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唯才是举:求贤若渴广揽人才 - 曹操全传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曹操全传 >

第13章唯才是举:求贤若渴广揽人才

第13章唯才是举:求贤若渴广揽人才一求才若渴广纳天下之良士

天下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诸雄争霸,最后的胜利者,往往不是最勇猛的,而是最善于用人的。最著名的就是刘邦,自己既无大才,更无大德,却能善用张良、韩信等一干人等,夺取天下。

曹操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而且颇有学识,从古人的经典著作中学到不少经验与教训,因此他更加重视人才的收罗和良才而用,这是曹操能以英雄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

曹操最初起事时,其集团尚小,他可以亲自处理具体军政事务,此时他既是统帅又是谋士。待到后来兵多势广,不可能面面俱到,他便把自己置于统帅的地位,而把自己手下的将领置于将才之列。统帅和将才的区别在于:前者下达命令,后者执行命令。此时,他便更加清楚笼络人才,招贤纳能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事实上,曹操之所以能灭袁绍、吕布等大小军阀,威逼江东、取西凉,成就大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他比刘备、孙权更能搜罗人才,使用人才。也就是曹操胜在“谋其人也”。

曹操始终把网罗人才作为一件大事来对待,每得一人才,往往忘乎所以,甚至比打了胜仗还要高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占据荆州后,一一论功封赏,蒯越等十五人被封侯。蒯越字异度,原为大将军何进的东曹掾。曾劝何进诛宦官,何进犹豫不决,蒯越知其必败,出奔刘表,成为刘表的重要谋士。像曹操这么爱才的人,早就想得到蒯越了。平定荆州后,即任蒯越为光禄勋,并高兴地说“不是因为得到了荆州才这么高兴,而是因为得到了蒯异度啊。”由此可见,曹操把得到人才看得比地盘更重要,所谓“得一城一池容易,得一人才难”。

此外,荆州名士韩嵩也得到了重用。韩嵩字德高,官渡之战时曾和蒯越同劝刘表归附曹操。刘表拿不定主意,决定派韩嵩先到曹操那里探听一下虚实。韩嵩推辞说:

“将军如真有打算归附曹操,派我前去可以。如果没有拿定主意,只是探听曹操的口风,最好不要派我去。因为我到许都后,如过朝廷给我一官半职,我不得不从命,这样一来,就不能再为将军效力了。希望将军慎重考虑!”

刘表仍坚持要韩嵩去,果然,韩嵩到许都后,被任命为侍中、零陵太守。刘表要杀韩嵩,但韩嵩有言在先,加上众人求情,最后只把他关押了起来。曹操到荆州后,立即把韩嵩从监狱中释放。韩嵩在养病期间,曹操就已经将大鸿胪的印绶授给他,并请韩嵩品评荆州士人优劣,凡韩嵩推举的一律加以任用,可见曹操对韩嵩的重视和信任。

由此可见,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是第一位的。随着地盘的扩张,人才的聚集,对众多能人贤士的有效管理便成了当务之急。曹操注意发挥东曹、西曹,也就是人事部门的作用。曹操“唯才是举”用人方针的顺利执行,东、西曹的官员功不可没。

崔琰是第一个被曹操选中的掾属。崔琰博通经学,秉性耿直。他先跟随袁绍,袁绍死后托病不出来辅佐袁尚、袁谭,被关进监狱。曹操平定冀州后,任崔琰为别驾从事。他洋洋得意地对崔琰说:“我昨天查看了冀州的户籍,估计可得30万兵众,真可算是个大州啊!”

崔璇听后,没有迎合曹操,而是痛心地说:“如今天下混乱,冀州百姓的尸骨还暴露在荒野。我没听到我军士慰问百姓,解救生灵于涂炭,明公却在这里算计收获,这难道是百姓所盼望的吗?”曹操听了,收敛起得意的面容,向崔琰表示歉意和感谢。

崔琰德才兼备,而且正直清廉、知人善用。曹操做了魏王后,提拔崔琰为尚书,全面负责中央的人事工作。

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他很早就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众臣,修耕植以蓄军资”的建议,并被曹操采纳。他清廉公正,也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官员,曹操很赏识他,把他安排在东曹掾的职位上。

毛玠办事公正,认真履行职责,不徇私情。他和崔琰一样,选用了小少具有真才实学而又清廉正直的人。毛玠还特别强调为官清廉,提倡节俭。他管理下的满朝官吏没有不以廉洁节俭自律的。连曹操都感慨地说:“把人管理到这种地步,使天下的人都恪尽职守,自己管好自己,我是无事可做了!”

崔琰和毛玠在人事部门的工作可谓有声有色,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可见曹操选贤任能的眼光和能力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说,崔琰的成功,是曹操用人成功的一个缩影。

不仅如此,曹操在自己的诗歌《短歌行》中提到:“我有嘉宾,鼓乐吹笙”,这也是他思才若渴“诗言其志”的一种表现。

二唯才是举多次诏令能者上

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对那些“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他都一概予以任用。

东汉时期,朝廷但凡选才用才,首先注重名节德行、家世族亲,而不是是否对国家有利,这就造成了很多名不符实的人入朝为官,人浮于事者大有人在。除了名气大,没有一点儿政绩,对国家毫无贡献。曹操看透了这种现象带来的后果,于是在他发布的几个“求贤令”中提出了大胆出格的用人标准。《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名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用人的核心是唯才是举,就是无论其德行高低,只要有才就一律加以任用。这在当时是确实颠覆了传统,具有超前的意义。曹操的这种用人思想,很好地切合了非典型时期——乱世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方式,说明他确实是一个善识时务、因时而变的英雄。

“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确实为曹操汇集了不少人才。他的一些主要将领,有的提拔于行伍之中(如于禁、乐进),有的曾经效力于敌手(如荀彧、郭嘉),有的发现于降军之中(如张辽、徐晃)。可谓来源广泛,不一而足。

郭嘉字奉孝,颖川阳翟人,刚开始在袁绍帐下效力,没想到袁绍鼠目寸光,而且优柔寡断,善于谋事却又难以作出决断,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跟着他等于葬送了一生抱负天下的愿望,于是毅然离开了袁绍,在荀彧的推荐下投靠了曹操,继续给曹操作谋士。曹操很器重他,屡屡出奇谋妙计,扭转局面,使战争的局势对曹军有利。可惜,不幸染病早死。以致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曾痛哭郭嘉:“如果奉孝在,不至于如此大败。”可见曹操对像郭嘉这样的人才难得、不幸早死的痛惜之情。

为了网罗人才,曹操曾多次下求贤令。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曹操下令要求各地地方长官推荐人,要求无论是像姜太公一样怀着“美玉的”奇才,还是像陈平那样落魄的能人,都可以辅佐治理国家。英雄不嫌出身低,只要有能力,他都表示会量才任用。

这个法令颁布后,孔融、祢衡等有才华的人都纷纷而来,为曹操献计献策。曹操还下令分发“意见表”,以此鼓励大家多提意见,广纳良言。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曹操又下了他的第二道专门针对“唯才是举“法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其中他对”有才而无德”的功利主义用人方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真正的“人才”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绝不能因其“德行一般”而荒废了才能。负责人才选拔推荐的官员,应该深深体会到我的心意,使有才之士不被遗漏,国家的大政方针得以顺利推行。

曹操还具体举例说明:苏秦在历史上一直被传统儒学之士所不齿,主要是在于他们的家世不好,品德可谓恶劣。但是曹操却公开表示这样的人是当前急需的人才。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八月,曹操再下“举贤勿拘品行”的法令,继续奉行“重才能而轻出身”的用人方针。

才德兼备固然最理想,但战乱时期不同于和平时期,退而求其次,“有才无德”的人只要善于运用,也可为国效劳,为何不好好利用呢?这样的人在特殊时期仍被委以重任,更会珍惜知遇之恩,鞠躬尽力。曹操对“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委以大任,的确体现了他“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一贯风格。

这三道求贤令一道比一道具体,求贤的心情也越发迫切。究其原因,一方面,曹操的年龄越来越大,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任务的困难却看似遥遥无期(东吴和蜀汉)。因此,他的这种心情就在求贤令上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另一方面,三国都对人才非常重视,对人才不断争夺,再加上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摧残,人才越发难以发现。这就不得不让曹操下令让所以的部属尽力的发现人才,举荐人才,特别是举荐,发现以前没有因为这样那样的毛病而不用的,现在隐藏在民间的那些奇才,高人们。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开辟人才资源,以满足人才不断扩张的需求。

当然,曹操的“唯才是举”并不是真的放弃传统,没有底线,完全不要德行和个人素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入主兖州,当了州牧后,曾任命东平人毕偡为别驾,后来张邈叛变,扣押了毕偡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等亲属。曹操知道后,对毕偡说:“你的老母家人被张邈扣押,你可以到张邈那边去。”

毕偡赶紧叩谢,并表示自己绝无二心,只是迫不得已而离开罢了。曹操很感动,放他去张邈那里了,谁知毕偡直接就投奔了张邈。后来曹操活捉了毕偡,大家以为毕偡必死无疑。但是曹操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肯定会忠于他的主公的,这种人才正式我所需要的!”不仅没有怪罪毕偡,而且还任他做了鲁国国相。可见,曹操用人还是非常重视传统道德的。

凡此种种,我们不难发现,曹操的“唯才是举“方针在现实中得到了认真的贯彻实行。就这样,一大批出身低微、甚至反对过曹操的人都聚集在曹操周围,成为曹操重要的智囊和将领。不仅加强了自己的实力,而且对于制止大族地主垄断政权,使更多的中下层开明人士得到参与政治的机会,起到推动作用,加快了北方统一的进程。

三人才难得曹操诚心请荀彧

我们常常听说这样一句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有才之人的渴望程度。历史表明,要成就事业,必须得有贤人大才相助。然而自古有才之人常常乐于隐于山水,不露声色,以待真正有识之士真心来求。有时甚至故意刁难相求之人,一来观察其成大事的坚定决心,二来考察对方的诚意。

这样以来,越是大才显得越难得,越难得,越是显得珍贵,就越要拥有他。唯如此,才能做出非凡的事业来。对于难得之才,必须有一股求之不得的韧劲,三国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了,其实,曹操也是这样一个人。在实践中,对于早有耳闻的名人高士,曹操总是真诚地渴慕,希望有朝一日能够罗致到手。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成为千古美谈。其实早在刘备之前,曹操已有了“三顾”之举,不过他请的不是诸葛亮,而是许县的荀彧。

东汉未年,曹操的兵马在山东壮大起来后,他看着自己兵多将广的阵势,满心欢喜。可是他渐渐觉察到,只有能冲锋陷阵的将士不行,还必须有才智超群的智能之士出谋划策才行。可是到哪里找这样的人呢?他决心上泰山请教高人。

泰山有一高僧叫明镜,听了曹操的来意。什么也没说,只是给了他一个锦囊,上写“遇怒则拆”四字。曹操虽然疑惑不解,也不敢多打扰,只好下山而去。

不久,曹操率大军进入中原。经过许县时,他觉得这里是藏龙卧虎之地,就命大军安营扎寨。他把中军帐设在许昌城北门外一个庙里,号令士兵不得骚扰地方。可他没想到不少新招来的士兵野性未改,连他的堂弟曹仁也在背地里带兵抢劫商家和百姓。一时间,许县被扰得鸡飞狗跳,百姓惶惶不安。而曹操却蒙在鼓里,全不知晓。

这天,曹仁急火火地进了中军帐,手握一张帖子呈给曹操。曹操展开一看,见上面写着:“许下来了曹孟德,千家万户齐遭灾!”下面的落款是“许县荀彧”。曹操不禁一股怒火冲顶:“这荀彧是何等人?胆子也太大了!不严惩便不能警告他人,我在许县就难以立足!”刚要曹仁去查寻捉拿,猛然想起泰山高僧“遇怒则折”的锦囊,赶紧找出来拆看。只见一张白纸上写着几行大字:

开口就晌午,日落扁月上。

十天头长草,或字三撇旁。

才过姜子牙,谋深似子房。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这是一首藏意诗。曹操左看看,右看看,翻腾了半天才解开其中秘诀:开口就晌午,开口系言,晌午取午,言午是“许”字;日落扁月上,日在上,扁月在下,像个“昌”字;十天头长草,十天为一旬,旬加草字头,是个“荀”字;或字三撇旁,是个“彧”字。顿时醒悟过来,高兴地说:“许昌荀彧,原来有子牙、子房之才!我一定要把他请出来。”

荀彧是颖川郡人,因不满朝廷,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索性在家过起了隐士生活。他听说曹操有一统天下的雄才大略,又善用人才,早想投奔,又怕传闻有假,所以出此计,探听虚实。自古高人难请,荀彧也不例外。

曹操派曹仁去请荀彧,荀彧故意拒门不出。曹仁非常生气,回来后添油加醋地说荀彧如何藐视曹操,建议把他杀了。曹操笑着说道:“不可!杀了他等于砍了我的左膀右臂,你知道吗?”

此时正是腊月天,朔风凛冽,滴水成冰。曹操求贤心切,冒着严寒,亲自骑马到荀彧府第,只见大门落锁。等了好久,不见有人出入。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