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宁我负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第16章宁我负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一奸雄本色起疑心错杀伯奢
在曹操眼中,一切自欺欺人的口号都是虚幻的,在一个战乱的年代里,倒不如正大光明地袒露自己的想法和抱负,来一次酣畅的奋斗,这才是真正毫无矫饰的曹操。曹操的个人信条也是他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他的意见再明自不过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是他走向成功可利用的条件,世界何其简单!
在那样一个推崇儒家忠孝仁悌的时代,曹操竟然能够赤裸裸地提出如此狂妄的观点,即便放到现在,也是难以让人理解的,正如此,才成就了他的奸雄角色。
董卓把持朝政,篡逆之心尽人皆知。曹操心中激愤,又刺杀董卓未成,只好逃出洛阳,准备逃回家乡。途中落到中牟县令陈宫手里,陈宫被其救国除贼的大义所感动,弃官随他共谋大事。
走到成皋的时候,天色渐晚。曹操对陈宫说:“此处有一人姓吕,名伯奢,是我父亲的结义弟兄。我们今晚在他家中休息,怎么样?”陈官答应了。二人于是入见伯奢。伯奢说:“我听说朝廷遍行文书,到处抓你,你怎么会在这里呢?”曹操告诉伯奢:“要不是陈县令,我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伯奢拜谢陈宫说:“小侄若不是使君,曹氏就会灭门了。使君请放宽心在此安坐,今晚便可下榻草舍。”说完就起身进入内堂。过了好一会儿,出来对陈宫说:“老夫家无好酒,待我前往西村沽一樽来相待。”说完,匆匆上驴而去。
曹操与陈官对坐,忽然听到庄后有磨刀的声音。曹操说:“吕伯奢和我不是至亲,此去可疑,应该去窃听一下。”于是悄悄潜入草堂后,听到有人说:“绑住后把它杀了,怎么样?”曹操对陈宫说:“我们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于是和陈宫一起闯进去,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们都杀光了。到了厨房,却看见绑着一头猪准备要杀。陈宫说:“孟德,我们误杀好人了!”二人急忙连夜出庄而去。
路上正好碰见伯奢骑驴买酒回来,看他们行色匆匆,说:“贤侄与使君何故要走?”曹操说:“背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说:“我已吩咐家人宰一头猪款待二位,你们还是跟我回去吧。”曹操不理,策马便行。行了没多远,忽然拔剑又回转,假装叫伯奢说:“后面来的人是谁?”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砍死了吕伯奢。陈宫大惊说:“刚才是误杀,现在却又杀了他,这是为什么啊?”曹操说:“伯奢回到家,见杀死这么多人,岂肯罢休?若率人来追杀我们,必遭其祸。”陈宫道:“知道了还要杀死他,这是大不义啊!”曹操却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体现自己本色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先是落魄,想向友人乞得一份食宿,不料发生了误会,曹操将这家人误杀了,手段已非常残忍,到后来知道是一场误会的情况下,还把对友人赤胆忠心的伯奢给杀了,难怪陈宫看了也觉得毛骨悚然。
曹操的行为让人费解,但从性格上来说,曹操是个功利主义者,为了达到目的什么都可以做。其实,曹操开始只是想得到一餐饱饭,但杀人之后就已经变为确保个人人身安全。因此,他必须再杀吕伯奢,这也符合他作为奸雄的特征。
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这是一句十分务实的话,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压力和挑战。这样看来,“主观为自己”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但曹操却更进一步:主观客观都要为自己!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行事原则。对曹操来说,只要目的是神圣的,手段是高尚还是卑鄙都无所谓,为了达到目的,使用任何手段都在所不惜。也因此,他是决不允许任何人对自己造成危害的,无论是从保全声誉,还是从保全性命的角度来看,他都有杀害伯奢一家的理由,这正应和了古人“无毒不丈夫”的说法。
老百姓的思维方式多从人性出发,一般不失良善;而曹操思考问题则是从需要出发。正是这样一种顽固的思想把曹操塑造成了一副奸雄的形象。
在曹操的一生中,恶名与美誉总是难以分开,浑然一体的。奸臣的恶名和仁政的美誉都集中表现在曹操的一生中,但曹操却没有被世间的虚荣所羁绊,而是抛开了虚名去做实事,纵然背负“汉贼”和“英雄”两种截然不同的身份。
二心狠手辣为报仇血洗徐州
兖州处于在袁术占据的南阳和袁绍占据的冀州中间,是群雄必争之地。曹操早在袁绍帐下时就以其作为根据地的打算,一直苦于没有机会。
袁术要向北发展势力,必须首先占据兖州。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冬,在金尚逃到南阳不久,袁术便和公孙瓒南北配合,同时向曹操和袁绍发动进攻。公孙瓒还派自己的部将刘备为平原相,帮助青州刺史田楷、徐州牧陶谦,从东面牵制威胁兖州。这时,曹操表面上仍然保持对袁绍的依附关系,同他配合作战。袁绍先在龙凑(今山东平原县附近)打败了公孙瓒的主力,迫使他向北逃回幽州。
第二年(公元193年)初,曹操屯兵于鄄城(今山东鄄城县北),将州治所由昌邑迁往此处。袁术进军至陈留后,网罗那些被曹操打败的黑山军余部和於夫罗的南匈奴残兵,对付曹操。
袁术屯驻于封丘(今河南封丘县西南),派部将刘详领兵进击。刘详到达濮水南岸的匡亭(今河南长垣县西南)便安营扎寨,开始固守。
曹操亲自领兵突击在匡亭的刘详军,将其打败后进军封丘,又打败袁术军,并乘胜追击。正好此时荆州牧刘表又切断了袁术的粮道,迫使袁术不得不放弃南阳,逃到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去了。
曹操大败袁术,解除南面的威胁之后,便准备向东征伐徐州,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徐州牧陶谦,字恭祖,丹阳郡丹阳县(今安徽当涂县东北)人。性情刚直,少而好学。步入仕途后升迁很快,先后做过舒县令、幽州刺史、司空张温参军事等。黄巾起义之后,被任为徐州刺史,奉命征讨黄巾军。董卓专权时,他被迁为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陶谦的政治才能一般,对物产丰富、户口殷实的徐州的治理,成绩也不突出。对外只想扩张地盘,捞点便宜,没有大的志向。
同年五月,下邳的阙宣聚众叛乱,陶谦与其联合,发兵进攻兖州,占据了华县和费县,掠夺了任城郡。曹操为此想对陶谦施以颜色。
但此时曹操对兖州的统治并不巩固,尚未做好安抚民心的工作,军队需要大的修正补充。因此,他不想大规模出兵东征,但是一件的发生加速了这一进程。
原来,曹操的父亲曹嵩因为战乱,到琅邪(今山东临沂县北)去避难,而琅邪正在徐州管辖之下,曹操考虑到父亲的安全,再加上自己在兖州也站住了脚。于是派人去琅邪送信,告知曹嵩赶来兖州,并派泰山太守应劭前去迎接。
曹嵩见信后,稍作处理,便率领亲人、家丁,携带大量的金银珠宝上路了。当曹嵩一行走到华县、费县之间时,遭到陶谦部将张闿部众的袭击。而此时应劭还没有赶到,曹嵩一行北洗劫一空。曹嵩的小儿子曹德也被杀死,曹嵩带领爱妾逃跑,想从墙缝中逃走。但是这个妾长得太胖,钻不出去,曹嵩和她很快被搜出,一起被杀死了。其余家丁逃的逃,被杀的被杀。大量的金银财物全部被劫走。等到应劭闻讯赶来时,张闿已经跑远了。应劭害怕曹操怪罪下来不好交代,便转投了袁绍。
这样一来,曹操更加憎恨陶谦了,而且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东征理由——为父报仇。有了这种心思,于是,曹操不管父亲的被杀是不是陶谦指使的,非要找陶谦报仇不可。
这一年秋天,曹操留陈宫守东郡,夏侯惇屯于濮阳,安排荀彧、程昱坚守州治所在地鄄城。安排好后方一切,自己则亲率大军东征陶谦,大军所向无敌,连下徐州十多个城池,很快抵达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陶谦率领主力部队前来交战。虽然双方杀得激烈,但曹军还是更胜一筹。陶谦不得不退守徐州治所郯县(今山东郯城县西南)。然后派一部分兵力到郯县西南的武原迎击曹军。曹操将这支军队打败,来到郯县城下,陶谦坚守不出。
曹操攻郯不下,引兵向南攻陷取虑(今江苏睢宁县西南)、夏丘(今安徽泗县)等地。这次东征,曹操军队的纪律很差,曹操的复仇心理很强,放纵军队杀掠,连老百姓也不放过,前后共杀死男女数十万人。不少尸体倒伏在泗水之中,情状惨不忍睹。这样的大屠杀,在曹操一生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一次。
曹操为什么会进行大屠杀?其实除了那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外,更重要的是要威服天下百姓,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给其他诸侯一个警告,不要随便打他的注意。连给父亲报仇都不忘附带政治意图,奸雄之名,实至名归。
三平定济南曹操用计杀刘康
曹操为了达到目的,常常计谋百出,令人防不胜防。他兵不血刃就把一场谋反行动平息,而且又干净利落地处理了领导者济南王刘康,这体现了他游刃有余的用计策略。
曹操在任济南国相的时候,济南王刘康在南面群山中秘密蓄兵、练兵,准备背叛朝廷谋反,早被曹操慧眼识破,并用计将南山的藏兵赚下山,一举歼灭。而济南王刘康也被曹操的兵马困在街巷之中,不能脱身。刘康手下的亲兵,也都一一战死了,只剩下他这个“孤家寡人”在城内苦苦支撑,情况非常危急。
忽然,济南王刘康听见城外喊杀声逐渐平静下来,以为是藏在南山的兵马已将官兵杀退,挽回了局势,自己马上就要获得胜利。于是一心只等着赵虎、张豹两位将军前来解救。
不一会儿,就见从西城方向远远有一只兵马急驰而来。待来到跟前仔细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官府的士兵杀气腾腾而来。只见赵虎被缚在马上,低头耷脑,一动不动;张豹的首级被官兵用刀尖挑着,已是血肉模糊。
刘康见状,急火攻心,“哎呀”大叫一声,扑倒在地。众军士见此情景,一拥而上,争着要上前擒拿,这时却见曹操把手摆了摆,又摇了摇头,众军士也就不敢乱动了。刘康这时无精打采地抬起头,用哀求的眼光看着曹操,似乎要请求曹操放过他。
曹操拍马来到刘康面前,厉声喝斥道:“大胆济南王刘康!你竟敢阴谋造反。幸亏朝廷早已知晓,如今派遣我前来,就是要等待时机讨伐你,如今你阴谋败露,兵败被俘,你还有什么话说?就算今天不杀你,将来见了皇帝,你如何面对?你还有什么脸面活下去?”
曹操越说越激动,他的措辞严厉而刻薄,让人听了无地自容,恨不得死在当下。他为什么出口如此歹毒?原来,这是曹操的激将法。曹操认为,无论如何刘康是皇室宗亲,一代有名的藩王,是皇帝的亲戚。如果只是将他押送到朝廷。万一皇帝心生恻隐之情,看在亲戚的面上不忍杀他,而只是削去爵位,敷衍了事。那他曹操岂不是反而落下个大大的仇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旦让济南王咸鱼翻了身,自己免不了身受其害。但是如果将他当场处死,皇帝知道了,恐怕以后也会怪罪他。况且,刘康这一家族势力也很大,狐朋狗党数不胜数,如果哪一个要找我报仇,自己也岂不是天天担惊受怕?再加上那刘康并未抵抗他,已经落马,倘若自己亲手把他杀死,自己反倒要落得个嗜杀的骂名。
曹操这才说出这番冠冕堂皇的话来,分明是要逼着刘康自行了断。这样,上下左右游刃有余,都好交差,而且又除了自己的心头大患,岂不一举多得。这就是曹操心机过人之处,闪念之间,祭出杀招,既达到了目的,又把自己解脱了出来。
刘康当然猜不透这份玄机,听了这番话,果然仰天长叹一声,自感无颜面对朝廷,说道:“老天不保佑我,让我落得如此下场,还有什么脸面见地下的列祖列宗啊!”说罢,抽出腰间宝剑,往脖颈上一横,立毙当场。
可怜刘康,放着现成的藩王不做,偏偏心生邪念,得陇望蜀,要争那个皇位。如今落得个身首异处,千载骂名,想想又何必呢?
曹操使用了一种十分有成效的应变术,当危机的起因与自己密切相关时,就可用这种方法来摆脱危机。
最具特色的运用,是官场上的激流勇退,以免兔死狗烹结局的发生。春秋时越国的范蠡,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士张良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十分熟悉和理解中国古文化中黄老之术的精髓,并身体力行老子所讲的“功遂、身退、天人道”的思想,在国家根基稳固后,及时隐退,以表达他们功成不居的人生哲学,也以此为遁词,明哲保身。
主动解脱应变术,还可以用于因诺言不慎招致危机时的补救。
四逼人代罪借人头平息众怒
曹操行事向来目的性很强,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和生命,这也体现出他的强势性格。
江东的孙策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用传国玉玺作抵押向袁术借兵3000人开疆拓土去了,而袁术因为得到了传国玉玺,有心称帝。于是,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寿春称帝。曹操闻听大怒,正好“挟天子以令不臣”,率兵讨伐袁术。并亲自率17万兵马去讨伐,袁术兵力不敌,最终被团团围困于寿春城中。袁术仗着城厚壕深,粮多兵锐,紧闭城门,拒不应战,准备用拖延之计把曹操拖垮,使其不战自退。
曹操对寿春城久攻不下,17万军士的粮草每日耗费又十分巨大,而自己劳师远征,粮草难以为继,正巧又赶上当时连年干旱,再加上军阀多年征战,百姓无法正常耕种,粮食产量没有保证,所以征粮也十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