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余晖残照(5) - 经典国学:曾国藩家书 - 曾国藩著 李金水编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40章余晖残照(5)

第40章余晖残照(5)

【精彩点评】“惟柔可以制刚狠之气,惟诚可以化顽梗之民。”人心的执念,决定了一个人能否自尘俗诸苦中解脱,而觉得永恒祥和。只要能满心而发,真诚了悟,则不论外在环境如何,终可心静思澄。而刚,往往性脆,脆则易折断;柔,则有韧的一面,则相对长久。由此可见,一味执拗不知变通是无法长久的。这是道家老子“柔弱不争”思想的阐释,“柔弱不争”思想既来自于老子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源于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和体悟,意在引导人们以柔克刚,以独特的取胜之道和全身保家的生存处世之道有效调节个人与个人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柔是手段,为的是刚。柔是蓄志,为的是达到目的。不柔何以达目的。以柔克刚是为官、为民、官场、生意场上常用的手段之一。但是,像曾国藩那样能将刚柔并济运用得炉火纯青者不多,所以能成大事者终究是少数的人。

【经典格言】

惟柔可以制刚狠之气,惟诚可以化顽梗之民。带兵,皆以杀人为业,以自强为本;弟在家,当以生人为心,以柔弱为用。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1866年5月10与曾国潢、曾国荃书)

澄弟、沅弟左右:

三月十八接沅弟二月廿八日长沙河干一信,廿二日接澄弟二月廿二日一缄,具悉一切。沅弟定于十七日接印,此时已履任数日矣。

督抚本不易做,近则多事之秋,必须筹兵筹饷。筹兵,则恐以败挫而致谤;筹饷,则恐以搜括而致怨。二者皆易坏声名。而其物议沸腾,被人参劾者,每在于用人之不当。沅弟爱博而面软,向来用人失之于率,失之于冗。以后宜慎选贤员,以救率字之弊;少用数员,以救冗字之弊。位高而资浅,貌贵温恭,心贵谦下。天下之事理人才,为吾辈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勿存一自是之见。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二者本末俱到,必可免于咎戾,不坠令名。至嘱至嘱,幸勿以为泛常之语而忽视之。

陈筱浦不愿赴鄂,渠本盐务好手,于军事吏事恐亦非其所长。余处亦无折奏好手,仍邀子密前来,事理较为清晰,文笔亦见精当。自奏折外,沅弟又当找一书启高手,说事明畅,以通各路之情。

[1]辎重: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同治五年三月廿六日

此间军事,廿一日各折已咨弟处,另有密件抄去一览,复张子青一信亦抄阅。

余病虽已愈,而难于用心,拟于十二日续假一月,十月奏请开缺,但须沅叔无非常之举,吾乃可徐行吾志耳。否则别有波折,又须虚与委蛇也。此谕。

【经典格言】

吾于凡事皆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二语,即养生之道亦然。体强者,如富人因戒奢而益富;体弱者,如贫人因节啬而自全……胸中不宜太苦,须活泼泼地,养得一段生机,亦去恼怒之义也。

能否把交往密切的人转化为自己的人力资源,影响着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是否可以把别人的能力,转化为自己所用的能力。曾国藩就是一个善于使用人才从而把别人的能力化为己用的人。曾国藩曾经反复说:“管理政事的原则,收用人才和处理事务两方面同样重要。收用人才也就是四条:即多方收罗、谨慎使用、经常指导、严厉约束。处理事务也不过四项:即像整理丝线那样先分开头绪,再以类相从,周详缜密地考虑,定出简要的条文遵守。”曾国藩的这种选人和治事的原则,应用于现代管理过程依然适用,多方面的收罗,选出可用之才,然后再量材使用,要经常性地培训指导,同时用严明的纪律加以约束。只有这样才会人尽其才。

余详日记中,顺问近好。

捻之短处,亦有三端:一曰全无火器,不善攻坚,只要官吏能守城池,乡民能守堡寨,贼即无粮可掳;二曰夜不扎营,散住村庄,若得善偷营者乘夜劫之,胁从者最易逃溃;三曰辎重妇女骡驴极多,若善战者与之相持,而别出奇兵袭其辎重[1],必受大创。此吾所阅历而得之者。弟素有知兵之名,此次于星使在鄂之际,军事甚不得手,名望必为减损,仍当在选将练兵切实用功。一以维持大局,扫净中原之氛;一以挽回令名,间执谗慝之口。

接泽儿八月十八日禀,具悉。择期九月二十日还湘。十月廿四日四女喜事,诸务想办妥矣。凡衣服首饰百物,只可照大女二女三女之例,不可再加。纪鸿于二十日送母之后,即可束装来营。自坐一轿,行李用小车,从人或车或马皆可,请沅叔派人送至罗山,余派人迎至罗山。

【经典格言】

廿六日接纪泽二十日排递之禀,纪鸿初六日舢板带来禀件、衣书,今日派夫往接矣。李老太太病势颇重,今日略愈否?深为系念。

吾观捻之长技约有四端:一曰步贼长竿,于枪子如雨之中冒烟冲进;二曰马贼周围包裹,速而且匀;三曰善战而不轻试其锋,必待官兵找他,他不先找官兵,得粤匪初起之诀;四曰行走剽疾,时而数日千里,时而旋磨打圈。

曾国藩培养人才的标准是:发现优秀人才,用人所长,加以重点长期培养,因势利导,四处开花。曾国藩无时、无地不注意观察人才,并将其优缺点一一记录下来,以备日后参考使用。此外,曾国藩还经常设置不同的情境来考验对方,以找出真正沉稳内敛、德行俱佳的人才。在选人时,曾不喜欢用官气重、夸夸其谈的人,并以德大于才为用人第一要旨,对此他有过精辟的阐述:“与其无德而近于小人,毋宁无才而近于愚人。”曾国藩不仅善于发现人才,还善于使用人才。他清楚地认识到,世人聪明才力,不甚相悬,此暗则彼明,此长则彼短,在用人者审量其宜而已。而曾国藩从长期实践中归纳出培养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诲、甄别、保举、超擢四种。教诲之法即教训、教导;甄别之法即对能力、品质考核鉴定;保举之法即向上级荐举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其得到提拔任用;超擢之法即超级提升。以教诲为例,凡手下将领来拜见,曾国藩总抽时间接见,并谆谆训诲、告诫他们对上要精忠报国,对下要力戒骚扰百姓;平时,他也经常以书信、饭前闲谈的形式对手下提些要求。因此,属下从士兵到将领,无不将他视为楷模。

古人以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1865年11月17日与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书)

字谕纪泽、纪鸿儿:

吾复奏折,昨日拜发。新正赴徐,暂接督篆,三月必切实恳辞。辛苦半生,不肯于老年博一取巧之名,被人窃笑也。

同治五年九月初九日

【经典格言】

[1]恃:依赖,仗着。

【精彩点评】

人活着必须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其实我们需要的很简单,我们要的只是幸福。

幸福是什么,它没有具体的概念,也许是一种感觉,也许是精神,也许是物质,而这两者都不可少,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但是,精神上的富有显得更重要。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意念是神奇的,只有精神富有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人要有物质追求,生活的质量才有保障,但不可以为物质所迷惑,物质的背后是对理想的执着。只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使命,这一生就是有意义的。

沅弟左右:

同治五年十二月廿二日

【注释】【经典格言】

将士的选择,给养招兵都由主帅自己办理,由将在户籍所在地募集军队,这样将士来源主要是湖南同乡。曾国藩吸收戚继光的募兵标准,亲自制定《招募之规》,规定“以技术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之气者优先用之”。指示将领“募格须择技艺娴熟、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之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而有市井之气者、有衙门之气者概不收用”。他说:“山僻之民多犷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之民多游情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所以,曾国藩在招募士兵时,专招朴实健壮的山僻之民,由统帅亲自募兵选将。

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养生之道,已尽其在我者矣。此外,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凡多服药饵,求祷神祇,皆妄想也。吾于医药、祷祀等事,皆记星冈公之遗训,而稍加推阐,教尔后辈。尔可常常与家中内外言之。

【精彩点评】

【精彩点评】

“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奢侈的人虽然富有,但心里总是不满足,还不如节俭的人,他们虽贫穷,但心里充实。而卑劣的人由自卑到恼怒,越发衬托出君子的优秀。卑劣的人应该学会“见贤思齐”,去学习君子的优良品德,做一个有修养有品位的人。人生时刻面临困境和挑战,敢于面对生活波浪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时刻准备着,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为我们深爱的和深爱我们的人好好活着。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不管是知识丰富还是身无长物,都要做个快乐的人,充实地活着。

尔今冬若回湘,不必来徐省问,徐去金陵太远也。朱金权拟于初十内外回金陵,欲伴尔回湘。近日贼犯山东,余之调度,概咨少荃宫保处。澄、沅两叔信附去查阅,不须寄来矣。此嘱。

所贵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此贼故智,有时疾驰狂奔,日行百余里,连数日不少停歇;有时盘于百余里之内,如蚁旋磨,忽左忽右,贼中相传秘诀曰:“多打几个圈圈,官兵之追者自疲矣。”僧王曹县之败,系贼以打圈圈之法疲之也。

仍当在选将练兵切实用功。一以维持大局,扫净中原之氛;一以挽回令名,间执谗慝之口……辛苦半生,不肯于老年博一取巧之名,被人窃笑也。

【精彩点评】

当在选将练兵上切实用功

曾国藩深谙人的心理,认为对人才不能求全责备,而要多鼓励扶助。他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在具体实践中,曾国藩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来激发其积极性——武人给钱,文人给名,即以厚赏来得兵将之勇,以名位来换幕僚之智,皆大欢喜,军心一统。通过不停的举荐,曾国藩的幕僚几乎人人皆有顶戴,以满足他们的好名之心。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曾国藩不怕部属与自己同职齐名,鼓励他们自立门户自辟乾坤,并为之铺路搭桥。也正是这样,才有了后来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异彩。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