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绝代双娇(一五三)
在龙虎山峰会的核心会议上,汉阳金鞭门掌门纪老英雄,是作为江南武林各中小门派的代表而列席。却是从头到尾,除了那些江湖中人惯常的客套,没发表过任何有价值的观点,没提出过任何有实际意义的要求。
究其原因:一,自身地位不够高,插不上话;二,已有人代劳。
代劳之人,非是纪老的三弟和王纪昀,而是另一位江南武林小门派的掌门,本次会议主持者之一的金骨道人。
纪老早前就已被金骨道人聘请为客卿,即使不曾了解其门派内有多少隐秘,也大概能推测出,这个从规模上看,还不如他金鞭门大的云锦派,在其人畜无害的伪装之下,究竟隐藏着何等可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
其后果然,江南那诸多的小门小户,被分到了虽非最好,却是最适合的西南疆域。
关键是,在西南疆域上,将来会有元军驻守,这才是与北疆、南洋、高丽、倭国相比,最大的优势。
江湖各门派于四夷开设堂口分舵,目的只是为了赚钱养家。
若无当地官府庇护,势必就要增派人手,以守卫自家财产并确保商路通畅。
而小门派一般什么都缺,人手更缺,此番得和王之西南路军仗义维护当地治安,自然是称心如意,拍手叫好。
海外四方之南、北、东,皆已被各门派瓜分完毕,唯余下西出阳关、玉门关,直至君士坦丁堡、罗马的这条丝绸之路。
这条商路既远又险,但只要可以保证人货平安,走一趟的收益,就抵得过走其它商路数趟。
是故,这条丝绸之路,沿途经过的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以及从汗国分出的那些小国,正是江湖底蕴最为深厚的正道六大派,展现自身实力的绝佳舞台。
鉴于西路军出征前所需要进行的准备,颇为繁琐耗时。
近水楼台的昆仑、崆峒两派,便提前动身,意图尽早布局并抢得先机。
华山、少林、武当亦不甘人后,纷纷派出精干弟子向西挺近。
唯独峨眉派兴趣缺缺,仅向西域投入了少量人手,且是以锻炼年轻弟子为主,并不求赚得多少银钱。
原来,峨眉派因在“湮灭真气”行动中立下大功,又因和王纪昀认为其所辖管的眉山郡,无论是富庶程度还是民情风貌,皆明显优于其他门派的属地,而被特准部分保留下了其固有体制。
保留之处即眉山郡由百姓自治,赋税不入国库,而是供奉给峨眉派。
改变的地方则是,峨眉派须向当地百姓提供缉拿盗匪、教书育人、宗教信仰、庆典娱乐等免费服务。
当然,峨眉派之独门绝学——为适龄男女牵线搭桥,不但会予以保留,更要发扬光大。
以往这些民间的琐碎事,绝对会被江湖中人嗤之以鼻。
不过如今无需耗费水磨工夫打熬内力,这省下的时间,刚好可以用来为人民服务。
何况挣钱嘛,生意,不寒碜。
有了这门旱涝保收的营生,总比远赴四夷刀口舔血来得安稳。
反观另五大派的弟子,为了这巨额的商贸利润,为了不辜负师门厚望,那才真叫杀红了眼。
有先贤曾说,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此话放在大元西拓的那个年代,简直如同真理一般。
只看昆仑、崆峒这两个本该在武当山之战后日渐消亡的门派。
借助地理优势,而率先收获了源源不断的贸易利得后,这两家的规模,竟都从原先仅剩下的几百名弟子,猛增至西路军出征后的三四万人。
后来,只昆仑、崆峒两派,就在丝绸之路的沿途各城镇,常驻有十万以上的门人。
从前高高在上的大侠们,一旦面临了生存带来的压力,其捞钱的迫切感和行动力,比起毒贩来,怕是也不让分毫。
少林派和武当派,或许会因修佛法道法,而对凡俗财物抱有矜持之感。
而华山派的剑侠们,则完全没有这般顾忌。
他们本就人多势众,此前于武当山上,也只有寥寥数人伤亡。
相比之下,华山派在真气断绝之后,所受到的损失,在各大门派中应该是最小的。
再换个角度看,他们正是获益最大的门派。
无奈华山派即便占据了人和的优势,也敌不过拥有地利优势的昆仑派和崆峒派。
丝绸之路上几乎所有的重镇,都已设有昆仑崆峒的堂口。
华山派比人晚行动了一步,便只能跟着喝汤。
掌门岳群亦是颇具野心之辈,乃心下一横,令少部分门人与少林武当弟子同去抢汤喝,又亲自率领大部队,选择了一条鲜少有商贾走的路线,前往君士坦丁堡。
这条路线相较于常规路线,更北,更远,沿途的城镇更加稀少。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唯一的好处就是,路程的后半段全部是平原,可以纵马驰骋,不似尽是山地的常规路线那般崎岖难行。
然后,华山派大部队就进入了位于里海和黑海以北、疆界囊括了后世俄罗斯西部和东欧的钦察汗国。
钦察汗国又名金帐汗国,是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
当年成吉思汗为了给四个最喜欢的儿子拿地留遗产,没少往欧洲那边折腾。
金帐汗国就是他留给大儿子术赤的封国。
江湖传闻,这个大儿子有可能姓王。
再联系到“术赤”这个名字,在蒙古语中意为“客人”、“远方人”,而给大儿子的封国,又是远离权力中心的极西北之地。
于是乎,华山派的五万名剑侠,就跟王术赤的后人们,在里海北端一座叫“萨莱”的城邦,打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