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外刚内勇:敢想敢做永不后悔
第18章外刚内勇:敢想敢做永不后悔一言出必行曹操义对陈宫辛毗
古语说的好: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说的是人要守信用。作为一国之主,一军之帅,都必须以坚守信用为根本。曹操虽有奸雄之称,但他同样有守信的一面,虽然有时也免不了带有某种强烈的目的性,但他言出必行,行必有果的处事作风还是给他增加了不少的光彩。
但是曹操毕竟不是慈善家,在曹操攻下下邳城,擒获陈宫时,他非常敬佩陈宫,可惜陈宫在曹操起事之初时弃他而去,陈宫被抓后,一心求死。曹操答应陈宫会好好对待他的家人,之后掩泪处死了他。曹操此举自有他的深意,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宽大的胸襟,对自己的对手施以恩惠,让天下贤士咸服;另一方面也是借此向世人表明:曹操一诺千金,是遵守信用之人。目的只有一个,都是为了拉拢更多的有识之士。
曹操一生奸诈,此行举不胜举,但其守信用的时候还是占大多数的。辛毗是三国时期韬略极深的人,在曹操剿灭北方袁氏势力等军事、政治重大决策方面功不可没。
辛毗最初跟着哥哥辛评在袁绍帐下效力。曹操任司空时,曾征召辛毗,辛毗没有应征,等到袁尚在平原郡攻打他哥哥袁谭的时候,袁谭派辛毗到曹操那里讲和。
当时曹操正要征讨荆州,驻扎在西平县。辛毗见到曹操后转达袁谭求和之意,曹操听后非常高兴。几天以后,曹操又想反悔,想先平定荆州,不准备接受袁谭的求和,而想使袁谭、袁尚自相残杀。
于是,曹操摆酒设宴,辛毗善于察言观色,他看到曹操神色不对,知道事情有变化,对郭嘉说起此事。郭嘉禀告曹操,曹操对辛毗说:“袁谭可以信任吗?是否一定可以打败袁尚呢?”
辛毗回答说:“您不要问他们是不是真的要投降,只应当研究当前的形势。袁氏本来是兄弟互相攻伐,不认为别人能在他们中间插手,只认为天下可由他们自己定夺。现在有了向您求救的一天,一切由此可知。袁尚眼见袁谭困顿但却迟迟不能攻下,这说明他也已经精疲力尽了。在外边被别人打败,在内部谋臣被诛灭,兄弟之间互相争斗,土地一分为二,连年争战,就连士兵的铠甲头盔上都长满了虮虱。加上旱灾蝗害、饥饿和灾荒一起发生,国家粮仓里也没有粮食,行人没有携带的干粮,上天报以天灾,下面人事困顿,百姓不论愚蠢还是聪明,都已经知道袁氏最终会分崩离析,这正是上天要灭亡袁尚的时候。兵法上说,即使用再坚硬的石头垒成的城墙加上百万士兵,如果没有粮食,也是守不住城的。现在如果前去攻打邺城,袁尚不返回救援,邺城就不能自己守护。若返回救援,那么袁谭会从后面追击。凭借您的武威,对付走向穷途末路的敌人,打击疲弊无力的贼寇,和疾风扫除秋天的落叶没有两样。上天把袁尚交给您消灭,您却不攻取而去攻打荆州。荆州物产丰富人民安乐,郡国上下没有空子可钻。仲虺说过:‘攻取乱国,欺侮行将灭亡之国。’现在二袁不努力考虑长远利益而把精力消耗在内部互相争斗上,可算是乱子;家中的人没有吃的,行路的人没有干粮,可算是行将灭亡了。他们过了早上不考虑晚上怎么过,百姓的生活难以为继,却不去安抚他们,您还想等到以后,以后可能会丰收,又可能会自知灭亡而改过自新,提高道德修养,那就会丧失得以用兵的最重要的条件了。现在趁着他请求救援的机会去安抚百姓,这是获利最大的时候。况且四方的敌人,没有比河北的袁氏集团更强大的了;要是黄河以北平定了,那么您就会军威大盛而天下震动,统一天下就会变得非常容易。”
辛毗这一番话说得条理清晰,头头是道。曹操连声说:“说得好。”于是答应和袁谭讲和,去讨代袁尚。
第二年攻打邺城,攻下邺城,在皇帝面前保举辛毗为议郎。算是对辛毗的报答。
曹操一开始答应接受投降,虽有过短暂的动摇,但最后还是在辛毗的劝说下遵守承诺,下定决心,攻取河北,表明他在处事上善断多谋的特色。
言出必行,这才有成大事的气概,曹操言出必行,虽然多出于笼络人心的考虑,但毕竟形成了事实上的遵守诺言,还是值得肯定的。
二安身立命定兖州打下根基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业,必有一个牢固的安身之所。出可以闯天下,入可以保自身,这样才能无后顾之忧。对于胸怀大志的曹操来讲,急切地需要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陈留起兵讨伐董卓时,他连自己的根据地都没有,后来才拥有了兖州,并以此为根据地,继续扩张地盘。后来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吕布乘虚袭兖州。濮阳、鄄城、东阿、范县同时告急。
曹操采纳郭嘉意见,卖人情给刘备,从徐州撤兵退守,徐州太守陶谦死,刘备不费吹灰之力任徐州牧。曹操非常气恼,即传部队,起兵攻取徐州。
曹操的谋士荀彧不同意这种做法,对曹操提出建议:“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命萧何镇守关中;光武帝经营河北,令寇恂据守河内。这都是先深根固本,然后再进而夺取天下的好策略。这样以来,进可以战胜敌人,退可以保守根本,所以虽然他们也有困难和失败的时候,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大业。
将军本来是在兖州起兵的,兖州是天下的要冲之地,现在虽然有些残破,但还可以据以自保,这里就是将军的关中、河内,不能不首先加以平定。现在我们已经打败了李封和薛兰,如果再分兵向东攻打陈宫,使陈宫无法西顾,就可以利用时机抢收粮食,积储军粮,一举就可以打败吕布。这样,就可以南结刘繇,一起讨伐袁术,把势力发展到淮河、泗水一带。如果放弃吕布不打,东攻徐州,留守的兵力多了,则前方兵力不足,留守的兵力少了,则无法固保后方。
假如吕布乘机来攻伐抢掠,兖州就有失掉的危险,而徐州又一时拿不下来,将军将到哪里去立足呢?”
荀彧不愧是曹操的“张子房”,在曹操就要踏上歧路时,给他指明了方向。
荀彧的这一段话,包含三个关系霸业成败的最重要因素:
首先,要得天下得有自己的根据地。第二,根据地位置非常重要。第三,不要树敌众多,避免两线作战。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消灭敌人。古往今来,成就帝业的人没有一个可以离开这三个条件。
荀彧这一番分析,不仅是对当前形势的分析,也是曹操整个行动的纲领,对曹操事业的成败起到了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巨大作用。
如果放弃东征吕布,就等于让敌人有了喘息之机,不仅以前的心血白白浪费,待对方缓过劲儿之后,他必然要报复你。吕布有万夫不挡之勇,加上陈宫足智多谋,兖州很有可能保不住。
而徐州牧陶谦临终之时,知道曹操不会善罢干休,定会趁势起兵来夺,就把徐州牧之位让给了刘备。刘备为皇亲贵胄。坐镇徐州,名正言顺,曹操去进攻,师出无名而又劳师远来。况且刘备当时虽然四处漂泊不定,手下也有万余士兵和几员虎将,也不好对付,徐州不一定攻得下。
再把兖州和徐州作一比较,兖州地处中原,人口众多,战略要地,历来兵家必争。控制此地,东西南北各路军阀的联络将被割断,而曹军却可以主动四处出击,逐个击破,徐州与兖州难以相提并论。所以即便是拿下徐州而失掉了兖州,却是非常不划算。
曹操认真考虑了荀彧的建议,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放弃了攻打徐州的打算,先在兖州安身立命,以谋深远。
果然,不久,吕布、陈宫率兵万余人来攻曹操。曹操早有准备,设下疑兵,大败吕布,吕布退往定陶。这次曹操下定决心要把对方置于死地,以绝后患,亲率大军紧紧追赶。经过激战,将定陶攻下。吕布见大势已去,带着残兵败将向徐州投奔刘备去了。曹操因此收复了兖州的郡县,使曹操得以继续经营兖州。
吕布战败后,张邈跟着吕布逃向徐州,让他的弟弟张超带着家属据守雍丘(今河南杞县)。八月,曹操兵围雍丘。十月,朝廷见曹操实际上已完全控制了兖州,正式任命他为兖州牧,这时距离他代理这个职务已经有三年多了。这样,曹操在名义上也得到了承认。
十二月,曹操攻下雍丘,张超自杀,张邈一家全被曹操杀掉。张邈在得知雍丘被围后,曾到袁术处搬救兵,半路上被部下杀死。至此,兖州全部平定。
经过一年多的征伐,曹操终于巩固了自己在兖州的地位,并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有了一块进可攻、退可守,名副其实的根据地。这就为他以后不断向周边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权衡利弊曹丞相果断东征
成功的一大秘诀,当然是勇往直前,有一种奋发向上、敢为人先的精神。但做事只凭向前冲的勇气是不够的,还要有思考的空间。学会权衡利弊,把利害关系作为行事的指南,利大于弊则可行,弊大于利则不行,总之,凡事要学会掌握轻重缓急。曹操驱逐吕布,而又进攻陶谦就是这种策略的一个反映。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春,曹操驻兵鄄城。鄄城是当时黄河边上的一个军事基地,曹操任兖州牧后,将治所从昌邑迁到这里。正好此时刘表逼近了袁术的南阳城,并切断了南阳城的粮道。袁术便率军进入兖州陈留,驻兵封丘。黑山军和匈奴于夫罗的残部也投靠了袁术。袁术派部将刘详驻守封丘东北的匡亭,曹操立刻带兵从鄄城南下攻打刘详。
袁术非常清楚,匡亭一失,封丘不保,于是亲自率兵援救刘详。两军交战,袁术被打得大败,不得已而弃匡亭退守封丘。曹军一鼓作气继续要围攻封丘,袁术自料难以抵抗,不等曹军合围,即连忙放弃封丘逃往襄邑。曹操仍然尾追不舍,到了太寿,决开河渠要水淹袁术军团。袁术只得继续逃往宁陵。曹操决计要一杠子打死对手,于是死死咬住不放,袁术被曹军追得不得已继续逃跑。就这样,一直逃到九江郡才算停下来。
这一仗,曹操抓住有利战机,连续作战,克服困难。在对我军有利的情况下,不断扩大战果,将袁术赶到远离兖州的地方,解除了兖州南面的一大威胁。到了夏天,曹操率军回到定陶。
紧接着,曹操经过权衡,连续出拳,发动了攻击徐州牧陶谦的战役。陶谦,字恭祖,丹阳人。历任卢县令、幽州刺史、议郎等职。后因参与镇压徐州黄巾军有功,被任命为徐州刺史。董卓掌权时,他未参加关东联军的行动,因此被董卓任命为徐州牧。
曹操进攻陶谦,是经过仔细权衡的慎重决定:
其一,在公孙瓒和袁术两人同袁绍的矛盾中,陶谦支持公孙瓒和袁术,并曾派兵配合公孙瓒攻打袁绍。曹操既然和袁绍联盟,并率军刚刚打败了共同的敌人袁术,再把矛头对准另一个共同敌人陶谦,既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也团结了袁绍。况且,这一时期河北地区的黑山农民起义军又活跃起来,于毒曾率兵数万人攻占冀州的治所邺城,并杀死魏郡太守。刘石等人率领的起义军及张燕率领的黑山军也活动频繁,匈奴、乌桓也一度进犯,袁绍忙于应付,无暇南顾,因此攻打陶谦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曹操一人肩上。
其二,曹操有着极强的利己主义,所以他肯定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徐州紧靠兖州,与青州一样从东面、东北面对兖州形成了包围之势。陶谦、田楷、刘备等人不仅对袁绍构成威胁,同时也给曹操形成了压力。甚至到后来,这种威胁还变成了直接的进犯和掠夺。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五月,下邳人阙宣聚众数千人造反,自称天子。陶谦曾与阙宣联合,发兵攻击兖州,攻占了华县和费县,掠夺了任城。
三是曹操一心要向陶谦索报杀父之仇,曹操的父亲曹嵩之死与陶谦有关系。
综合考虑,为了维护与袁绍的联盟,同时也为了保护兖州的利益,又有着替父报仇的正当旗号,曹操于是决定果断出兵陶谦,给予狠狠打击。
曹操第一次大规模进攻陶谦,一鼓作气攻下了大片的城池,进抵彭城。陶谦带兵前来应战,却被曹操打得大败,损失了上万士兵。曹操带着强烈的复仇之心和树威立信的心态,疯狂杀戮,连平民百姓也不放过。有男女数万人(一说数十万人)被无辜杀害,尸体倒伏在流经彭城的泗水之中,河水都被尸体阻塞了。当初洛阳、长安一带遭遇董卓之乱,有不少人跑来徐州避难,结果在这场战乱中惨遭杀害。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首发本小说。
曹操这次东征,得到了袁绍的支持。袁绍还派出部队前来会同曹操作战,其中朱灵率兵三营,在作战中立有战功。
战斗结束,诸将都一一返回河北,只有朱灵留在了曹操身边,说:“我见过的人多了,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曹公,曹公真是一个明主啊!现在我好不容易遇上了,哪能轻易离开呢?”和他一起留下的还有他的部下将士。后来朱灵成为曹操的重要将领,名位仅次于徐晃等人。官至后将军,封高唐亭侯。
四努力进取不图安逸始称雄
人最怕不思进取,对已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居功自傲。殊不知,干事业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固步自封不仅事业不能进一步扩大,就连原来的底子也会被败坏干净。
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大都败在“急于称王称霸”上面,远的不说,与曹操同时代的袁术就因为获得了传国玉玺而急着称帝,结果早早被排除在权力之争以外。
正面的例子也不乏其人,曹操算是一个。面对万人称颂的局面,且又大权在握,难得他没有动摇,终于开曹魏一朝。历史证明,凡积极进取者,后来居上,终成大业;凡胸无大志,只想做“土皇帝”、贪图安逸的人,必定会一败涂地,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