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知人善任:各尽其能用人所长 - 曹操全传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曹操全传 >

第14章知人善任:各尽其能用人所长

第14章知人善任:各尽其能用人所长一拿捏得当适当放权赢主动

一个人就是精力再旺盛,他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事事躬亲。这就要求在其用人过程中,必须采取学会适当授权。尤其是处于高层的领导人物,他们的主要职能已不再是做事,而在于成事,授权就是用人者成事的分身术。

授权,具体说,是由用人者授给使用对象一定的权力和责任,让权力的行使有相当的灵活性。越是高明的领导人,越愿意授权与下级。特别是对于远离指挥中心,独挡一面的负责人,更应该道过授权这一手段,来充分发挥他的独立负责作用。古语中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授权不是交出交权,失去对权力的控制。曹操对这一点是非常有分寸,拿捏非常到位。看一看曹操使用人才的授权经过,对于我们加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有益处。

张郃,原是袁绍手下的一员大将,在官渡之战中,不堪忍受谗言诽谤和佞臣的迫害,临阵投奔了曹操,被曹操任命为偏将军,封都亭候。随曹操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深得曹操的器重。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张郃随曹操去汉中征讨张鲁。曹操带兵经过陈仓(陕西宝鸡)时并不直接南下汉中,而是先向西走出散关,于五月间击破在河池(徽县)的氐人之王窦茂、凉州的造反者首领韩遂。然后才转过头来,到汉中攻打张鲁。

张鲁知道曹操一生以招降纳叛的作风,也许会对他不仅不惩罚,反而升他的官。因此,张鲁早有降曹的打算。但是,他的弟弟张卫坚决反对。张鲁拗不过张卫的意思,就准许张卫姑且抵抗一下。

张卫选定了阳平关作为防御阵地,曹操攻了三天竟然攻它不下。后来曹军的前锋部队,走错了路,走进了张卫的军营里。曹军的一个中级军官高祚,想把自己的部队集合起来,以免零零落落地在敌人营中被消灭,于是大擂其鼓,大吹其牛角制成的“号”。这一来,竟然引起张卫大恐慌,以为曹军有一大批人冲了进来。结果,张卫大败。

张鲁听到张卫失利的消息,立刻就想出来投降。部下阎圃劝他不可如此性急。这个时候投降,一定披曹操看不起。阎圃建议给张鲁不妨做出一副抗拒到底的姿态,然后派人向曹操谈和平解决的条件。

果然,张鲁投降后拜张鲁为镇南将军,仍然有统领军队的权力。并封为阆中侯,食邑一万户。张鲁的五个儿子与阎圃,也都被封为“列侯”。

张鲁投降后,与夏候渊一起镇守汉中。张鲁投降了曹操,这对刘备很不利,于是刘备亲率精兵来争夺汉中。这一战,刘备的大将赵云在定军山将曹军统帅夏候渊杀死,刘备军团士气大振。统帅一死,曹军将士非常恐慌,惟恐刘备乘机杀来。就在这危机关头,夏候渊的司马郭淮站出来说:“张郃将军是我们魏国有名的大将军,就连刘备也怕他三分,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定”。遂和众将士一同推张郃为主帅。

此时,曹操远在大后方的长安,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震惊。恐怕张郃大权在握会出了什么乱子。但曹操也很快镇静下来,并采取了紧急措施,以掌控形势:首先,立即派人去汉中前线,正式承认并批准了诸将对张郃的拥戴,并授予他生杀予夺的大权。二是宣布自己要亲自去汉中,安排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这里,有人可能提出疑问:既然已经授权给张郃,前线肯定会安定下来,那么前线的一切事物由他处理即可,曹操何必再亲去汉中呢?其实这正是曹操善于用权的高明之处。因为,第一,从当时各军对张郃的推戴情况和张郃的才能看,只有授权张郃,才能稳定局势;第二,失去了统帅夏候渊,曹军遭到挫败。虽然军心暂时稳定下来,但在是进还是退的重大决策上,张郃是难以作出决定的。如若自己迟迟不去,前线军队必然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内部矛盾也会集中爆发,难免会引起新的混乱。

果然如上分析,正在张郃进退维谷之际,曹操到了前线,他审时度势,迅速稳定了局势。然后果断下达了退兵令,全军顺利撤回。

在这一过程中,曹操的授权有三点值得称道:一是授得果断(虽有不得已而为之之意);二是授得适度(只限于斩杀违令士兵,稳定局势);三是及时收回(曹操亲自去前线指挥,当然局势由他掌控了)。这三点,掌握得从容不迫,有板有跟,眼见一场大乱被曹操的放权、收权一套动作化解于无形。

二言听计从对人才充分信任

曹操在使用人才的时候所奉行的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认定是人才后,就开始大胆任用人才。有魄力、有作为的领导都能大胆用人,往往对其言听计从,而人才也常常能屡屡成功。曹操在用杜畿作为河东太守的任用问题上,对荀彧和杜畿也是言听计从,就充分证明了他对杜畿的充分信任。

三国时,河东混乱,曹操听从谋士荀彧的建议,派杜畿到河东接任太守,河东的实力派卫固听到消息,立即带兵封锁了杜畿前往河东的要道。曹操知道后,非常恼怒,欲派夏侯惇征讨。杜畿忙阻拦说:“出兵征讨会给全郡的百姓带来灾难,不利于明公的恩泽惠及他们。现在请让我自己去,只要我在河东呆上一个月,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曹操非常信任杜畿的才能,这才按下怒火,派杜畿前去河东。

杜畿绕道偷偷进入河东,范先、卫固就杀了郡官三十多人,给杜畿来了个下马威,想以此威胁杜畿。杜畿行动自若,不为所动。并对他们两人说:“你们两个才是河东的真正掌权者,我还要依靠二位的势力才能当好这个太守,所以郡里的大事还要我们三人商量后才可定夺。”

于是,杜畿假意任命卫固为都督,管理郡政,范先仍统兵,麻痹对方。自己却放手不管,装做无心政事的样子,只是到各县去走访。实际上是去拉拢人脉,发展自己的势力。

没过多久,杜畿知道郡内诸县悉数已被自己掌控,便趁机征兵攻打卫固。曹操也趁机派兵配合杜畿内外夹击,从而迅速解除了卫固的大权。杜畿这才开始真正掌控了河东郡的实权,才能得以体现。

杜畿治理河东,政策务实而行事温厚。鼓励耕种,发展畜牧业,老百姓日子过得很富足;他还注重教育,兴办学校;重视选拔人才,加强习武练兵。治内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河东地区在他的努力治理下,逐渐安定下来。

杜畿治理河东十几年,使河东成为关中最殷实安定的一个郡。他的名望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当时曾经一度流行一句话:治理河东,惟有杜畿。

曹操识人用人一向胆大而心细,从来都是谨慎使用人才,但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有用之才。例如他俘获张辽后,先要他投降,张辽不肯降。曹操于是命人将他推出斩首,张辽临死不惧,曹操就此判断判断此人绝对是一名非常忠诚的将才,于是立即叫停,并亲自挥剑斩断了捆绑张辽的绳索,让张辽坐在自己旁边,为他倒酒压惊,并晓以大义,表明自己爱惜人才的诚恳之心。张辽深受感动,最终投降了曹操,日后果然成为曹操手下的得力大将。可见,曹操不仅对人才以礼相待,尽力纳之,而且也很会识人。

做人对己宽对人严的弊病在于不能平等地对待人和事,这就是韩愈文中所说过的那种人——严于律人,宽以待己。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既不能给人施加正确的影响,对人疑神疑鬼,又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水乳交融,和平共处。所以,正如曹操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上台,要想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先求稳定,安民心,待巩固大局之后再施行循序渐进的改革措施。

那么,在稳定之初,首先需要有开明的政策,宽松的用人环境,可靠的诚信度。这样以来,百姓心里才会踏实,觉得有目标可奔。这样的政体当然会赢得广泛支持和拥护。

曹操成功地任用了杜畿,这既是对杜畿的一种信任,也是对曹操自己的嘉奖,还是对荀彧的嘉奖。一个是大胆推荐了贤才,一个是危急时刻敢于用人,一个是以自己的智勇和能力深得厚望和敬重。何乐而不为呢?

人才推荐制是我国古代朝廷获得人才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六朝以前,朝廷把它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形式。许多贤能之士,都是由别人推荐而得以著称于世的。在这里,荐才是用才的前提,能够大胆任用才是根本。

曹操就是一个鼓励部属大胆荐才,同时也是敢于对人才委以重任的人。他手下众多的人才一大部分是由人推荐而得来的,而被推荐的人又推荐新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人才来源的良性渠道,使人才从四面八方源源不断地汇聚而来,加上曹操都能不计高低贵贱,大胆选用,使人尽其才,从面拥有了一个强大的智囊团和一批英勇的将领。

三识人善任各尽其用显大智

曹操之所以能够雄霸天下,一是靠他有众多的人才,二是靠他对人才能够各用其长并能互相配合的使用方法。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高明,不仅要看他揽集了多少人,更要看他如何合理地加以利用。聚才不是目的,用好人才才是根本。人才再多而不善用,不是造成怨声栽道,就是反使内耗丛生。这样,人才越多,反作用越大,不仅没有帮到自己,反而会坏大事。

曹操对人才的使用可谓手段多多,灵活机动。有的放心大胆地使用,有的则有所控制;有的让他独挡一面,有的则是数人组成一个团队,恰似一个团结的整体。这样,曹操对人才搭配使用,措施得当,使不同的人发挥出各自的效能。

曹操所采用的策略就是“仁者用其仁,智者采其智,武将任其勇,文职尽其能,择人任

事,最大限度地用人之长”。曹操对合肥会战人事的精心安排,说明他确实是一位知人善任的领导者。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准备西征张鲁,他料想孙权有可能趁他西征攻打合肥。于是就在临行前,写了一封密信交给合肥护军薛悌,在信封上特别注明:等吴兵来攻时再拆开看。等到曹操去远了,孙权果然率兵攻打合肥。

危急中大家拆开密信,只见信上寥寥数语:“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勿得与战。”诸将疑惑不解。首先明白曹操意图的是张辽,他说:“曹公的意思是,他远征在外,如等他来救,我们早就被打败了。现在,只有趁敌人立脚未稳,我们攻防结合,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才能有胜利的机会。是胜是败,在此一战!”

听了张辽一席话,李典也恍然大悟。于是立即出兵,结果杀得江南兵人人惊恐。甚至江南小儿闻张辽大名,也不敢啼哭。

曹操对这次战役的人事安排充分体现了他知人善任的能力。这次战役曹操安排的三个主将张辽、乐进、李典,三人都是曹操手下的大将,无论是资历和能力,三人都相差无几,况且都立有大功。因此三人向来谁都不服谁,关系闹得很僵。安排这样三人守城,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曹操这样一封密信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对三人又充分了解后的精心安排。果如曹操所料,张辽见信率先表态,慷慨激昂地表示决一死战,紧接着附合的便是李典。《三国志·李典传》有这样的记载:“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何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一个队伍只有团结才会有战斗力。曹营内战将云集,有的性如烈火,视死如归(如典韦、庞德等),每有大战恶斗,曹操总是派他们披坚执锐,冲锋陷阵;有的智勇双全,文武兼备(如曹仁、张郃等),曹操平时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遇有战事,放手让他们统率诸军,独当一面;有的胆识不足,优柔寡断,曹操就因人制宜,将他们搭配在合适的主帅营中,当好配角。

细分析,这正是曹操用人上的超常表现。三驾马车,各有自己的方向,这样绝无战斗力可言。如把互不和睦的三人拧在一起,必先有两人携手。由此可见,用兵之法,目的在于才尽其用,将帅只有用人不拘一格才能够打胜仗。

大千世界,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不同性格、性情的人适宜做不同的工作。作为领导者必须把握手下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来全面衡量一个人的才干,因人而异。量才而用。

对有特殊才能的人,一定要尽可能绐他们最好的条件和待遇。特殊人才,特殊待遇,这是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

对能力很强的人,可采取多方面任用的方法,既能够让他们发挥多方面的、更大的作用,又可以调动他们乐于贡献、多出成绩的积极性。

人之长处固然值得发扬,而从人之短处中挖掘出长处,由善用人之长发展到善用人之短,这也是用人艺术的精华之所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长与短都不是绝对的,任何时候没有静止不变的长,也没有静止不变的短。关键要学会怎样充分利用。

曹操就是这样灵活地掌握并运用三人的性格和能力,才显得会用才,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用人智慧。

四看重义气靠道义换来忠诚

三国时期,曹操的实力最雄厚,也最善于笼络人才,却没有能够打动关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和刘备的义气在关羽看来更崇高。所以,从关于的挂印封金而去,曹操也懂得了那些为了利益而来的人才与那些为了道义而来的人才相比,后者更死心塌地,更忠诚。所以,曹操用人对于道义方面更加重视。

我们待人接物有时难免以利益为重,但利益相诱却并不总是有效的,因为天下许讲义气的人,他们看重的并不仅仅是利益,而是对自己的尊重。

当年,袁绍派遣大将颜良攻打东郡,曹操调董昭担任魏郡太守,跟随曹操征讨颜良。颜良死后,曹操包围邺城。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