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余晖残照(7)
第42章余晖残照(7)
服药之事,余阅历极久,不特标病服表剂最易错误,利害参半,即本病服参茸等味亦鲜实效。如胡文忠公、李勇毅公(希庵)以参茸燕菜作家常酒饭,亦终无所补救。余现在调养之法,饭必精凿,蔬菜以肉汤煮之,鸡鸭鱼羊豕炖得极烂,又多办酱菜腌菜之属,以为天下之至味,大补莫过于此。《孟子》及《礼记》所载养老之法、事亲之道皆不出乎此。岂古之圣贤皆愚,必如后世之好服参燕菜鱼翅海参而后为智耶?
星冈公之家法,后世当守者极多,而其不信巫医、地仙,吾兄弟尤当竭力守之。兄近日身体平安。军事总无起色,西股已过洛阳,东股在山东,无术制之,实深焦灼。余详日记中。顺问近好。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
【精彩点评】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首先,食补可以维持长期进补。药补一般作用强、用量小、价格贵,其次,食补的补益范围广泛。药不是一般的营养食品,“是药三分毒”,不能简单地拿来胡乱吃,食补则没有这些缺点,可以长期应用。如果只是想要达到调养的目的,普通的食品就可以起到不错的效果。随着通过饮食达到抗疲劳、延缓衰老、益智、美容、瘦身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纳为养生之法。缺啥补啥,人们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采取不同的饮食疗法,使补得其所,补而受益。药补作用较单一,针对性强。而食补具有多种成分的综合作用,滋阴补阳,益气养血,一般可根据身体情况自行决定。而且食补所用食品多在性味上较平和,久用无明显毒副作用,对益寿、延缓衰老有好处。更重要的一点是药补苦口,食补可以令食者享受到食材的美妙味觉。
【经典格言】
服药之事,余阅历极久,不特标病服表剂最易错误,利害参半,即本病服参茸等味亦鲜实效……余现在调养之法,饭必精凿,蔬菜以肉汤煮之,鸡鸭鱼羊豕炖得极烂,又多办酱菜腌菜之属,以为天下之至味,大补莫过于此。
养生家惟恐出汗,有伤元气
(1866年7月7日与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书)
字谕纪泽、纪鸿儿:
五月十八日接泽儿四月廿八日禀函,廿一日又接初七日信各一件并诗文,具悉一切。
尔母患头昏泄泻,自是阳亏脾虚之症,宜以扶阳补脾为主。近日高丽参易照浮火,辽参贵重不可多得,不如多服党参,亦有效验而无流弊。道光廿八年,尔母在京大病,脾虚发泻,即系重服参、术、耆而愈。以大锅熬党参膏为君,每次熬十斤计。芾村身体最强,据云不服它药,惟每年以党参二十余斤熬膏常服,日益壮盛,并劝余常服此药。纪泽于看书等事似有过人之聪明,而于医药等事似又有过人之愚蠢。即如汗者,心之精液,古人以与精血并重。养生家惟恐出汗,有伤元气。泽儿刚伤风初至即求发汗,伤风将愈尚求大汗,屡汗元气焉得不伤?腠理[1]焉得不疏?又如服药以达荣卫,有似送信以达军营。治标病者似送百里之信,隔日乃有回信;治本病似送三五百里之信,经旬乃有回信。
泽儿则日更数方,譬之辰刻送信百里,午刻未回又换一信,酉刻未回再换一令。号令数更,军营将安所适从?方剂屡改,脏腑安听所命?以后于病母病宜切记此二事。即沅叔脚上湿毒,亦宜戒克伐之剂,禁屡换之方。余近年学祖父星冈公夜夜洗脚、不轻服药,日见康强。尔与沅叔及诸兄弟能学之否?
宋生香先生文笔圆熟,尽可从游。鸿儿文笔太平直,全无拄意。明年下场,深恐为同辈所笑。自六月以后,尔与纪瑞将各项工课渐停,专攻八股试帖,兼学经策。每月寄文六篇来营,不可少。但求诗文略有可观,不使人讥尔兄弟案首是送情的,则余心慰矣。常仪庵治齿方无处检寻。馀不悉。
涤生手示。
朱劭卿领批须院试入学后乃可放心,深为悬系。
同治五年五月廿五日
【注释】
[1]腠理:肌肉和皮肤的纹理。腠,指肌肉的纹理,又称肌腠,即肌纤维间的空隙。
【精彩点评】
在很多人看来,出汗是给身体做“大扫除”,体内和体表的一些污物会随着汗液排出体外,身体和精神似乎都能清爽起来。古代重要的养生著作《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养生要按照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与自然变化相协调。到了冬天,若还一味追求出汗“排毒”,就可能对养生造成不利影响。
春天为生,植物开始发芽,动物变得活跃;夏天小草长出来,动物也长高了,这是长;夏秋之间,所有植物变得越来越饱满,则为化;到了秋天收获果实,即为收;而冬天要把果实藏起来,慢慢使用,称作藏。同理,对人来说,冬天要把身体里的精气神藏起来,不让它们“泄”出去,这也就是《四气调神大论》中所说的“冬三月,此为闭藏”。很多人为了锻炼效果,在冬天也追求湿透运动服,或是有些人吃火锅、洗桑拿后汗流浃背,这样都不利于冬季养生。“冬天气温低,不易出汗,‘气’的耗损也小。但若达到了大汗淋漓的状态,很可能就是过量了。一方面,出汗时毛孔扩张,精气神会趁机‘溜走’,细菌也有了‘入侵通道’;另一方面,人遇冷容易感冒,可能导致肌肉和关节的损伤,甚至使体质变弱。尤其是儿童和老人,更要避免冬天大量出汗”。所以,冬天运动应该以适量、轻微为主,特别爱运动的人要控制一下运动量,身体微微发热便是最佳的运动状态。
【经典格言】
汗者,心之精液,古人以与精血并重。养生家惟恐出汗,有伤元气。
养生六事
(1871年12月5日与曾国潢、曾国荃书)
澄、沅两弟左右:
屡接弟信,并阅弟给纪泽等谕帖,具悉一切。兄以八月十三出省,十月十五归署。在外匆匆,未得常寄函与弟,深以为歉。小澄生子,岳松(崧字与岳字重复,应写此松字)入学,是家中近日可庆之事。沅弟夫妇病而速痊,适朱氏侄女生子不育而不甚忧闷,亦属可慰。
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养生六事勖[1]儿辈: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射足以习威仪强筋力,子弟宜多习),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此皆闻诸老人,累试毫无流弊者,今亦望家中诸侄试行之。又曾以为学四事勖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阅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而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
养生与力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亦不弱,或是家中振兴之象。两弟如以为然,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
兄在外两月有余,应酬极繁,眩晕、疝气等症幸未复发,脚肿亦因穿洋袜而愈。惟目蒙日甚,小便太多,衰老相逼,时势当然,无足异也。
聂一峰信来,言其子须明春乃来,又商及送女至粤成婚一层,余复信仍以招赘为定,但许迟至春间耳。
章合者果为庸才,其军断难得力。刘毅斋则无美不备,将来事业正未可量。其次饷,余心竭力助之。王辅臣亦庸庸,颇难寻一相宜之差。
东台山为合邑之公地,众人瞩目,且距城太近,即系佳壤,余亦不愿求之己有,信复树堂矣。
茶叶、蛏虷、川笋、酱油均已领到,谢谢!阿兄尚未有一味之甘分与老弟,而弟频致珍鲜,愧甚愧甚。川笋似不及少年乡味(并不及沅六年所送),不知何故?
“鸣原堂文”余竟忘所选之为何篇,请弟将目录抄来,兄当选足百篇,以践宿诺。祖父墓表,即日必寄去,请沅弟大笔一挥,但求如张石卿壁上所悬之大楷屏(似沅七年所书)足矣,不必谦也。
顺问近好。国藩手草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同治十年十月廿三日
【注释】
[1]勖(xu):勉励。
【精彩点评】
曾国藩曾以养生六事勉励儿辈们:“一、饭后千步;二、将睡洗脚;三、胸无恼怒;四、静坐有常时;五、习射有常时;六、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饭后千步就是我们常说的“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经常坚持可以促进胃部消化和血液循环,这应当说是养生的一条良方吧!据说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曾将此引为自己的养生之方。睡前洗脚,中医认为全身的脉络和穴位都在脚上有相应的反射区,经常刺激不但可以达到养生的作用还可以祛病健身。这从现在社会上风行的“足疗”便可见一斑。据说当年曾国藩即使在战鼓隆隆的战场上也是天天坚持的。对于饮食,曾国藩对自己的要求是“眠食有恒”,“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有病养”。他从不贪求食物的甘美,从这点上可以看出曾国藩的饮食观实际上也恰恰渗透出他的处世哲学思想。对于睡眠的理解,却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曾国藩的艺术观。他崇尚古人师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点。在养生上,他认为睡眠不必非要“甘寝鼾睡为最佳,但能淡然无欲,旷然无累闭目存神”。就是不睡,躺在那里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他经常是“日入后在竹林之中小睡一会儿”,然后再去工作。
【经典格言】
养生六事勖儿辈: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一曰黎明吃白饭一碗不沾点菜……养生与力学,二者兼营并进,则志强而身亦不弱,或是家中振兴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