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选将量敌:知己知彼的军事策略
第6章选将量敌:知己知彼的军事策略
一审时度势不失时机败吕布审时度势是决策者必备的一种本领,也是衡量一个将领素质的重要标准。古时有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最重要的就是因时而动,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敌我双方处于平静期时,应该趁机安抚民心,养精蓄锐,发展壮大自己,为将来的决战作准备;一旦出现有利于自己的机会,应该果断出击,万不可优柔寡断、贻误时机。
曹操自从将吕布赶出兖州后,一直视吕布为心腹大患。但因忙于迎献帝都许、屯田事农、南征张绣等,无暇顾及吕布,对吕布主要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方针。
后来,吕布投靠了曹操,刘备也在曹操手下谋事。二人算起来还是盟友,可一件不愉快的事改变了这种局面。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春,吕布买的马被刘备部下抢走。吕布无法忍耐,于是乘曹操第二次南征张绣的机会,背叛曹操,重新和袁术建立了关系,并派遣中郎将高顺和鲁相张辽攻打刘备。
曹操考虑到要对付北方的劲敌袁绍以及其他异己力量,对于这次吕布的反叛,一时无暇顾及,一度打算只派出有限的兵力去对付,不想大动干戈。后因接受了荀彧、郭嘉和荀攸等人的建议,才又改变了主意。
曹操这年七月回到许都后,接到袁绍一封言辞不恭的书信。袁绍知道曹操在宛城被张绣打败,东边又有吕布之忧,而自己占据河北,地广人众,兵强马壮,人人惧怕,因此态度傲慢,言辞颇为不敬。曹操读完后,不觉大怒。众人不知就里,以为是同张绣作战不利所致。钟繇去问荀彧,荀彧回答说:“曹公英明睿智,决不会为已经过去了的事情伤神费力,应该有什么别的事。”
荀彧于是去见曹操,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曹操这才将袁绍的信拿出来让荀彧和同时在场的郭嘉看,并问道:“袁绍不仁不义,我们本来应该起兵讨伐他,但力量恐怕敌不过,这如何是好?”
荀彧不同意先打袁绍。他认为袁绍虽强,但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最终必然被曹操所制伏,只不过现在还时机未到。建议曹操先打败吕布,然后再考虑进攻袁绍,认为如不先打败吕布,黄河以北的地方也不容易拿下。
郭嘉支持荀彧的意见,认为如不打败吕布,以后袁绍来攻时,吕布必然支援袁绍,那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建议乘袁绍正北击公孙瓒的机会,赶快发兵东征吕布。
曹操审时度势,结合谋士郭嘉、荀攸等的意见,认为先攻吕布,袁绍无法分兵来救,反之,若攻袁绍,吕布就会伺机而动,使自己陷入双线作战的危险境地。于是他决定安抚汉中,然后再东征吕布。
于是给马腾、韩遂等人去信,讲明利害关系,马腾、韩遂等果然按兵不动,马腾、韩遂还将自己的儿子送到许都,侍奉献帝,实际上是充作了人质。这一步骤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关于东征吕布的事,曹操征求谋士们的意见,还是有不少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袁绍虽一时无暇南顾,但刘表、张绣还在南面虎视眈眈,如果远征吕布,他们乘机袭击许都,后果不堪设想。荀攸力排众议,认为刘表、张绣刚在安众被打败,势必不敢再动,而吕布骁猛,又仗恃袁术相助,如果让他纵横于淮、泗之间,一些豪杰必然起而响应。现在乘他刚刚反叛、众心不一的机会,前去攻打,必然成功。
最终,谋士荀彧、郭嘉、荀攸的意见趋向一致,曹操感到非常高兴,决定立即起兵东征吕布。
曹操在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立即作出了征吕布的决定。曹操人未动而先安四方,这才是成大事者的办事作风。
九月,曹操亲率大军向东进发。此时从前线传来消息说,吕布已经攻占小沛。刘备单身而逃,家眷都被俘虏。而且,果然不出荀攸所料,原来在泰山郡一带活动的地方军阀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都纷纷归附了吕布。曹操于是加快了东进的步伐,到达梁国地面时,同刘备相遇,于是一同东进。
这时吕布已将所有兵力集中到彭城,打算在此固守。十月,曹操抵达彭城。陈宫向吕布献计说:“我们应乘曹军远来疲惫的机会,迎头痛击,这样,我们以逸待劳,一定能取得胜利。”
吕布不同意,说:“不如等他们前来进攻,当他们横渡泅水时,我们发起突然袭击,把他们消灭在泗水中。”
谁知吕布的如意算盘落了空。由于曹操先期的准备工作充分,曹军进击的速度极快,还没等吕布作出反应,已经渡过泗水,接着势如破竹将彭城攻下。吕布来不及反应,仓惶而逃,退守位于彭城东南的下邳。
在整个东征过程中,曹操先和谋士们依据形势进行分析,取得一致意见后,再作出相应的行动,可谓步步为营,而一旦出现机会,则绝不会有片刻迟疑,立刻行动,不给吕布半点机会。
曹操善审时势,所以总能找到良机,乘势而取。而吕布不听部属意见,丝毫没有主张,况且屡屡错失良机,最终一败涂地。二人审时度势之能力,智谋多寡,高下立判。
二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揽全局
如果形势为一强众弱,那么这“一强”最忌讳的就是“众弱”之间形成联盟。要想一统天下,只有破坏弱小集团之间的联盟,才能对每一个具体的目标形成绝对优势,从而把它们一个一个地“吃掉”。
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智广谋深,当然明白这其中的利害。他在进行统一战争中也显现了这一特点。当曹操占领兖州、豫州,并将汉献帝迎接到许县后,他在政治上就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但是许县地处中原,是群雄环顾的地方。曹操周围盘踞着袁绍、张绣、刘表、袁术、吕布等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对他十分不利。曹操为了避免“独以兖、豫抗天下的六分之五”的不利局面,对各路诸候采取了分而化之,逐个击破的策略。
战场上讲究尽可能多地消灭敌人,而不是逞一时之勇。破坏敌方的联盟,不仅能创造各个击破的条件,同时也可以使自己避免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所以,即使暂时委曲求全,也要努力减少敌人。因为,两线作战历来是兵家大忌。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春,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借机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名攻打袁术。当时曹操对打袁术心中也是顾虑重重,因为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而吕布又与他结为儿女亲家,江东的孙策曾经是他的旧部。这样一来,一旦开战,袁术很有可能同这些军阀形成军事联盟,共同对付曹操。
曹操为了孤立袁术,分别对他们施以不同的计谋,这一战也充分展示了曹操的权术心机和军事才能:
首先,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大将军,督冀、青、幽、并四州,并派孔融为特使到邺郡去安抚拉拢袁绍。其次,曹操知道吕布胸无大志,有勇无谋,见利忘义。于是,任命吕布为左将军,并写信笼络他。第三,任命孙策为骑都尉,领会稽太守,令他联合吕布和吴郡陈禹,配合进攻袁术。
袁绍、吕布、孙策等各怀其志,曹操对症下药,分而化之,使其无法联合。经过这样一番精心安排之后,曹操才开始军事行动,结果一举击败了孤军作战的袁术。
曹操在击败北方几个主要割剧势力的作战中,根据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指导原则,每战都十分注意孤立敌人,力避两面作战。例如,他在淮北击败了袁术的主力后,就敏锐地觉察到袁术的残余力量不可能对他造成直接威胁,就迅速转移兵力攻打张绣。当他围攻穰县时,听说袁绍有南下袭击许县的企图,便迅速回师许县,以避免两面作战。
相反,曹操在赤壁大战中,自以为兵力雄厚,智谋之士众多,可以兵加天下,无视孙、刘联盟。结果非但没有击败孙、刘,攻占江东,自已反被打得大败而逃,丢失了荆襄大部分疆土。可见,联盟的势力任何时候都不可小觑,即使是在你以为自己非常强大的时候。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家在军事上的争夺,始终贯穿着联盟与拆盟的斗争,曹操总结了赤壁失利的经验教圳,痛定思痛,把精力放在瓦解破坏吴、蜀之间的军事联盟上,并积极为其军事上的各个击破积极创造条件。例如,关羽打樊城时,曹操以“割江南之地”为诱饵,怂恿孙权乘机偷袭荆州。关羽闻讯后不得不迅速撒军回救荆州,而驻守樊城的曹军却不追击,采取了坐观吴、蜀“二虎”相斗的战术,很好地实现了瓦解敌人联盟的方针,而且效果也很明显。
又如,关羽被杀之后,利用关羽首级的处置问题,奸猾的曹操与孙权展开了一场智斗,并巧妙地将祸水引向东吴,从而实现了离间孙、刘两家关系的目的。当时能看到这一形势的人不在少数。吴、蜀两国的政治谋略家们,如孔明、鲁肃,也早看出了危险来自强大的北方,孙权、刘备两家均不能独自存活,一旦联盟破裂,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他们十分重视维护这种联盟。凡是孙、划两家联合一致,共同对敌的对候,曹魏在军事上就得不到什么便宜;而吴蜀联盟一旦出现裂痕,曹操便敏锐地捕捉机会,见缝插针,积极进取。
战场上通行以强凌弱、以众击寡的法则。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强势进攻手段,才能压倒相对寡而弱的军队,一举歼灭,这是古今中外战争的一条共同法则。
三头脑冷静慎重分析大局势
曹操和袁绍开始时和天下诸侯共同讨伐董卓,但是二人的用人方针、对大势的看法皆相去甚远,矛盾十分尖锐。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也越来越明朗,曹操和袁绍的矛盾也进一步激化。曹操清醒地认识到与北方的袁绍决一雌雄是不可避免了。因此,在打败刘表、收降张绣之后,曹操便召集手下的谋士商量,以便及早做出正确的抉择。
曹操知道众谋士当中肯定有人已有自己的意见,于是单刀直入地说:“本初(袁绍)拥有人多地广的冀州,再加上青、并两州,地广兵强,而且多次对朝廷不恭,对朝廷多有威胁,我想出兵征讨,但是依照我们目前的力量,恐怕又无法与之匹敌,诸位认为该怎么办哪?”
荀彧默默地思考了一会儿,说:“古代成大事的人,只要有胸怀天下、匡世济民的才能,即便一时是比较弱小的,但是最终会依靠百姓而变得强大起来。如果只是一个普通人,却空占高位,即便一时是强大的,但是终归没有持续强大的能力,终归趋于平庸。这一点从刘邦、项羽的成败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出来。当今天下能与明公争夺天下的,只有袁绍一人而已。”又接着说,“依臣看来,无论从才能、智谋、武略、德行等哪方面说,袁绍都无法同您相比……”曹操听到荀彧这样说,心中不免一阵高兴。
“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袁绍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却不能有所作为。”郭嘉更加详细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优劣,认为:“袁绍礼仪烦琐,而您自然得体,这是道胜于他;袁绍以反叛力量统天下,而您则复兴汉室用来统帅天下,这是义胜于他;袁绍虽表面上宽宏大量而内心多疑,带着怀疑去用人,不能深用,所任用的只有亲戚朋友,而您用人时看似随意却内心明白清楚其人的能力,可谓知人善任,用人从不怀疑,只要有才就使用他,不在乎是亲是疏,这是度量上胜过他;(别人提意见时)袁绍有很多谋略,却难以果断作出决定,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而您有计谋就实行,应变能力也很强,这是谋略胜过他;袁绍谈论、用实物来提高名誉,大多投靠他的人就会掩饰自己的错误,而您用诚心对待别人,不为虚荣,多数忠诚有远见的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是道德上胜过他;袁绍小事明白而大事糊涂,而明公小事虽有疏忽,但却从来不忘记恩加四海,这都超过袁绍的声望,即使您看不到,但却从来都考虑得非常周全,这是仁胜于他;袁绍的大臣争权夺势,谗言迷惑造乱,相互猜忌,内部不能拧成一股力量,而您用道德统治下士,邪恶的事就不会出现,这是您明智胜过他;袁绍连是非都不明,而您认为正确就用礼招待,错误的就用法律处罚,这是文胜于他;袁绍善于虚张声势,不知道用兵的重要之处,而您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将士们都依靠您,敌人害怕您,这是武胜于他。”
听了郭嘉从政治、军事、用人等方面的逐一分析,曹操顿觉心情明朗,信心倍增,满意地看着眼前的年轻谋士,心里暗想道:“使我成就大业的,必定是眼前的这个年轻人。”
但是,曹操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谦虚地表示:“要真像你说的那样,我哪里敢当啊?”曹操嘴上不说,心中肯定是非常受用的。
袁绍用人不如曹操,这一点是肯定的。袁绍任人唯亲,“令四儿各据一州”,对袁家长远大局皆是不利的,然而有一点必须肯定,袁绍在官渡与曹操相持时,后方不会出现反叛,曹操虽然用人得当,但在官渡之战时,自己势单力薄,自己军中的一些士兵迫于袁军势大,也难免出现一些叛乱。说到识人方面,袁绍手下大臣争权却不能制止;颜良、文丑不适合做大将,却硬让他们独自带兵,曹操在这一方面就要胜过袁绍许多了。
在官渡之战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还是曹操的军事能力,也就是郭嘉所言的“谋”“武”二胜方面。官渡之战首先是一场军事对阵较量,因此两军统帅军事能力的较量也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袁绍的军事能力是与曹操无法相提并论的,然除郭嘉所言“谋”“武”二胜之外,贾诩的“决断能力胜于袁绍”也是曹操能够获得官渡之战最终胜利的关键性原因。
经过慎重而又仔细的敌我双方分析,曹操对与袁绍的交战有了信心,也就敢于放心大胆地和袁绍正面交锋了。这种信心来自于对敌我双方的充分了解,是有事实依托的,结果果然不假,曹操经过一系列的战争,终于平定了河北,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攻其必救穰山用兵破刘备
在整个三国时期,曹操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处于主动地位。同样的谋略,在不同人手中发挥的程度有所不同,惟有站高望远、掌控全局的人,才能真正推进局势的发展进程,而曹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总能将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曹操在仓平破袁绍后,招集众谋士商议攻取邺城之事。正在商议间,忽然荀彧有书到,内容大意为:刘备现在占据汝南,趁曹操北上破袁绍,许县空虚之机偷袭,希望曹操派兵抵御。曹操大惊,留曹洪屯兵河上,虚张声势,使袁绍军团不知虚实,不敢来战。曹操自领大军往汝南来迎刘备。
刘备与关羽、张飞、赵云等率兵袭取许都。刚行进到穰山境内,正好遇到曹兵也快速抵达这里。刘备便在穰山安营扎寨,军队分成三队:关羽屯兵于东南角上,张飞屯兵于西南角上,刘备与赵云立寨正南,互为照应。
第二天,曹操将士早早列队,刘备的军队击鼓而出,双方厮杀。曹操布成阵势,叫刘备答话,刘备出马立于门旗下。曹操挥着马鞭指骂说:“我曾待你不薄,你为何背义忘恩,反来袭取许都?”刘备说:“你托名汉相,实为汉赋!我乃汉室宗亲,奉天子密诏,来讨伐反贼!有何不可?”然后拿出汉献帝的衣袋诏,大声诵读起来。曹操恼怒,令许褚出战。
刘备背后赵云挺枪而出,二人交战三十回合,不分胜负。忽然喊声大震,东南角上,关云长冲突而来;西南角上,张飞引军冲突而来。三军一齐掩杀过来,曹军远道奔袭而来,早已人困马乏,无法抵挡。最终大败而走,刘备得胜回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