,饮酒肯定要有下酒菜。经过时间的推移,绍兴的下酒菜到现在已经极富地方特色,而且种类繁多。绍兴黄酒的下酒菜有高、中、低等档次,高档的有鸡、酱鸭、鱼干、酥鱼等,而卤花生、芽豆、豆腐干、素鸡等则属于中档菜。不过,酒店中最普通、最受平民百姓欢迎的当数茴香豆。在小说《孔乙己》中,鲁迅先生描述了孔乙己用茴香豆下酒的经典场景。

茴香豆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下酒菜呢?听起来很高雅,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蚕豆,它用干蚕豆,加清水入锅,再加上茴香、桂皮、精盐、老酒煮透后,晒干制成。茴香豆清香味美,经久耐嚼,价格低廉,难怪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孔乙己这样的落魄书生,都会喜欢它了。

现在,去绍兴旅游的人,都要就着茴香豆喝一喝绍兴黄酒,这大概是当时的鲁迅先生想象不到的吧?

30.茅台酒的传说

茅台酒作为中国的国酒,已经是天下闻名。不过,在20世纪初之前,茅台酒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那么茅台酒又是如何成名的呢?这里还有一段不得不说的掌故。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北洋政府以“茅台公司”的名义,将土瓦罐包装的茅台酒送去参展。外国人看到茅台酒包装一般,很是不屑。一名参展的工作人员很是气愤,情急之中想了个点子,将装茅台酒的瓦罐摔得粉碎,顿时酒香扑鼻,而茅台酒也一举夺冠,从此一摔成名。

见过茅台酒的人,稍微细心点都会发现,它的瓶颈上有两条红丝带。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背后也有一个故事。

相传,在几千年前,贵州赤水河畔有一个茅台村,那里只有几十户人家。除了一户人家比较富裕之外,其余的人都很穷。这里的人们都喜欢酿酒,但技术很平常。

一年腊月,一个衣衫褴褛的姑娘来到茅台村乞讨。她先到了富人家,对正在烤酒的帮工说:“烤酒大哥,给口酒喝吧,暖暖身子。”帮工给她舀了一碗酒,才要递到她面前时,富人出来了,并气势汹汹地夺过姑娘手里的碗,把她赶走了。

之后,姑娘乞讨到一对年老的夫妇家里来。老夫妇见她可怜,忙把她请进家里,并给她准备好了酒和饭食。酒足饭饱之后,还给她安排了住处。

姑娘睡下后,老头开始箍酒甄,没想到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他在梦中看见一个美丽漂亮的仙女,肩披两条大红飘带,袅袅婷婷,站立在五彩霞光中。仙女手捧夜光杯,将杯里的琼浆玉液向着茅台村一洒,一条清澈的溪流便从半山腰直泻而下,注入赤水河中。之后,仙女将溪流点了一下就不见了。这时,老头的耳边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就用这条小溪的水酿酒吧。快,水进屋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