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回宦官扫尽悍将引来
刘季述派刘希度来到汴州,情愿把大唐的社稷作为赠品送给朱全忠,而崔胤这时也密召朱全忠,让他进京铲除宦官。朱全忠看完两封密信,犹豫不决。副使李振进言道:“王室有难,正是助您早成霸业的机会,现在您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刘季述身为太监,竟敢囚禁天子,如果您不能讨伐,将来怎么号令诸侯呢?况且幼主继位,天下大权全归了宦官,如果您不行动,岂不是失去先机了吗?”朱全忠恍然大悟,立即把刘希度拿下,派亲信张玄晖进京,和崔胤共谋除奸。
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听说刘季述废帝,非常愤慨。崔胤得知后,就让判官石戬前去游说孙德昭说:“自从皇上被幽禁,大臣们没有不切齿痛恨的,现在只有刘季述和孙仲先等几个人作乱,您如果能杀了这两个人,迎接皇上复位,岂不是大功一件,千古留名?要是再犹豫不决,只怕这件大功劳会被别人抢走。”
孙德昭哭着说:“在下只不过是一名小校,国家大事怎么敢擅自行动呢?如果相公有命令,德昭一定万死不辞!”石戬立即把情况告诉崔胤,崔胤割断衣带写了封密信,让石戬转交给孙德昭。孙德昭又联系右军都将董彦弼、周承诲等人,在安福门外埋伏下兵马,准备除夕动手。
这时,已经是光化二年的残冬了。转眼就是除夕,宫廷内外全都在团圆守岁,通宵畅饮,孙德昭等人安排士兵,分头潜伏下来。没过多久,天色见亮,鸡声报晓,宦官王仲先骑马上朝,刚到安福门外,就被孙德昭拿下,一刀砍作两段。
孙德昭提着王仲先的首级来到少阳院,叩门大叫道:“逆贼已被杀了,请陛下出来慰问将士!”何皇后正和昭宗面对面哭泣,突然听到呼喊声,开始还不相信,问道:“逆贼如果真被杀了,首级在哪里?”孙德昭连忙将王仲先的首级从洞中递进来。何皇后拿过来给昭宗看,果然不错,于是昭宗破门而出。
崔胤这时也来了,大家一同请昭宗登上长乐门楼,崔胤率领文武百官前来庆贺。周承诲擒住了刘季述、王彦范,并将他们押到楼下,命人乱棍打死,还诛杀作乱的逆党二十多人,其他几名宦官带着太子藏匿在左军中,并献上传国御玺。
昭宗道:“李裕还年弱,又被宦官胁迫,不算罪过,可以回到东宫。”然后,昭宗降李裕为德王,让他恢复原来的名字。
孙德昭被赐名叫做李继昭,周承诲赐名为李继诲,董彦弼也被赐姓李,李继昭加封为静海节度使,李继诲加封为岭南西道节度使,李彦弼加封为宁远节度使,全都兼任同平章事职衔,当时人称“三使相”。昭宗又加封崔胤为司徒,朱全忠为东平王。李茂贞听说昭宗复位,也特地从凤翔进京,昭宗封他为岐王。然后,昭宗改年号为天复,大赏功臣子孙。
崔胤、陆扆联名上奏:“国家祸乱,都由宦官带兵引起,请求陛下任命臣崔胤统领左军,臣陆扆统领右军。这样,宦官不敢作乱,诸侯也不敢进犯京城了,皇上的地位就稳固了。”李茂贞听了这番话,认为崔胤是想除掉各诸侯,大加反对。
昭宗召李继昭、李继诲、李彦弼三人进宫商议,三人说道:“臣等多年任职军中,没听过书生可以当元帅的。而且禁军如果归宰相统领,必然多有变故,不如仍然归大内统领。”于是,昭宗又任命枢密使韩全诲、凤翔监军张彦弘为左右军尉,并起用袁易简、周敬容为枢密使。
李茂贞辞行,还归藩镇,崔胤和李茂贞商议,决定留下三千人马当作京城护卫,监督宦官。李茂贞同意,派养子李继筠为将,率领三千人留京。谏议大夫韩偓道:“留下这支兵马,日后一定会成为国家的祸患。”崔胤不肯听。
很快,半年就过了。昭宗召韩偓问道:“宦官大多作恶多端,该怎么处置呢?”韩偓认为已经错过了斩草除根的时机,现在时过境迁,无法再大肆杀戮,只能处死几个罪大恶极的头目,而且提出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藩镇权力太大,朝廷没有实权,如果朝廷逐渐收回实权,宦官则不会掀起大风大浪。
昭宗被韩偓的一番话说得心服口服,也就不想铲除宦官了。崔胤却一直没有放弃努力,逐渐派人夺取宦官的权力。韩全诲等人找昭宗哭诉,求昭宗放过宦官,并且挑选了几个知书达礼的美女,安排到宫中,嘱咐她们探听崔胤的消息。崔胤再有动向,很快就被宦官得知。接着,宦官教唆禁军找皇上喧闹,说崔胤克扣士兵的冬衣。崔胤当时身兼三职,昭宗不得已,只好撤掉崔胤盐铁使的职务。崔胤知道泄漏了机密,害怕引火烧身,不得不向朱全忠求救,求他带兵进京,铲除皇上身边的小人。
朱全忠刚刚拿下了河中的晋、绛等州,斩了王珂,又攻下了河东的沁、泽、潞、辽等州,威震四方,奉旨兼任宣武、宣义、天平、护国节度使。他接到崔胤的书信之后,立即从河中回到大梁,准备马上发兵。
韩全诲听说朱全忠发兵的消息,急忙找李继昭、李继诲、李彦弼,以及李继筠等人阴谋劫驾,找算先去凤翔,李继昭一个人坚决反对,韩全诲等人认为形势迫在眉睫,非行动不可,于是便增兵分别把守官中各门,对所有进出人员都严格盘查。
昭宗听说后,连忙召韩偓商量,韩偓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韩全诲竟然派人带兵上殿,请昭宗到凤翔避难。昭宗支支吾吾,说等晚上再商量,韩继诲等人暂且退下。昭宗写下封亲笔信,派人偷偷地交给崔胤,里面写着:“我为江山社稷考虑,肯定会到西边去,你们只管到东边去吧!”
当晚,韩全诲见了昭宗,一再胁迫昭宗去凤翔。昭宗不回答,韩全诲退下后,竟然派兵胁迫各位王公和宫中的侍从,起身先去了凤翔。
这时,正好朱全忠有表到来,请昭宗搬迁到东都洛阳。两下交相逼迫,满朝文武大惊失色。
韩全诲等人又带兵上殿,厉声奏道:“朱全忠打算劫持天子去洛阳,逼天子禅位,臣等愿意保护陛下到凤翔,然后调兵坚守。”昭宗不同意,拔出剑登上乞巧楼,韩全诲等人也跟随着来到楼上,硬逼着昭宗下楼。昭宗没办法,只好下楼,刚走到寿春殿,李彦弼就已经在皇宫放火,烟火冲天,简直比强盗还要凶悍。昭宗只好和后妃以及各位王公一百多人,出殿上马,边走边哭。一路上吃了很多苦,到了田家磑,李茂贞才来迎驾,把昭宗接到了凤翔。
朱全忠发兵来到赤水,听说昭宗已经离去,就准备撤兵。左仆射张浚建议道:“韩建是李茂贞的私党,现在正好顺便去攻取,否则必为后患。”于是,朱全忠带兵去攻打华州,韩建料想自己不是对手,就出城投降,并献上白银三万两补充军需。朱全忠封韩建为忠武节度使,派兵送他上任,并任命前商州刺史李存权为华州刺史。
继而,朱全忠又接到崔胤的来信,请他赶快去迎接圣驾。朱全忠便顺道来到长安,崔胤率领文武百官,到长乐坡迎接。朱全忠进城后,因为李继昭不肯附和逆党,对他格外礼待,任命他为两街制置使,并予以重赏,李继昭把自己的八千部下全部献了出来。朱全忠派判官李择和裴铸,赶赴凤翔上奏,说自己是接到密诏和崔胤写来的书信才率兵上朝。
此时,昭宗已经成了傀儡,一切行动全由韩全诲和李茂贞等做主,昭宗被迫答复朱全忠,只说自己是避灾来到凤翔,并不是宦官劫持的,所有以前的密诏都是崔胤伪造的,还让朱全忠只管回归本镇,不必来凤翔。
李茂贞派部将符道昭,在武功驻军,抵挡朱全忠。朱全忠和崔胤接到伪诏,知道不是出于昭宗的本意,于是,朱全忠派康怀贞领兵数千,作为前军,朱全忠自己亲率大军跟进,向凤翔进发。
康怀贞打败符道昭,大军直抵凤翔城下,朱全忠也随后赶到。李茂贞登上城头对朱全忠说道:“天子避灾,并不是因为臣子们无礼,请不要听信谗言。”朱全忠应声答道:“韩全诲劫持天子,所以我特地前来问罪,并且迎接圣驾回宫。岐王要是没和他们合谋,何必多做解释。”李茂贞见解释没用,就逼着昭宗登楼,让他自己告诉朱全忠,并让他退兵。
朱全忠本非真心勤王,只不过经不起崔胤苦劝,这才勉强前来,现在,昭宗当面让他退兵,他也乐得听命离开,移师邠州。
邠宁节度使李继徽,本来是李茂贞的养子,他听说朱全忠移师来进攻,没法抵挡,只好出城投降。朱全忠带兵进城,李继徽设宴相待,并且让妻子出来敬酒。
朱全忠见她长得非常美艳,不由得四肢酥麻,心也醉了。等到宴罢回营,心痒难耐,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一条计策。天亮后,朱全忠便带兵去再见李继徽,让他恢复本来的姓名杨崇本,仍让他镇守邠州,但必须交出妻子和儿子作为人质,送去河中。
李继徽害怕他的兵威,没办法只好听从。朱全忠带着李继徽的妻子和儿子一同随军退出邠州。突然,听说河东部将李嗣昭从沁州打到晋州,来救援凤翔,接应李茂贞,连忙分兵前去防御,自己却匆匆地回到河中,安置李继徽的妻子和儿子。夜里,朱全忠就把李继徽的妻子召进房里,不管她愿意不愿意,把她宽衣解带,发泄兽欲。
天复元年残冬,河东部将李嗣昭,在平阳击退朱全忠的部下,又会同周德威攻克了慈、隰二州,进逼晋、绛二州。朱全忠连连接到警报,急忙派侄子朱友宁和部将氏叔琮,率精兵十多万攻击河东。河东兵少,还不到汴军的一半,听说汴军大兵压境,吓得斗志全无。周德威出战失利,密令李嗣昭率后军先退,自己率领兵士边战边退。氏叔琮和朱友宁长驱追击,大败河东军,捉住了李克用的儿子李廷鸾。
李克用接到败报,连忙派李存信领兵,前去接应。到了清源,发现河东军大多丢盔弃甲,狼狈逃回,随后就是追赶的汴军。李存信登高远望,只见汴兵漫山遍野,吓得魂飞胆丧,慌忙撤军退回晋阳。汴军攻占了慈、隰、汾三州,乘胜进攻晋阳城。周德威和李嗣昭刚一进城,其余的部下还没完全逃回来,李克用关上城门仓促迎战。李克用巡城俯视,只见氏叔琮等人攻势很猛,不由地长叹道:“我不该相信李茂贞,派兵去进攻凤翔,这次被汴军围攻,恐怕城是保不住了。”
于是,李克用召集众将一同商议,想要向北转移到云州。李存信同意这个意见,但李嗣昭、李嗣源和周德威却不同意,一齐劝阻李克用,李克用才改变了主意。李嗣昭和李嗣源多次招募死士,夜袭汴军大营,颇有斩获。汴军被再三惊扰,不得安宁,又因为连降大雨,军中瘟疫流行,氏叔琮等人只得撤兵。李嗣昭和周德威出城追击,又收复了慈、隰、汾三州,河东士气才重新振作。但是,李克用经过这场虚惊,已经不敢主动出击汴军,与汴军相争了。
寄居凤翔半年之后,昭宗任命兵部侍郎卢光启负责行政事务。韩全诲提出罢免崔胤,李茂贞推荐给事中韦贻范为宰相,昭宗不敢不听。然后,李茂贞分道征兵,准备讨伐朱全忠。
因为杨行密占据了江淮地区,朝廷特别降旨,加封他为吴王,兼任讨汴行营都统。王建占据了两川,也由昭宗颁诏,让他出师讨伐汴军,其实这全都是韩全诲和李茂贞强迫昭宗下的旨意。杨行密和王建也是阳奉阴违,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原文在六#9@书/吧看!
崔胤因为要被罢免,情急之下哭着请朱全忠救援。于是,朱全忠发兵五万,再次奔赴凤翔。李茂贞出军抗击,在虢县和汴军相遇,双方打了一仗,李茂贞大败逃回。朱全忠进军到凤翔城下,穿上朝服对着城楼,边哭边拜,说:“臣只想迎接圣驾回宫,不想和岐王争高低。”然后,朱全忠兵分五寨,围攻凤翔。
李茂贞出兵抗击,屡战屡败。保大节度使李茂勋是李茂贞的弟弟,他得知情况后带兵救援凤翔,被汴军将领康怀贞打败。朱全忠派部将孔勍、李晖乘虚进攻鄜坊,李茂勋进退无路,只好向朱全忠投降,并改名叫周彝。李茂贞的养子李继远、李彦询等人,都投靠了朱全忠,再加上王建又占领了山南各州镇,弄得李茂贞是焦头烂额,孤立无援,每天坐守孤城,愁眉不展。
汴军称城上的人是劫天子的贼,城上的人骂汴军是夺天子的贼,彼此一攻一守,相持了几个月。
最后,凤翔城中粮食吃光了,天气又到了隆冬时节,连下雨雪,城里冻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人肉每斤值一百个铜钱,狗肉每斤值五百个铜钱,昭宗每天吃的也是这些。昭宗把后宫财物、首饰都拿出来充作军需,但仍然有很多士兵溜出去投降汴军。
李茂贞也无计可施,就密谋诛杀宦官,自赎前罪,于是,李茂贞写信给朱全忠,把过错把归到韩全诲的身上,请朱全忠护驾回都,朱全忠回信表示同意。李茂贞得到回信,马上独自去见昭宗,提出诛杀韩全诲等人,并和朱全忠议和,然后护送圣驾回京。
昭宗当然乐于从命,就派殿中侍御史崔构、供奉官郭遵训带着诏书,去慰问朱全忠,双方秘密订下协议。当时已经是岁末,双方约定以正月为期,杀光宦官。朱全忠应允,让崔构等人回城,并让士兵们放慢攻城速度,就在凤翔行营过了残年。
天复三年正月,李茂贞搜捕韩全诲以及李继筠、李继诲、李彦弼等十六人,将他们一并斩首,改任第五可范为左军中尉,仇承坦为右军中尉,王知古、杨虔朗为枢密使。昭宗派翰林学士韩偓,带上韩全诲等人的首级去汴军大营,朱全忠拜受了圣旨,但围攻的兵马仍然没撤。
李茂贞怀疑崔胤从中作梗,就请昭宗下诏书召崔胤来觐见,并让他率领文武百官到行宫来。没想到崔胤竟然迟迟不来,昭宗连下六七道诏书,还是不见崔胤前来。没办法,昭宗只得让朱全忠写信招来崔胤,于是,朱全忠故意写信给崔胤,信里说道:“我不认识天子,请你快来,帮我辨别真假。”崔胤这才来到凤翔,进城拜见昭宗,请皇上回京。
李茂贞无法挽留,于是请求昭宗把女儿平原公主,赐给自己的儿子为妻。昭宗无奈,只得把平原公主下嫁给李茂贞的儿子李侃,随即启驾出城,来到朱全忠的大营。
崔胤又在昭宗的侍从中搜到宦官七十二人,全部斩首。朱全忠拜见昭宗,痛哭流涕,并叩头请罪。昭宗让韩偓扶起朱全忠,边哭边说:“大唐的江山社稷,全靠爱卿才得安宁,朕和宗族,也全赖爱卿才得以再生,爱卿真可以说是对王室有再造之恩了。”说完解下玉带,赐给朱全忠,朱全忠拜谢,然后派侄子朱友伦带兵,护驾先走,自己带兵断后。圣驾来到兴平,才由崔胤召集文武百官前来迎接昭宗。昭宗又封崔胤为司空,兼同平章事,仍然统领三司。
等到昭宗回京,朱全忠也随后来到。朱全忠和崔胤一起上殿面奏,说宦官带兵干预朝政,危害社稷,建议斩草除根。昭宗唯命是从,任由朱全忠指挥士兵,大肆搜捕宦官,捕到左右中尉以及枢密使等数百人,只留下黄衣小太监三十人打扫宫庭,其余的一律斩首。冤哭声传出很远。接着,昭宗任命崔胤兼管六军。崔胤越来越专权放肆,一心残害异己,并且上奏昭宗,请求让皇子担任诸道兵马元帅,封朱全忠为副帅。
昭宗想要任命德王李裕,崔胤按照朱全忠的密旨,主张立年级小的,于是,崔胤特地提出,任用昭宗的第九个儿子辉王李祚。昭宗不敢拒绝,全部照办,并且加封崔胤为司徒兼侍中,朱全忠晋爵为梁王,赐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朱全忠的部将们都各有封赏。朱全忠奏请留下步骑兵一万人,戍守京城,任用朱友伦为宿卫使,张廷范为宫苑使,王殷为皇城使,蒋玄晖为卫使,然后,朱全忠才辞别昭宗,回到汴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