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余晖残照(3) - 经典国学:曾国藩家书 - 曾国藩著 李金水编译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8章余晖残照(3)

第38章余晖残照(3)

【注释】[1]蹇(jiǎn)涩:言语艰涩不顺。

【精彩点评】

在数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成为绝大多数官僚士大夫的人生奋斗目标;而“齐家”之所以摆在第二位,足以说明其重要性所在。因为,从政做官,家中自然不能事事亲为,这就需要一位“贤内助”来帮忙了。欧阳夫人是曾国藩老师欧阳凝祉的女儿,她不仅是曾国藩治家理论的实践者,还在生活实践中对曾国藩的治家理论加以完善阐发。秉持曾国藩一贯“居官不过是偶然之事,居家才是长久之计”的思想,欧阳夫人不仅坚持勤劳兴家,而且将节俭持家落到实处。本来,曾家的经济状况因曾国藩“发迹”有了进一步好转,但欧阳夫人一直把“节俭”二字看得非常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在培养儿女们自食其力的同时,做到克勤节俭的齐家精神。在黄金堂主持家政期间,因曾国藩率湘军转战各地“以廉率属,以俭治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欧阳夫人在家中的经济状况显得特别紧张,但她把家人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从未向曾国藩索要过正常生活开支以外的银两。可以说曾国藩独特的家教理论和方法的产生、形成及其留下的深远影响,与这位大家闺秀是分不开的。

【经典格言】

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能从勤俭耕读上做出好规模,虽一旦罢官,尚不失为兴旺气象。若贪图衙门之热闹,不立家乡之基业,则罢官之后,便觉气象萧索。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为之计。

教两子著文之法

(1866年7月27日与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书)

字谕纪泽、纪鸿儿:

纪鸿前文申夫改过,并自作一文三诗,兹寄去。申夫订于八月至鄂教授一月即行回川。渠善于讲说,而讲试帖尤为娓娓可听。鸿儿瑞侄听渠细讲一月,纵八股不进,试帖必有长进。鸿儿文病在太无拄意,以后以看题及想拄意为先务。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余生平略涉儒先之书,见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求者,贪利贪名,怀土怀惠,所谓“未得患得,既得患失”之类也。忮不常见,每发露于名业相侔、势位相埒之人;求不常见,每发露于货财相接、仕进相妨之际。将欲造福,先去忮心,所谓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将欲立品,先去求心,所谓人能充无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治,恨尚未能扫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附作《忮求诗》二首录右。

鸿儿全数复元,端午后当遣之回湘。此信呈澄叔一阅,不另具。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尔室神来格,高明鬼所顾。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

余历年奏折,令夏吏择要抄录,今已抄一半多,自须全行择抄。抄毕后存之家中,留于子孙观览,不可发刻送人,以其间可存者绝少也。余所作古文,黎莼斋抄录颇多,顷渠已照抄一分寄余处存稿,(此外黎所未抄之文,寥寥无几)尤不可发刻送人,不特篇帙太少,且少壮不克努力,志亢而才不足以副之,刻出适以彰其陋耳。如有知旧劝刻余集者,婉言谢之可也。切嘱切嘱。

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忧,精爽日凋瘵。

余于左、沈二公之以怨报德,此中诚不能无芥蒂,然老年笃畏天命,力求克去褊心忮心。尔辈少年,尤不宜妄生意气,于二公但不通闻问而已,此外着不得丝毫意见。

涤生手示

同治五年六月十六日

附忮求诗二首

不忮

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

六月初六日接纪泽五月十七、廿六两禀,具悉一切。沅叔足疼痊愈,深可喜慰。惟外毒遽瘳,不知不生内疾否?

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忲。岁燠有时寒,日明有时晦。

不求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

余于十五日自济宁起程,顷始行二十余里。身体尚好,但觉疲乏耳。此谕。

一个功成名就的人,本就吸引他人的注意。如果不能够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注意保持良好的宽容,那么自然会招来别人的嫉妒与仇恨。如果人们都不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那么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争执将会无休无止。对待他人多些宽容与理解,生活中才会多一些和谐与温暖。

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寤,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

【经典格言】

余忧患之余,每闻危险之事,寸心如沸汤烧灼。鸿儿病痊后,又以鄂省贼久据臼口、天门,春霆病势甚重,焦虑之至。

天下事无所为而成者极少,有所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唐文李、孙二家,系指李翱、孙樵。“八家”始于唐荆川之文编,至茅鹿门而其名大定。至储欣同人而添孙、李二家,御选《唐宋文醇》亦从储而增为十家。以全唐皆尚骈俪之文,故韩、柳、李、孙四人之不骈者为可贵耳。

余即日前赴天津,查办殴毙洋官焚毁教堂一案。外国性情凶悍,津民习气浮嚣,俱难和协。将来构怨兴兵,恐致激成大变。余此行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余自咸丰三年募勇以来,即自誓效命疆场,今老年病躯,危难之际,断不肯吝于一死,以自负其初心。恐邂逅及难,而尔等诸事无所禀承,兹略示一二,以备不虞。

尔篆韵抄毕,宜从古文上用功。余不能文而微有文名,深以为耻;尔文更浅而亦获虚名,尤不可也。或请本县及外县之高手为撰修,而尔为协修。吾友有山阳鲁一同通父,所撰《邳州志》《清河县志》,即为近日志书之最善者。此外再取有名之志为式,议定体例,俟余核过,乃可动手。

涤生手示

同治六年三月廿八日

鸿儿出痘,余两次详信告知家中。此六日尤为平顺,兹抄六日日记寄沅叔转寄湘乡,俾全家放心。【经典格言】

尔辈少年不宜妄生意气

(1867年5月2日与大儿子曾纪泽书)

字谕纪泽儿:

接尔三月十一日省城发禀,具悉一切。

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欣。

余若长逝,灵柩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中间虽有临清至张秋一节须改陆路,较之全行陆路者差易。去年由海船送来之书籍、木器等过于繁重,断不可全行带回,须细心分别去留。可送者分送,可毁者焚毁,其必不可弃者,乃行带归,毋贪琐物而花途费。其在保定自制之木器全行分送。沿途谢绝一切,概不收礼,但水陆略求兵勇护送而已。

幽明丛诟忌,乖气相回互。重者灾汝躬,轻亦减汝祚。

尔禀气太清。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余字汝曰劼刚,恐其稍涉柔弱也。教汝读书须具大量,看陆诗以导闲适之抱,恐其稍涉刻薄也。尔天性淡于荣利,再从此二家用功,则终身受用不尽矣。

己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

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

赴天津前安排后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