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太宗亲征高丽 - 唐史演义 - 蔡东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史演义 >

第二十回太宗亲征高丽

那么告密的人是谁呢?就是被抓去的纥干承基。纥干承基被判定是死罪,他为了能活命,就把太子李承乾的种种逆谋全都对刑部供了出来。太宗听后,非常震怒,随即命长孙无忌、房玄龄、萧瑀、李世勣四人和大理、中书、门下等官员共同审理,结果都是实情。于是,太宗召太子李承乾觐见,当面严厉斥责。李承乾磕头,道:“儿臣已经为太子,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但是,李泰一直想夺我的位子,我心有不甘,才会跟朝廷的大臣们勾结自保。大臣们误导我造反,儿臣一时糊涂,才会受到他们的迷惑。如今事情败露,儿臣愿意受死,只是儿臣死后,如果父皇立李泰为太子,儿臣就算是死也不瞑目的。”太宗听到这些话,更加震怒,问群臣道:“承乾罪大恶极,应该如何处置?”群臣都面面相觑,没人敢说话。只有通事舍人来济进言,道:“愿陛下情与法兼顾,只要能做到既不失为明君,又不失为慈父,让太子得享天年就最好。”于是,太宗把李承乾废为庶人,幽禁在右领军府中,接着搜捕太子同党,把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赵节、杜荷等人一并抓来,依次审讯。李元昌无可抵赖,最先认罪。太宗不忍杀弟弟,想要赦免他的死罪。高士廉、李世勣等人都说不应该徇私包庇,争论再三之后,还是下诏赐李元昌自尽。侯君集刚开始不服审讯,太宗召他的女婿贺兰楚石作证,面对铁证如山,候君集这才无从抵赖。太宗对群臣道:“候君集对国家有功,可否免他一死?”群臣齐声道:“候君集大逆不道,怎么能赦免死罪呢?”太宗于是对候君集道:“今日为国守法,要与卿永别了。以后看到你的遗像,怎么不叫朕痛心啊?”说完,太宗流下眼泪。

候君集看到这情景,不禁也伏地痛哭起来。临刑时,候君集对监狱官说:“我本不想造反,但是却弄成这样。我为皇上破灭二国,毕竟立过功劳,请转奏陛下,赦免我的儿子,也好给我上坟祭祀。”监狱官把他的话传达给太宗,于是太宗赦免了他的妻子,将他们流放到岭南。李安俨、赵节、杜荷三人审讯查明后,当即斩决。左庶子张玄素和右庶子赵弘智、令狐德棻等人,都因为规谏不力连罪除名。只有于志宁因为多次劝谏,忠心正直,并没有被加罪。纥干承基释放出狱后,被太宗封为祐川府折冲都尉,平棘县公。

自从太子李承乾因谋反的事被废后,魏王李泰就日夜侍奉在太宗身边,非常孝顺。太宗非常喜欢他恭敬孝顺,当面答应立他为太子。中书侍郎岑文本和侍中刘洎等人也劝太宗立李泰为太子,只有长孙无忌请求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太宗笑而不答。长孙无忌退出后,太宗对侍臣们道:“昨日,李泰在朕怀中说,能够当朕的儿子非常感恩,他死时就把自己的儿子杀死,然后把皇位传给晋王,这话说得这么可怜,所以朕不忍心不立他为太子啊!”太宗话还没说完,褚遂良连忙劝奏道:“陛下以为可怜,臣实在是觉得忧虑。试想,陛下百年归去后,魏王占据天下,还肯杀掉自己的爱子,传位给晋王吗?陛下前些时候正是因为嫡庶相争,险酿成内变,现在如果想立魏王为太子,那要先把晋王安顿好,才保无忧啊!”太宗迟疑了一会儿,突然泪流满面道:“这事恐怕办不到啊。”随即太宗起身回宫。

魏王李泰担心晋王会被立为太子,于是故意对晋王道:“你和李元昌交情那么深,现在他死了,你能不受牵连吗?”晋王听了这话,总是愁容满面。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太宗发现,他就问晋王怎么了,晋王就把事情的经过对太宗说了。

直到这时,太宗才省悟道:“李泰原来这么有心计,朕现在才知道。”随即,太宗出了两仪殿,并让晋王跟着,还召来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等人来商议,并把李泰的话转述给他们听。太宗皱着眉头说:“我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竟然为了皇位做出这样的事,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说到这里,太宗竟然挺身跃起,从腰间拔出佩刀想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人连忙上前劝阻,褚遂良把刀夺去,交给晋王。长孙无忌又问太宗,说道:“立储事大,陛下中意谁,不妨直接册立谁,免得再生什么事端。”太宗道:“我已经决定立晋王了。”长孙无忌连忙接话道:“谨遵皇上圣旨。”太宗于是让晋王拜谢长孙无忌,道:“你的舅舅已经答应了。”太宗又对其他四个人说:“你们已经跟朕的意思一致,不知道外面的大臣什么意见?”房玄龄等人齐声答道:“晋王仁孝,大家都这么认为,请陛下召问百官,他们也不会有异议。”

太宗于是转驾太极殿,召群臣征求意见,说道:“承乾谋反,李泰心思也很凶险,都不能立为太子。卿等以为谁可以立为太子?”大家都说:“不如立晋王。晋王仁孝,应该立为太子。”太宗非常高兴,第二天就下诏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大赦天下,又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傅,萧瑀为太保,李世勣为詹事,李大亮、于志宁、马周苏勖、高季辅、张行成、褚遂良等人为东宫幕僚,辅佐太子李治。其实,当时太宗问大臣意见的时候,魏王李泰就率领一百多名骑兵到永安门探听消息。门官禀报太宗,太宗立即下令卫士把李泰引到肃华门,并把他囚禁于北苑中。

第二天,太宗在承天门楼,颁诏立李治为太子,太宗对大臣道:“如果今天立李泰为太子,那么承乾与治儿都会没命。现在立治儿为太子,那么李泰与承乾还能安然无恙。”

右庶子杜正伦之前是辅佐前太子李承乾的,他把太宗的话告诉了李承乾。太宗知道后,责备他泄密。杜正伦叩头道:“臣只是想太子能改好,所以才敢把陛下的苦心告诉他,臣会以此为戒的。”太宗听了他的解释,这才没有怪罪于他。后来,李承乾造反的事败露,杜正伦被降为交州都督。魏征在世时,曾多次推荐杜正伦、侯君集,说他们有宰相的才能。后来,候君集被斩,杜正伦辅佐太子不利,太宗于是怀疑魏征跟他们狼狈为奸,随即命人把魏征墓前的碑石去掉,并撤销了魏征儿子魏叔玉和公主的婚事。太宗还把李承乾派到黔州,把李泰派到均州,李承乾在第二年就病死了,用国公礼下葬。李泰被降为东莱郡王,后又晋封为濮王,高宗三年,在郧乡病逝。

当时,太子李治只有十六岁,还不是很成熟。于是,太宗让他每天侍候自己起居,以便遇事对他加以训导。吃饭的时候,太宗就告诉他:“你要知道,有了艰辛的耕作,我们才能有饭吃。”有时看到他乘马,太宗又对李治说:“你骑马要知道马的辛苦,要爱惜马,才能经常骑这些马。”有时看到太子乘舟,太宗又对他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就像水,君王就像舟,不可不慎重。”太子有时在树下休息,太宗有用“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这样的例子来教导他。太子只是默默地听,但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吴王李恪是太宗的第三个儿子,他善于骑射,能文能武,英武的样子很像太宗。太宗见太子太过柔弱,于是又喜爱起李恪来,打算改立李恪为太子,私下里对长孙无忌道:“太子太过柔懦,恐怕不能主持社稷,我想改立吴王。”长孙无忌非常反对,太宗冷笑道:“你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亲外甥,所以不想立他为太子吧?”长孙无忌叩头解释道:“太子仁厚,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仁慈的皇帝,请陛下不要怀疑!举棋不定往往会导致失败,何况立储君这样的大事,怎么能改来改去的呢?”太宗听了他的劝解,这才打消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后来,太宗又教导太子用兵打仗的事,每天上朝都让太子跟着,学着处理朝政,用心良苦。

贞观十七年秋季,新罗国派使臣来求援,请求大唐出兵,讨伐高丽。高丽在中国东北,就是现在的朝鲜半岛,岛中分为三国,东北为高句丽,简称高丽,南边是百济,百济东南是新罗。三国中高丽最强,它和百济联盟,密谋瓜分新罗国。

隋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高丽曾多次出兵入侵辽西,并多次跟隋军交战,隋文帝父子连讨多次都没有把它讨平。于是,高丽更加横行无忌,接连入侵新罗。后来,听说大唐建国,兵势强盛,于是派人进贡归附。高祖册封高丽国王高建武为辽东郡王。百济和新罗也相继贡献特产,大唐又册封百济王扶余璋为带方郡王,新罗王真平为乐浪郡王。三个国家都受大唐封赏,但是他们仍然互相攻击。新罗王真平忧虑而死,他只留下一个女儿叫善德,后来被国人拥立为王,勉强支撑危局。

后来,高丽国发生政变,高丽东部有个叫泉盖苏文的酋长,这个人非常残暴,而且还狂妄自大。高丽王高建武跟大臣们商量,密谋把泉盖苏文杀了。谁知,这事被泉盖苏文知晓,他随即带兵杀入王宫,斩了高建武,还把那些谋算他的大臣全都杀了,然后立高建武哥哥的儿子高藏为王,自封为莫离支。他一个人独掌朝廷大事,并且与百济和亲,再次出击新罗。新罗女王善德非常害怕,不知道怎么办,急忙派人向大唐求救。

太宗派使臣带着诏书到高丽国,让高丽撤兵。泉盖苏文拒绝太宗要求,于是太宗召集群臣商议,决定出兵。褚遂良劝阻道:“如今,中原太平,四夷畏服,陛下的威望也越来越高,现在远渡辽海,去讨伐一个小国,要是成功了,那还是件好事,万一没成功,那可是很伤陛下的龙威啊!”太宗说道:“泉盖苏文犯了弑君大罪,现在又违抗朕的旨意,公然入侵邻国,为什么不去讨伐他们?”李世勣接着说道:“之前,薛延陀骚扰我国边境,陛下想要发兵猛追,后来因为魏征劝住,才没有把他们剿灭,否则薛延陀早就平定了。”

太宗点头称赞,道:“就像爱卿说的,这次朕打算亲自讨伐,一定把他们剿灭。”于是,太宗封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军兵四万,长安洛阳三千壮士,战舰五百艘,从莱州渡海,杀向平壤。太宗又命太子詹事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步兵、骑兵共六万人,以及兰河二州投降的番军直奔辽东。

太宗亲自写下诏书,声讨泉盖苏文,诏书中列举了以大击小,以顺讨逆,以治乘乱,以逸敌劳,以悦当怨五项大义,说得理直气壮,慷慨激昂。青年百姓受到鼓舞,纷纷来当兵,其他百姓主动献上攻城的器械。

太宗正要从洛阳出发,忽然京师那边传来急报,说副留守李大亮病故,并递上遗书,原来是谏阻东征。太宗感到很惋惜,随即追封他为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赐谥号为懿,陪葬在昭陵。只是他的遗书没有被太宗采纳。太宗亲自率领各路军兵从洛阳出发,直奔定州。命令太子留在定州城处理朝政,又命太傅高士廉,詹事张行成,庶子高季辅、侍中刘洎,中书令马周等人一同掌管政务。

这时,尉迟恭年纪已经很大了,他也不同意太宗亲征,劝阻太宗道:“陛下亲征辽东,太子又在定州,长安、洛阳腹地空虚,如果有什么紧急事宜要怎么抵挡呢?而且,高丽不过是一个偏僻小国,何必劳烦陛下亲自去?不如派其他人去讨伐,相信很快就会扫平他们的。”太宗说道:“朕已经留房玄龄守长安,萧瑀守洛阳,爱卿不用担心。如果爱卿还能从军打仗,那可以跟朕一起东征。”尉迟恭不便违抗皇上的命令,只好跟着一起去了。太宗佩带弓箭,并在马鞍后准备了雨衣,日夜兼程,大军很快来到幽州。太宗随即向李世勣面授计谋,让他表面上出兵柳城,虚张声势,暗中渡过辽河,直捣盖平。李世勣遵旨启程,安全抵达盖平城下。高丽兵根本没有防备,突然听说唐军来了,非常慌张,很快被李世勣攻破城池,俘得了敌军二万多人,缴获了粮草十多万石。随后,张亮也率领水军渡海而来,袭击卑沙城。卑沙城靠近海岸,四面都是悬崖,只有西门可以出入,右骁卫将军程名振和副总管王大度在夜里登上西门,砍死守兵几十人,其他敌军四处逃散,唐军杀入城中,捕获了八千多敌兵。

两路大军的捷报传到幽州,太宗非常开心,决定亲自督军作战。中书待郎岑文本,专掌军中粮械,因为太过疲劳,突然暴毙幽州。太宗得到消息,非常难过,泪流满面亲自去安葬他,然后启驾东征。路上接到李世勣军报,说已经围住了辽东城,高丽派四万人来增援,也被江夏王李道宗击退。太宗放心前进,大军来到辽泽,前面有二百多里的泥淖,太宗命令军兵用簸箕装土填埋,到了泥淖最深处,就下令架桥通过。大军渡过后,太宗又下令拆掉大桥以坚定军心。到了马首山,江夏王李道宗率大军来迎接太宗,太宗对他们慰劳一番。

第二天,太宗亲自带领几百名骑兵来到辽东城下,他看到士兵在背土填濠,于是也下马亲自背土,其他从官也跟着来帮忙,很快就把护城的壕沟填平了。接着太宗与李世勣合兵,把辽东城团团围住。一时间杀声四起。这时南风大作,太宗命精兵爬上竹竿,放火烧毁城楼,将士乘势登城,敌军抵挡不了,四处逃散。李世勣带兵杀入城中,斩杀一万多敌军,俘虏四万多人,大获全胜。于是,太宗把辽东城改为辽州,接着进攻白岩城。城上弓箭和石头像雨点一样密密麻麻地砸下,右卫大将军李思摩脸上中箭,血流满面,太宗亲自为他吮吸血迹,军兵看到这样的情景,都非常感动,于是更加奋勇杀敌。高丽乌骨城主派一万多军兵,支援白岩城,大唐将军契苾何力率领八百名精锐骑兵,杀入敌阵,结果被敌军团团围住。尚辇局奉御薛万备单枪匹马地前去营救,敌军前来拦阻,薛万备大喝一声,声音很洪亮,像打雷一样,吓得敌军纷纷倒退。薛万备随即杀入敌阵,看到契苾何力腰部受了槊伤,就让他跟在自己后面,自己当先开路。他手持着长枪,左挑右拨,把敌军杀散,冲出一条血路,和契苾何力一同回营。契苾何力虽然受了重创,但是勇气不减,只是简单地用布包扎下,随即召集骑兵再次冲入敌阵。太宗连忙派兵策应,杀死了很多乌骨城的军兵,还追击敌军几十里,斩杀了一千多人。唐军见天色已晚,这才收兵回营。白岩城主孙代音听说援兵败退,就知道自己不是对手,连忙派人出城投降。太宗亲自接受投降的俘虏,并把白岩城改为岩州,依然让孙代音做刺史。契苾何力受了重伤,太宗亲自为他敷药,并且把刺伤他的仇人高突勃抓获,让契苾何力自己杀了他,来报之前的仇。契苾何力却对太宗说:“我和他彼此各为其主,高突勃冒死刺杀我,实在是很忠勇,臣与他本不相识,也并无仇恨,不应该将他处死。”太宗听了这话,连声说好,于是赦免了高突勃,随即又进攻安市城。

高丽北部耨萨(官名)高延寿、高惠真率领十五万大军来救援安市。太宗对将士们说:“高延寿如果把城池连成壁垒,再多储备些粮食,抢我们牛马,使得我军疲乏,这是上策。如果他们没有用上策,把安市城内的兵民一律迁走,再乘夜逃走,这不失为中策。如果他们还不自量力,要跟我军开战,那这就是下策了。朕料他必出下策,卿等看着,朕必定把高延寿活捉。”太宗话还没说完,就有探马来报,说高延寿等人带兵来攻,现在到了距离安市城只有四十里的地方了。太宗非常高兴,道:“朕真是料到他会来攻,但又担心他半路逗留,不肯来送死,还想着设法来引诱他速来,一举把他歼灭呢。”于是,太宗召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入帐,命令他带领一千突厥兵前去诱敌,而且只准败,不准胜。阿史那社尔领命前去,一队人刚走了三十多里,就看到敌军奋勇杀来。两军随即开战,唐军战了不到几个回合,假装害怕,转身逃走。高延寿笑着对高惠真道:“人人都说唐军强盛,哪知他们这么没用,这真是有名无实啊。”随即率领大军前进,一直追到安市城东南八里,依山布阵。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太宗正带着几百名骑兵登山望敌,只见远远地看到高丽兵快要杀到,立即返回大营,命令李世勣率领一万五千军兵在西岭列阵。长孙无忌率领一万一千精兵从山北出峡谷,冲击敌军后面。太宗自己率领四千骑兵,偃旗息鼓,悄悄地登上北山,在那里提前埋伏好。太宗到了北山,看到李世勣的大军已经在西岭列阵好,正与敌军在交战,两下里跃跃欲动,准备开战。忽然,敌阵后面尘土飞扬,太宗就知道是长孙无忌的军兵已经潜伏到敌军的后面,随即命令擂动战鼓,吹起号角,高举大旗,各路大军一同杀入敌阵。高延寿、高惠真仗着人多势盛,正要分兵抵抗。忽然,有一位白袍将军,手中持着一支方天戟,盘旋飞舞,只见戟,不见人,从那一片白光中,杀倒无数的高丽兵。唐军又纷纷跟进,只见高丽兵东倒西歪,阵势大乱,很快就逃得无影无踪,只剩下空荡荡的战场。这一战大获全胜,太宗非常高兴,随即回营。将士们都来报功,一共杀了敌军两万多人。太宗问将士们:“朕刚才看到一位白袍将军,冲锋陷阵,非常勇猛,你们快去把他找来。”将士们接到太宗的旨意后,连忙去查询那人。找到那人后,太宗问他姓名,那人伏地说明情况,随即太宗对他表扬了一番,并当面封他为游击将军,并赐给他金帛和骏马。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