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诗的语言 - 经典常谈 文艺常谈 - 朱自清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8章诗的语言

第28章诗的语言

一诗是语言

普通人多以为诗是特别的东西,诗人也是特别的人。于是总觉得诗是难懂的,对它采取干脆不理的态度,这实在是诗的一种损失。其实,诗不过是一种语言,精粹的语言。(一)诗先是口语最初诗是口头的,初民的歌谣即是诗,口诗的歌谣,是远在记录的诗之先的,现在的歌谣还是诗。今举对唱的山歌为例:“你的山歌没得我的山歌多。我的山歌几箩篼。箩篼底下几个洞,唱的没有漏的多。”“你的山歌没得我的山歌多。我的山歌牛毛多。唱了三年三个月,还没唱完牛耳朵。”

两边对唱,此歇彼继,有挑战的意味,第一句多重复,这是诗;不过是较原始的形式。

(二)诗是语言的精粹诗是比较精粹的语言,但并不是诗人的私语,而是一般人都可以了解的。如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四句诗很易懂。而且千年后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所写的是“人”的情感,用的是公众的语言,而不是私人的私语。孩子们的话有时很有诗味,如:

院子里的树叶已经巴掌一样大了,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呢!

这也见出诗的语言并非诗人的私语。

二诗与文的分界

(一)形式不足尽凭从表面看,似乎诗要押韵,有一定形式。但这并不一定是诗的特色。散文中有时有诗。诗中有时也有散文。

前者如: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向你倨,你也不削一块肉;向你恭,你也不长一块肉。(傅斯年)

后者如: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邱迟)

我们最当敬重的是疯子,最当亲爱的是孩子,疯子是我们的老师,孩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带着孩子,跟着疯子走向光明去。(傅斯年)

颂美黑暗。讴歌黑暗。只有黑暗能将这一切都消灭调和于虚无混沌之中。没有了人,没有了我,更没有了世世。(冰心)

上面举的例子,前两个,虽是诗,意境却是散文的。后三个虽是散文,意境却是诗的。又如歌诀,虽具有诗的形式,却不是诗。如: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谚语虽押韵,也不是诗。如:

病来一大片,病去一条线。

(二)题材不足限制题材也不能为诗、文的分界,“五四”时代,曾有一回“丑的字句”的讨论。有人主张“洋楼”、“小火轮”、“革命”、“电报”……不能入诗;世界上的事物,有许多许多——无论是少数人的,或多数人所习闻的事物——是绝对不能入诗的。但他们并没有从正面指出哪些字句是可以入诗的,而且上面所举出的事物未尝不可入诗。如邵瑞彭的词:

电掣灵蛇走,云开怪蜃沉,烛天星汉压潮音。十美灯船,摇荡大珠林。(《咏轮船》)

这能说不是“诗”吗?

(三)美无定论如果说“美的东西是诗”,这句话本身就有语病;因为不仅是诗要美,文也要美。

大概诗与文并没有一定的界限,因时代而定。某一时代喜欢用诗来表现,某一时代却喜欢用文来表现。如,宋诗之多议论,因为宋代散文发达;这种发议论的诗也是诗。白话诗,最初是抒情的成分多,而抗战以后,则散文的成分多,但都是诗。现在的时候还是散文时代。

三诗缘情

诗是抒情的。诗与文的相对的分别,多与语言有关。诗的语言更经济,情感更丰富。达到这种目的的方法:

(一)暗示与理解用暗示,可以从经济的字句,表示或传达出多数的意义来,也就是可以增加情感的强度。如辛稼轩的词: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

这词是辛稼轩和他兄弟分别时作的,其中所引用的两个别离的故事之间没有桥梁;如果不懂得故事的意义,就不能把它们凑合起来,理解整个儿的意思,这里需要读者自己来搭桥梁,来理解它。又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也完全是用暗示的方法,表示读书才能明理。

(二)比喻与组织从上段可以看出,用比喻是最经济的办法,一个比喻可以表达好几层意思。但读诗时,往往会觉得比喻难懂。比喻又可分:

[1]人事的比喻:比较容易懂。

[2]历史的比喻:(典故)比较难懂。

新诗中用比喻的例子,卞之琳《音尘》:

绿衣人熟稔的按门铃,

就按在住户的心上;

是游过黄海来的鱼?

是飞过西伯利亚来的雁?

“翻开地图看,”远人说。

他指示我他所在的地方,

是那条虚线旁那个小黑点。

如果那是金黄的一点,

如果我的座椅是泰山顶,

在月夜,我要你猜你那儿,

准是一个孤独的火车站。

然而我正对着一本历史书,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