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窘困的团练大臣(2)
第14章窘困的团练大臣(2)
来书谓“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此却大不可。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1],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请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即水军一事,亦掘井九仞而不及泉,弟当以为鉴戒。现在带勇,即埋头尽力以求带勇之法,早夜孽孽[2],日所思,夜所梦,舍带勇以外则一概不管。不可又想读书,又想中举,又想作州县,纷纷扰扰,千头万绪,将来又蹈我之覆辙,百无一成,悔之晚矣。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整顿营规、请求战守次之,《得胜歌》中各条,一一皆宜详求。至于口粮一事,不宜过于忧虑,不可时常发禀。弟营既得楚局每月六千,又得江局每月二三千,便是极好境遇。李希庵十二来家,言迪庵意欲帮弟饷万金。又余有浙盐赢余万五千两在江省,昨盐局专丁前来禀询,余嘱其解交藩库充饷。将来此款或可酌解弟营,但弟不宜指请耳。
饷项既不劳心,全副精神请求前者数事,行有余力则联络各营,款接绅士。身体虽弱,却不宜过于爱惜。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每日作事愈多,则夜间临睡愈快活。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前将却,奄奄无气,绝难成事。凡此,皆因弟兴会索然之言而切戒之者也。弟宜以李迪庵为法,不慌不忙,盈科后进,到八九个月后,必有一番回甘滋味出来。余生平坐无恒流弊极大,今老矣,不能不诫教吾弟吾子。
邓先生品学极好,甲三八股文有长进,亦山先生亦请邓改文。亦山教书严肃,学生甚为畏惮。吾家戏言戏动积习,明年喜在家,当与两先生尽改之。
下游镇江、瓜洲同日克复,金陵指日可克。厚庵放闽中提督,已赴金陵会剿,准其专折奏事。九江亦即日可复。大约军事在吉安、抚、建等府结局,贤弟勉之。吾为其始,弟善其终,实有厚望。若稍参以客气,将以殒志,则不能为我增气也。营中哨队诸人气尚完固否?下次祈书及。家中四宅平安,澄弟十四日赴县吊丧,余无他事,顺问近好。
兄国藩草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第十号)
【注释】
[1]恒:即恒心。[2]孽孽: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精彩点评】
中国有句成语叫“叶公好龙”,说的是有一个被称为叶公的人,他非常喜欢龙。他的家中墙壁上、走廊上,都贴满了各种各样龙的图画。他整天画龙,爱龙成癖。天上的真龙知道这件事情后,非常感动,于是真龙就来到叶公的家里。叶公看到真龙从天而降,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掉头就跑。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也正如叶公一样,对很多事情看似喜欢,但实际上未必是真正的喜欢。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真正兴趣爱好,不可以凭着一时兴趣或者一时冲动就决定去做某件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根本不符合自己的志趣,最终恐怕也会半途而废,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不能做到持之以恒的学习,这实在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学习需要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不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避免自己“无恒,而终生一无所成”。
【经典格言】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
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
(1855年4月15日与诸弟书)
澄侯、温甫、子植、季洪老弟足下:
廿一日春二、维五到,接一信。廿六日唐萍洲官封递到家书一件。廿九日王在十、良五到,接一信。此两次专夫走信均极快,每人赏钱一千。
自到江西办理水师,一切尚为平顺。船只三月初可尽完,惟快蟹未毕,目下本不须此。廿七日具折分两路用兵,兹抄稿寄回。已调罗罗山来江省,欲令前往饶州剿贼,不料廿九日得湖北失守之信。诸将士苦战经年,一旦前功尽弃,可惜可恨!贼即占湖北,自必窥伺湖南,兄与塔公一军,恐不能不回救桑梓。而回救之法,人少则无济于事,人多则口粮无出,且全军回救,而战船之在江西鄱湖以内者,又复无人统领,殊不放心。日内定计,发折后再专信回。
腾七、起三、有六、怀三来江西投效,即日遣之回家。每人送银四两,腾七加二两。魏荫亭、阳凌云亦来江西,亦将速遣回。
纪泽儿读书,记性不好,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请子植弟将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十遍,不必能背诵也,不必常温习也。待其草草点完之后,将来看经解,亦可求熟;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诸弟必以兄言为不然,吾阅历甚多,问之朋友皆以为然,植弟教泽儿即草草一读可也。儿侄辈写字亦要紧,须令其多临帖,临行草字亦自有益,不必禁之。
兄癣疾未好,余俱平安。即问近好。
二月廿九夜,兄国藩书于江西省城
咸丰五年二月廿九日
【精彩点评】
现代教育强调要把孩子们教育成聪明有自尊、要强有竞争力的人。小孩子笨拙、不爱学习,就会使家长们担忧,恐其会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将来会遭到社会淘汰。于是乎,家长们给孩子报众多五花八门的学习班,让孩子全面发展,也希望孩子能在成绩上全面开花。孩子的压力越来越大,除了要完成学校老师的学习课程,还要完成父母所报学习班的学习,要想把全部知识都记下来,更是难上加难。书信中,曾国藩“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的读书观点,无疑能减轻孩子们的诸多学习压力。文化修养水平高,人自然能变得聪明智慧。自提倡德智体全面教育以来,孩子们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了,但是全方位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加大孩子的学习难度,让小小年纪的他们对知识死记硬背、不能学以致用,而是为了提高孩子们的人文知识,从小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所以,即使对知识一时半刻难以背诵得刻骨于心,在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等回过头来看学过的那些难以攻克的知识的时候,孩子们自然能利用后来所学的知识理解那些难题。
【经典格言】
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请子植弟将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十遍,不必能背诵也,不必常温习也。待其草草点完之后,将来看经解,亦可求熟;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
看书不必一一求熟
(1856年12月26日与四弟曾国潢书)
澄侯四弟左右:
廿八日由瑞州营递到父大人手谕,并弟与泽儿等信,具悉一切。
六弟在瑞州办理一应事宜,尚属妥善,识见本好,气质近亦和平。九弟治军严明,名望极振。吾得两弟为帮手,大局或有转机。次青在贵溪尚平安,惟久缺口粮,又败挫之后,至今尚未克整顿完好。雪琴在吴城名声尚好,惟水浅不宜舟战,时时可虑。余身体平安,癣疾虽发,较之往在京师则已大减。幕府乏好帮手,凡奏折、书信、批禀均须亲手为之,以是未免有延搁耳。余性喜读书,每日仍看数十页,亦不免抛荒军务,然非此则更无以自怡也。
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热,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甲五经书已读毕否?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吾乡子弟,未读完经书者甚多,此后当力戒之。诸外甥如未读完经书,当速补之。至嘱至嘱!
再,余往年在京曾寄银回家,每年或百金,或二百金不等。一以奉堂上之甘旨,一以济族戚之穷乏。自行军以来,仅甲寅冬寄五百十金。今年三月,澄弟在省城李家兑用二百金,此际实不能再寄。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答圣主。今年江西艰困异常,省中官员有穷窘而不能自存者,即抚藩各衙门亦不能寄银赡家,余何敢妄取丝毫?兹寄银三十两,以二十两奉父亲大人甘旨之需,以十两奉叔父大人含饴之佐。此外家用及亲族常例,概不能寄。
澄弟与我自湘潭一别之后,已若漠然不复相关,而前年买衡阳之田,今年兑李家之银,余皆不以为然。以后余之儿女婚嫁等事,弟尽可不必代管,千万千万!
国藩再叩,廿九日。再候近好
咸丰六年十一月廿九日
【精彩点评】
读书是扩充知识面的最好方法,不过若是每每读书都要一一求熟,就很难能多读几本书。虽时隔数百年的光阴,当代作家王蒙在读书一事上的观点和曾国藩的读书观点却不谋而合,他说:“与读书万卷、倒背如流的专家相比,我只能算是不学无术。读书不是我的长项,聊以自慰的是我读书能消化,读书能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我常说读书的快乐在于从中发现人生,而人生的快乐之一是从中发现了书卷。读书与人生是互相发现,互相证明,互相补充。所以,第一我喜欢读经典,因为经典百读不厌,时有新发现,如读《老子》,如读《红楼梦》,如读《唐诗》,如读康德或者黑格尔。我喜欢读自己不完全能读懂的书,例如英语书,能懂百分之五十我就可以拿起来读,因为它是挑战也是刺激,一定读有所获。我还喜欢杂志特别是非文学杂志,我的知识面太窄了,需要扩充。”王蒙的话,无疑是曾国藩“看书不必一一求熟”的最佳诠释。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经典格言】
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热,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
视书如水,懂得涵泳
(1858年9月9日与大儿子曾纪泽书)
字谕纪泽儿:
八月初一日,刘曾撰来营,接尔第二号信并薛晓帆信,得悉家中四宅平安,至以为慰。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我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许,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浡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濯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邹叔明新刊地图甚好。余寄书左季翁,托购致十副。尔收得后,可好藏之。薛晓帆银百两宜璧还。余有复信,可并交季翁也。此嘱。
父涤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