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态度问题 - 神唐 - 凝望星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神唐 >

174态度问题

至于于志宁他们的上书?圣上都下旨对他们罚俸了,自然表示他们的上书是错的,这还用说?

于志宁他们冤么?冤也不冤。

如果真要上纲上线的话,一个‘大不敬’的帽子也还是能给他们扣上的。

虽然此时这‘大不敬’的说法还没后世那么流行,但也不是没人用,要说出来以此为借口惩处于志宁他们,孔颖达等人也没什么能反驳的。毕竟他们的做法也真不那么符合‘君臣之礼’,‘以下犯上’也不是不能算。

虽说李承乾只是太子,但也能算是‘君’的,这一点都没毛病。只要皇帝愿意给太子这个脸面,就谁也不能说不对。

毕竟这是在封建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跟皇帝瞎bb的人一般都没什么好结果。

爽麽?李晟自然是爽了,于志宁他们自然是不爽的。

于志宁他们本以为此番上上书圣上怎么也会夸奖他们一番的,不说处罚那长乐县伯,斥责他一番也是会的吧。

没有跟他这个太子的关系,于志宁他们在朝中也不过就是一般的货色,真就比其他人强多少?这可不见得。

本%小说最新章(节,在6>@/9书#吧{首;发,>请您!到六!九:书<吧{去:看!

呵呵……李晟倒是要看看,在他明显表示了对于志宁他们那些人的不信任后,那些人还能怎么蹦跶。

可这种对错,现在再来论也没什么意义了。

他们会上书也不过就是跟圣上表明下他们的态度,当然隐晦的说,也是为了打脸太子,让太子知道知道,他们对太子的不满。叫太子认识到他的错处别不把他们当一回事。

李世民一次不答应,二次不答应,三次还会不答应?

太子都已经开了灵慧,还需要汝等来‘教导’太子?李世民的心中有些不以为然。

自然这辅佐与教导可不一样,李世民都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太子已经是成人了,不能再不给太子面子。让他们这些人去是好好的辅佐太子的,这教导就不需要了。

可结果好么,本以为会站在他们这边的圣上这次竟然一点都不支持他们。不说称赞他们做的好,甚至还罚了他们!

当然,也或许他们觉得他们只是李世民的臣而非李承乾的‘臣’,皇帝让他们教导太子,自然他们就要严格的要求太子不能让太子行差踏错。

李晟在东宫听到李世民对那些人的处罚后很淡定,也没觉得李世民对那些人处罚轻了。

这个变化让于志宁等人有点懵,也有点接受不能。这跟他们开始预期的完全不一样。

其实这次李晟还是有点遗憾的,如果这次于志宁还敢把李晟比作那‘秦二世’,李晟就敢下手把他一撸到底。

李晟本也就只是为了要李世民一个态度而已,这是态度问题。

当然李世民也说了,太子还是需要众卿的辅佐的,李世民希望众卿们能好好的辅佐好太子,帮太子好好的管理好东宫。

打脸不成反被打脸,虽然只不过罚了他们半年的俸禄,罚的并不重。但这可不是什么俸禄不俸禄的问题,这点俸禄他们自然都不太当一回事。

李世民的态度决定了李晟的地位,这点才是李晟最看重的。

何况太子还要办‘皇家学院’什么的呢,很多事都需要太子去处理,李世民也不想太子继续在这些小事小节上浪费时间。不需要!

如李晟所想,李世民现在已经很是偏向他,愿意给李晟更多的‘自主权’去办他想办的事。

李晟也没想说要把东宫官属所有的人都给换了,他也只是想把那些他最是看不顺眼的几个给换走而已。并且也只是换人,李晟也没想拿人家怎么样,没想让人被贬或要人家的命什么的。李晟还没那么凶残。

说白了,李世民为什么这么优待于志宁与孔颖达等人?还不是因为这些人都是文人麽。孔颖达现在还是国子监祭酒,可以说在文人圈子里这些人还是很有行情的。

太子所拿出来的东西那样不是这些人都完全做不到的,还需要这些人去‘教导’太子?别是给太子添乱吧。

至于那于志宁以及孔颖达等人,李晟虽然没什么好感但其实也没多大的恶感。毕竟那些人也没真的犯到李晟的底线。

他们那些人啊所有的恩宠都来自与皇帝的信任。当皇帝变得不那么信任他们的时候,他们又能如何?

至于处罚太子?于志宁等人也没有想过,他们也知道太子毕竟是太子,他们不管怎么上书圣上也不可能为了那么点事就斥责太子或处罚太子。汝等是能写出‘百家姓’呢,还是能写出那‘弟子规’来?

当然,说错的话,李承乾自然也有错。

这些人的学识都确实是不错的,但李世民忘记了一点,太子可不仅仅只是一个‘学生’,太子要学的也并非一般的学识,就算太子真的学富五车又如何?那些就能让太子做个好皇帝?

那不是随便拉出一个文人来就都能做个皇帝了麽?

况且,身学识高的人不一定就能做个好老师,甚至可能比一般学识的人更差,‘老师’也是需要技术的,不是说是个人就能当好老师。

李晟虽然也没打算一定接手他老爹的公司,但他家公司里的人就没人敢肆无忌惮的说他这个‘公子’的坏话。端着他家的碗呢,却说他怎么怎么的,怎么怎么的。这不有毛病麽!

不说别的,若真有那样的人,不用李晟表示什么他家老爹都会把人先给开咯,管你是什么人呢。这就是态度问题。

可以说于志宁他们本来应该是李承乾的亲信才对,但他们的做法严格点来说等同于背叛。忙没帮什么,反倒添了不少乱,这就是屁股底下的位置没坐正,姿态也摆错了。

这样的帮手李晟可不想要,虽然这次李世民没答应换东宫的官属,但李晟相信,以后还能机会的。只要他不想要那些人,总能让他把人都给换咯。

虽然这是国家跟管理一个企业不一样,但总的来说也没差多少。尤其于志宁他们都是东宫的人,本来这些人应该就天然的都是李晟的帮手的,若李承乾上位当了皇帝那些人自然就是内阁之人,这是常情。

遇事他们想的不是该帮李承乾如何办,如何将太子的位置更坐稳,而是先指责李承乾一番却又给不出实际可行的解决办法。结果他们的指责就更是让李承乾无法接受。

至于其他人在李世民的‘登基’大业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建树。只不过李世民一直都表现出的都是一副‘优待文人’的架势,以表示他对这天下文人的看重和礼贤下士的态度。这其实说白了也都不过就是一种拉拢人心的手段。

李世民想让文人们说他的好话,在史书上留下多点好的记载,所以李世民对文人一直都很宽容。当初会让这些人去‘教导’李承乾,本心来讲李世民当初也确实是一番好意。

李晟也只是有点看他们不太爽而已,而这种不爽其实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对历史上的‘李承乾’的那些遭遇的同情。

于志宁等人与李承乾最大的分歧点就在于,于志宁也好,孔颖达也好,都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李承乾,却忘了他们的本职还是一个‘臣’,他们应该去尽力的辅佐李承乾,而非是只顾去‘指责’李承乾。

说他们的本意不是坏的?但他们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对李承乾一点好处都没有。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而同样,文人也不是都能做谋士的。当初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也不过就出了‘房谋杜断’这两个人而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