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日常吃标题 - 明朝独生子 - 盐焗卤蛋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明朝独生子 >

第一百六十四章日常吃标题

大明王朝的飞速发展,正在酝酿着第一股的用工荒。不止是天津,不断的有新的厂子开业,陆陆续续又有新的地块建成。

但是华北总共就是这么多的人。

京都新府的官员极力的推进办厂。

而北直隶各县府也在极力的推进种植美洲作物。

田间地头,工厂之中,都出现了大批的用工缺口。

一切要从这位杨同肃大人说起,顺天府尹这个位置真的不是谁都能干的,谁都能管着他不说,屁股后面还有一堆的事情。

杨同肃终于忍不住了。

大清早的,朱厚照好不容易找了个理由没去上朝,不料这位杨大人径自来到了宫中,呼天抢地的要面圣。

朱厚照睡眼惺忪的被杨同肃吵醒,带着起床气,裹着被子望着下面的杨同肃。

“杨同肃!你还让不让朕过个消停年了!你这是打算干什么!”

杨同肃哭道:“陛下啊,这差事没法干了,臣去岁临近年关,去下面的庄子里转了转,皇庄里情况还好,这寻常的田庄,虽然粮食都种下去了,这已经没几个人打理了,若是在这么下去,来年不少的田地都要绝产了。”

杨同肃哭哭啼啼的念叨了一大堆,朱厚照皱着眉头道:“缺人罢了,朕给你抢点人来就是了。”

不料杨同肃仿佛是奸计得逞一般,赶忙叩首道:“臣替京畿乡绅谢陛下隆恩。”

朱厚照嗅到了阴谋的味道之后猛地清醒过来。

“朕方才说什么了?”

“陛下说抢些人回来。”

朱厚照眉头紧皱,望着杨同肃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虽然朱厚照想走殖民的老路,但是朱厚照绝对不想日后大明跟那个高卢鸡一样满大街都是黑人,对于黑奴这个事情,朱厚照还没打算在大明引进这个物种。

杨同肃望着朱厚照道:“陛下,臣已然写好了奏本,都在这上面,臣仔细思虑过了,所谓北方鞑虏,也不过是夏禹之苗裔,其根本也是与我大明同种,京畿乡绅打算从草原、辽东招募一些夏禹“遗民”重回中原,共享大明盛世。”

朱厚照彻底的认识到了读书人的不要脸,竟然能把拐卖人口说的如此冠冕堂皇。

经过了这些日子的沉淀,这些乡绅们也想明白了,这些佃户怎么能跟草原上的那些“遗民”比,给他们一口饭吃,这什么活都给干了,这些佃户还得养家糊口的,到了下午还都得讨口茶吃。

在经济利益的趋势,谁还管什么人伦大义,人就是最完美的机器。

朱厚照警惕的看着这份奏章,其实这些夏禹“遗民”回来干活,朱厚照心里并不抵触,朱厚照担心的是,这些人如果哪一天忽然干够了,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那内地再来一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就麻烦了。

朱厚照犹豫的说道:“不成,这里面要加上一条。”

杨同肃诧异的看着朱厚照问道:“陛下.要价什么?”

“每抓来一个男丁,必须参照盐引,给朕搭上一个女人,而且这些男丁未经官府报备,不得私自生育。”

用工荒也不过就是会持续个百年左右,日本、朝鲜、女真、蒙古,足够让大明用上一百年,一百年之后,大明面对的就是如何安置这些人。

与其到了那个时候在考虑,不如现在就考虑,如何最大限度的融合这些人,等到他们的民族意识觉醒的时候,早已被融进大明的血脉之中了。

“另外,凡是这些“遗民”产下的子嗣,都必须入学,自幼学习孔孟之道,学习圣人言行。”

杨同肃诧异的望着朱厚照,问道:“陛下,为何多此一举啊。”

“少废话,凡是用这些“遗民”的乡绅,必须负责他们子女入学的费用,否则的话朕一个不饶。”

杨同肃还是有些不解,朱厚照仿佛是看出了杨同肃心中的疑虑,望着杨同肃道:“如若不然,五胡乱华之事重演,你杨同肃便会受尽史官唾骂,卿自斟酌。”

朱厚照的一席话,惊出了杨同肃一身的冷汗,激动的跪倒在地。

“臣,谢主隆恩。”

李东阳跟杨廷和已经在内阁怀疑人生了,这内阁如同摆设一般,朱厚照的思路是越来越精奇,李东阳想要阻拦,都已经不知道该从哪方面开始找理由了。

李东阳诧异的望着杨廷和,虽然说李东阳知道杨廷和也是狗屁不懂,但是杨廷和每天倒也是美滋滋的附议着朱厚照的诏书。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一开始的时候杨廷和还瞅两眼,但是后来,杨廷和仿佛就变成了台写字机,每天点卯而后签字,买几本报纸津津有味的看起来,一看便是一整天。

“介夫,你.你这是怎么了啊,朝廷大事,尽系于你我身上,为何你整日昏昏沉沉啊。”

杨廷和望着李东阳大笑道:“宾之啊宾之,你可知道去年大庆之时,陛下削平香山时,用的是什么东西?”

李东阳皱着眉头诧异的望着杨廷和问道:“什么东西?”

杨廷和望着身边的吏员,摆了摆手道:“你们都下去吧。”

“诺。”

杨廷和低声对李东阳道:“此物正是犬子去年上半年时无意之间弄出来的,其威力数倍于火药。”

李东阳猛地想起,杨廷和的独子杨慎正在景山书院就读。

“介夫,你是说.”

“这臭小子现在是离老子越来越远了,但是有些事我还是知道的,那玩意有点不稳定,兵部那边还没拿去用,不过王伯安临走之时,跟我说过,最多三载时间,就能被兵部拿去用了,景山书院已经准备好了大批的新式火器,此物一处,我大明必将横行天下。”

李东阳还有些不敢信的望着杨廷和道:“此物当真能横行天下不成?”

杨廷和点了点头,道:“李阁老莫不信,你可知道削平香山,才用了多少?”

“多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