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6)
第四章长安噩梦
这一日,万里之外的长安城,天色晦暗不明,墨云翻卷,整个皇城似乎变成了幽冥鬼域,李世民在南海池中划船宴饮,丝竹弹唱,醺醺然有些醉了。然而就在这时,一颗流星突然划过阴暗的天空,云开雾散,太白星出现在天际,异常耀眼。李世民一愣:“今日是什么日子?”
“六月初四,陛下。”一旁的杨妃道。
“六月初四!”李世民一惊,看向左右,忽然觉得身边的内宦和后妃们服饰怎的有些怪异?他登基十五年来,大唐服饰日渐华美,可这些人的服饰却仍旧粗粝简约,似乎是大唐开国时的格调?
就在这时,突然间玄武门外传来喊杀之声,刀枪撞击,马蹄翻腾,战马的嘶鸣和受伤者的惨叫如在耳畔。李世民霍然而起,向玄武门方向望去,一道身穿皇子服饰的人影从临湖殿踉踉跄跄地奔来,背上竟然插着一支箭镞!
“父皇,救我——”那皇子凄厉大喊。
突然从临湖殿外的树丛中追出一人,那人全身甲胄,一手提着一个人头,一手持着一把长弓。眼看皇子将要奔到南海池边,那将军张嘴咬住人头的发髻,弯弓射箭,那皇子正奔跑间,利箭穿喉而过。那将军缓缓走过来,攥着皇子的发髻,让他仰脸看着李世民,冰冷地一笑,一刀将人头斩下。
“是谁在作乱?你又是谁?”李世民恐惧至极。
那将军提着两个人头走到池畔,单膝跪下,将人头高举:“陛下,您的两个儿子作乱,我家殿下举兵诛之。殿下仁孝,怕您受到惊扰,故此命臣前来护卫!”
“我的两个儿子?”这天地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李世民仿佛在水中望月,涟漪丛生,谁的面目都模糊不清,“这是朕的哪两个儿子?你家殿下又是朕的哪个儿子?”
“三王门外杀,唐室见轮回。”那将军森然一笑,将人头掷向船上,“陛下想知道,就让您看个清楚!”
李世民惊恐大叫,呼的一声坐了起来,只觉满头满身冷汗涔涔,窗外弯月如钩,映照窗棂。竟然是一场噩梦。
“陛下,您怎么啦?”旁边一双白腻的胳膊缠了过来,侍寝的杨妃也惊坐起身,搂住了他。
“今天是什么日子?”李世民浑身颤抖着。
杨妃看了看窗外的夜色:“已经过了子时,是六月初四了。”
“六月初四,嘿!”李世民闭上了双眼。十五年前,六月初四日,玄武门前那一摊摊血色映入了他的双眼。当上皇帝已经十五年了,每年他都想忘掉这个日子,可每一次,这个日子都会死死纠缠着他,入他魂,入他梦,凿穿骨髓,撕裂肝肺。
这时他才明白,自己竟然重现了父皇李渊昔日的恐惧。十五年前的六月初四,正当李渊在南海池泛舟之时,自己玄武门兵变,亲手射死了建成,尉迟敬德追杀元吉,于武德殿外将其射杀,并斩下头颅送给了李渊。或许,父亲当年的恐惧就如同今日的自己吧?三个儿子在门外残杀,一个面目狰狞的将军将两颗首级送到自己面前。
“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甘露殿觐见。”李世民朝门外吩咐了一声,然后起身。
“陛下,这才三更天啊!”杨妃急忙起身,拿出汗巾给他擦拭身上的汗水,伺候他穿衣。
李世民没说什么,沐浴更衣之后,在内宦的伺候下,起身前往甘露殿。这里是皇帝的寝宫,也是他日常接见亲近臣子的地方。
王玄策名义上是右卫率府长史,实质上却是大唐直属皇帝的秘密组织——不良人的贼帅。不良人这一组织乃是武德年间设立,当时国内和边境烽烟处处,太上皇李渊设置不良人,从全国招募有恶迹者充任耳目,必要时做些侦缉逮捕之事,成员非但有汉人,还招募有不少突厥人、吐蕃人,粟特人、吐谷浑人、羌人,以及西域各族胡人。
等到魏徵担任秘书监,参与朝政之后,认为这一组织是个有悖于清明政治的怪胎,要求李世民将之归纳到了秘书监辖下。
贞观三年,大唐对东突厥发起灭国之战,为了加大对外情报的刺探,魏徵看中了融州黄水县的县令王玄策。此人生在洛阳,自幼和胡人聚居,能讲各种胡语,为人多谋善断,尤其擅长大国权谋。于是魏徵便将王玄策调入长安,担任不良人的贼帅。
但王玄策此人能力超群,贞观三年,为了配合大唐攻灭东突厥,尾随玄奘出关,出使西突厥,试图说服西突厥的统叶护可汗不要插手,结果居然一手挑起了西突厥的内乱,导致统叶护可汗被杀,西突厥的两大部族分裂,直到如今西突厥还陷在两大部族的仇杀纷争之中,直接从一个举世无匹的大国,堕落成了一盘散沙。(详见《西游八十一案:西域列王纪》)
王玄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魏徵却为之悚惕,下令剥离了不良人的逮捕权力,只留下侦缉刺探的职能,并明文规定,不良人贼帅的品级不能超过五品,以各种方式将这一秘密组织纳入朝廷系统的管辖。
王玄策出身儒家,深知儒家之人对这种怪胎的警惕,他倒也无所谓,直接在从五品的右卫率府长史位置上干了十二年。如今大唐国势煊赫,威服天下,除了西域边境略有摩擦,平日里倒也没什么大事,王玄策的不良人一个个处于闲散状态,搜集些情报,帮长安县和万年县的衙门抓些小贼,破些小案之类。但今日三更时分一听皇帝召见,王玄策当即就亢奋了,一骨碌爬起来,赶往甘露殿。
不良人是秘密开衙,设在皇城西北角的将作监内,距离宫城并不远,不到半个时辰就到了甘露殿。王玄策为人轻佻豁达,但皇帝这个时辰召见,他也颇有些忐忑不安,收敛起气息,毕恭毕敬。
“朕刚才做了一个梦。”李世民将方才的噩梦讲述了一番。王玄策听得遍体冷汗,大唐谁都知道,玄武门兵变是李世民不可触碰的伤口,皇帝突然亲口讲述,福祸难料。
“陛下的意思是……”王玄策不敢擅自揣摩。
“朕想知道,我那三个儿子到底是谁?”李世民有些憔悴,“是不是有人想效仿朕,发动一场玄武门之变!”
“陛下!”王玄策冷汗淋漓,惶恐地道,“臣不敢监控皇子。”
李世民冷冷盯着他:“别以为你做的事朕不知道!何止是皇子,满朝文武大臣你哪个没有派人盯着?以朕看,除了魏徵你不敢,其他臣子早饭吃了几碗粥你都一清二楚吧?”
王玄策尴尬不已,却不敢回答。
“太子和魏王,如今又生出什么事端没有?”李世民也不理他,径直问。
王玄策犹豫半晌不敢回答,原因很简单,这些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一直是大唐朝廷最重大的政治话题。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武德二年出生后,被李渊命名为承乾,这一名字富有深意,似乎预示着李渊对李世民的某种许诺。李世民也兴奋无比,对承乾宠爱有加。贞观元年刚即位,就将承乾册立为太子。
当年八岁的承乾让李世民喜欢不已,“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李世民要将他培养成完美无瑕的一代明君,先后委派大儒陆德明、孔颖达教导他儒学,又任命教导过前隋太子杨勇、隐太子建成的名臣李纲为太子太师。
十二岁的时候,李世民就让承乾听讼,决断诉讼之事。承乾身体不好,一次生病时,李世民不但请道士为他祈福,在他病愈后,更是召度三千人出家,修建两座寺观为儿子祈福。从承乾十六岁开始,李世民外出巡行,就由太子监国,军国大事任其决断。
可以说,为了完美地打造这个儿子,李世民几乎倾尽了感情和手段。三年前,更是为太子在东宫设置崇文馆,经籍图书,课试举送,一概往太子的宫中送。可讽刺的是,也不知道是师从李纲这个教过两任废太子的衰人的缘故,还是命中注定,贞观十三年,太子患了足疾,治好之后走路微跛。这在极端注重仪表威态的朝廷,让太子备受打击。
更要命的是,李世民的完美继承人思想,在另一个人身上更加完美地实现了。那就是魏王李泰。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次子,刚出生就分享了承乾作为嫡长子的殊荣。因为李泰更讨李渊喜欢,还不到一岁,就被封为正一品的卫王,让他继承早夭的卫王李玄霸的爵位。一门双王,这对李世民来说也是莫大的殊荣。
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后,对李泰更是恩宠有加,在其九岁时,就封其为扬州大都督和越州大都督,总督十六州军事,封地更是多达二十二州。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才八个州。十四岁那年,李泰被授予雍州牧之职,成了长安京畿的最高长官。
等到皇子们年长后,照例要迁到封地居住,但李世民舍不得李泰,不但留在了长安,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武德殿在宫城内,就和东宫隔着一堵墙。这里面的象征意味太明显,魏徵忍无可忍,极力劝谏,才算阻止。
若说李世民巡游时让太子监国是恩宠,那他巡游时每次都带着李泰,究竟算什么,李承乾自己也说不清,心中总有一种父亲带着老二旅游,自己被遗弃在家做功课的滋味。
最让承乾难受的,还是李泰自己争气,“聪敏绝伦,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著有文集二十卷,在朝野间拥有极大的声望。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简直到了一日不见就百爪挠心的地步。李世民养了只白鹘,只要见不到李泰,就派白鹘去给他送信,一日之内白鹘几次往返。更有一次,李世民去延康坊看望儿子,一高兴,赦免了京畿及长安死罪以下的囚犯,还免去了整个延康坊一年的赋税。还有一次,有人向李世民上书,说魏徵、房玄龄等人对李泰不够尊重,李世民居然雷霆震怒,把魏、房等人召进宫中严厉质问。房玄龄等人被吓得不敢说话,魏徵急了,梗着脖子跟皇帝掐了起来,李世民从来就没在魏徵跟前占过上风,只好承认错误。当时朝廷中已经有人猜测,皇帝是否有了改立太子之心?
在跛足之前,承乾还勉强能对李泰保持心理平衡,可跛足之后,他就再也遏制不住内心的嫉妒和不安。
这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想发泄内心积压的愤怒,打算加盖个房子,于志宁便上书给皇帝,批评他喜慕奢华;他心中烦闷,跟太监饮酒,于志宁又告发他,说他学秦二世。孔颖达和少詹事张玄素更是眼睛不眨地盯着他,只要稍微有不对的地方,不是当面痛加指责,就是报告皇帝,要求皇帝严厉惩戒。
因为皇帝说过,要将太子培养成一代明君。于是孔颖达等人给承乾定下的标准是:圣人。
后来连太子的乳母也看不惯这种苛求,便对孔颖达说:“太子成长,何宜屡致面折?”孔颖达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最后结果是“谏诤逾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