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京宦生涯(9)
第10章京宦生涯(9)
【精彩点评】1838年,曾国藩从家乡到京城参加会试,以第三十八名中试。殿试取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第三名,后又由道光帝亲拔为第二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继续深造。1840年2月庶吉士散馆,列二等第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秩从七品。寒窗苦读数十载,曾国藩终于顺利地攀登上了封建科举仕途的顶层。信中,曾国藩透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此时的他已经离家做京官七年,这是他第一次在心中提出想回家的想法。但是路途遥远,回家有三个为难的地方:一是路费短缺;二是带家眷一起回的话,缺路费不说还没有住的地方;三是担心开缺后难以很快补缺。由此,让人好奇曾国藩为官多年,怎会连回家的路费都短缺?这就要说到清代官员的薪水了,清代官员的俸禄分为正薪和养廉费,正薪很低,一个七品县令年薪不过四十五两银子,禄米四十五斛;一品大学士年面额五十千文的清代纸币,薪也不过一百八十两银子,禄米一百八十斛。养廉费远远超过正薪,其作用是鼓励官员廉洁自爱。曾国藩所在的翰林院清闲,其间的官员正薪和禄米与同品级的其他官员一样,但养廉费却是最低的。又加之没有实权,本省的地方官也不会有冰敬和炭敬,所以曾国藩比同品级其他官员的收入低得多。这就是曾国藩虽想念家中父母亲人,却因路费紧张无法回家的原因。
【经典格言】
梦寐之中,时时想念堂上老人。望诸弟将兄意详告祖父及父母,如堂上老人有望我回家之意,则弟书信与我,我概将家眷留在京师,我立即回家……下次写信,务必详细书明堂上各位老人之意。
为母亲失眠担心
(1848年1月11日与父母书)
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十二月初五,接到家中十一月初旬所发家信,具悉一切。男等在京,身体平安,癣疾已痊愈。六弟体气如常。纪泽兄妹五人皆好。男妇怀喜平安,不服药。同乡各家亦皆无恙。
陈本七先生来京,男自有处置之法,大人尽可放心。大约款待从厚,而打发从薄。男光景颇窘[1],渠来亦必自悔。
九弟信言母亲常睡不着,男妇亦患此病,用熟地、当归蒸母鸡食之,大有效验。九弟可常办与母亲吃,乡间鸡肉、猪肉最为养人,若常用黄芪、当归等类蒸之,略带药性而无药气[2],堂上五位老人食之,甚有益也。望诸弟时时留心办之。
[1]窘:窘迫。[2]药气:药味。
正确内(容在%六九%书'吧读!{
八月二十日胡必达、谢荣凤到,接尔母子及澄叔三信,并叔二信,具悉一切。
曾纪泽(1839—1890)是曾国藩的长子。在曾国藩的悉心家教之下,曾纪泽为人厚重,处事精明果断,学识渊博,中西贯通,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外交家,曾纪泽算得上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
今年新进士善书者甚多,而湖南尤甚。萧史楼既得状元,而周荇农(寿昌)去岁中南元,孙芝房(鼎臣)又取朝元,可谓极盛。现在同乡诸人,讲求词章之学者固多,讲求性理之学者亦不少,将来省运必大盛。
余身体平安。廿一日成服哭临,现在三日已毕。疮尚未好,每夜搔痒不止,幸不甚为害。满叔近患疟疾,廿二日痊愈矣。此次未写澄叔信,尔将此呈阅。
【精彩点评】
又寄回再造丸二颗,系山东杜家所制者。杜家为天下第一有福之家,广积阴德。此药最为贵重,有人参、鹿茸、蕲蛇等药在内,服之一无流弊。杜氏原单附呈,求照方用之。
【经典格言】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老秧田背后三角丘,是竹山湾至我家大路,男曾对四弟言及,要将路改于坎下,在檀山嘴那边架一小桥,由豆土排上横穿过来。其三角丘则我栽竹树,上接新塘坎大枫树,下接檀山嘴大藤包里,甚为完紧,我家之气更聚。望堂上大人细思。如以为可,求叔父于明年春栽竹种树;如不可,叔父写信示知为幸。
母亲江氏是除祖父外对曾国藩影响最大的另一个人。她出生于寒微之家,入曾家后勤劳简朴,贤良淑德。在与曾国藩父亲曾麟书结婚的四十多年里,她先后生有九个子女。除两个女儿夭折外,全家十口人都是她亲自操劳。江氏娘家上有父母,前有哥哥两个,后有一个弟弟,这使得她在出嫁前就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习惯。她不仅将这种思想作风带到了曾家,给予曾国藩兄弟极大影响,还时常带着年幼的儿子们到娘家走动,作为长子,曾国藩从舅舅们身上也学到了奋发向上、吃苦耐劳的品德。因此,曾国藩兄弟与外祖父家的关系一直密切,曾国藩家书中也多次提到外祖父家的情况,不难看出他对舅舅们的关心和亲情。
曾国藩离家多年,一直挂念家人,尤其是对他影响颇深的祖父。信中,曾国藩为祖父之病寻方问药,孝心十足。书信中还说到次子即将满月,并为次子订下一门娃娃亲。曾国藩的次子即曾纪鸿,订下的娃娃亲女孩即郭雨三(名汝霖)的第三女郭筠(1847—1916),比曾纪鸿大一岁,是一位有名的女诗人。曾国藩选择儿女亲家不重在家庭富裕,注重的是“孝友”和“人品”的端庄。郭筠出生在读书人家,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打下了读书作文作诗的基础。郭筠与曾纪鸿都曾在京城读书,彼此来往亲密,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人于1865年5月下旬在南京两江总督署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礼由曾国藩主持。
蔡迎五竟死于京口江中,可异可悯!兹将其口粮三两补去外,以银二十两赈恤其家。朱运四先生之母仙逝,兹寄去奠仪银八两。蕙姑娘之女一贞,于今冬发嫁,兹付去奁仪十两。家中可分别妥送。
余身体平安,惟应酬太繁,日不暇给,自三月进闱以来,至今已满两月,未得看书。内人身体极弱,而无病痛,医者云必须服大补剂,乃可回元。现在所服之药,与母亲大人十五年前所服之白术黑姜方略同,差有效验。儿女四人皆平顺,婢仆辈亦如常。
兄国藩草
道光廿五年五月初五日
【注释】
乡间鸡肉、猪肉最为养人,若常用黄芪、当归等类蒸之,略带药性而无药气,堂上五位老人食之,甚有益也。望诸弟时时留心办之。
老年偏瘫之症,病右者,以虎骨之右半体熬胶医之;病左者,以虎骨之左半体熬胶医之,可奏奇效。
欧阳沧溟先生谋衡阳书院一席,男求季仙九先生写信与伍府尊,求家中即遣人送至岳家为要。
【经典格言】
[1]惇(dun):敦厚、劝勉、尊重的意思。[2]疑此处脱掉“答”字。
祖父大人之病,未知近日如何?两次折弁皆无来信,心甚焦急。
次孙体气甚壮,郭雨三(汝霖)欲妻之以女。雨三,戊戌同年,癸卯大考二等第三,升右赞善。其兄用宾,壬辰翰林,现任山西蒲州府知府。其家教勤俭可风。其次女去年所生,长次孙一岁,与之结婚,男甚愿之,不审堂上大人以为何如?下次信来,伏祈示知。
大女儿择于十二月初三日发嫁,袁家已送期来否?余向定妆奁之资二百金,兹先寄百金回家,制备衣物,余百金俟下次再寄。【注释】
(1850年9月28日与大儿子曾纪泽书)
字谕纪泽:
男等身体平安。次孙子廿四日满月,送礼者共十余家。是日未请客,陆续请酒酬谢。男妇生产之后,体气甚好,所雇乳母最为壮健。华男在黄正斋家馆,诸凡如恒。
关于治家有这样两句格言“只有宽容才能心情平和,只有节俭家用才能富足”。曾国藩寒窗苦读数十年,从军十余载,备受艰辛,深知名誉、地位、家业的来之不易,渴望自己的家族显赫永不衰败。但是,他目睹了达官显宦家庭子女的无所事事、困守祖业、挥霍无度、不思上进,在教育子侄读书、做人方面可谓费尽心机。他依据封建传统文化,独创了一套治家理论和方法。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滚,过于绚烂。尔教导诸妹,敬听父训,自有可久之理。
男谨禀
道光廿八年四月十四日
【精彩点评】
兹寄回辽东人参五枝,重一两五钱。在京每两价银二十四两,至南中则大贵矣。大约高丽参宜用三钱者,用辽参则减为一钱;若用之太少,则亦不能见功。祖父年高气衰,服之想必有效。男前有信,托江岷樵买全虎骨,不知已办到否?闻之医云,老年偏瘫之症,病右者,以虎骨之右半体熬胶医之;病左者,以虎骨之左半体熬胶医之,可奏奇效。此方虽好,不知祖父大人气相宜否?当与刘三爷商之。若辽参则醇正温和,万无流弊。
【经典格言】
去年寄家之银两,屡次写信,求将分给戚族之数目详实告我,而至今无一字见示,殊不可解。以后务求四弟将账目开出寄京,以释我之疑。又余所欲问家乡之事甚多,兹另开一单,烦弟逐条对[2]是祷。
咸丰十一年八月廿四日
【精彩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