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余晖残照(6)
第41章余晖残照(6)
【精彩点评】人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自然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喜怒哀乐都不过分,控制在一定程度内,那么对人就不会造成损害。人的喜怒哀乐各种情绪缺一不可,同样,哪种情绪过于泛滥也都不可以。过喜过怒过悲,对人的身心都会造成损害。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大喜大悲,生气发火只针对值得的事情,而且不宜过度,这是有修养的人具有的品质。荀子说:水与火有气,但是它们没有生命;草木等有生命,但是没有知觉;飞禽走兽虽然有知觉但是不懂得礼义廉耻;人有生命,有知觉,又懂得礼义廉耻,因此人是天下最高贵的。人的力气不如牛,奔跑又比不上马,但是牛马却被人们驱使劳作,原因就在于人能合群,牛马不能合群。人之所以能够合群,又因为人有等级名分之分,等级名分的贯彻实行又有赖于礼义来协调。由此,以礼义定等级名分,使人各得其所,各归其位,这样就能发挥集体的力量。团结一致,集体力量强大,强大就能战胜万物。知礼义廉耻,言行举止与为人处世都合乎一定规范。人比其他生物高明的地方也正在于此,人知道礼义廉耻,能以此约束自己。喜怒哀乐,憎恶或是喜欢别人,都不从自己个人偏好出发,而是根据礼义规范,以礼仪规范来要求约束自己,亦是养生之法。
【经典格言】
古人以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药虽有利,害亦随之,不可轻服。
养生之法在于顺其自然清静调养
(1866年4月10日与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书)
字谕纪泽、纪鸿儿:
二十日接纪泽在清江浦所发之信。廿二日李鼎荣来,又接一信。廿四日又接尔至金陵十九日所发之信。舟行甚速,病亦大愈,为慰。
老年来,始知圣人教孟武伯问孝一节之真切。尔虽体弱多病,然只宜清净调养,不宜妄施攻治。庄生云:“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东坡取此二语,以为养生之法。尔热于小学,试取“在宥”二字之训诂体味一番,则知庄、苏皆有顺其自然之意。养生亦然,治天下亦然。若服药而日更数方,无故而终年峻补,疾轻而妄施攻伐,强求发汗,则如商君治秦、荆公治宋,全失自然之妙。柳子厚所谓“名为爱之,其实害之”;陆务观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皆此义也。东坡游罗浮诗云:“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存黄庭。”下一“存”字,正合庄子“在宥”二字之意。盖苏氏兄弟父子皆讲养生,窃取黄老微旨,故称其子为有奇志。以尔之聪明,岂不能窥透此旨?余教尔从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粗浅,却得自然之妙。尔以后不轻服药,自然日就壮健矣。
余以十九日至济宁,即闻河南贼匪图犯山东,暂驻此间,不遽赴豫。贼于廿二日已入山东曹县境,余调朱星槛三营来济护卫,腾出潘军赴曹攻剿。须俟贼出齐境,余乃移营西行也。
尔侍母西行,宜作还里之计,不宜留连鄂中。仕宦之家,往往贪恋外省,轻弃其乡,目前之快意甚少,将来之受累甚大,吾家宜力矫此弊。余不悉。
涤生手示,二月廿五
李眉生于廿四日到济宁相见矣。四叔九叔寄余信二件寄阅。他人寄纪泽信四件、王成九信一件查收。
【精彩点评】
世界上没有最高深的道理,如果刻意去寻找高深的道理,那注定是无法找到的。就像禅宗说的:“感觉到饿了就吃饭,感觉到困了就睡觉。”因为世界上最高深、最难懂的道理,其实是存在于最平凡的道理中。一切顺其自然,不必去刻意寻找。饿了吃饭,困了就睡觉,这样也是一种悟道。真理不必刻意去寻找,真理就蕴藏在平凡事物中。一切顺其自然就好,有时候过于执着于某事,反而失去本来拥有的平和与才华。有一个长胡子的人,某天有人问他睡觉时,是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还是被子里面,长胡子的人回答不上来,因为长胡子的人以前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当天晚上他上床睡觉,一直想着这个问题。把胡子放在被子里面,他觉得不合适,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他也觉得不合适。结果他一晚上都没睡好觉。后来他想通了,胡子在里面还是外面都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能做到顺其自然就好。
【经典格言】
顺其自然之意。养生亦然,治天下亦然。
从眠食二端用功,看似粗浅,却得自然之妙。
仕宦之家,往往贪恋外省,轻弃其乡,目前之快意甚少,将来之受累甚大。
养生之法约有五事
(1866年7月16日与四弟曾国潢书)
澄弟左右:
五月十八日接弟四月初八日信,具悉一切。七十侄女移居县城,长与娘家人相见,或可稍解郁郁之怀。乡间谷价日贱,禾豆畅茂,犹是升平气象,极慰极慰。
此间军事,贼自三月下旬退出曹、郓之境,幸保山东运河以东各属,而仍蹂躏于曹宋徐泗凤淮诸府,彼剿此窜,倏往忽来。直至五月下旬,张、牛各股始窜至周家口以西,任、赖各股始窜至太和以西。大约夏秋数月,山东、江苏可以高枕无忧,豫皖鄂又必手忙脚乱。
余拟于数日内至宿迁、桃源一带,察看堤墙,即由水路上临淮而至周家口。盛暑而坐小船,是一极苦之事,因陆路多被水淹,雇车又甚不易,不得不改由水程。
余老境日逼,勉强支持一年半载,实不能久当大任矣。因思吾兄弟体气皆不甚健,后辈子侄尤多虚弱,宜于平日请求养生之法,不可于临时乱投药剂。养生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1],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惩忿,即余篇中所谓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也。眠食有恒及洗脚二事,星冈公行之四十年,余亦学行七年矣。饭后三千步近日试行,自矢永不间断。弟从前劳苦太久,年近五十,愿将此五事立志行之,并劝沅弟与诸子侄行之。
余与沅弟同时封爵开府,门庭可谓极盛,然非可常恃之道。记得己亥正月,星冈公训竹亭公曰:“宽一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此语最有道理,今亦当守此二语为命脉。望吾弟专在作田上用些工夫,辅之以“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任凭家中如何贵盛,切莫全改道光初年之规模。凡家道所以可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我若有福罢官回家,当与弟竭力维持。老亲旧眷贫贱族党不可怠慢,待贫者亦与富者一般,当盛时预作衰时之想,自有深固之基矣。
凯章家事,即照弟信办,一札照收。湘军各营俱不在余左右,故每月仅能送信一次,俟至周家口后即送三次可也。余详日记中,顺问近好。沅弟在鄂拆阅,均此。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注释】
[1]有恒:不变。此处指有规律。
【精彩点评】
曾国藩虽贵为晚清权臣,一生却体质羸弱,又“心血积亏太过”,他能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主要得益于他独特的养生之道。曾国藩讲究养生之道是在入京之后。那时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目蒙,便同翰林院中的一班人研讨起养生之法来。唐镜海是他最崇拜的一位前辈,曾口授养生处世之秘,曾国藩牢牢记在心里。道光二十二年十月(1842年10月),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唐先生言,最是‘静’字功夫要紧。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他又记道:“养生家之法,莫大于惩忿、窒欲、少食、多动八字。”“惩忿”,曾国藩解释说,即“所谓少忿怒也”。“窒欲”,就是克制情欲。“少食”,就是不吃得太饱。“多动”,就是增强运动。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经典格言】
养身之法,约有五事:一曰眠食有恒,二曰惩忿,三曰节欲,四曰每夜临睡洗脚,五曰每日两饭后各行三千步。
调养之法不在服补药
(1866年11月12日与四弟曾国潢书)
澄弟左右:
九月八日接八月初九信,廿六日接八月廿二日信,十月初一日接九月初五之信,具悉一切。弟之两孙,元五、元六派名广文、广敷,余孙元七拟取派名广钧,既无偏旁合为一律,惟广字下一字用十一真、十二文之韵,声调较为清亮。
科三侄以直隶州知州用,系克复金陵后第二次恩旨。季洪弟赠内阁学士,亦系确有其事,即日当查出付回,尽可不花部费。
蔡贞斋投营,无好差使可派。若其果来,不过如邹至堂、沈霭亭之数,赠银百金,附案保奖。在我已属竭力周旋,而在渠仍无大益。或渠不来,余便寄百金遥周故旧,不知可否?弟一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