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回朱全忠弑主唐朝灭亡 - 唐史演义 - 蔡东藩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史演义 >

第一百回朱全忠弑主唐朝灭亡

朱全忠辞行回归藩镇,昭宗在延喜楼亲自设宴,为他饯行。席间昭宗赐朱全忠诗一首,朱全忠也和了一首,又献上《杨柳枝词》五首,这里边无非都是些纸上风光。朱全忠上奏推荐清海节度使裴枢,说他可以担当大任,并且提到自己和李克用并没有深仇大恨,请昭宗好言抚慰李克用。昭宗自然唯命是从。

朱全忠启程回藩镇,文武百官送他一直到长乐驿,崔胤更是远远地送到灞桥,一直到半夜才返回来。昭宗还派人召崔胤回话,问到朱全忠是否平安,然后摆酒奏乐,一直到快天亮才结束。

李克用听说崔胤受宠,对左右笑道:“崔胤外面倚靠强大的藩镇的力量,在内就胁迫柔弱的皇上,权力太重,积下的怨恨必然很多,势必会引发矛盾,国破家亡的日子不远了。”接着又听说朱全忠请求抚慰河东,不禁冷笑道:“这家伙想要攻打淄青,害怕我乘虚袭击汴州,所以假装慈悲呢!”

朱全忠为什么要攻打淄青呢?原来,平卢节度使王师范曾接到凤翔伪诏,出兵讨伐朱全忠,攻克了兖州。朱全忠回到汴州时,王师范正派兵围攻齐州。朱全忠派朱友宁援助齐州,打退了王师范,并乘胜攻陷了博昌、临淄二县,直抵青州城下。王师范向淮南求援,杨行密派部将王茂章去救,和王师范共破汴军,追斩朱友宁,汴军伤亡殆尽。朱全忠接报大怒,亲自统兵二十万,日夜兼程向东进发。王师范带兵抗击,大败而回。王茂章的手下也不过只有几千人,眼看支持不住,连忙收兵退回。朱全忠留下杨师厚攻打青州,命令葛从周攻打兖州,自己率其余的军队回到汴州。杨师厚接连打败王师范的部队,捉住了王师范的弟弟王师克,王师范担心弟弟被杀,不得不投降。在王师范的授意下,兖州守将刘鄩也投降了葛从周。朱全忠上表,推荐刘鄩为保大留后,王师范为河阳节度使。谁知,朱友宁的妻子到朱全忠那里哭诉,求朱全忠给自己的丈夫报仇。朱全忠不得已,只好将王师范杀死,并把他一家老小全部杀光。

这时,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德禋病逝,他的儿子赵匡凝归附朱全忠,得到朱全忠的推荐,得以继承父亲的职位。赵匡凝让弟弟赵匡明占据荆南,让他做了荆南的留后,每年按时上贡朝廷,也算是各藩镇中的一位忠臣。

因为妻子被朱全忠霸占,邠宁节度使杨崇本心中气愤难平,于是,杨崇本又恢复自己本来的姓名,叫作李继徽,并派使者对李茂贞说道:“大唐江山快完了,朱温太猖狂了,义父怎么忍心坐视不管呢?”于是,李茂贞与李继徽合兵一处,进犯京城,逼迫昭宗降罪朱全忠。朱全忠担心他们再次劫驾,特意出兵驻守在河中。

左仆射张浚辞官后住在长水,王师范举兵起事时,想找张浚做参谋,结果没成功,朱全忠担心留下张浚是个祸患,吩咐河南尹张全义,杀掉张浚。张浚的二儿子张格孤身一人逃脱,从荆南逃到四川,投奔王建。这时,王建已经被朝廷晋封为蜀王,他和朱全忠本来就不相容,因此,王建就把张格留在身边,像对待自己子侄一样对他。

朱全忠驻守河中,就想乘势篡夺大唐江山,私下里和崔胤书信往来,表露了自己的心迹。崔胤竟然良心发现,不愿意已从朱全忠,却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于是,他外表仍然和朱全忠亲近,暗中却开始抵制。他向朱全忠提出:“长安离李茂贞不远,不可不防,六军十二卫徒有虚名,我愿意去招募兵马补足,使您免去后顾之忧。”这番话被朱全忠看破了意图,表面上应允,私底下却密令手下壮士进京应征,以探查隐情。崔胤还蒙在鼓里,每天和京兆尹郑元规等人,兴高采烈地整治装备。当时,宿卫使朱友伦击球落马,重伤而死,朱全忠怀疑是崔胤干的,就密令张廷范、王殷、蒋元晖等人,查出朱友伦击球时的同伴,杀掉了十几个人,又派侄子朱友谅代管宿卫,并秘密上表,称崔胤专权乱国,请昭宗追查党羽,一并严惩。

昭宗不得已,只好罢免了崔胤的宰相之职,另外加封礼部尚书独孤损,为同平章事,和裴枢一起分管六军三司,又提升兵部尚书崔远、翰林学士柳璨,一同辅政。

崔胤虽然被罢了相,但仍然担任太子少傅,住在京师。不料,朱友谅接到朱全忠的命令,竟然带领长安守军,突然闯进入崔胤的家里,将崔胤砍死,朱友谅又将京兆尹郑元规等人抓来,杀得一个不留。

昭宗正要召问朱友谅,朱全忠的奏折已经送到了京城,他请昭宗迁都洛阳,以免被邠、岐二州牵制。同平章事裴枢也收到了朱全忠的来信,昂然上殿,催促百官出行,第二天,又驱赶百姓奔赴洛阳。可怜京城百姓离乡背井,一路上号哭不断,边哭边骂道:“贼臣崔胤,是你招来朱温倾覆了大唐江山,让我们流离失所。”张廷范、朱友谅等人派人监察,发现心怀不满的就狠狠痛打,血流遍地。

昭宗不愿意离开,怎奈前后左右全都变成了朱全忠的心腹,硬要逼着他起驾东行。于是,天复四年正月下旬,昭宗带着后妃及诸王等人,离开长安。车驾刚出京城,张廷范已经接到朱全忠的命令,带兵役拆毁皇宫,以及官家私宅,取得做房子的材料,顺渭河漂流而下,直达洛阳。长安成为废墟,洛阳却大兴土木。

朱全忠征集两河各镇的工匠数万人,命令张全义负责修造东都的宫殿,日夜赶造,所需材料,都是取自长安。昭宗走到华州,百姓们夹道欢呼万岁,昭宗哭道:“不要再喊万岁了!朕不能再当你们的君主了!”

二月初,昭宗来到陕州,因为东都宫殿还没有建成,只好暂时停留。朱全忠从河中来朝见,昭宗请他赴宴,并让他与何皇后相见。何皇后捂着脸对朱全忠哭道:“从今以后皇上和我就全靠你了。”宴席结束后,朱全忠退下,住在自己在陕州的私宅中。

昭宗任命朱全忠兼管左右神策军,以及六军诸卫事务。朱全忠在自己的私宅中设宴,邀昭宗赴宴,并当面请求,让自己先赶赴洛阳,去督促修理宫殿,昭宗当然同意。昭宗大宴群臣,并替朱全忠饯行。酒过数巡,其他大臣都辞退离开了,留下朱全忠在座,还有忠武节度使韩建在座。何皇后从内室出来,亲自捧着玉杯,劝朱全忠喝酒。这时,后宫的晋国夫人来到昭宗身旁,咬着耳朵说了几句话,朱全忠不免生疑,韩建又偷偷地踩了一下朱全忠的右脚,于是,朱全忠假称喝醉,从宴席上离开。

第二天,朱全忠就奔赴洛阳,临行时,上书奏请改长安军为佑国军,封韩建为佑国节度使。昭宗虽然准奏,心下却暗怀鬼胎,夜里秘密写下诏书,派使者到西川、河东、淮南各处去告急。诏书大意是说“朕被朱全忠逼着迁到洛阳,形同幽禁,一切决定都要他同意,朕的旨意没人听,爱卿等人可以集合各镇兵马,希望快点来救朕”等。

不久,夏天到了,朱全忠上表,称洛阳宫殿已经修好了,请昭宗赶快上路。当时,司天监王墀上奏说,星象有变,时间大约就在秋天,不利于东行。于是,昭宗想拖延到冬天,然后再去洛阳,多次派人去向朱全忠解释,说是皇后刚生完孩子,不便上路,想等到十月再走,而且用医官使阎佑的诊断药方作证据。朱全忠担心昭宗徘徊生变,就派牙将寇彦卿带兵到行宫,狐假虎威,强迫昭宗立即起程。昭宗拗不过他,只好动身。

朱全忠到新安接驾,暗中吩咐医官许昭远,诬告阎佑之、王墀和晋国夫人要谋害元帅,将他们一并处死。自从崔胤被杀后,六军全部消亡,现在御驾左右,全是朱全忠的耳目,皇帝、皇后的一举一动,全在朱全忠的掌握之中。

昭宗在东都的御殿接受朝拜,改年号为天祐,改陕州为兴唐府,又封蒋玄晖、王殷为宣徽南北院使,张廷范为卫使,韦震为河南尹兼六军诸卫副使,召朱友恭、氏叔琮为左右龙武统军,共同掌管皇宫防卫,提升张全义为天平节度使,加封朱全忠为护国、宣武、宣义、忠武四镇节度使。这些任免事宜,昭宗毫无主权,事事看朱全忠的脸色。此后,昭宗又封钱镠为越王,罗绍威为邺王,昭宗还指望他们能热心王室,报恩救驾。

这时,李茂贞、李继徽、李克用、刘仁恭、王建、杨行密等人全都送来檄文,声讨朱全忠,都说要兴复大唐。

朱全忠正要西攻李茂贞,却担心昭宗还有英气,不免生变,就想乘势废了他,以便篡夺大唐江山。于是,朱全忠派判官李振到洛阳,与蒋玄晖、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共同策划阴谋。这几个人只知道有朱全忠,不知道有昭宗,干脆想出绝计,做出弑君的大事来。

深秋的一天晚上,昭宗正在睡觉,蒋玄晖率领牙官史太等一百多人,夜叩宫门,借口说是有紧急军事,要当面上奏皇帝。宫女裴贞一开门,他们就一拥而入,裴贞一慌张地说道:“就算有急奏,又何必要带兵呢?”话还没说完,裴贞一就被吹了一刀,晕倒在门前。

蒋玄晖在后面大喊道:“皇上在哪里?”昭仪李渐荣披着衣服先起来,开门一看,只见刀光剑影,知道不好,便凄声说道:“我宁可你们杀了我,请不要伤害皇上。”昭宗穿着单衣,光着脚,跑出寝殿的大门,正碰上贼人们持刀进来,昭宗慌忙绕着柱子奔走。李渐荣抢上几步,用身子挡住昭宗,被贼人杀死。昭宗走投无路,也被贼人杀死,年仅三十八岁,在位一十六年,改元六次。

何皇后披头散发地跑出来,正巧碰着蒋玄晖,连忙向他求饶。蒋玄晖不忍下手,命她回到大内。然后,蒋玄晖假传圣旨,称宫中李渐荣、裴贞一等人弑君叛逆,理当诛杀,又立辉王李祚为皇太子,改名为李柷,代理军国之事。

第二天,蒋玄晖等人又假传何皇后旨意,命令太子李柷在灵前继位。李柷是何皇后所生,年仅十三岁,哪里懂得什么大政。昭宗死后,匆匆入殓,何皇后等人都不敢高声大哭,草草了事。

朱全忠听说昭宗驾崩,假装惊惶,倒地痛哭,然后求见小皇帝,上奏称朱友恭、氏叔琮管教士兵不严,应当处死。小皇帝先把二人贬官,然后又赐他们自尽。朱友恭是全忠养子,临死时,向人大呼道:“朱全忠为了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就把我出卖。但是,骗人容易,骗鬼神难,像他这样,以后肯定断子绝孙!”

新皇帝李柷上殿临朝,称为昭宣帝,尊何皇后为皇太后,让她居住在积善宫,号为积善太后。天平节度使张全义来朝贺,被加封为河南尹,兼忠武节度使,掌管六军防卫事宜,又任命朱全忠兼任天平节度使,朱全忠受封后回到大梁。

已故宰相徐彦若,曾经出任清海军节度使,徐彦若病逝后,留下遗表推荐封州刺史刘隐继任为留后。刘隐重金贿赂朱全忠,得到了他的庇护,当上了节度使。

转眼又是一年,昭宣帝不敢改元,仍沿用昭宗纪元,称天祐二年。朱全忠已经决意篡唐,特地派蒋玄晖邀集昭宗的几个儿子,到九曲池赴宴。这九人包括德王李裕、棣王李祤、虔王李禊、沂王李禋、遂王李袆、景王李秘、祁王李祺、雅王李祯、琼王李祥。朱全忠殷勤款待,灌得诸王酩酊大醉,然后命令武士进去,将他们一一掐死,将尸体扔进池塘里。昭宣帝哪敢过问,只是把昭宗安葬到和陵,算是尽了人子送终的义务。

到了夏天,西北方出现彗星,星光划破长天,占星家认为这个变化应在君臣,恐怕有杀身的大祸。

新任宰相柳璨专会巴结朱全忠,就把平时忌恨的人物列成一张表,密送朱全忠,并且传话说:“这些人都诽谤过您,可以全部诛杀,以应星象之变。”朱全忠还有些迟疑,判官李振又进言道:“大王想图大事,不杀尽这些人恐怕不能得志。”

于是,朱全忠上奏,贬独孤损为棣州刺史、裴枢为登州刺史、崔远为莱州刺史、吏部尚书陆扆为濮州司户、工部尚书王溥为淄州司户、太子太保致仕赵崇为曹州司户、兵部侍郎王赞为潍州司户。此外,朝中稍有声望的官员都一律贬官,朝廷变得空空如也。李振还不肯罢休,又劝朱全忠斩草除根。

原来,这个李振屡次考试都没考中进士,所以很仇恨这些进士及第的人,想把他们一网打尽。于是,朱全忠派兵到白马驿,截住裴枢等三十多人,全部杀死,投尸到河里。这一下,李振终于泄愤了。朱全忠独揽大权,又被封为诸道兵马大元帅,另外设立幕府。

赵匡凝兄弟和杨行密等人联络一气,声言要匡复大唐,朱全忠派杨师厚带兵攻取襄阳,进而攻陷江陵。赵匡凝逃奔到广陵,赵匡明逃到成都,朱全忠乘胜进攻淮南,亲率大军来到襄州,部将敬翔极力谏阻,朱全忠却不采纳,而是接着进兵枣阳。路上遇到大雨,朱全忠还是不肯撤军,继续进兵光州。途中道路艰险泥泞,人马疲乏,士兵多半逃亡,朱全忠没办法,只好撤兵。光州刺史柴再用引兵偷袭朱全忠的后队,斩首三千多人,缴获的器械数以万计。朱全忠后悔不听敬翔的话,很是烦躁,因为急着篡夺大唐的江山,就撤回了大梁。

朱全忠撤回之后,杨行密却气数已尽,他生了一年多的大病,长子杨渥曾出任宣州观察使,喜欢踢毬,好饮酒,没有什么名望。但是,因为其他孩子都还小,杨行密不得不把杨渥召回来嘱咐后事,并且让牙将徐温、张颢共同辅助。不久,杨行密病死,杨渥继承父职当上了节度使。

原文在六#9@书/吧看!

这时,朱全忠也无暇过问,只是秘密嘱咐蒋玄晖等人,逼迫昭宣帝禅位。蒋玄晖和柳璨等人商议,决定先让昭宣帝封朱全忠为相国,总理军国大事,晋封魏王,兼加九锡殊礼。朱全忠一心想称帝,嫌进展太慢,愤而不受命。蒋玄晖和柳璨很害怕朱全忠怪罪,于是急躁起来,干脆直截了当地对昭宣帝说:“天下百姓都想拥戴梁王朱全忠为帝,陛下应当顺应民心,择日禅位!”

昭宣帝年幼无知,朝政全部由朱全忠一伙人主持,所有圣旨,全是一班狐群狗党伪造而成。这群叛党先伪造了一份圣旨,然后由柳璨送到大梁,传达禅位的意思。朱全忠托词拒绝,柳璨只好回来。

何太后住在积善宫,得知消息后,每天以泪洗面,唯恐母子性命不保,暗中派侍从阿秋、阿虔,出宫去找蒋玄晖,乞求传位之后,保全母子性命。

不料,王殷等人找着借口,诬称蒋玄晖、柳璨和张廷范在积善宫夜宴,和太后焚香为誓,密谋恢复大唐江山。朱全忠不问真假,立即命令王殷等人捕杀蒋玄晖,然后焚尸。王殷又说蒋玄晖私通太后,由宫人阿虔和阿秋牵线,互通往来。于是朱全忠密令王殷等人,进积善宫,刺杀何太后。阿秋和阿虔都被乱棍打死,又把柳璨、张廷范拿下,柳璨被处死,张廷范被车裂。

柳璨被推出上东门外,自己仰天大喊道:“卖国贼柳璨,该死!该死!”这消息传到各藩镇,那些反对朱全忠的镇帅自然多了个借口,纷纷声讨朱全忠的罪行,讨伐的声音格外激烈。朱全忠吓得一时之间不敢篡位,又拖延了一年。

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娶朱全忠的女儿为儿媳妇,因为手下军士嚣张跋扈,自己不能控制,就派人密告朱全忠。朱全忠发兵驻扎在深州,故意说要去进攻幽州和沧州,暗中援助罗绍威。正巧,朱全忠的女儿得病死了,朱全忠逃选一千名精兵,冒充挑夫,把兵器装在筐里挑进魏州城,说是来送葬的,朱全忠自己亲率大军押后,会同罗绍威夜晚袭击牙军,杀掉部将八千家,老少不留。

罗绍威很感激朱全忠,盛情款待朱全忠。朱全忠贪恋美色,在这里一住就是半年,罗绍威到最后只好勉强供给,所杀的牛、羊、猪等,怕不下七千万头,物资和粮食的耗费不计其数,多年的积蓄一空。等到朱全忠引兵渡河,去进攻沧州,罗绍威肩上的担子才松了下来,这时,他后悔得肠子也青了。

朱全忠来到沧州城下,率军围城。刘仁恭搜括兵民,共得到十万人马,从幽州出兵,驻扎在瓦桥关,然后向河东求援。李克用认为刘仁恭反复无常,不肯救援,还是李存勖进谏,请李克用出兵共同抵御朱全忠。李克用这才调集幽州兵马,攻打潞州,牵制朱全忠。潞州节度使丁会,本来是朱全忠举荐的,因为听说朱全忠杀了皇帝和皇后,也觉得于心不忍,现在听到李克用进攻朱全忠,竟举城投降。李克用留李嗣昭为昭义节度使,让丁会到河东,并给他很厚的赏赐。

朱全忠听说潞州失守,又回到魏州,罗绍威出迎朱全忠,并且进言道:“如今四方起兵,和您结怨,无非以保护唐朝廷为名,大王不如趁早灭唐,断绝了他们的借口。”

朱全忠这才匆匆回到藩镇。唐朝廷派御史大夫薛贻矩,去慰劳朱全忠。薛贻矩到了大梁,请求以臣礼拜见,并对朱全忠说道:“大王功德过人,天下仰慕!当今皇帝想效尧舜禹的故事,把帝位让给您,您就不要再推辞了!”朱全忠听了,心里非常欢喜,当即赐厚礼送回使臣。

回京后,薛贻矩劝昭宣帝禅位,昭宣帝只好下诏书,准备于天祐四年二月禅位,朱全忠假意上表推辞。唐宰相张文蔚、杨涉等人又一同请求昭宣帝让位,并赶到大梁请求朱全忠接受昭宣帝的请求,朱全忠还是假意不接受。张文蔚等人又回到东都,再次请昭宣帝降旨禅位,老奸巨猾的朱全忠这才接受。

于是,张文蔚担任册礼使,礼部尚书苏循为副使,杨涉为押传国宝使,翰林学士张策为副使,薛贻矩为押金宝使,尚书左丞赵光达为副使,六个唐朝廷的大臣,带领着文武百官,把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江山,拱手送给了大盗朱全忠。

朱全忠接受了传国玉玺,改名为朱晃,居然穿上龙袍,做起大梁皇帝来了。唐朝从此灭亡,昭宣帝被废为济阴王,迁居到曹州,由朱全忠派兵看守。第二年,朱全忠把他毒死,追封为哀帝。等到后唐明宗继位,才改哀帝谥号为昭宣帝,昭宣帝在位只有三年,死时年仅一十七岁。

唐朝从高祖李渊起,到昭宣帝李柷为止,共经历了二十一位皇帝,十四代,二百八十九年。唐朝的历史就此终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