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知识论(上册)》(10)
收容与应付底工具(2)七、语言
a.所谓语言
1.广泛的语言。我们以后会专章讨论语言,虽然所讨论的不是语言学家要讨论的问题,然而是知识论所应讨论的问题。在本节我们连这些问题都要忽略。在这里我们只把语言视为收容和应付所与底工具。所谓语言也许比普通所谓语言文字底范围较广,因为不仅算学在内,连鸡鸣狗叫也在内。虽然如此,我们所特别注重的是最初级的语言。语言有表情与表事底分别。这分别在别的方面也许重要,在此处并不重要。表情虽然也是应付所与,然而对于用语言表情的官觉者为所与的,对于其他的官觉者也许是不能呈现的所与。在本节我们不注重表情的语言。
2.语言底问题大部分要撇开。语言有非常之复杂的问题,我们在这里既只视为收容与应付的工具,语言学家所研究的问题我们不敢提出,也不便提出,好象心理学家所研究的心理底记忆与想像等问题我们既不敢提出,也不必提出一样。有几点是我们在知识论底立场上,尤其是在本节,不能不提及的。这几点以下分段讨论,但在本段以下两点我们要稍微说说。
3.符号成分从略。在哲学上论语言的,总免不了要注重符号成分。在纸上画出来的图案不必是符号,根本也不必是字;说出来的声音不必是符号,也根本不必是字。这些要是符号才能是字。符号的确重要,它是语言底必要成分,本书也注重它,但在这里不讨论这一点。符号这成分虽必要,而必要的不止于符号成分。在本书底本阶段上符号成分尚不若其它问题来得重要。同时符号与抽象底关系密切,我们还没有谈到抽象。为便利讨论计,也许以后再谈为宜。无论如何,语言底用处不专在抽象。
4.结构虽重要而在这里也不注重。在哲学上论语言的,也免不了要注重结构。结构也的确重要,没有结构,则一片写出来的字或说出来的字都不能成为句子。结构也许是语言底必要条件。虽然它底简单或复杂底程度很有高低底不同,然而它之为语言底必要条件是一样的。本书也知道结构底重要,但在此处我们也不注重这一点。结构虽重要,而重要的不止于结构,同时在本书的本阶段上,结构底重要性也不若其它的重要性更切题。
b.语言底交通性
1.牵扯到官觉社会底工具。上面所提出的趋势都可以从官觉种或官觉个体说,不必牵扯到一官觉群,或一官觉社会。官觉社会和官觉种不一样,一种官觉者可以有不同的社会,人这一官觉种就有不同的社会。语言这一工具非牵扯到一官觉社会不行,这当然不是说语言没有官觉者底生理或心理上的根据。这里所谓语言是宽义的语言,鸡底各种不同的叫声都是语言,而鸡底能那样地叫总有生理上的根据。人类也许有根据于人类底生理的声音,也许没有。我们的兴趣不在此根据底有无,我们只说牵扯到社会的根据不必就因此没有生理上的根据。
2.交通工具。语言本来是有交通性的,不然不成其为语言。所谓交通是说甲以a语言(各种动作均可视为语言,只要有共同的意义)去传达x给乙,乙因a语言而得到x,乙也许有语言上的表示,也许没有。但是如果乙得到了x,我们现在可以假设乙有相当的表示,那么甲乙之间就有了语言上的交通。语言除极少数的表情外本来就是为交通的,即表情的语言也有时是为交通情报的。雄鸡见飞鹰有一种表示危险的叫声,这可以说是表情,但是其余的鸡听了都藏起来了,这就表示有交通。
3.交通底困难。交通当然不必是容易的事。它也是不容易讨论的事。思想或反应简单的官觉者底交通也许容易,思想复杂的官觉者寻找恰当的语言似乎是常见的事。寻找了好久之后,不见得能够得到,这是从表示着想。若从传达着想,则听者看者之所得是否即说者写者之所表示,更不容易严格地追求。表情的语言我们不注重,然而我们可以借此以表示在表情方面交通更是麻烦。传达算学比较地容易,传达诗词比较地难;传达事理比较地容易,传达境界似乎非常之难。
4.交通是可以办到的。以上表示语言不能不牵扯到交通,然而交通是非常之困难的。可是难于交通不是不能交通。谈到能否交通底问题,也许我们得承认有不能交通的情感或思想,尤其是在不同语言不同社会的官觉者。在主张思想即语言或语言即思想的人这问题不成其为问题,因为表示底问题抹杀了,只余下达底问题;对别人是否有不能交通的思想或情感是一很烦难问题。在本段我们也不讨论是否有不能交通的思想与情感。我们只注意一显而易见的一点:有可以交通的思想与情感。
c.语言与所与
1.以语言去表示主观的呈现底看法。本段底问题在讨论客观的所与时已提出过,但是因为它在此处重要,我们重行提出讨论。有些人喜欢把官觉底呈现视为主观的,把语言视为客观的,维也纳学派的人似乎有此主张。本书认为这办法不行。本段要重行表示这办法根本是有冲突的。本节虽只把语言视为收容与应付所与的工具,然而仍要保障这工具底靠得住。假如我们接受此流行的看法,语言本身靠不住,所以他不能成为收容与应付底工具了,此所以在这里重行提出此问题。
2.语言文字也是官觉底所与。我们先从字着想,以“中”字为例吧!(一)它是符号,这的确重要。(二)它是一图案,(我们暂以写出来的“中”字为例)。(三)它是视觉上的呈现或所与。我们可以想见从某一立场说头一点重要,也可以想见从另一立场说第二点重要。可是从官觉说第三点重要。主张官觉底呈现或所与为主观而以语言为客观的,似乎忘记了第三点底重要,而特别的注重第一点。也许从语言学着想,我们要特别地注重符号成分或图案成分,但在官觉上我们注重语言底交通性,我们不能不注重第三点。假如官觉底“所与”为主观,则我们对于“中”这一所与没有客观的共同的所与。我们现在只就“中”在我们底视官底呈现说,我们要求它是客观的共同的。
3.字之为字要靠我们承认有客观的所与。假如官觉所与都是主观的,则甲乙丙三官觉者对于“中”当然没有客观的所与。这就是说甲所见的不但是而且只是“中甲”,乙所见的不但是而且只是“中乙”,丙所见的不但是而且只是“中丙”。这就是说,甲乙丙之间没有客观的共同的“中”所与。既然如此,他们也没有共同的“中”图案。这句话说了之后很容易发生误会,我们很自然地会以为他们有共同的图案,我们这感觉也许自然,但是这感觉所承认的假设不是本条底假设。照本条底假设说甲乙丙不能有共同的图案。既没有共同的“中”图案,“中”不能是甲乙丙所承认的共同的符号。“中”既不是他们底符号,当然不是他们的字。“中”之为字要靠我们承认有客观的所与,而“中”这一所与是客观的。简单地说假如所与没有客观的,则语言根本不可能。语言在此假设下当然不是交通底工具。在第二章我们注重不假设有客观的所与我们不能利用语言为证实所与客观与否底工具。在本节我们注重假如无客观的所与,语言也不能为交通的工具。
4.在这里我们注意字和别的所与底同点。这里所说的道理前此已经说过,不必再从长讨论。大概一班人因为注意符号成分,也因此特别地注重语言与其它事物底不同点。这态度是对的,它们的确不同,而且分别非常之重要;但是有分别的,或有不同点的,不必完全没有相同点。从字句着想,它们与别的事物同为官觉所与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注重。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固然重要,人之所同于禽兽者也重要。语言同样,语言之异于其它所与者固然重要,可是语言之同于其它所与者也重要。在官觉方面后一点尤其重要。官觉所与有客观性,语言才能有客观性,它有客观性,才能成为交通工具。它有交通性,然后在收容与应付所与底工具中,它才是一有特别责任的工具。此所以在本节又要提及客观的所与这一思想。
d.社会的收容与应付工具
1.约定俗成即表示社会性。如果有根据于生理的语言,或者完全根据于生理的语言(好些动物有),这言语比较地粗疏,它只能应付最基本的要求,最迫切的危险。在人类底语言中约定俗成的成分占重要的部分。所谓约定俗成即有社会成分。这一部分比较地有结构,也比较地能够应付虽复杂而仍有条理的所与。从一官觉者说,他可以利用语言去记事或者表情;前者大致为收容,后者大致为应付。语言的用处不限制到当时,官觉者可以利用语言去保存经验于事后。记忆当然也可以保存经验于事后,但是分别很大。
2.注重一社会的官觉者底语言底互通。要紧的不在一官觉者能语言,而在一社会的官觉者能互通语言。从这一点着想,语言的确是收容与应付所与的非常之重要的工具。当然这一工具也靠别的工具,例如交通不仅靠语言,也靠抽象,保留经验不仅靠语言,也靠记忆。虽然如此,语言有它本身底用处,而这是非常之重要的。在同时的官觉事实中,同一社会同一语言的官觉者可以交换各官觉者底官能之所得。如果各官觉者底所得相同(是否相同可以用语言表示,所谓同是共同的同,不是特殊地相等,后者不可能,在第一章已经论过),固然很好;如果不同,也可以增加彼此底所得,而彼此的经验因此丰富,彼此底知识也可以因此增加。
3.语言使经验推广到耳闻目见范围之外。在不同的官觉事实中,语言底重要更显明。没有语言则官觉者底经验限制到耳闻目见……范围之内,或亲觉范围之内,有语言他底经验推广到耳闻目见……范围之外。有语言的官觉者可以闻所未亲闻,见所未亲见,除直接的亲经验以外,可以有间接的经验。这分别当然是因为语言是传达的工具。假如别的工具同样,语言发达之后,一社会的官觉者底间接的经验增加。间接的经验增加,也就是增加一官觉社会底总经验。
4.形成一官觉社会底总记忆底工具。语言是一非常之重要的收容与应付底工具。记忆常不可靠,所记底数量也不够多。语言是一官觉社会底总记忆底工具。官觉者可以利用语言以为纪事之用。纪事是以语言补记忆底不足。这办法在一官觉者可以收容该官觉者底经验,在一官觉社会可以收容该社会底经验。所谓社会底经验虽然只是各官觉者各别的所亲得的经验,然而有语言以为交通工具之后,也是彼此之间非亲得的共同的经验。有语言才有一官觉社会底共同的经验藏储,而有此共同的藏储之后,收容与应付将来的所与底能力当然更大。
八、抽象
a.所谓抽象的
1.抽象与抽象的底分别。抽象与抽象的不同。抽象的是抽象这一工具引用后底所得,或抽象底内容。抽象的是和具体的相对待的,例如抽象的四方与具体的四方,前者是四方之所以为四方,或几何学里的四方,或四边完全相等四角也完全相等的四方;后者是这个四方的东西或那个四方的东西底四方。抽象的是由抽象这一工具或这一趋势底运用而得到的。本节底题目虽为抽象,其实抽象与抽象的二者并重。
2.两种不同的抽象的。抽象的有两种,一是从具体的东西去抽象而得的抽象的,一是从别的抽象的或纯思议而得的抽象的。后一种虽然与具体的东西不能无关系,然而不必与具体的东西有任何直接的关系或任何一一相应的关系。前一种本来就是从具体的东西抽出来的,与具体的东西当然有相应的关系或直接的关系。用论道那本书底术语,这一种大致表示共相,或对象为共相,而共相是现实的可能,此所以它与具体的东西相应。另一种大致表示可能,或对象为可能,而可能不必是现实的,此所以这抽象的不必与具体的东西有相应的关系。在本节我们不谈这一种,只谈与具体的东西相应的那一种。
3.抽象的独立于任何所从抽的具体的东西。抽象的既在这里限制到与具体的东西相应的那一种,当然有抽象的与它所相应的具体的东西底关系问题。抽象的是从具体的抽出来的,然而独立于任何具体的东西。这里所谓独立是说任何具体的东西改变,抽象的不因此就改变;任何具体的东西可以毁灭,而与它相应的抽象的不因此就毁灭。抽象的红不为任何具体的红所左右,抽象的方不为任何具体的方所左右。这里的抽象的虽发源于具体的东西,而其效力不追随各具体的东西底历史。这是非常之重要的一点。果然抽象的追随具体的,则抽象的不成其抽象的。但是在这里我们不从详讨论,以后会再提及。
4.抽象的不独立于所有与它相应的具体的东西。抽象的虽独立于任何具体的东西,然而现在所论的抽象的既然是与具体的东西相应的那一种,它不能独立于与它相应的所有的具体的东西,任何与所有大不一样,任何是就各别而说,所有是就全体而说。抽象的虽独立于各别的具体的东西,然而不独立于与它相应的所有的具体的东西;不然的话,所谓抽象的就不属于本节所限制的这一种。把抽象的限制到本节所讨论的这一种,它不能独立于与它相应的所有的具体的东西。抽象的红虽独立于任何具体的红,而不独立于所有的具体的红。抽象的四方虽独立于任何具体的四方,而不独立于所有的具体的四方,除非所谓抽象的是另一种抽象的。
5.抽象的不是像。有一点非常之重要,我们要特别提出讨论一下。真正的抽象不是像。论想像时曾说想像底内容是类似具体的,因为它占想像中的时空,因为它是像。既然如此,想像底内容不是抽象的。我们以后会表示只有意念是抽象的,想像底内容是意像而意像不是抽象的。也许在思议中我们需求助于想像,例如思四方之为四方,我们需想四方的样子,但是它们仍是两件事。如果我们把它们当作一件事,问题就多了。休谟底哲学就有这毛病。他底哲学和别人底哲学一样非有抽象的意念不可,但是他把抽象的意念视为类似具体的意像,所以所谓抽象根本说不通。显而易见的理由就是对于无意像的意念我们也会去求相当的意像,求之不得之后,遂不能不否认这些意念,例如“无量”“无量小”“无量大”。假设我们对于无量这一意念去求意像,我们不会成功的,因为它根本就没有像。假如意念与意像本来是一件事,我们不能不否认无量这一意念之为意念。我们在这里不从长讨论,现在只说抽象的意念根本就不是像。不仅所谓“无量”这样的意念不是像,任何意念都不是像。意念总是抽象的,抽象的意念根本不是像。
6.抽象的既不特殊也不类似特殊。抽象的决不是特殊的。特殊的总是占时空位置的,抽象的既不是具体的,当然是不占时空位置。既不占时空位置,当然不是特殊的。抽象的也决不是类似特殊的如意像那样,可是关于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到,不必再谈。抽象的既不是特殊的,是不是我们就能跟着说它是普遍的呢?这颇有问题。对于共相,我们似乎应该说普遍,不应该说抽象;对于意念,我们似乎应该说抽象,不应该说普遍。普遍与特殊底相对是理与事底相对,抽象与具体的相对是思议与事物底相对。事物虽特殊而又具体,然而特殊与具体仍不同。包罗万象的宇宙是具体的,不是特殊的。诗中境界是特殊的,不是具体的,虽然我们可以说它是类似具体的。普遍与特殊底相对是一与多底相对,抽象与具体底相对是型与实底相对。说意念不是特殊的,我们不能跟着就说它是普遍的,宇宙不是特殊的,然而它也不是普遍的。虽然如此,我们仍可以说意念是普遍的,不过它底普遍与共相底普遍不一样而已。这问题所牵扯的问题颇多,我们在此不愿多所讨论。如果读者之中对于此问题发生兴趣因此得到相当的解决,那就再好没有了。
b.所谓抽象
1.以一范多,以型范实。抽象的既是抽象之所得,抽象就是得抽象的底工具或趋势或程序。它一方面是执一以范多,另一方面执型以范实。所执的一是具体的,所范的多也是具体的。我们先从执一这一方面着想。假如一乡下人从来没有看见火车,一城里人告诉他火车是如何如何的,乡下人不懂。城里人把他带到车站,指着一火车,说这样的车就是火车。所指的是一具体的火车,但是城里人所要给乡下人知道的不是所指的那一个特殊的具体的火车,而是那样的车。如果仅为前者,则乡下人看见另一特殊的具体的火车,他仍不会知道火车是如何的,因为没有两个特殊的火车是完全一样的。既为后者,则所指的那个特殊的具体的火车实在被利用为符号。符号虽具体而不特殊,或者说它有具体的表现,而无特殊的表现。只要典型抓住,具体的表现底大小轻重长短……等等都不相干。上海酱园底酱字与康熙字典中的酱字都是酱字。城里人要乡下人得到的是一符号,一样式,而与此符号相合的都是火车。在这阶段上所执的一,视为符号底具体的表现,是具体的,所范的多当然也是具体的。
2.由意像跳到意念。所执的一视为符号底具体的表现虽是具体的,然而视为此具体的东西所表现的符号不是具体的。乡下人不能把那火车带回去,他只能把意像带回去,他以后应用的也是带走的意像,而不是在火车站的那列火车。意像是类似具体的。如果乡下人在这阶段上打住,他不能转告父母兄弟火车是怎样的车(除非他画一张火车像)。假如把这画像这一可能除开外,他只有一个法子传达他底意像,他只能把意像改成一串相联的意念,普通所谓描写或形容。除此之外,他所得的意像不能传达。在抽象底历程中,这是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就是改意像为有关联的意念图案。意像是意像者之所私,意念不是意念者之所私。我们还是回到原来所执的一。原来所执的一由意像跳到意念,抽象的程序才能算是达到主要点。这一跳是由类似具体的跳到完全抽象的。在这一跳之后,所执的一已经成为思议的内容。经过这一跳之后,原来的类似具体的意像成为意念底定义,而原来所执的一已经过渡到抽象底意念领域范围之内。这一跳一方面重要,另一方面要有所谓抽象的本领才能办到。也许有人根本就不能够由意像跳到意念,但是大多数的人恐怕都有这抽象底本领,不过这能力底大小很有分别而已。
3.执一与所谓,范多与所指。意念底领域是非常之奇怪的,它是四通八达的图案式的网子。每一意念都是别的意念底关联。意念是抽象的,一意念底所谓就是该意念底定义。普通所谓解释一意念,就是求一意念之所谓。如果我们抽象底能力很大,不求意念底所指,只求意念底所谓,则此四通八达的图案式的网子是一自足的领域。表现此领域的东西最容易想到的是百科全书或字典,不过我们这里所谈的不是字而已。有图画的字典也容易使人明白字义,因为这实在是利用意像或印象以为意念的帮助,但是没有图画的字典也行,康熙字典就是没有图画的。其所以能行者,因为单就所谓说,我们可以完全站在抽象的意念领域去求意念底所谓。请注意这是单从所谓说,而不是兼从所指说。如果我们只在意念领域,我们可以知道菽何以异于麦,牡丹何以异于芍药,然而到花园里去牡丹与芍药不见得一下就能分,到田里去菽麦也不见得一下就可以辨。为兼顾所指起见,我们底抽象不但是执一,而且是范多。
4.抽象是以所执的一去范多,以所执的型去范实。抽象是以所执的一去范多,或以所执的型去范实。(2)条所说的跳底重要就在化具体的为抽象的,使所执的一抽象化后能够范多,或所执的型抽象化后能够范实。所范的多总是具体的,所执的一则不同。它原来是具体的,可是等到能范多的时候,它已经是抽象的。所执的一要经过(2)条所说跳跃才能够范多,未经此跳跃的一只是意像而已;意像虽不是具体的,然而是类似具体的,它是像,它不但是类似具体的,而且是类似特殊的,它不能超出它自己,去范那虽大同而实小异的实实在在的东西。除它本身与自己相同外,它与这些大同小异的东西总有不同的地方,要范多则所执的一非抽象的意念不可。抽象意念与所范的多无所谓大同小异,只有能范与否的问题,例如“这张桌子是红的”。可是“桌子”意念无所谓红,也无所谓黑,它与这张桌子没有异同问题。对于桌子所有的意像或者是红的,或者是黑的,如果它是黑的,它就异于以上所说的那张红桌子。这似乎很清楚地表示意念能范多,而意像不能范多。抽象是从具体的东西经过以上的程序去得抽象的意念。
5.抽象是收容与应付底主要工具。我们对抽象这问题特别费力的道理就是因为抽象这一工具在知识论特别地重要。有些收容与应付的工具以后不再提到,另外一些以后还要讨论。后者之中抽象最为重要,它是知识底主要工具,不仅是收容与应付官觉所与而已。这一点也许在第六第七两章之后会表示得清楚一点。至少我们有此盼望,现在不过表示抽象是如何的程序而已。
c.抽象的底用处
1.别的工具牵扯到抽象。上面谈习惯时,已经提及习惯中有抽象成分,不过在那时候我们没有讨论而已。其实许多别的工具或趋势同样地牵扯到抽象。第七节所谈的语言即牵扯到抽象。从知识着想而不仅从官觉或认识着想,抽象与抽象的更是重要。别的不说,即以现在的科学知识为例。它部分地虽然可以说是与常识差不多的,然而有一部分完全是间接的,例如物理学所谈的电子原子……等等。没有人直接经验过这些东西,或者说没有人官觉过这些东西。对于这些东西我们不能有直接的知识,因为没有官觉印象,我们也不能利用想像以为知识底工具。然而我们仍然能够知道这些东西,我们仍能利用抽象的意念。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2.抽象底等级和作用。我们底知识一部分是迫于事,一部分是通于理。这两方面虽然是联着的,然而有极不同的地方。知识底对象虽有普遍与特殊底分别,或抽象的与具体的底分别,知识总是抽象的,无论是迫于事或通于理的知识。这两种知识底分别不在它们本身是否抽象的,而在它们有待于事或无待于事。通于理的知识不能不间接地有待于事,然而可以直接地无待于事。就来源说,它可以是由抽象的意念演绎,推论,或其它方法发展而来的。所谓以理通者就是表示它底来源是理,而不是事。通于理的知识底意念内容是a段所谓第二种抽象的意念。这种抽象的意念虽间接地有待于事,而直接地无待于事。
可是,这第二种底抽象的有待于头一种的抽象的。头一种的抽象的是从具体的东西直接抽出来的。对于这种意念有时还有难于传达的问题。这类的情形是常有的:某甲陈述某某抽象的思想,某乙不懂,要求举例。这要求举例就是要求利用想像中的意像以为“懂”与“明白”底帮助。对于第二种抽象的意念当然更有难懂的问题。此问题发生,也许要解释,而解释也许要利用第一种的抽象意念。利用第一种抽象意念之后,也许还不够,也许还要举例,而举例就是利用意像以为“懂”或“明白”底帮助。这表示第二种的抽象意念有待于头一种,而头一种有待于事以为例。
如果我们反过来从事说起,我们可以引用抽象这一趋势或工具而得第一种抽象的意念。得到此意念之后,我们又可以用演绎推论等方法产生第二种的抽象意念。照此说法我们当然可以有第三级第四级抽象的意念……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属于第二种,不过不属于第二级而已。我们在这里所要表示的无非是由迫于事的抽象意念步步高升,以达于“非常之抽象的”思想,而非常之抽象的意念又可以转用于事物方面去。算学也许是表示这一点最为恰当的学问。本条在这一点费如此大的工夫也就表示抽象的意念有如此远大的用处。
3.日常教小孩利用抽象。上面(一)(二)两条都是从学问方面着想表示抽象的意念非常之有用。我们当然不必从那一方面着想。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表示抽象的意念底用处。初级的教育总算要紧吧!即在最初级的教育,我们也得利用抽象的意念,不过我们也许不自觉地利用而已。如果一个人教小孩子,指一张桌子说“这是桌子”,一方面他固然要使小孩子得到一习惯,此即习惯地用桌子两字;可是另一方面,他虽指一特殊的具体的桌子,而要传达给小孩子的不是那张特殊的具体的桌子。如果是的,则“桌子”两字成为名字,和人底姓名一样,它们所指的只是那一张而已。我们不能以张飞这名字去叫关羽,当然也不能以如此用法的“桌子”两字去叫另一张桌子。可是,所要传达给小孩子的不是那张桌子,而是说那样的东西叫作桌子。这就是说,大人实在是以所指的桌子为符号,他所指的虽是具体的,而所要传达的是抽象的。
4.引用语言也引用抽象成分。语言总算是日常生活的工具,可是即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也有抽象成分在内。无论我们拿甚么一个字来说,我们很容易表示:假如没有抽象成分,该字就不成其为字。即以“字”字为例。头一点我们也许会想到它是类型的或类似类型的。我们可以写上廿个“字”字,故意写上些大的小的歪的正的,以扩大特殊的具体的字底分别。可是,这些字分别虽大,然而我们会说这些都是“字”字。虽然从一方面说,有廿个字,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只有一个字,而此一个字就是“字”字。这只有一个字底“字”字是类型的,或类似类型的。是类型的也就是抽象的,但是除此之外,尚有另一抽象成分。廿同样的圆形有类型,然而不必有意义。字是有意义的,字底意义是意念。意念当然是抽象的。每一个字都有这两层抽象的成分。也许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引用语言,习惯成自然,不觉得语言中有抽象的成分,然而它实在有抽象的成分,如本条所述。抽象的成分一方面是非常之有用的,另一方面也不是可怕的。用处非常之多,而且有时也非常之平凡。
d.抽象底重要
1.具体的底重要。抽象底用处既已表示,抽象的底重要似乎不必提出讨论。可是,我们仍得说说,因为大家都承认具体的东西底重要。具体的东西在知识论底重要非常之容易感觉得到。知识本身就可以说是应付具体的环境,以求适合我们底生活底工具。但是我们现在不必从这样大的题目方面着想,即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的应付着想,我们也可以表示这一点。一个人讲的东西你听不懂,你也许会说“请讲得具体一点”。这当然就是要求以具体的东西去帮助所谓“懂”。不仅如此,寻常用电影,照片,图画都是帮助我们底懂底工具。没有这些工具,有些东西的确难懂。复杂的东西可以不说,即简单的字如“陈”字就可以发生困难。如果一个人不懂中文,在电话里请教另一个人解释“陈”字底意义,头一个人既不懂中文,当然不能以耳东表示“陈”字,而只能以横直曲的笔法表示“陈”字。这种方法的表示话可以说得很长,形容也可以很详细,然而听的人不见得一下子就知道所说的是“陈”字。可是假如打电话的人作如此表示之后,要接电话的人看电话簿中的陈字,接电话的人一下子就懂得所说的话了。
2.具体的给“懂”一种亲切味。要求具体的东西去帮助我们底懂,具体的东西底重要可以想见。这要求实在是要在了解中,加入亲切成分,完整成分。亲切成分非常之重要。具体的东西非亲知不可,要亲切地认识,非得要直接地接近具体的东西不可。甲乙讨论他们底共同的朋友,彼此都可以有亲切的认识,彼此的语言从一个一个的字说,虽都有抽象的成分,而所谈的对于彼此都有亲切的意味。这里所谓亲切的意味是说在抽象的形容底背后,彼此即都认识所谈的人,所以有类似具体的想像以为讨论底帮助。
3.无亲切感的形容。也许有人以为这种讨论底语言不是抽象的。其实不然,这种语言底抽象性换一例就可以表示。假如甲乙所谈的人是甲所认识的,而乙所不认识的,则乙所听见的只是抽象的语言,甲只能说某人脸长长的,鼻子相当的大,眉毛非常之多……等等。甲虽有具体的蓝本,脸如何的长,鼻子如何的大,眉毛如何的多……,而乙没有此蓝本,他只知道脸长长的,鼻子相当的大,眉毛非常之多……,乙只有抽象的意念底范畴。这就是说,脸不是圆的,鼻子不小,眉毛不少,他没有那亲切的综合的完整的顿现的图案。他既没有此图案,甲的语言对于他只是抽象的。也许他有某朋友x,甲底语言恰巧也可以形容x。可见单靠甲底语言我们不能单单提出甲底朋友以为形容底对象。这也可以说是表示具体的底重要。
4.但是“懂”仍是抽象地懂。但是,我们不要轻视意念底范畴。在甲未详细形容某人之前,如甲要乙到火车站上去接某人,乙一定办不到。在甲详细地形容某人之后,尤其是在某人有特别样子条件之下,乙也许可以到车站上去接某人。这就是说,乙对于某人虽没有类似具体的亲切的顿现的图案,然而他对于某人得到了间接的抽象的知识。如果他有上条所说的x那个朋友,他可以在车站上去找象x的那样一个人。他虽然不认得某人,然而在车站上也许真的能够接着某人。这就表示抽象的意念底重要。抽象的意念可以补亲知底不足。在本条我们说这样一句话,其实这话是有语病的。知识总是抽象的,亲知当然也是。在本条我们不过是以抽象的与具体的两相对待而表示抽象的底重要而已。
5.抽象这工具最为重要。抽象的成分实在是知识底必要条件。没有抽象的成分,不但语言不可能,传达不可能,意念不可能,知识也不可能。只有官能而无抽象能力,不但共同知识不可能,即亲知也不可能。官觉者总要能够超出他一时一地底官觉底所得,不狃于特殊的与具体的,他才能有知识。具体的底重要在增加亲切成分,综合成分,图案成分,而抽象的底重要在化官觉之所得的所与为知识。本章的主要题目是收容与应付所与。所提出的工具也不少,它们都各别地有它们的特别的职务,而这些职务都重要。但是,从由官觉阶段进而入于知识阶段着想,抽象这一工具最为重要。此所以在本章我们特别注重抽象。我们盼望读者在全书读完之后会感觉到抽象底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