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亦智亦勇能制敌者皆可用 - 曹操全传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曹操全传 >

第8章亦智亦勇能制敌者皆可用

第8章亦智亦勇能制敌者皆可用

一将计就计假戏真做骗刘康济南王刘康早就预谋造反,自从曹操来后,他觉得行动更加困难,若不早图,必定被曹操发觉。于是派陆久进南山送信,让叛军待命行事。谁知这陆久一去就像泥牛入海,丝毫不见回音。刘康怀疑陆久可能被曹操抓去了,因此害怕自己的阴谋败露。他思量了半天,认为目前惟一的不留后患的做法就是把时任济南相的曹操除掉。这样一来,他才能得以继续进行自己的“大业”。

于是,他暗中派了一个杀手,深夜潜入相国府中,想把曹操一杀了之。杀手悄悄潜入曹操的国相府中,只见府衙偌大一个宅院,寂静无人,只有上房之内,微微透出一点灯光。杀手悄声靠近上房,把脸贴到窗棂之上,向里一瞧,只见曹操正秉烛独坐,目不转睛地看书。杀手见机会难得,便毫不迟疑地一扬手,一支毒镖径直向曹操的脸面飞去,正中曹操的眉心。杀手认为暗杀成功,大功告成。于是,立刻逃离国相府,向刘康报信去了。

杀手哪里知道,他射中的只是个木偶,木偶穿了曹操衣服,戴了曹操的头巾,脸上蒙了黄布,画上曹操的面相,烛影恍惚不定,一时竟然真假难辨。

原来,曹操的谋士郭嘉也想到了这一手。陆久出府送信,路上被曹操拿获。刘康见他至今不归,心中必定生疑,说不定会狗急跳墙,冒险来杀曹操以灭口,免得泄露风声。于是,郭嘉说服曹操,迁居别室,又令人做了一个木偶,放在公案之前,以防不测。

曹操听到动静,倒剪着双手,悠闲自得地从别处走了出来。见到自己的替身遭了如此致命一击,也不禁咋舌后怕,心中更是对郭嘉的先见之明佩服不已。郭嘉指着木偶对曹操说道:“刘康老贼如此心狠手毒,今天如果知道刺杀未成,定然不肯罢休。我们不如将计就计,使其信以为真,然后寻机歼灭他。”

曹操听到“将计就计”四字,心中早已是明白了三分,不禁拍掌大笑。连声说道:“好!好!好!就依照奉孝的妙计,让我曹某先死一遭,骗骗这刘康老儿。”

说罢,即命曹仁、任峻连夜安排丧事,把府衙议事厅堂,改做了临时灵堂,任峻也不知从何处寻来一口红漆棺椁,摆在灵堂正中。灵前摆满牛、羊、猪等祭品,点了香烛纸马,一时间哀乐阵阵,香烟缭绕,好生一副哀婉悲凉的气氛。

这一切安排完毕,天色已是大亮,便令府衙上下所有差役,停止办公,一律穿上孝衣素服,居丧举哀。还让卞氏携了儿子曹丕,在丫头春莺扶持之下,伏在灵前,掩盖脸面,放声痛哭。有泪无泪,别人也瞧她不见,那曹丕年方五、六岁,见了如此场面,还真以为是爹爹故去,便“爹爹、爹爹”地号哭起来,涕泪交流,好不伤心。就是府衙众人,除郭嘉、曹仁、任峻等知情人外,余人也皆以为国相爷横遭不幸,业已归天,想起平日待他们的好处,也不免伤心落泪,一时间国相府内哭声震天。

天还没有亮,杀手就忙不迭地向刘康报信,说自己亲手杀了曹操。刘康哪里会轻易相信?又派手下亲信,夹杂任早起的百姓当中,到国相府衙门前探听虚实。不一会,探事人回报,说是府衙之中,哭声震天,就连附近老百姓,也听说是国相老爷昨夜重疾身亡,一个个挤在府衙门外,放声悲啼。刘康闻听,便信以为真,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而曹操却趁着这期间的掩护,加派人手,尽力调查取证,将刘康的反叛阴谋证据全部掌握在手中。然后调兵遣将,准备将其一网打尽。

借着对手的计谋保护,把自己的妙计依附在其中,使对手的计谋为我所用。让敌人在害人之时,也受到被害的危险,落入我方的圈套,这就是将计就计的妙处所在。

因为是掩藏在敌人的阴谋诡计之下,所以,更不会引起敌人的怀疑。曹操为了达到抓住敌人的把柄,不惜以“假死真哭丧”来迷惑对方,这不仅使其假戏真做的计谋得以得逞,更表现了他不信鬼神,不为世俗所困,为达目的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的决心。

将计就计的出发点是要把对手的谋略加以充分的认识和分析,然后顺水推舟,在对手的计上用计,最后将其降伏。

二妙计连环环环相扣无遗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军趁势而起,朝廷派曹操前去镇压。却说曹操亲率兵八万,进至任城境内,前去破敌。

黄巾军领袖张燕闻听曹操兵临城下,心中惊慌,急召唐周前来其商迎敌大策。唐周很不以为然地对来人说:“告诉张大帅,只需坚守州城,我自有破敌之策,不必烦恼。”

为何唐周如此镇定自若,他到底有何良策破曹操?原来,自黄巾南征以来,屡战屡胜,全仗唐周出谋划策。唐周居功自傲,自以为智谋深广,天下无人可敌。如今进攻兖州,正好一展宏图,成就王霸之业。曹操的作为,他已有所耳闻,知道他是不世出之俊杰。如今听说曹操引兵前来,忽然生出一种奇想:如能说服曹操,与自己合兵一处,共反汉室,当今天下哪个能敌?于是瞒着张燕私底下修书一封给曹操,以探曹操真情。

曹操接到书信后,还没有读完就狠狠地把书信扔到地上,怒骂道:“唐周异想天开,竟然要我投降于他。来人,把这个送信的拉出去砍了!”

一向稳重的郭嘉急忙上前阻挡道:“主公,不必动怒。唐军师也是一片好心,还望主公从长计议。”说完向曹操使了个眼色,曹操立刻就明白郭嘉这是要用这封信做一番文章。急忙转怒为喜,吩咐侍卫要好好款待来使,以待回书。

来使出去后,郭嘉对曹操又如此这般,说出一番计策。曹操听罢大喜,取过笔砚,亲书一封。

唐周接得曹操书信,反来复去,看了数遍,面显犹豫之色,便将使者唤来,细加盘问。使者说:“初时见曹操面露怒容,还差一点把我斩首,后又转怒为喜,酒菜款待我。”

唐周听后,忽然嘿嘿冷笑两声道:“曹贼果然可恨,竟想骗我出城!此乃3岁顽童之技,怎能骗我?”于是亲自到张燕营内相商,要将计就计,活捉曹操。

张燕正苦于无法退兵,听了唐周的安排,立即转忧为喜。不等唐周话音落地,便要领兵出城,扬言亲手捉拿曹操,以报津义渡口之仇。唐周不慌不忙道:“我料曹操必以为我轻身前往,伏兵定然不多,何必大帅亲自出马?只令赵莽带上8000精兵,必获全胜。”

于是便把神头将军赵莽唤来,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次日一早,赵莽带8000精兵,直奔樊地而去。十几里路途,眨眼就到,晨光之中,远远望见一座土台,高约1丈,上竖“曹”字大旗,一员大将,身披红袍,腰悬佩剑,威风凛凛,立于台上,似有所待。数百兵卒,稀稀落落,散在周围,赵莽暗喜道:‘果然不出军师所料!这数百军卒,算得什么?此番该我赵莽成此大功!”

渐至台前,红袍将军仍是巍然不动,赵莽断定此人就是曹操,便把大锤一抡,8000精兵一边呐喊着“活捉曹操”,一边轮番猛冲。曾操立马高台,哈哈大笑,高声叫道:“唐军师,你已中我计了,还不下马受缚。”

话音未落,即把手中令旗一挥,将台后面通地一声炮响,无数官军,突然像从地下冒出,一拥而上,潮水般地向赵莽人马冲去,口中呐喊:“活捉唐周!”

曹操用计岂是一般人能看出来的?他既要诱唐周出城,岂能露出那许多破绽让唐周一眼看穿?原来那日郭嘉献计,计分两策:如果唐周见了曹操手书信以为真,肯定会轻装简从,前来赴会,500军卒足够擒他;若唐周怀疑,必带大队人马来捉曹操,所以派曹仁率2万精兵,昨夜趁夜深人静悄悄开至樊地,偃旗息鼓,埋伏下来。但等将台一声炮响,即刻杀出,全歼黄巾人马,活捉军帅唐周。此乃计中有计,算中有算。只可惜张燕、唐周并术亲出,只杀了一个神头将军赵莽。

连环计是一种给敌制造包袱,使其自相钳制,而后攻击歼灭的一种谋略。从结构上看,连环计分为前后两计前计钳敌,后订攻敌。两计连用,相映成趣,使可获胜。也有人把连续施用两个以上的计谋,使它们彼此环环相扣,有机地琏结成一个整体,视为连环计。这是又一种理解,它也有实际意义。这在古代兵书上也有记载:“有凡用计,常是数计相辅。此计阻,彼计生,一端滞而数端起,百计迭出,就能使敌方智将难测,强兵莫敌。”

三以假乱真瞒天过海破黄巾

黄巾军中的一支由大将波才率领。波才骁勇善战,将朝廷派来镇压他的朱俊将军围困在长社城里,一时难以脱身。朱俊只好派人向朝廷求救,曹操领命星夜赶去增援,很快与朱俊合兵一处。

朱俊见援兵已到,于是升帐召集部下将领,共议破敌之策。众将有的主张坚守,有的主张硬拼,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朱俊皱了眉头,摇头不语,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曹操一直没有开口说话,听了大家的发言,又看了看朱俊,慷慨激昂地说:“末将自城外踏营而来,路过敌军的营寨时,已经有所观察了解,心中已有计策,此次必定用计破他!”然后曹操把破敌之计说了一遍。朱俊听后大喜,连称好计,就命曹操依计而行。

此时正是春末夏初,气候干燥,天气炎热。这天夜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而且阴云密布,狂风阵阵,飞沙走石,天气十分恶劣。

黄巾军首领波才,自恃武艺高超,人马众多。心想经过几场厮杀,官军已是吓坏了胆,根本不把曹操的援兵放在眼里。现在官兵缩在城内不敢出头,他正好将城团团围住,只等城内粮尽,便可一举破城。今夜天黑风高,官兵更是不敢出来,可高枕无忧。遂与大小头目,聚在大帐之内,饮酒取乐,吆五喝六。直到半夜三更,众将方才醉醺醺地睡去。

却不知曹操早已趁天气不好采取行动。功夫不大,却听城内鼓声震天,帐外人声喧嚷,有人高声喊“起火了”。

波才急忙起身,跑到帐外举目观望,只见大寨内火光冲天,大小营帐,纷纷起火。火随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旺。兵士们四散逃窜,难以招架。

原来,黄巾军的帐篷都是用柴草扎成的,粮草烧柴又堆放得遍地尽是,毫无章法,也没有一点儿防范。曹操驰援时踏营而过,正是看到了这一情景,才想出这火攻之计。

波才见此情景,吓出一身冷汗,正要指挥军卒扑灭大火,不料四面城头上突然火把星星点点,旌旗蔽空,刀枪耀目,锣鼓呐喊之声不绝于耳。一彪人马如风驰电掣,从城内冲出。

火光闪烁之中,只听战马嘶鸣,刀枪相击,好似江河奔涌,铺天盖地,也不知有多少兵马。黄巾军将士不知官兵底细,仓皇之间,兵找不到将,将顾不到兵,眼见得一个个被官兵砍倒,毫无抵抗能力。腿脚快的,翻山越岭直向黄巾军大本营颖川城里逃去。波才见大势已去,只好逃命要紧。

曹操早就料到敌人会逃向颖川,为了一举全歼黄巾军,预先设定了一个计中计:让曹仁挑选了几十名机警强悍的军卒,换上缴获的黄巾衣甲,扮作黄巾军,伺机打入敌人内部。待双方交战,黄巾溃败,混杂在败兵群中,如此这般毫不费力就进入了颖川城里。那些黄巾军败兵仓皇逃命之间,哪里还管同行中有真有假?

颖川城的兵卒见败兵如潮水般涌来,全都是头裹黄巾,一色的打扮,慌忙之间也不能分辨真假,也就开了大门,一齐把他们放进城。

曹仁一干人等进得城来,便分头行动,有的勘察地形,有的侦察守军兵力部署,有的打探敌人的兵力多少,反正大街小巷,到处活动。

那些黄巾军士,只认作是自家兄弟,丝毫不加防范。曹仁等把情况摸清,便画成草图,附上书信,约定明日午时三刻,里应外合,陷敌破城;命军卒张弓搭箭,把书信射到城外官军营中。第二天,颖川即被攻破,此地的黄巾军便全军覆灭了。曹操也因立此大功,被朝廷封为济南国相。

曹操先是利用天时地利,将敌人以火攻之计赶跑,接着利用以假乱真、瞒天过海之计将自己的人悄悄打入敌人老巢,最后里外夹攻,打败敌军。这一系列动作,可谓干净利落,体现了曹操干练、不拖泥带水的行事风格,也体现了他高超的军事素养。

以假乱真、瞒天过海常常能够在敌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把秘密诡计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事物里。

瞒天过海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在战争中,它是一个利用人们存在常见不疑的心理状态,进行战役伪装,隐蔽军队集结和发起进攻企图,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计谋,是军事和社会活动中常用的计策。

四树上开花生势增威吓敌军

黄巾起义时,黑山军首领张燕攻破濮阳城,杀死了东郡太守王肱,起义军势气大振。便继续打造战舰,收集民船,准备渡过黄河,杀入青州,扩大地盘并增加影响力,吸纳更多的人加入黑山军。

过了半月,已是仲秋季节,秋高气爽,正好用兵。张燕见手下把船也准备停当,且各寨士气很高,于是传令发兵。30万大军同时登舟,一时间河面上千帆竞渡,令人心中不免激动。各船如离弦之箭直取津义渡口。谁知船到岸边时,被沙滩搁住。兵卒不得不下船,准备涉水登岸。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