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回韩全义掩败为功 - 唐史演义 - 蔡东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史演义 >

第七十回韩全义掩败为功

李泌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向皇上请求告老还乡,德宗不允许,李泌又入朝请求罢黜自己宰相一职。德宗道:“朕知道爱卿劳苦,但是现在没有贤能的人能够代替你。”李泌说道:“天下间不缺乏有才能的人,请陛下留意牧卜、自庆等人。”德宗道:“卢杞忠心清白,尽心竭力,但是别人常常说他奸佞,朕至今还没有明白,究竟奸佞在什么地方?”李泌答道:“如果让陛下知道卢杞奸诈,卢杞就不会成为奸佞的人了。陛下如果能及时醒悟,怎么会有建中的祸乱呢?卢杞因为自己的私仇杀了杨炎,派李揆陷害颜真卿,激得李怀光叛变,幸亏陛下后来把他驱赶出去,安慰了人心,上天又有好生之德,否则祸乱就层出不穷了。”

德宗道:“建中时的祸乱,不全是人为,你是否也听桑道茂说了?”李泌又道:“陛下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吗?要知道命数二字,只能是平常人说,国君和国相却不能挂在嘴边,因为君相可以改变命运,与常人不同,如果君王也说命数,那么礼乐政刑,都可以废除了。从古至今,暴君如桀、纣,都说自己是天命所归,君王用命数为自己辩解,恐怕和桀、纣没什么区别了。”

德宗点头,接着又说道:“卢杞辅佐的时候十分小心,他跟着朕几年,我每次说话他都恭恭敬敬的。”李泌答道:“言无不从,这正是孔子所谓的‘一言丧邦’啊!”德宗道:“你和卢杞不同,朕说一件事合理,你就会面露喜色,朕说一件事不合理,你就会面露忧色,有时候你的话说得很不顺耳,但也气色和顺,并没有态度傲慢,我被你说服了自然就顺从了,这就是朕喜欢你的原因。”

李泌推荐户部侍郎窦参,说他才思敏捷,可兼任度支盐铁使;尚书左丞董晋,人品端正,可担任门下侍郎。德宗虽然表面上答应了,心中却不这么认为。不久,德宗又让李泌兼任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来纂修国史。李泌要求把“大”字去掉,只是以学士的身份掌管文学院。

这年八月发生了月食,李泌叹息着说道:“东壁图书府今天看到月食,大臣中肯定有人要患难了,我位居宰相兼学士的头衔,恐怕这灾难要发生在我身上。从前燕国公张说,也是因为这个去世的,我位置与他相同,恐怕难逃此劫。”果然隔了一年,李泌一病不起,与世长辞。

李泌从小聪慧过人,七岁时被玄宗知晓其才名并召见。召见李泌时,玄宗正与张说下棋,就让张说试探李泌的才华,张说让他以“方圆动静”为题作一篇赋。李泌立刻问主旨是什么,张说随口说道:“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活,静若棋死。”李泌亦信口答道:“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骋材,静如得意。”张说叹服,称赞他是奇童。张九龄听说后,称呼李泌为“小友”。后来,李泌侍奉三朝君王,多次立下奇功,只是喜欢谈论神仙,喜欢诡诞之说,被世人所嘲笑,但也好算是一位贤相。李泌六十八岁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傅,遗书中仍然向德宗推荐窦参、董晋二人,德宗任命二人为同平章事,并命窦参兼度支盐铁等使。

窦参为人尖酸刻薄,学问不大,喜欢玩弄权术,每当入朝的时候,大臣们都出来了,只有他一人走在最后,却说是核查开支用度,暗中却曲意逢迎,希望得到皇帝的宠信。他还把自己的心腹安排在重要的地方,使其成为自己的耳目。董晋是个滥竽充数的人,只会随声附和,不过能守住底线,安稳谨慎,比起窦参的狡诈阴险,董晋要好一些,但也不是做宰相的料。

前邠宁节度使韩游环,与横海节度使程日华,义武节度使张孝忠,宣武节度使刘玄佐,平卢节度使李纳,先后生病去世了。邠宁节度使由张献甫接任,其他的地方都由他们各自的儿子承袭。程日华的儿子程怀直,张孝忠的儿子张升云,刘玄佐的儿子刘士宁,李纳的儿子李师古,都受到将士的拥戴,上奏请求为节度使留后,德宗都一一同意了。

回鹘忠贞可汗被他弟弟和自己的少可敦(妃妾)毒死,国人又杀了他的弟弟,拥立忠贞的儿子阿啜为可汗,派将军梅录报告丧事,听候皇帝的命令,德宗也没有详细询问,马上派鸿胪少卿庾铤,去册封阿啜为奉诚可汗。咸安公主初嫁天亲,后来嫁给忠贞,现在又嫁给奉诚,祖父孙三人都曾娶她。德宗也任她所为,看作是胡俗惯例,不足为怪。

光阴似箭,冬去春来,很快就到了贞元七年。窦参成了宰相,三年后,权势逐渐大了起来,翰林学士陆贽上书弹劾他,窦参视他为眼中钉,只是因为陆贽得到皇帝的宠爱,不能马上除去,就上奏把他调为兵部侍郎,除去内参机要的职务。

这时,德宗还没有察觉到他的阴谋,不久,窦参上奏称福建观察使吴凑,因为生病不能管理事务,应当另选他人,德宗召吴凑入京,见到他身体健壮,意识清醒,并没有什么疾病,才知道是窦参恶意诽谤,有意排挤他人。于是,德宗立马任命吴凑为陕虢观察使,把原任官李翼除去职务。李翼是窦参的党羽,一被换掉,天下称快。窦参仍然恶性不改,让自己的侄子窦申做给事中,用职权收取贿赂,窦申由此得到一个绰号“喜鹊”。

德宗偶有听说,就警告窦参道:“你的侄子窦申,做了违法的事,将来难免会连累你,不如把他罢黜了吧。”窦参恳请道:“臣的侄子不多,窦申虽然犯了错,也没有其他的恶行,求陛下原谅!”德宗道:“朕不是不想保全你的家人,但人言可畏,不可不防。”窦参仍然不断请求,德宗才罢休。

窦参又害怕陆贽再次受到重用,私下里和谏议大夫吴通元兄弟伪造诽谤的书信,陷害陆贽入狱。偏偏此事被德宗察觉,赐吴通元兄弟死罪,逐窦申为道州司马,窦参亦被贬为郴州别驾。德宗提拔陆贽为中书侍郎,和尚书左丞赵憬一起任同平章事。所有管理度支等事,让户部尚书班宏代理,班宏没多久就去世了。陆贽上奏推荐湖南观察使李巽,任判度支,德宗已经允许,却又突然变卦,想用司农少卿裴延龄。陆贽上言道:“度支司需要批准各开支用度,吝啬容易生患,宽松又容易姑息小人,裴延龄是个小人,如果误用了,会伤了皇上你的尊严。”德宗不听从,委任裴延龄为户部侍郎为判度支。

贞元九年,湖南观察使李巽上奏,称宣武留后刘士宁私下给窦参绢五千匹,德宗大怒,想要诛杀窦参。陆贽入谏道:“刘晏冤死,罪名尚且不清楚,让叛乱的人有机可乘。窦参十分贪婪,这是天下都知道的事情,但是一定说他和藩镇有交情,图谋不轨,这是言过其实。如果突然处以极刑,反而会让民众感到惊恐。”

于是,德宗再贬窦参为驩州司马,没收了他的家产。但是,内侍仍然不停说窦参的坏话,德宗竟然下旨让窦参自尽,杖杀了窦申,窦氏族人被发配守卫边疆。董晋由于和窦参同事了几年,见窦参得罪了皇上,心里也觉得不安全,于是向德宗请求免职。

德宗同意罢免董晋官职,封他为礼部尚书,并召义成节度使贾耽,为尚书右仆射,与尚书右丞卢迈一同任同平章事。德宗害怕宰相权力过大,会重蹈覆辙,于是命四个人一同辅政,分权管事。哪知,由于任权不专,遇事就相互推诿,每每官员来汇报,四人就面面相觑,谁也不肯下判定。

于是,陆贽奏请皇上按照至德时期的旧例,宰相依次判决官务,十天轮换一次,德宗准许了他的请求。这样,虽然奏章不会堆积了,但是还是不能避免互相顾忌,治事没有什么成绩。陆贽先后上奏治国之道,不下数十万言,对于当时边防政策的弊端,陆贽的上奏十分切合实际,像精兵减负,减政为民,多用良将,开垦荒地这些建议,德宗虽然高度赞赏,但终究还是没有实行。

回鹘在灵州打败吐蕃,派使者献上俘虏。云南王异牟,袭击吐蕃,取得十六城,擒获了王爷五人,并派使者献上捷报,地图和特产及吐蕃所给的金印,请求复号南诏。

德宗派郎中袁滋等人,前往册封异牟为南诏王,赐银窠金印。异牟到大和城受册,很是恭顺,并优待了唐使。袁滋等人尽欢而归,回来把受到优待的详细情况报告德宗。德宗听了很欣慰,于是想要大修神龙寺,报答神灵庇佑。

这时,户部侍郎裴延龄上奏道:“同州谷中,有十多棵大树,高约八十丈,可供建造神龙寺的材料。”德宗惊喜道:“开元天宝年间,在京城近郊搜求好树木,一百棵中挑不出一棵好的,现在怎么会有如此好的木材?”延龄就奉承道:“好的木材,一定要明君出现后才会出现,开元天宝,怎么会有呢?”德宗听了这话,十分开心。

后来,裴延龄又上书道:“在粪土中得到白银十三两,缎匹杂货,有数百万,这都是国库剩下来的,应该移入一些进入杂库,以供皇上临时使用。”太府少卿韦少华弹劾裴延龄,说:“裴延龄欺君罔上,请令三司查核左藏,粪土中的东西是哪里来的,不过是裴延龄为非法得来的东西找个借口罢了。”德宗没有怪罪裴延龄,也没有怪罪韦少华。裴延龄所言,不能欺骗三岁的孩子,德宗已经年老昏聩,所以麻木不仁。盐铁转运使张滂、司农卿李铦、京兆尹李充,因为所负责的事务与裴延龄相关,经常斥责裴延龄的言论十分荒谬。

陆贽更是想要惩奸除恶,他极力向皇上陈述裴延龄的罪状,大概说:

延龄以聚敛为长策,以诡妄为嘉谋,以掊克敛怨为匪躬,以靖谮服谗为尽节,可谓尧代之共工,鲁邦之少卯,迹其奸蠹,日长月滋,移东就西,便为课绩,取此适彼,遂号羡余。昔赵高指鹿为马,臣谓鹿之与马,物类犹同,岂若延龄掩有为无,指无为有?臣以卑鄙,任当台衡,情激于衷,欲罢难默,务乞陛下明目达聪,亟除奸慝,毋受欺蒙,则不胜幸甚!

这奏章上书后,德宗不但没有怪罪裴延龄,反而待裴延龄更加好了。陆贽再次约了宰相赵憬,当着皇上的面说裴延龄是个奸佞小人,德宗讨厌陆贽说得多了,脸上的表情十分不开心。赵憬却一言不发,退朝后反而向裴延龄告密,裴延龄因此恨陆贽更深了。

有人说陆贽疾恶如仇,恐怕会遭到谗言的陷害,陆贽慨然说道:“我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其他的就没什么好考虑的了。”没有几天,就有诏令颁下,罢黜陆贽为太子宾客。

第二年,贞元十一年,初夏遇到干旱,裴延龄诬告陆贽、李充、张滂和李铦,说他们趁着干旱造谣,蛊惑人心。于是,德宗贬陆贽为忠州别驾,李充为涪州长史,张滂为汀州长史,李铦为邵州长史。

阳城是定州人,隐居在中条山,以学识和德行闻名,李泌推荐他为谏议大夫,阳城没有推辞,就接受了官职。他人还没到京师,京城的人都想一睹他的风采,料他一定敢拼死上谏。等到入京之后,阳城每天只和他弟弟及宾客饮酒作乐,并无谏言,大家都很失望。河南人韩愈作《争臣论》讥讽阳城,他人也有闲言闲语,阳城仍然不在意,每天依旧饮酒,好像听不见一般。

等到陆贽等人被贬,皇上的怒气还没有消,天下人都十分害怕,没人敢去求情,只有阳城一个人说道:“不能让天子听信谗言诛杀好人。”于是,阳城和拾遗王仲舒、补阙熊执易崔锜等人,联名上书,极力陈述裴延龄的奸佞,说陆贽等人是无罪的。

德宗看了之后,勃然大怒,想要降罪于阳城等人,幸好有太子在旁边劝解,乃命宰相宣读口谕,让阳城退下。金吾将军张万福大声称贺道:“朝廷有如此直率的臣子,天下从此太平了。”于是向阳城等人拜谢,接着连呼太平万岁,太平万岁!张万福是一个武人,八十多岁,自从他称贺之后,阳城名声大振。

后来,阳城听到德宗想要封裴延龄为宰相,阳城哭着对朝臣们说:“如果真的想让裴延龄为相,我就当场撕毁圣旨,免得奸臣误国。”随即,阳城再次起草奏折,列尽了裴延龄的罪状,让李泌的儿子李繁撰写。

李繁本来品行不端,阳城因为他是故人的儿子,嘱咐他修正,哪知他竟私下告诉裴延龄。裴延龄入见德宗,一一向他解释。等到阳城的奏章呈上,德宗反而视为诬告,搁置在一旁不理,并把阳城贬为国子司业,封裴延龄为户部尚书。这时,裴延龄年事已高,因为没有得到相位,时常内心满腹牢骚,谩骂身边的人,还擅自把官府的东西拿回家,没人敢说什么。

第二年,裴延龄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九岁,天下的百姓都十分开心,只有德宗痛惜不已,追封为太子太傅。裴延龄曾经推荐谏议大夫崔损,说他的才华可以派上大用场,当时赵憬去世,卢迈老迈,中书省已经有十天无人管理,德宗于是任命崔损为同平章事。崔损没有能力,当上宰相后毫无建树。德宗喜欢他唯唯诺诺,任用了好几年。

当时,太尉中书令西平王李晟,司徒侍中北平王马燧,相继去世。昭义节度使李抱真,也生病去世了,都虞侯王延贵,奉德宗之命继任,德宗给他赐名虔休。

魏博节度使田绪,曾在贞元元年,娶了德宗的妹妹嘉诚公主,代宗的第十个女儿。田绪有三个儿子,幼子名叫田季安,公主抚养作为自己的儿子。田绪于贞元十二年去世,他身边的人推选田季安为留后,德宗任命他为节度使。

山南东道节度使曹王李皋,也生病去世了,德宗让陕虢观察使于頔接任,各藩镇基本太平。

只有宣武军经常发生变乱。宣武节度使刘士宁,淫乱残忍,被兵马使李万荣驱逐,跑回了京师。李万荣被封为留后,他的儿子李迺被封为兵马使,牙将刘沐为行军司马。不到一年,宣武军再次作乱,都虞侯邓惟恭,因李万荣卧病在床,押着李迺送到京师,并杀李万荣的亲信数人。

原文在六#9@书/吧看!

这次还算德宗有些主见,特授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让他立即赴任。德宗又害怕董晋太宽容,不能平定,于是又封汝州刺史陆长源为行军司马,跟随董晋一起东行。

董晋日夜兼程赶到宣武军时,李万荣已经病死,邓惟恭代为掌管军事。仓促间,邓惟恭不能违抗命令,只好出来迎接朝廷的节度使。董晋接见邓惟恭不带士兵,语气十分平和,而且仍然让他管理军队,暗中却留意防备他。等到邓惟恭谋乱,董晋已经布置得十分详细。董晋先把乱党抓起来诛杀,然后把邓惟恭拿住,送往京师。

陆长源性情刚直,总想追究宣武军陈年恶行,幸好董晋从容裁抑,军中才安定下来。过了两年,董晋在任职上去世了。陆长源任留后,扬言道:“将士军中风气萎靡不振,我应当重整法纪,才可以清除弊端。”军士听了此言,都十分害怕,有的人劝陆长源用金银财宝犒赏三军,陆长源道:“我岂能学习河北贼,用钱收买将士们的心?”没多久,军士变乱,陆长源就被杀害了。宣武军监军俱文珍,急忙向宋州刺史刘逸准求救。刘逸准曾为宣武军将领,颇得众心,听到俱文珍的求救,带兵入汴州,安抚人心,请命朝廷。

皇帝下诏封刘逸准为节度使,赐名全谅,谁知没过多久,刘全谅也死了,军中推举刘玄佐外甥韩弘为留后。韩弘曾为兵马使,这次因宣武军屡次作乱,他查出乱党的首领,和党羽三百人,一面列举他的罪状,斩首以儆效尤,另一面向朝廷禀报情况。于是,德宗封韩弘为节度使,他随即整顿军纪,安抚军士,渐渐地汴中安定了下来。

淮西节度使吴少诚,密谋抗命,派人私下约见韩弘,被韩弘所杀。吴少诚知道谋反的事情已经败露,索性举兵发难,掠夺寿州,袭击唐州,杀死镇遏使谢详、张嘉瑜。

这时,陈许节度使曲环去世,陈州刺史上官涚继任为留后。吴少诚趁机袭击,上官涚派军兵前去阻拦,不幸败下阵来,导致贼寇进逼城下。

上官涚刚刚接受任命成为节度使,听说贼寇已经来到近郊,感到很恐慌,想要逃跑。营田副使刘昌裔阻拦道:“朝廷刚刚授您节度使之职,怎么现在就要弃城而逃呢?况且城中不缺少将士,十分坚固,昌裔不才,愿意拼死守城。”上官涚听了这话,于是将军事大权交给刘昌裔,召集众人登上城墙抵抗贼寇。兵马使安国宁,想做贼寇的内应,被刘昌裔察出,把他处死。吴少诚围攻多日,刘昌裔趁他懈怠的机会,带着军兵凿破城墙而出,大破敌兵。刘弘又发兵三千,来支援许州,吴少诚逃走了,许州这才得以保全。

听说吴少诚叛乱,德宗夺去他的官爵,令各路大军会师讨伐他。于是,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安黄节度使伊慎,知寿州事王宗,与上官涚、韩弘联兵,共同讨伐淮西。

起初一切还比较顺利,于頔作为先锋探路,连续攻下吴房和朗山,后来因为军无统帅,号令不一,大家相互猜忌,到达小溵水时,大军很快就溃散了,丢下大量的兵器和粮食被吴少诚捡去,因此,吴少诚的气势越发强大。

西川节度使韦皋,听到诸军失利,上表请求封浑瑊、贾耽为元帅,让他们率领军队出击。他还对德宗说道:“皇上如果不愿烦劳老将军,臣愿选拔一万精锐部众,从巴峡到荆楚,惩凶除恶。如果吴少诚悔罪,圣上恩典宽恕他,这样就可以避免两河打仗,休息兵民,不失为一个好计策。如果吴少诚恶贯满盈,被他部下所杀,皇上授予他部下官职,但是这样除去了一个吴少诚,还会生出生另一个吴少诚,祸乱就不断了。”德宗接到奏章还在犹豫,忽然来人报告称中书令咸宁王浑瑊因病去世了,不由得嗟叹道:“国家又损失一员大将了。”随即德宗赐浑瑊谥号忠武,准备另外派人去讨伐吴少诚。

当时,宦官窦文瑒、霍仙鸣正得德宗宠爱,担任护军中尉,权倾朝野,内外官吏,多出于他的门下。夏绥节度使韩全义,非常得窦文瑒厚爱,窦文瑒特地向德宗引荐,于是德宗封他为蔡州招讨使,统率十七道兵马,征讨吴少诚。

韩全义这个人没有什么勇气和谋略,只是买通了太监,才担此大任。现在既为大帅,于是他就用十多个太监作为监军。每议军事,太监们高坐帐中,高声喧哗,但是什么也决定不了。再加上天气十分炎热,士兵病的病,死的死,韩全义也不去抚慰一下,这样就失去了军心。

大军来到溵南,淮西将吴秀、吴少阳等人,率兵前来抗击。两军还未交锋,韩全义率领的官军就败退下来。吴秀等人乘势追杀,韩全义连忙往后逃走,退保五楼,后来又是三战三败,节节败退,等到了陈州,各道兵马多半回到了藩镇,只有陈许将孟元阳和神策将苏光荣,还留在溵水,并奋力杀退追兵。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