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中宗的糗事
姚元之是这次政变的功臣,当中宗复位时,曾加封他为梁县侯,后来武氏搬到上阳宫时,姚元之曾跟着皇上去看了武氏。他见了武氏,竟然泪流满面。回来后,张柬之、桓彦范就问他:“今非昔日,你为什么要哭啊!”姚元之答道:“之前是讨伐逆贼,是为了大义,现在是痛别旧君,是不忘私恩。要是因为这样就有罪,那我也甘心。”张柬之把他的话说给中宗听,于是,中宗把他调出为亳州刺史。李显当上皇帝后,马上立韦氏为皇后,追赠她的父亲韦玄贞为上洛王,母亲崔氏为王妃。左拾遗贾虚已反对,说道:“自古以来,没有外姓亲戚被封王的,皇上刚登基,天下人都在看着您,陛下这样做,恐怕有损您的仁德。况且前朝有例子,请陛下三思。”中宗没有理睬他的劝告。
原来,中宗在房州时,与韦氏尝尽艰难困苦,因此对韦氏非常依赖,而且感情很深厚。每次有使臣来时,中宗就吓得要自杀,韦氏经常劝他道:“祸福无常,不一定是坏事,有什么紧张的呢?”随即引内使进来,果然没有意外的祸事。于是中宗就更加相信韦氏,对她加倍好,曾经对她发誓道:“将来我如果能再见天日的话,一定让你心想事成。”后来,李显继位,立韦氏为后。但韦氏想要效仿武则天参与朝政,于是借着中宗的誓言,干出了许多无法无天的事情来。
张氏兄弟被诛杀后,武氏家族虽然没有升官,但威风不减。洛州长史薛季昶对张柬之说:“张氏兄弟不在,武氏家族还在,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啊。”张柬之答道:“现在大局已定,有什么好担心的?我认为武氏兄弟不过是案板上的肉,随便剁了,没什么可怕的。”薛季昶出来,叹道:“看来我辈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朝邑尉刘幽求也对桓彦范和敬晖道:“武三思还在,对我们的威胁很大,要尽早除掉,如果晚了,后悔就来不及了。”桓彦范和敬晖二人只是一笑,全都不理睬。
谁知,武三思经常出入皇宫,与后宫的人勾结私通,比武氏在朝时还要威风。中宗一共有八个女儿,其中第七个女儿安乐公主,是中宗被废时,韦氏跟着他到房州的路上生的,当时,他们解衣作褓,于是为女儿取名为裹儿,长到十多岁,非常聪明,长得也很好看,中宗与韦氏都非常宠爱她。后来,中宗返回东宫,家眷一并回来。武氏看到这个孙女,也很喜欢她的秀外慧中,于是把她嫁给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安乐公主出嫁时,结婚的仪式非常盛大,武氏命武崇训行亲迎礼,文武百官到来道贺。宰相李峤、苏味道,及郎官沈佺期、宋之问等文士都献上诗文,称颂他们,就连上官婉儿也随同贺喜,献上颂文。
中宗见上官婉儿诗意清新,容色秀丽,就非常喜欢她,中宗继位后,大权在握,就把上官婉儿召为妃子,册封为婕妤,又封上官婉儿的母亲郑氏为沛国夫人。这上官婉儿自从与张昌宗调情被武氏发现后,就不敢再靠近张昌宗了。正好碰到武三思这个大色狼,仗着武氏的势力,经常住在宫中,与上官婉儿眉去眼来,勾搭成欢。后来,上官婉儿被中宗召幸,虽然中宗的床弟风光不如武三思,但是因为是皇恩,也没法推辞,只是敷衍中宗。
皇后韦氏也是个淫妇,平时虽然与中宗表面上很恩爱,但心中却不是很满足。上官婉儿向来很会察言观色,与韦氏相处一段时间后,就已经猜透了她的心思,于是,上官婉儿使出各种伎俩讨好韦氏。果然韦氏非常喜欢她,把上官婉儿当成知己,什么话都跟她说,甚至连床上的事也跟她讲。韦氏对皇上的床事不是很满意,于是,上官婉儿乘势迎合道:“皇后与皇上同经患难,理应同享安乐。试想皇上自复位后,今日册妃,明日选嫔,何人敢说声不字?难道皇上可以行乐,皇后就不能行乐吗?”韦氏听了这话,非常高兴,但表面上还是装着很镇定,说道:“你这个坏人!我们都是后宫妃嫔,怎么能像乡野村妇去偷汉子啊?”上官婉儿又说道:“则天大圣皇帝不就是这样吗?”韦氏不禁一笑。上官婉儿索性走近几步,对着韦氏耳边悄悄地说了几句话,随即离开。一天晚上,趁中宗在别的妃子那里留宿,上官婉儿把一个男人送进韦氏宫中。这人就是武三思。
从此,武三思把中宗的两个老婆抱入怀里,中宗却什么都不知道。韦氏与上官婉儿还经常在皇上面前说武三思的好话,于是中宗加封武三思为司空,位列同中书门下三品,加封上官婉儿为昭容,让她专掌机密文件,把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跟李裹儿,封为驸马和公主,接着又封散骑常侍武攸暨为定王,兼职司徒,武氏家族的权势又强盛了起来。
直到这时,张柬之等人才恍然大悟,于是上朝奏请中宗削弱武家的权势。此时的中宗根本听不进他人的劝阻。武三思在宫中经常和韦氏玩掷双陆的赌博游戏,中宗还亲自为他们数筹码。武三思如果有两天没有进宫,中宗还跑去看他。监察御史崔皎进谏道:“天下刚恢复,人心还没稳,旧势力还在,陛下这样妄行,很有危险啊!”中宗非但不听从他的劝告,反而把崔皎所说的话转告给武三思。武三思听了这话,非常记恨崔皎。
武三思与上官婉儿两人竟然造出一种特殊的圣旨,称为“墨敕”,并宣称“墨敕”是中宗的手谕,不必经过中书门下核查,就可以直接施行。这显然是想要夺宰相的政权,好让武三思等人胡作非为。但是,皇上的机密文件都在上官婉儿掌控中,中宗又是个糊涂虫,所有圣旨都归婉儿代笔,是假是真外人根本分不清。
韦氏陷害中宗庶出的儿子谯王李重福,说李重福的妻子是张氏兄弟的外甥女,李重福是张氏兄弟的同党,于是就用一道“墨敕”,将李重福贬为均州刺史。术士郑普思、尚衣奉御叶静能,他们两人在韦氏面前献媚,大谈妖术,深得韦氏的欢喜,于是韦氏就替两人在皇上面前说好话,又是一道“墨敕”,封郑普思为秘书监,叶静能为国子祭酒。桓彦范、敬晖等人竭力劝阻,拾遗李邕也上疏劝阻,中宗一概不听。只有高宗废除的皇后王氏及萧淑妃两人,被武氏改为姓蟒和枭,经宰相奏请,终于恢复了原姓。
中宗召魏元忠为兵部尚书,提升宋璟为黄门侍郎,其他官员都是韦氏、上官婉儿和武三思等人的走狗,专门干坏事,不干好事。韦氏竟然学武氏,当中宗上朝时,也在旁边垂帘听政。桓彦范奏请皇后不要干预朝政,请皇后把后宫管理好就行了,然而中宗并不理睬。西域僧人慧范非常讨韦氏的欢喜,韦氏竟然称他平乱预谋,特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张柬之、桓彦范等人见中宗的行为越来越不像话,就商量先除掉武氏家族,再清除余党。于是,他们带着群臣上表中宗,内容是:
臣等闻五运迭兴,事不两大,天授革命之际,宗室诛窜殆尽,岂得与诸武并封。今天命维新,而诸武封建如旧。并居京师,开辟以来,未有斯理。愿陛下为社稷计,顺遐迩心,降其王爵以安内外,则不胜幸甚!
但是,现在已经晚了。武三思是韦氏和上官氏的淫夫,武攸暨是太平公主的驸马,岂是一本弹劾的奏章就能撼动得了的?!
张柬之等人没有办法,于是找来崔湜,作为耳目,让他秘密监视武氏家族。崔湜是考功员外郎,年轻机灵,很有口才,但是他是个两面三刀的小人。他在武三思等人面前低三下四的献媚,却在张柬之等人面前装作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都把大家骗得团团转。很快,他就把张柬之等人的计划,全部告诉了武三思,武三思引荐崔湜为中书舍人,崔湜从此做了武家走狗。
这时,宣州司士参军郑愔因为贪赃东窗事发,逃到东都。他私下求见武三思,武三思和郑愔关系很好,于是立即跟他见面。郑愔曾是殿中侍御史,后来因为是张氏兄弟的余党,被牵连贬到外地。郑愔见到武三思后,两人稍微寒暄了下,郑愔竟然大哭起来。哭完后,他又大笑不止,惹得武三思疑惑不解,忙问怎么了。
郑愔答道:“我哭是担心您被杀害,我笑是因为您遇到了我,能转祸为福。”武三思又问道:“什么祸什么福?”郑愔答道:“大王虽然得势,但张柬之等五人权势更大,想除掉太后就很简单,更何况是您呢?您和太后能相提并论吗?而且这五个人一直想除掉您,灭您的全族,大王如果不想办法先除掉他们,那就会大祸临头啊!”
武三思被他一说,不禁毛骨悚然,赶紧问他有什么好办法。郑愔微笑道:“何不先封他们五人为王,让他们表面上风光,暗中架空他们,让他们有职无权,我们再慢慢弄死他们,一切就容易多了。”武三思大喜道:“好办法!好办法!”
于是,武三思在中宗面前把郑愔的罪洗的一清二白,还推荐他当中书舍人。武三思又通过韦氏、上官氏,在中宗面前诬陷张柬之等五人,说他们仗着手中的权势阴谋造反。中宗相信了她们的话,于是就找武三思商议此事。武三思就把郑愔想的办法告诉中宗,于是中宗亲自下旨,封张柬之为汉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敬晖为平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让他们只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不再管理朝政,改用唐休璟、豆卢钦望为左右仆射,韦安石为中书令,魏元忠为侍中。
当时,河南、河北十七州突然发大水,洪水像猛兽一般,吞噬了无数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惨重。右卫参军宋务光借这个机会上奏,说水为阴,这场水灾是后宫干政的结果,要立即停止,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另外他还建议早立太子,并早点削减外戚权势。
中宗勉强把武三思降为德静王,把武攸暨降为乐寿王,还把武懿宗等十二人都撤王封公。这表面上是削弱了外戚的权势,其实军国大权早就掌握在武三思的手中,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武三思吩咐其他文武百官奏称中宗为应天皇帝,皇后为顺天皇后。中宗非常高兴,随即和韦氏拜谢宗庙,大赦天下。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都加封万户,文武百官跟着加官加禄,然后大摆宴席,热闹非凡。
一天,中宗和后宫妃嫔在外面玩乐了好久,傍晚回宫,有上阳宫人入报,说太后病重,恐怕会出现不测,于是,中宗等人赶紧去看望武氏。武氏看到中宗,提着一口气,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保护好武氏家族,说完就晕过去了。两天后,武氏就病死了,终年八十二岁。中宗传武氏的遗旨,除去武氏皇帝称号,尊谥武氏为则天大圣皇后,任命中书令魏元忠暂时代理宰相。中宗守丧满三天,由魏元忠主政,传旨准备太后的善后工作。给事中严善思上奏道:“鬼神都喜欢安静,不喜欢被打扰。如果开启陵墓,怕要惊动先帝的神灵,况合葬并非古制,不如在陵旁另外选择吉地,较为慎重。”中宗不同意,还是把武氏和高宗合葬在乾陵。
第二年为神龙二年,武三思因桓彦范等人还在京都,心有不甘,于是就上奏中宗,贬桓彦范为洺州刺史,敬晖为滑州刺史,袁恕己为豫州刺史,崔玄暐为梁州刺史,升任僧人慧范等人为五品官员,并赐爵郡县公,封叶静能为金紫光禄大夫。驸马都尉王同皎看到这些不合理的事,心中很是不平,于是在和朋友谈论国事时,大骂武三思,并指责韦后。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前少府监丞宋之问和弟弟宋之逊,因为张氏兄弟的案子,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岭南。两人却胆大妄为的逃到京都,因为和同皎关系好,就藏在同皎的家里。同皎平时议论事情都被宋之逊听到,宋之逊竟然暗地里派儿子宋昙,及外甥校书郎李悛去告知武三思。武三思又让宋昙、李悛到中宗那里告发,说同皎与洛阳人张仲之、祖延庆、武当丞周憬等人暗中勾结杀手,想要刺杀武三思,还要废掉皇后。
中宗派人去审讯同皎,审案的人都是武三思的人,于是很快就把同皎等人定罪斩首,只有周憬逃脱了。周憬逃到比干庙,看到比干的神像,心中非常悲愤,就喊道:“比干是古代忠臣,应该知道我的心思。武三思和韦后一对奸夫淫妇,祸害忠臣,危害国家,今后一定没有好下场,可惜我不能亲眼看到了!”说完,他就拔刀自杀了。告密的人,宋之问、宋之逊和宋昙、李悛全都升官,加封朝散大夫。
同皎死后,韦氏看到新宁公主失去丈夫守寡,怕她寂寞,于是就命令她改嫁给自己的堂弟韦濯。
武三思害死同皎后,又来诬陷桓彦范、敬晖等五位老臣,说他们是跟同皎一伙的。随即,桓彦范被贬为亳州刺史,敬晖被贬为朗州刺史,袁恕已被贬为郢州刺史,玄晖被贬为均州刺史,就是那些同时立功的大臣,如赵承恩、薛思行等人都一并外调。但是,武三思还是嫌不够,把这些功臣的官职贬了再贬。最后,武三思还伪造圣旨,派五位老臣的仇人去刺杀他们。当时,张柬之和崔玄晖已经在路上病死,只有敬晖、桓彦范、袁恕己三人被人杀害,薛季昶受到牵连,被贬为儋州司马,后来,薛季昶听说五个老臣遇害,就知道自己躲不过,于是自己买了副棺材,喝药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