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回契丹灭亡 - 唐史演义 - 蔡东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史演义 >

第三十四回契丹灭亡

薛怀义被杀之后,太平公主给母亲找了个男伴,这人姓张名昌宗,是已故太子少傅张行成的族孙。张昌宗有个哥哥叫张易之,他们二人都长得很秀美,身材魁梧,而且都通晓音律。张昌宗刚满二十岁,更长得眉清目秀,风流倜傥,武氏一看到他就非常中意他。张昌宗还把自己的哥哥推荐给武氏,武氏对他也非常满意,觉得他比张昌宗有过之而无不及。二人轮流把武氏侍候地非常好,很快武氏就封张昌宗为云麾将军,封张易之为司卫少卿,特赐宅第,并赐给奴婢、骆驼、牛马等物,外加美锦五百匹。武氏还加封张昌宗为银青光禄大夫,追赠二人的父亲张希爽为襄州刺史,母亲韦氏和臧氏,并封为太夫人。臧氏是张昌宗的生母,已经四十多了,但是还是很有姿色,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啊。臧氏跟尚书李迥秀有私情,武氏竟然同意他们来往,并让李迥秀作臧氏的情夫。从此,张昌宗兄弟二人官运亨通,门庭若市,威震京都。武氏家族的人都要讨好他们,巴结他们。自从薛怀义死后,武氏仍然派人督造天堂、明堂。第二年,天堂、明堂建成后,规模比之前小些,但是华丽不减当初,改名为通天宫,武氏又改年号为万寿通天。

武氏因为二张兄弟,一直心情非常舒畅,没事就搞什么祭拜、封禅,花钱如流水,又去掉“越古”“慈氏”的尊号,改称自己为天册金轮大圣皇帝,并赐群臣大宴十天,举国狂欢。不料,东北陆续传来战报,这让武氏没心思娱乐,只好调兵遣将,防御北方。

原来,在营州北境有两个部落,分别是契丹和奚。突厥强盛的时候,契丹就臣附了突厥,奚部也向突厥进贡。到了唐武德年间,突厥渐渐衰弱,于是,契丹酋长孙敖曹叩关入朝。到了贞观年间,大唐威名远扬,震撼四方,契丹首领窟哥和奚部首领可度者,率领所有部众归附了大唐。太宗在契丹部设置松漠府,封窟哥为都督,也在奚部设置饶乐府,封可度者为都督,仍然让他们管辖本地,并都赐他们李姓。

太宗征讨高丽时,曾让奚和契丹的部众一起出战。高宗显庆时,窟哥和可度者都已经死了,奚与契丹都叛变,后来由定襄都督阿史德枢宾等人把他们扫平,他们再次归附。

到了万岁通天元年,这时的营州都督赵文翽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他经常虐待契丹部众,于是,松漠都督李尽忠和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一同出兵攻陷营州,把赵文翽杀死了。李尽忠就是窟哥的孙子,自称无上可汗。孙万荣就是原来契丹酋长孙敖曹的孙子,是李尽忠的先锋。他们二人也不是什么好人,多次带兵到处掠夺,所到的地方生灵涂炭。

武氏接到战报,立即派左鹰扬卫大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人带兵讨伐,还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纳言姚璹为副将,带兵陆续出发。武氏还把李尽忠改名为李尽灭,孙万荣改名为孙万斩。

曹仁师的大军来到幽州时,遇到从营州逃回的唐兵。这些唐兵说他们先前被番兵俘虏,被关押在地牢里,现在,唐军大举来伐,番兵自己的粮食吃光,担心打不过,于是就把他们放了。张玄遇、麻仁节两人听了他们的话,心想立功的机会来了,于是就带兵马不停蹄的往前赶。大军来到黄麞谷,又看到许多老弱病残的番兵前来投降,个个面黄肌瘦,都像好几天没有吃饭一样。张玄遇、麻仁节两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就更加认为敌军缺粮,心想正好趁这个机会把他们全都消灭。

于是,他们二人快马加鞭地往前赶,一会儿就跑到西硖石谷。西硖石这个地方,地势非常险要,两旁山峦层叠,树木纵横,军兵进去容易出来难。张玄遇、麻仁节二人贪功心切,根本就不顾什么危险,只顾着往前冲。到了夕阳西下,天气阴沉,大军进入羊肠小道,一时间分不清方向,但是他们还是不肯住脚,硬闯进去。

突然,听到一声炮响,大队番兵突然杀来,而且个个都很骁勇善战。番兵前队是长枪兵,专戮唐军面部,后队是挠索兵,专绊唐军马足。唐军都是骑兵,上下不能两顾,顿时人仰马翻,不是被杀,就是被擒。张玄遇、麻仁节两人被杀得措手不及,也被绊马索绊倒,一并被番兵擒去。契丹将领孙万荣搜出两人的兵印,写了一封假情报,送到曹仁师各军,说是唐军大胜。曹仁师部将燕匪石、宗怀昌等人高兴得不得了,也想去分功,于是废寝忘食,昼夜兼程带兵往那里赶去,正走得人困马乏,被契丹伏兵左右夹击,杀得人仰马翻,全军覆没,无一生还。

武氏接到战败的消息,非常震怒,立即封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清边道大总管,派他率军征讨契丹。当时大唐兵源不足,武氏只好把全国的囚犯招入军中,甚至连有钱人家的家奴都参军了。武攸宜的大军还未出境,孙万荣就已经进兵崇州和凉州了。凉州都督许钦明的哥哥许钦寂,是龙山军讨击副使,战败,被孙万荣抓获。孙万荣移兵围攻安东,让许钦寂招降安东都护裴玄珪,许钦寂假装答应。等到来到安东城下,许钦寂对裴玄珪喊道:“狂贼人不道,必遭天谴,灭亡是迟早的事,裴公要奋力坚守,不要失了忠节。”孙万荣非常生气,随即就把他杀了,接着督兵攻城。由于城上弓箭、石头密密麻麻,军兵招架不住,死伤无数,孙万荣没办法只好退兵。许钦寂的弟弟许钦明也被突厥抓获,也光荣牺牲了,他们兄弟二人被后人称为二忠。

后来,突厥默啜可汗上表大唐,请求和亲,说愿意和大唐一同讨伐契丹。于是,武氏加封默啜为迁善可汗,兼左卫大将军,又派豹韬卫大将军阎知微、左卫郎将署司宾卿田归道带领军兵和默啜一起袭击松漠,默啜出袭的时候,正好遇上李尽忠受惊而死,孙万荣外出,默啜趁机杀入,把李尽忠、孙万荣的妻儿及所有贵重的财物全都掳去。孙万荣无家可归,索性专门侵犯唐境。孙万荣像疯了一样,攻陷冀州,杀死刺史陆宝积,还杀了几千名百姓,接着又率兵攻打瀛州,弄得河北一带的百姓胆战心惊。

魏州刺史独孤思庄,胆小如鼠,他一边把城外的百姓全都赶到城里防守,另一边连忙向武氏上表求援。武氏知道他怯懦,于是再次启用彭泽令狄仁杰去魏州增援。狄仁杰到了魏州后,就马上放百姓回家,并且对他们说:“大家不要惊慌,贼寇离我们还远着呢,就是敌军来了,还有我们战士抵挡,大家放心吧。”百姓们听了他的话,全都高兴地回去了。

武氏又派夏官尚书王孝杰、羽林卫将军苏宏晖率领十七万军兵,前去讨伐孙万荣。大军来到东峡石谷,正遇到契丹前锋,双方立即开战。契丹兵只是稍微打了下,就逃走了。王孝杰和苏宏晖不知是计,于是纵兵追击,一路上道路崎岖难行,非常惊险,前方有一座大山,两边都是悬崖峭壁。王孝杰刚刚策马上山,突然契丹兵转来回扑,势如猛虎,所向披靡。岭上喊声连天,苏宏晖还在岭下,他竟然不管王孝杰的死活,马上率军撤回,剩得王孝杰孤奋战军,最终,王孝杰被番兵挤下悬崖摔死了。剩下唐军多半伤亡,逃脱的没有几个人。唐军又战败了。

武攸宜刚到渔阳,听说王孝杰败死,吓得魂飞魄散,不敢前进。孙万荣杀红了眼,又带兵攻破幽州,继而分兵攻破瀛州各县。他们大肆抢夺,然后继续南下。

王孝杰的记室张说连忙飞书回奏朝廷,武氏也慌了起来,于是封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行军大总管,派他跟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一同出兵援助。接着,武氏又封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娄师德为清边道大总管,封右武威卫大将军沙吒忠义为清边中道前军总管,让他们二人统兵二十万,即日向北出征。

武懿宗的大军来到赵州,听说契丹兵快要到冀州,于是向南逃去。将士们建议武懿宗坚壁清野,武懿宗不听将士们的建议,很快退还相州,沿途抛弃军械,不可计数。孙万荣再次杀掠冀州,攻破赵州,屠杀百姓。之前,孙万荣攻破王孝杰时,曾在柳城西北四百里处修筑了城池。他让老弱妇女在那里留住,还把器械财物都留在那里,并让妹夫乙冤羽居守。突厥默啜可汗得到情报后,发兵偷袭,侵入新城,抓获乙冤羽,把全城蓄积全都抢走,然后故意把乙冤羽放走,让他去报告孙万荣。

孙万荣勾结奚部,准备夹攻唐军,气焰很是嚣张。偏偏这时乙冤羽来报,说新城失守,害得孙万荣的部众神色沮丧,寝食不安。因为那些部众的家眷都在新城,他们一听说新城沦陷,个个都很惧怕,根本就没了斗志。奚部的军兵看到孙万荣的部众这样的状况,就知道他们杀不过唐军,于是也产生变心。大唐神兵道总兵杨宏基,及清边道前军副总管张九节两人知道后,就跟奚部的人秘密商议,里应外合,夹击孙万荣。

最终,孙万荣的大军被杀灭,孙万荣只好带着几千名骑兵,冲出一条血路,向东逃去。张九节从小路杀出,把孙万荣去路截断,孙万荣进退两难,回马斜奔,到了洛水东岸时,手下已是散尽,只剩下几个家奴。于是,他下马休息,凄然长叹道:“如果现在归附大唐,但是罪大难容啊;如果归降突厥,那也是死;如果归降新罗,也是死,怎么办啊?”话还没说完,他的头颅就被他的家奴砍下,献给唐军了。

孙万荣的骁将李楷固、何务整也来到幽州求降。当时,狄仁杰已经升任幽州都督,对待来降的人表示欢迎,把他们送往东都,狄仁杰对待河北百姓也很关心,从不妄杀一人。只有武懿宗为人心胸狭窄,残暴至极,遇到难民来归顺,他就认为是贼寇,叫人把他们开膛破肚,挖心剖胆,非常残忍。

武氏见契丹被灭,终于松了口气,于是大赦天下,改万岁通天二年为神功元年。这次平定契丹,突厥的默啜也帮了不少忙,于是武氏就派阎知微、田归道出使突厥,封默啜为特进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阎知微见了默啜,立马下跪叩拜,而田归道却只是鞠了一下躬。默啜认为田归道非常无礼,于是把他扣住,不让他回去。默啜只让阎知微回朝复命,请求和亲,并提出大唐将六州降户及单于都护地返还给他。此外,他还向大唐索要谷种、彩帛、农器、铁等物件。

阎知微唯唯从命,回来拜见武氏,并把他的请求说给武氏听。一时间朝堂上,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给,有的说不能给,争论不休。武氏考虑好久,才说:“你们说的也有道理,朕折中给他一些吧。”随后,武氏拨给突厥几千户居民,还给了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具,铁四万斤,并且同意默啜的女儿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淮阳王武延秀为妃。

武承嗣越老越好色,家里养了很多美女还觉得不够。他听说右司郎中乔知之有个小老婆叫碧玉,长得天姿国色,能歌善舞,乔知之非常宠爱她,视若珍宝。

于是,武承嗣派自己的佣人到乔知之的家里,谎称家里的姬妾请碧玉去教她们化妆。乔知之不好拒绝,只好让碧玉去武承嗣那里。一去几天,都没见碧玉回来。乔知之一再探问,都被门吏所阻,并且还被他们讥笑,气得乔知之无计可施,于是回来作了一首绿珠怨,让女仆辗转交给碧玉。碧玉正被武承嗣逼迫,一直勉强羁留,得到乔知之的来信后,立即展览,词云: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此日可怜偏如许,此时歌舞得人情。君家闺阁不曾观,好将歌舞借人看。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百代离恨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碧玉看完信后,黯然泪下,她已经知道诗中的寓意,是叫她自尽,于是碧玉将诗系裙带间,拼了一命,跳井自杀。武承嗣派人抢救,已是无用,人已经死了,不能复活。武承嗣在碧玉的裙带间发现了这首诗,这才知道是乔知之干的好事。于是他恼羞成怒,勾结私党诬陷乔知之,把他下狱处死,没收家产。

当时,李昭德、来俊臣两人又被启用。李昭德被封为监察御史,来俊臣被封为司仆少卿。两人都不改旧习,李昭德依旧锋芒毕露,来俊臣依旧残暴不仁。听说箕州刺史刘思礼勾结洛州录事参军綦连耀,想要图谋不轨,明堂尉吉顼就告诉了来俊臣。来俊臣让他上书告诉武氏,武氏随即让武懿宗去追查。武懿宗本来就是凶残之人,他胡乱审判,杀死了同平章事李元素、孙元亨等三十六人,还连累了他的亲戚朋友一千多人。这些人有的被降职,有的被流放。来俊臣想把功劳据为己有,于是又向武氏诬告吉顼,吉顼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武氏,这才逃过一劫。

来俊臣重获武氏宠信之后,也千方百计地搜罗美女,还丧心病狂地伪造圣旨夺人妻女。武氏家族的人本来就是跟他一路人,就任由他胡作非为,根本就没有人敢抗议他。只有李昭德向来看不惯他的胡作非为,于是,李昭德搜罗证据,想要揭发他。可是,没等他把奏本上书给武氏,来俊臣就先诬告他谋反,把他打入大牢。

从此,来俊臣就更加放肆胆大,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无人可及,并且想诬告谁就诬告谁,到后来,来俊臣竟然人心不足蛇吞象,想要把皇太子、太平公主,以及武氏家族全都诬告谋反,然后自己独霸大权。武氏兄弟和太平公主察觉后,一齐告发来俊臣的滔天罪状,把他打入大牢。经过刑部审讯核实,按律应该把他处以极刑。但是刑部的奏折送给皇帝三天,依然没有回音。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当时,吉顼已经升任中丞,陪武氏在园中游走,武氏问他外面的情况,吉顼答道:“外人都奇怪陛下为什么不杀来俊臣。”武氏说道:“来俊臣有功国家,朕不忍将他杀死。”吉顼又答道:“来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是国家的大患,如果陛下把他杀了,外人肯定会称陛下圣明,陛下怎么能怜惜这种人呢?”武氏点头同意,回宫后,就下令把李昭德、来俊臣一并拉到集市斩首。大家都替李昭德喊冤,对来俊臣的死拍手叫好。来俊臣被杀后,他的尸体被丢在大街上,因为仇人太多,尸体很快就被千刀万剐了。百姓们都彼此祝贺:“从今以后,我们都可以安心过日子了。”

自从来俊臣死后,武氏也开始反省自己。她觉得自己以前听信谗言,妄杀了太多大臣,于是加封徐有功为殿中侍御史,姚元崇为夏官侍郎,魏元忠为肃政中丞,并提升狄仁杰为鸾台侍郎,同平章事。从此,朝中晦气渐渐消散,正气增加。

只有武承嗣、武三思等人,还想着皇太子的位子,多次使用各种手段谋求,狄仁杰感到非常忧心。

第二年,武氏又改年号为圣潜,她被武三思花言巧语迷惑,要立他为太子。于是,武氏趁着文武大臣朝贺赴宴时,征求他们的意见。大臣们都不敢说话,这时,狄仁杰站出来,反对道:“从前太宗皇帝,历经艰辛,手定天下,传位于他的后代。先帝把两个儿子托付给陛下,陛下现在却要把皇位传给其他人,这是不合道理的。况且姑侄之情与母子之情,哪个亲哪个远呢?陛下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千秋万岁后,还可以在太庙里被供奉,但是如果立侄子,臣还没听说过把姑姑立在宗庙的呢。”

武氏说道:“这是朕的家事,卿不必干涉。”狄仁杰道:“天子以四海为家,四海以内,那件事不是陛下的家事?我作为宰相,怎么能不管呢?”武氏问道:“依你说来,还是立豫王吗?”狄仁杰又道:“长幼有序,庐陵王并没有犯过大错,应该召还庐陵,立他为太子。等庐陵王百年过世后,再传给弟弟也行。”

武氏听了他的话,有点感悟,但还是犹豫不决。当天晚上,她梦见一只鹦鹉飞入,却自己折断了两只翅膀,武氏醒来后觉得很奇怪。第二天上朝,她问狄仁杰这梦是什么意思。狄仁杰答道:“陛下姓武,鹦鹉就是谐音,两只翅膀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陛下把两个儿子保护好,两只翅膀就重新振作了。”武氏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放弃立武氏兄弟的想法。

张昌宗兄弟两人跟吉顼经常往来,关系密切。吉顼对他们说道:“你们兄弟两人现在享尽荣华富贵,世人都看在眼里,但是如果你们不立大功,恐怕日后很难自保。”二人听了这话很是惶恐,连忙问他怎么办。吉顼答道:“天下人都没有忘记大唐的圣德,都想立庐陵王为太子。现在,皇上年事已高,天下终归换主。武氏兄弟不得民心,所以,你们为什么不劝皇上立庐陵王为太子呢?如果立了皇上的儿子为太子,那是众望所归,到那时你们就立了大功,不但可以自保,还可以常保富贵。”张氏兄弟齐声道:“多谢你的教诲!”于是,他们在武氏的枕边你一言我一语的,请求立庐陵王为太子。终于,武氏经不住他们的劝说,召庐陵王回宫。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