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纳米比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1) - 请把我流放到最美的时光里 - 王泓人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2章纳米比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1)

第2章纳米比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1)

撒哈拉沙漠一路向南

当维多利亚瀑布还在我耳边回响之际,赞比亚的世界渐渐离我远去,这是一段漫长的、不知何时结束的旅行。尽管已过去了一年,还是像发生在昨天。那些让人无法丢掉的桥段,总会在记忆中若隐若现。纳米比亚就是其中之一。

纳米比亚,一个没有名气的国家,任凭我在大脑信息库里使劲挖,也只落得个检索失败的结果。现在,我站在赞比亚与纳米比亚的交界处东张西望,它像一位妙龄女子端坐前方,等待着我走近撩起幕帘。

倘若将非洲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南部因为混合了欧洲视感,所以分外斑斓和多姿。又由于白种人和黄种人作为南部非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早已不是单纯的“黑非洲”了。

口岸安检员是个黑人小伙,他谨慎地翻弄着我的背包,在x光般犀利的眼神下,所有的物件都“裸体”了。黑人小伙拎起我的护颈枕,顿时眼前大亮,像是发现什么似的。

“这是乘坐长途车时使用的小枕头,并不是什么怪物。”“什么材料做的?”“布吧。”“里面是什么材料?”“棉花。”“拆开它。”

将违禁品藏在枕头里,再混入国界线,这是电影里常有的情节。面对这一连串的怀疑,我只能胡乱捏一通,里里外外拼命挤压,恨不得整个人跳上去踩一踩。小伙最终信服了,由怀疑转为好奇,像看西洋镜一般,打量起背包里的那些古怪玩意儿——印度的火红大披风,坦桑尼亚海岸的雪白贝壳,印着埃及法老们的明信片,太有喜剧色彩了,于是又与我胡侃了几句不着边际的话,方才乐得放人。

为什么很多国家的安检都偏好单身女子,这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优越感所致。他们的逻辑是,单身女子都是为了金钱才来发达国家从事色情行业服务。所以,为了限制单身女子入境,就要给予她们特别“照顾”。

这完全就是一种妓女逻辑,金钱至上!

很不幸,这一次我中枪了!在这里,我也建议单身女子别总瞎嚷着要出国,待在国内不是更好吗,何必出来被人当“妓女”一样接待。

对于一个陌生国度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说白了就是街道长得怎么样。这与人看人是同样的原理——第一印象总会被长相和穿着牢牢牵引着,即便日后发现,对方是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依然无法改变初次见面时的一见倾心。

纳米比亚就是让人一见倾心的国度。

我清楚地记得,穿过撒哈拉沙漠一路向南,除了几个说得出名字的城市略微有几分大都市的骨架,其余大都一贫如洗,基础建设水平惨不忍睹。途中的布隆迪、马拉维等国更是其惨无比,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只有几条狭窄的柏油马路(如果它们还能够被称为马路的话)只有一去一回两条车道,充其量只是乡间小道,一旦走了车,人就没有了位置,于是,路人就只能踩着马路之外的烂泥石子和玻璃碴前行;或者冒着随时被身边呼啸而过的汽车撞成飞人的危险,战战兢兢地沿着马路边缘走出一条钢丝般的细线。

正因如此,一条修建完好的柏油马路,都会让人喜出望外——那一刻,我甚至开始学会欣赏一条马路的美丽。

宽阔平坦的、闪闪发亮的公路,让纳米比亚在诸多国家中拔得头筹:平心而论,这里与非洲很多国家大相径庭。当然,我又怎会忘记,那高得令人咋舌的旅馆房价呢?细想也是,享受发达的设施,就要承受与之对应的物价,天上自古就不会掉馅饼。

坐在风驰电掣的大巴里,我数了数手里的票子,忧伤而凝重地叹了口气。抬起头看着窗外,向着远方无限伸展开来的金色沙漠,眼神迷离,我煞有介事地挺了挺腰板,期待找到合适的落脚地。拉开一丝窗户缝,风声淹没双耳,像是进了黑洞,直到在公路尽头、沙海相接之处,奇迹般地出现了一个小城——斯瓦科普蒙德。

娶10个老婆也不过分

如果将镜头定格在这里,你会有一种旅居欧洲的感觉。这是一座像是从童话书里搬出来的小城,被涂抹成五颜六色的洋房,看不到垃圾的干净路面,带有精美的墙柱雕花的建筑,别致的屋顶雕塑……欧式情调在纳米比亚,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里根本就是欧洲的影像。

痛苦的被殖民史,几乎成为所有非洲国家的心病。纳米比亚,这个曾被叫作德属西南非洲的地方,在摆脱了德国殖民统治之后,又被南非占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宣告独立。换言之,新生的纳米比亚只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小青年。

斯瓦科普蒙德,这座由德国人在19世纪末建造的城市,曾是德国殖民地统治的中心,虽然其现在身为英联邦成员,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德语依旧在小城里大行其道。居民们的祖辈多来自德国,这些皮肤白皙身材高挑的德国后裔们,现如今多是标准的纳米比亚公民,他们和黑人住在一起,奋斗在一起。

白人数量占纳米比亚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他们是幸运儿,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有了高贵的血统。作为这座城市的中产阶级,白人大都住在精致漂亮的海边洋房里,每家每户拥有两三辆私家车,行走其中,仿佛还能看到一大帮人坐在大理石餐桌前享受烛光晚餐。

此种情形,让你忘记了住在小城外围破破烂烂的廉价房里的黑人。他们还在领着少得可怜的薪水,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在被南非占领期间,这里推行种族隔离政策,大量歧视黑人的法律堂而皇之地实行着。虽然今天黑人获得了法律上的平等,但现实中他们依然只能住在小房子里,大房子仍由白人把持。

除了黑人和白人以外,这里还有一批“红居民”。

戴着金属饰圈的红肤女人们,裸露着丰满的乳房三三两两地走过,我抑制不住强烈的好奇心,既想直勾勾地盯着她们多看几眼,又怕让对方感觉不适,只得眼神四处游离,用余光扫射,像是做了亏心事的小贼。她们就是传说中的辛巴族女人,女人们每天都要往身上和头发上涂抹一种红色粉末,那粉末是用当地石头磨成的。据说,这种粉末涂抹后,可以维持一周不褪色,正因如此,辛巴人的皮肤永远是红色的,因而被称为“红人”。

这身独特的、热情的、充满异域情调的装束,使辛巴族人拥有极高的辨识度。在斯瓦科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红人”们的身影。我没有见过辛巴族男人,听说因为某种遗传基因,辛巴族男孩大多在15岁前夭折。这导致了辛巴族部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人数量是男人的10倍。按照这样的比例,每个男子就算娶10个老婆也不过分。

人们不禁要问,沿袭了500年前的生活方式的原始部落,在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究竟还能存活多久。仅凭这一点,我猜,辛巴族人一定是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钟爱的素材。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