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余晖残照(2) - 经典国学:曾国藩家书 - 曾国藩著 李金水编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7章余晖残照(2)

第37章余晖残照(2)

此时须将劾官相之案、圣眷之隆替、言路之弹劾一概不管,袁了凡所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另起炉灶,重开世界。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务须咬牙砺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同治六年二月廿九日

【精彩点评】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就是说,天要把重大任务降临到某个人身上,必然会先要他心中有苦恼的事情,使他的筋骨时常处在疲劳之中,使他常常挨饿,困乏他的身体,并且使他每次做事都不能顺心如意,以此来锤炼他的心志,培养他坚韧的性情,增加他的本领。所以遇到苦难挫折,处在逆境当中,不妨把这苦难挫折看成是上天将要托付给我重大的责任,所以上天用苦难挫折来磨砺我。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经受过艰难困苦的锤炼。曾国藩亦是在屡战屡败中“咬定牙根,徐图自强”,而后屡败屡战,赢取人生的一场场胜利。

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经受过挫折并不是好事。社会不是繁花似锦、满地春风的乐园,处在社会当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遇到过挫折与困难,当真正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往往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遇到困难挫折,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我们能经受困难挫折的磨砺,培养坚强的意志力与忍耐力,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都能保持积极的斗志,那么将来遇到大的难题也就容易克服。

【经典格言】

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自馁也。

力守悔字硬字两诀,以求挽回

(1867年4月16日与九弟曾国荃书)

沅弟左右:

春霆之郁抑不平,大约屡奉谕旨严责,虽上元之捷,亦无奖许之辞,用是怏怏者十之四;弟奉与渠奏报不符,用是怏怏者十之二;而少荃奏省三败挫,由于霆军爽约,其不服者亦十之二焉。余日内诸事忙冗,尚未作信劝驾。向来于诸将有挟功而骄者,从不肯十分低首恳求,亦硬字诀之一端。

余到金陵已六日,应酬纷繁,尚能勉强支持,惟畏祸之心刻刻不忘。弟信以咸丰三年六月为余穷困之时。余生平吃数大堑,而癸丑六月不与焉。第一次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第二,庚戌年上日讲疏内,画一图甚陋,九卿中无人不冷笑而薄之;第三,甲寅年岳州靖港败后,栖于高峰寺,为通省官绅所鄙夷;第四,乙卯年九江败后,郝颜走入江西,又参抚臬;丙辰被困南昌,富绅人人目笑存之。吃此四堑,无地自容。故近虽忝窃大名,而不敢自诩为有本领,不敢自以为是。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

弟今所吃之堑,与余甲寅岳州、靖江败后相等,虽难处各有不同,被人指摘称快则一也。弟力守悔字硬字两诀,以求挽回。弟自任鄂抚,不名一钱,整顿吏治,外间知之者甚多,并非全无公道。从此反求诸己,切实做去,安知大堑之后无大伸之日耶?

同治六年三月十二日

【精彩点评】

读这封写给正遭受挫折的曾国荃的书信,看到信中曾国藩的四次尴尬境遇,我们不得不感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啊!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中,有坦途有坎坷;有鲜花,也有荆棘。人生历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遭受挫折是痛苦的,弱者对此灰心懊丧,强者必舔血抚痕站起来,抬起头顽强往前走。

虽然顺境能为人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条件,但是逆境也能磨砺人奋发成才的意志,锻炼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生的每次起落都是一次进步,每受挫一次,对人生的理解就会加深一层。逆境能锻炼人驾驭复杂的局势、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不经历磨难和挫折,怎么能体味出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经历风雨,怎么能长成参天大树,成功属于百折不挠和顽强拼搏的人。

曾国藩说:“从此反求诸己,切实做去,安知大堑之后无大伸之日耶?”受不了在挫折中颠簸,经不起失败的人,是永无希望和前途可言的。人生多艰,磨难和挫折让我们刻骨铭心,有句名言叫“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做大丈夫难,难不在伸,而在屈,能屈居人下者,才能拾级而上。因此,曾国藩的悔字诀、硬字诀鼓舞我们经受住挫折的折磨,忍受住艰难的考验,在荆棘丛中闯出一条生路,经过艰苦的跋涉,最后赢取收获。

【经典格言】

故近虽忝窃大名,而不敢自诩为有本领,不敢自以为是。俯畏人言,仰畏天命,皆从磨炼后得来……从此反求诸己,切实做去,安知大堑之后无大伸之日耶?

读书之道

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

(1866年3月4日与二儿子曾纪鸿书)

字谕纪鸿儿:

尔学柳帖《琅邪碑》,效其骨力则失其结构,有其开张则无其捖搏。古帖本不易学,然尔学之尚不过旬日,焉能众美毕备,收效如此神速?

余昔学颜柳帖,临摹动辄数百纸,犹且一无所似。余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间架皆无可观,余自愧而自恶之。四十八岁以后,习李北海《岳麓寺碑》,略有进境,然业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今尔用功未满一月,遂欲遽跻神妙耶?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专学其开张处。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余所责尔之功课,并无多事,每日习字一百,阅《通鉴》五页,诵熟书一千字(或经书或古文、古诗,或八股试帖,从前读书即为熟书,总以能背诵为止。总宜高声朗诵),三八日作一文一诗。此课极简,每日不过两个时辰即可完毕,而看读写作四者俱全。馀则听尔自为主张可也。

尔母欲以全家住周家口,断不可行。周家口河道甚窄,与永丰河相似。而余驻周家口,亦非长局,决计全眷回湘。纪泽俟全行复元,二月初回金陵。余于初九日起程也。此嘱。

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

【精彩点评】

在读书治学上,曾国藩有一“耐字诀”,即要以字句为基础,不弄明白绝不罢休,切忌好高骛远,以速取胜。曾国藩认为,学问来自于一点一滴的积累,不可速求:“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锢蔽矣。”曾国藩的“耐”字中有“困知勉行”、努力发奋的意思,只要能熬得住,打得通,便是成功。同治五年(1866)正月,他在给正在练字的儿子曾纪鸿的信中说:“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有人看书总是贪多求快,今天拿本书来乱翻几页,明天又翻开一本书浏览几行,结果工夫花了不少,知识却学得零零碎碎、不成系统,这是缺乏“耐”心的表现。

【经典格言】

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功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读古文古诗当先观貌后观神

(1866年11月17日与大儿子曾纪泽书)

字谕纪泽儿:

九月廿六日接尔初九日禀,廿九、初一等日接尔十八、廿一日两禀,具悉一切。廿三如果开船,则此时应抵长沙矣。廿四之喜事,不知由湘阴舟次而往乎?抑自省城发喜轿乎?

尔读李义山诗,于情韵既有所得,则将来于六朝文人诗文,亦必易于契合。凡大家名家之作,必有一种面貌,一种神态与他人迥不相同。譬之书家,羲、献、欧、虞、褚、李、颜、柳,一点一画,其面貌既截然不同,其神气亦全无似处。本朝张得天、何义门虽称书家,而未能尽变古人之貌,故必如刘石庵之貌异神异,乃可推为大家。诗文亦然,若非其貌其神通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渠既迥绝群伦矣,而后人读之,不能辨识其貌,领取其神,是读者之见解未到,非作者之咎也。

尔以后读古文古诗,惟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径。今人动指某人学某家,大抵多道听途说,扣盘扪烛之类,不足信也。君子贵于自知,不必随众口附和也。

余病已大愈,尚难用心,日内当奏请开缺。近作古文二首,亦尚入理,今冬或可再作数首。

唐镜海先生殁时,其世兄求作墓志,余已应允,久未动笔,并将节略失去。尔向唐家或贺世兄处索取行状节略寄来。罗山文集年谱未带来营,亦向易芝生先生索一部付来,以便作碑,一偿夙诺。

纪鸿初六日自黄安起程,日内应可到此。余不悉。涤生手示。

同治五年十月十一日

【精彩点评】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明,可见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人之不自知,正如目不见睫——人的眼睛可以看见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要真正了解自我,就必须换一个角度看自己。首先,要察己。客观地审视自己,跳出自我,观照自身,如同照镜子,不但看正面,也要看反面;不但要看到自身的亮点,更要觉察自身的瑕疵。包括对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品质等进行自我评判,切忌孤芳自赏、妄自尊大。其次,要不断完善自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须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信中,曾国藩对大儿子曾纪泽讲君子贵在有自知之明,不要附和别人的议论,就像做学问一样,认真辨认作品的面貌,然后观察它的神韵,假以时日苦下功夫,必能有所成。

【经典格言】

尔以后读古文古诗,惟当先认其貌,后观其神,久之自能分别蹊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