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回德宗的财税改革 - 唐史演义 - 蔡东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史演义 >

第六十二回德宗的财税改革

德宗继位后,开始任用新人,他尊封郭子仪为尚父,加封太尉兼中书令,封朱泚为遂宁王,兼同平章事。两人虽然身兼将相之职,实际上都不干预朝政。真正把持朝政的人是常衮,大臣上奏时,常衮往往代替二人签名。中书舍人崔祐甫和常衮不和,等到德宗继位,一次德宗召群臣商议丧服的事,崔祐甫说应该遵守遗诏,不论大臣还是百姓都穿三天孝服。常衮却以为百姓可以只穿三天,大臣应该穿满二十七天才可以脱下。两人争论多时,常衮于是上奏称崔祐甫任意改变礼节,请求加以贬斥,署名带着郭、朱二人。德宗于是贬崔祐甫为河南少尹。

接着,郭子仪和朱泚都上表称崔祐甫无罪,德宗怪他们自相矛盾,召他们来问原因。二人都说前面的奏折自己并没有签名,是常衮私自签上的。德宗因此怀疑常衮欺君罔上,将他贬为潮州刺史,然后封崔祐甫为宰相,对他格外信任,言听计从,视为左膀右臂。

接着,德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比如,不再让各地贡献珍宝,禁止臣民上奏所谓的祥瑞征兆;宫中不再招募乐工舞伎,放掉驯象,释放一定数量的宫女;百姓有冤屈,可以直接到衙门击鼓,重大案情请三司复审。一时间,气象一新,人民奔走相告。

诏书传到淄青,军士们都放下刀枪道:“圣明天子出现了,我们还敢自大吗?”李正己这时候镇守淄青,也不由得害怕起来,愿意献钱三十万贯给朝廷。

德宗接受也不是,不接受也不是,进退两难,特地和崔祐甫一起商议处置方法。崔祐甫请德宗派使臣前去抚慰淄青将士,就把这三十万贯钱作为赏赐。德宗连声说好,然后照办。果然李正己接到诏书后,格外佩服。

德宗生日时,四方献上的金银财宝一概退还。李正己又献上锦缎三万匹,田悦也比照李正己,献上锦缎三万匹。德宗归入国库,充当赋税。国库的开支等工作由吏部尚书刘晏兼管,德宗封刘晏为左仆射。

刘晏本来和户部侍郎韩滉分掌全国财政,但韩滉为人太苛刻,人们对他意见很大。德宗只好把韩滉改封为晋州刺史,专门委任刘晏管理国库收支。刘晏非常有才干,不但足智多谋,而且随机应变,做事细心,他历任转运盐铁租庸使等时的职务,收税时,上利国家,下不伤害百姓,他常说理财首先要养民,户口多了赋税自然就多,他还曾经出台过常平盐法等许多深得民心的财税政策。

安史之乱后,大唐连年用兵,军费开支庞大,多亏用了刘晏的税法才得以平衡收支,充实国库。刘晏自己非常节俭,没有三妻四妾,做事又特别勤奋,大小公务立即裁决,决不拖拉,后人评价他为治事的能臣,理财的妙手。只是任职时间太长,权力甚至超过了宰相,高官显贵,大多出自刘晏推荐,因此有人夸赞他的同时也有不少人说闲话。

崔祐甫又推荐杨炎当宰相,而杨炎和刘晏不和。元载被诛时,杨炎曾经被牵连贬官,当时就是由刘晏定的罪。现在杨炎升任同平章事,怀恨在心,成天想着要报复。他见刘晏因为善于理财而得宠,就在财政上想出两大计策献给德宗。

第一招就是把天下财富全部纳入国库管理。这本是唐朝的旧例,只是肃宗初年,第五琦主管财政,因为京师将领奢侈,开支没有节制,第五琦没法应付,才奏请设立内库,免得宫廷紧张,自己为难。天子哪有精力理财呢,当然委任太监,太监大多当了蛀虫,趁机贪污,户部也无从详查。杨炎请求把全部财富都归入国库管理,扫清多年来的积弊,确实是利国利民的举措,就连德宗也说是好办法。

第二招就是创设实行“两税法”。唐朝初年创立的租庸调税法,历经多年战乱,户口和区划统计有许多已经失实,杨炎请求根据支出制定税收,以百姓现在的居住地为统计依据收税。经商的税率则根据行业贫富不同,收取三十分之一,居民照章纳税,每年分两次收取,夏天不得超过六月,冬天不得超过十一月,叫作“两税法”。德宗一并同意,依次施行。第一条计划简便易行,就在大历十四年冬季移交。第二条“两税法”必须花费时间,于是特地在德宗元年,郑重颁发诏书,并且事先警告官吏,收税不得超过限额,多收一钱就是枉法,必须严厉惩处。百姓们都觉得方便,情愿遵守。

杨炎从此深得德宗赏识,接着,杨炎开始了他的下一步计划,他建议道:“尚书省是国政根本,权力要集中,不应分散到各部门。”于是把刘晏兼任的各项职权全部撤销。杨炎见步步得手,干脆单刀直入,直接攻击刘晏。

德宗还是太子的时候,代宗宠爱独孤贵妃,独孤贵妃生下儿子李迥,曾被封为韩王。宦官刘清潭等人秘密请求立贵妃为皇后,并且多次说李迥出生时有异兆,应该立为太子,后来,因为独孤贵妃病逝,才将这件事搁置起来,但已经让当时的太子,现在的德宗虚惊一场。杨炎想扳倒刘晏,就跑到内殿去拜见德宗,哭着说道:“陛下福大命大,才免遭贼臣陷害,当日,内侍妄图动摇东宫,刘晏其实就是主谋。如今陛下已经继位,刘晏却仍然在朝,臣不能不指出正凶,请求陛下将他严惩。”

德宗本来已经忘了那回事,现在听杨炎突然提起,不禁义愤填膺,当时就想把刘晏逮捕下狱。幸好崔祐甫在旁边劝解,说:“这件事还没有弄清楚,不应该轻信,而且朝廷已经赦免相关的人,就更不应该再追究了。”朱泚等人也上表营救,德宗才免了刘晏的死罪,把他贬为忠州刺史。

哪知杨炎还是不肯罢休,定要置刘晏于死地,他特地安排私党庾准为荆南节度使,密谋除掉刘晏。庾准当即上奏德宗,说刘晏对朝廷心怀不满,并附上刘晏写给朱泚的书信作为证据。杨炎请德宗迅速行刑,这时,首相崔祐甫已经去世,没人营救刘晏,德宗竟然不问虚实,秘密派宦官到忠州将刘晏勒死,然后下诏说是赐他自尽,家属发配岭南。这件冤案牵连数十人,以致满朝喊冤,只有杨炎一人心满意足。

德宗向来不信阴阳鬼神,所以送死养生多遵循礼法,只有术士桑道茂以占卜灵验而得宠。德宗曾经和他谈论将来的祸福,桑道茂回答道:“此后三年,京城恐怕有大变乱,陛下难免虚惊。臣看奉天城有天子气,请陛下赶紧派人修缮,增高城墙,以防不测。”德宗于是派京兆尹严郢,征召数千民工,加上神策兵一千人,去修筑奉天城。

当时正是盛夏,皇上突然劳师动众,群臣都莫明其妙。神策都将李晟,本是洮州的名将,身长六尺,万夫莫挡,以前曾在王忠嗣、李抱玉、马璘的麾下,因为抗击番邦有功,被召进神策军中任职。德宗刚刚继位时,吐蕃南诏率军进犯剑南,当时正好西川节度使崔宁上朝,留在京城来不及回去。李晟就奉命出征,结果斩敌万余人,大获全胜,凯旋而回,可以说是大唐的功忠。

接受筑城的命令后,李晟的心里也很纳闷,不知道怎么回事。正巧桑道茂拜见,两人就闲谈起来。桑道茂提到奉天筑城的事,说道:“大祸已经不远,为皇上计,不得不这样做。”李晟似信非信。

突然,桑道茂离座下跪,李晟慌忙回礼,扶他起来。桑道茂坚持不肯起来,哭着说:“将军将来建功立业,富贵无比,连我的小命也悬在将军手里,只求您开恩,救我一命。”李晟听了大惊,还以为桑道茂有什么叛乱的意图,就回答道:“你又没犯什么罪,就算有罪,我李晟又怎么能救得了你?”桑道茂道:“今天是没罪,只是罪在将来。”说完,桑道茂就从怀里拿出一张纸,自己署上姓名,右边写着“被贼胁迫”四个字,求李晟签字。李晟看得一头雾水,就笑着问道:“你想我怎么个签法?”桑道茂道:“只要将军写上‘赦罪免死’一句,便不亚于再生父母了。”李晟见桑道茂跪下求自己,又没看出什么谋反的迹象,也不好拒绝,就提笔照着写上,然后交还给桑道茂。

桑道茂又拿出一丈长的绸缎,要换李晟的衣服,李晟越发觉得惊讶,忙问缘由。桑道茂答道:“将军虽然签了字,但事情没有证据,拿出来别人也不相信,再请将军换给我一件衣服,并在衣襟上写上‘他日为信’四个字,才能作为证物救我的命。”这时,李晟也不禁踌躇起来。桑道茂又说道:“这件事不会连累到将军,对我却大有好处。我能大略知道未来的事,所以才敢来求您,希望将军不要怀疑!”李晟这才取过衣服,并在衣襟上题字,然后交给桑道茂。桑道茂拜谢后,起身离去。

建中二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他的儿子李惟岳性格柔弱,李宝臣想让他世袭,又怕手下不服,就杀死骁将辛忠义等二十多人。

李宝臣死后,孔目官胡震和家僮王他奴劝李惟岳秘不发丧,并以李宝臣的名义上奏,请求让儿子李惟岳继承职位,德宗不同意。李惟岳于是自称留后,为父亲发丧,又让手下将官联名推荐自己,德宗还是不同意。

魏博节度使田悦和李宝臣关系亲密,也替李惟岳代请世袭爵位,偏偏德宗还是不同意。田悦就邀同淄青节度使李正己作为李惟岳的后援,共同谋划起兵拒命。魏博节度副使田庭玠和田悦是本家,劝田悦要效忠朝廷,自保家族,田悦不以为然。

成德判官邵真,哭着劝李惟岳,请求他押送魏、青两镇来使进京请罪,并且说朝廷嘉奖忠诚,必然封他为节度使。李惟岳正要施行,偏偏被胡震等人知晓并阻止,于是三镇先后造反,并联结梁崇义,约为内应。

德宗派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就近讨伐。有人反对,说李希烈一向放肆,不守法度,如果扫平叛乱,将来恐怕无法控制。德宗不听,又加封李希烈为南平郡王,兼汉南、汉北兵马招讨使。李希烈慷慨誓师,带兵三万,用荆南牙将吴少诚为先锋出兵淮西,半路上却停滞不前。

德宗听说他踊跃出兵,却在中途逗留,就起了疑心。卢杞趁机进言道:“李希烈拖延不进兵,恐怕是因为杨炎的缘故。杨炎曾经说过李希烈的坏话,一定是被李希烈听说了,陛下何必爱惜一个杨炎,耽误讨贼大事呢!不如暂时罢免杨炎,等叛乱剿平后再任命他为丞相也无妨。”于是,德宗贬杨炎为左仆射,罢免了他丞相的职位。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其实,李希烈停留不前,无非是因为天降大雨,道路泥泞,不便进兵,并不全是因为杨炎的事。等到天一放晴,李希烈又带兵前进,德宗还以为幸亏听了卢杞的话才令李希烈效力,于是眼巴巴地盼望着他出师告捷。不料没等到捷报,邢、洺一带却连番告急。泽潞留后李抱真也上书请求朝廷派大军迅速救援邢洺,德宗封李抱真为昭义节度使,派他和河东节度使马燧带兵前去救援,再派神策都将李晟率兵出京,会同两镇兵马共同讨伐田悦。

田悦围攻临洺,几个月也没能攻下来。临洺城中粮食吃完了,士兵也大多战死,情况危急,守将张伾带着爱女出来见将士,并让爱女跪下,说道:“大家打仗打得这样辛苦,我张伾没别的东西了,愿意卖掉这个女儿,作为将士们一天的费用。”说到这里,声音呜咽,大家都感动得流下眼泪,说道:“我们愿尽死力,不敢要什么赏赐。”于是大家齐心合力,把一座粮尽兵少的危城给守住了。

这时,马燧、李抱真合兵八万,向东攻下壶关,击败田悦在东路的守军。田悦派部将杨朝光,率领五千骑兵在邯郸阻挡马、李两军,再让李惟岳出兵五千,帮助杨朝光。马燧率军进攻,杨朝光的五千人马非死即伤。李惟岳的士兵也死得差不多了,只剩得几个焦头烂额地捡了性命。

马燧乘胜来到临洺,接着李抱真和李晟相继来到,三路大军夹击田悦,田悦最终被杀得大败,狼狈逃回。田悦派使者分路去各地讨救兵,当时李正己已经病死,他的儿子李纳擅自统领军务,就调淄青兵马去救援田悦,李惟岳也调成德军去支援,田悦收集散兵游勇,一共得了二万人,驻扎在洹水。淄青兵在东,成德兵在西,首尾相应,气焰又再次高涨。马燧等人屯兵在邺郡,担心兵力不足,就上奏请求调河阳军来协助。朝廷下诏让新任河阳节度使李芃率兵和他们会合,大军和田悦的叛军相持,胜负未分之时,李希烈已经大破叛将梁崇义,进兵襄阳了。

李希烈率大军围攻襄阳。梁崇义还要负隅顽抗,无奈军心已散,叛军争着开城逃跑,没法禁止,眼睁睁看着李希烈大军进入城里,梁崇义无计可施,只得带着妻子儿女投井自尽。李希烈进城后,捞出尸身,砍下人头送往京师。李希烈随即占领襄阳,德宗听说襄阳已平,又加封李希烈为同平章事,另派河中尹李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承一个人去赴任,李希烈却让他在外馆居住,百般胁迫,妄图阻挠李承留任,自己好霸占襄阳,李承誓死不屈,李希烈大肆掠夺一番后离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