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成大事者处事101箴言》(5) - 自我精进智慧书:成大事者必读系列 - 赵博 李博 萧然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二十七章《成大事者处事101箴言》(5)

成大事者处世善用智

处世必须讲究智慧。毕竟社会是有其固有的生存法则存在。人们对弱者往往有一种普遍的同情,对强者的毁灭往往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为此处世的时候要少表现自己,要学会示弱。同时对社会生存法则要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了解社会生存法则,促使自己更加适应社会,不失为一种处世的捷径。55做人做事,务求低调

成大事者认为,做人做事,务求低调,不要拥有盛名。

拥有盛名对于一个有才德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相反还会有很多的危险和祸害。当前的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仇富心态,毕竟人心都是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

那些有远见的富裕人群不但通过各种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财富,而且还要处世低调,即使很想做善事,也要隐瞒姓名。对于他们来说做善事不是为了取得好的名声,而是出于一种善良的天性。如果他们为了取得好的名声,往往会让自己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比如捐了一百万,别人会认为对于他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且,你今年捐了,明年就应该照旧。一个乞丐在路边乞讨,有一个人对他很是同情,每天都给这个乞丐一百块钱,乞丐开始十分感激。后来,每回见到这个人就知道钱来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月。一个月后,这个人不来了,乞丐对此很生气。又这样过了几个月,乞丐看到了这个人,于是跑过去问他这些天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过来给他钱?这个人说他最近结婚了,经济上有些拮据,所以没有给他钱。乞丐一听,很是生气,大声说道:“好啊!你居然拿我的钱去养老婆?”人在不知不觉中会养成这种依赖的心态,可能他们还觉得自己理直气壮,理所当然,而别人却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于富有的人来说,固然可以通过做善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心,但是一定不要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否则自己会陷入到一个怪圈当中,倒不如当初根本就不给。富裕的人应该避免拥有盛名,一个人太富容易招祸,而不是招福。

有才华的人也要避免拥有盛名。拥有盛名的才子才女们要不断花费大量的时间到无所谓的事情上去,而且还容易才华枯竭。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并没有左拥右簇,相反是冷冷清清,正是因为冷冷清清,他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拥有盛名的人周围往往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安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事情。他们只有不停地应付别人,而且不能怠慢,把自己弄得很是疲累,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的时间了。很多文学家在出名以后就很少有杰出的作品产生,虽然有他们的思维定型的原因,但他们没有时间去改变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人应该有一种泰然处世的心态,在这种心态下,人能够平静地对待周围的事物。不会太偏激,不会太极端,因此没有出名,他能够坐得住;出名了,他也能够静得下来。盛名是不应该背负的,拥有盛名的人往往过得并不如意,原因就在于盛名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负担。人的处境往往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人生就像爬山,爬了上去,也还是要下来的,爬得太高,在自己的心态没有平和的情况下,一下子爬到了云层中,一旦跌落下来,会摔得很重。如果一个人不幸背上了盛名,就应该学会低调。好名声只是自己努力的副产品,如果名声太大或者太注重名声,那么人容易变得爱慕虚荣。不能刻意地把自己装点得过于完美,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拥有盛名的人必然也有缺点,这个缺点往往因为自己的盛名而被掩盖住了。但是如果有一天,光环被打散,缺点就会暴露出来,同时会被无限夸大。人们会说:“真没想到他居然是这样一个人。”又或者说:“他肯定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名声是把双刃剑,你用它装点自己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埋下隐患。正如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不是那种誉满天下的人,而是那种荣誉毁誉都满天下的人。那种誉满天下的人往往会成为人造的神,而荣誉毁誉满天下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因此,所有人都说你好,你拥有个好名声,不见得你很伟大,而那种有的人对你崇敬有加,有的人对你恨之入骨,或许你才是个伟大的人。

成大事者认为,人如果有一种泰然处世的心态,就会对盛名避而远之。

56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成大事者认为,在时势未到的时候,人一定要学会藏器于身,待时而动。那些很是贫穷的人家要将地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而那些穷人的女儿也要把头梳得整整齐齐,这样的话,虽然并没有十分奢华的陈设和美丽的装饰,但是却能透露出一股自然朴实的风雅。其实对于有才的君子来说,绝对不应该为了一时的穷困忧愁或者际遇不佳而自暴自弃。

人要明白对于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绝对不是奢华的陈设和美丽的装饰,而是自己的生存根本。愚道尊崇一个人牢牢掌握自己的生存之本,有了它,就不用担心自己将来没有发展。

人要自己掌握生存的权柄,要害千万不要被别人掌握。很多教育都提倡谦让,虽然心不甘、情不愿,还是有很多人告诉别人一定要谦让,这是伪善。更何况人生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谦让给别人的。

历史上燕王哙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大臣,结果到最后惹了一场兵灾,燕国大乱。这就是随意将自己权柄假手于人的后果。燕王哙并不是什么大贤,而是个过于蠢笨的人。他把权柄托付给别人,等于把自己的生存之本也给了别人。

其实权柄假借给别人,并不一定要通过禅让的方式来进行,很多时候人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地位而以身犯险就是一种把权柄假借给别人的做法。孙策是其中的典型。孙策特别喜欢打猎,他不顾自身的安危,喜欢一个人跑到深山老林去打猎。在他杀了许贡之后,他依然不知道防备,还是像过去一样我行我素,最后遭到了许贡门客的伏击,身死。

很多人喜欢把权柄给别人,认为这是信任别人的表现,殊不知这种把权柄给别人的做法往往会刺激别人取而代之的野心。因此,关系到自己性命和根本利益的权柄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要假手给别人。把权柄假手给别人毫无疑问是将一把锋利的匕首交给别人,同时又没有约束他杀什么人,你不能保证别人拿到匕首之后一定不会刺杀自己,谁都没有办法保证。

人过于谦让,过于礼貌,长大以后要么过于懦弱,要么过于伪善,很容易不适应社会。其实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都耻于言利,但一个人的生存之本,是人的根本利益,不能不谈,不能不争取。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分工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块生存之本。人类最伟大的发明绝对不是技术,而是一种生存模式。在我看来,生存模式中分工和交换的模式是最值得推崇的。

人从生下来就不可能自给自足,只能在不断地分工和交换中获取自己的生存材料。在分工和交换中有天赋的人自然能够获取更多有利的东西,做更大的事情,我们把他们叫做伟大。而那些在分工和交换中失利的人,我们称他们为弱势群体。至于那些根本不想通过分工和交换来进行的人,往往靠博取别人的同情来生存下去,我们称他们为乞丐或者骗子。

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生下来是没有区别的,关键是看你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人要想获得生存材料,就必须懂得做好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去和别人交换。然而人们容易形成一个思想误区,习惯于自给自足。他们往往追求全面发展,最后是什么也得不到。

一个成功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之所以能够换更多的东西绝对不是因为自己技能有多么广泛,什么都懂,什么都会,而是自己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这一突出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可以反复运用这一独特优势换取更多的生存资料。

那种什么都会的人其实是什么都不会,他们要么自给自足,要么就勉强生存,真正能做大事的人绝对是某一方面特别优秀的人。

对于学习来说,博学是个误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过于分散,必然会导致一无所长。有些人喜欢拿无所不知来说别人如何如何了得,其实是可悲的。别人已经思考过的东西,就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远方,寻找新的方向。别人已经成功,被广泛接受的东西,就不要再去模仿,或许你能获得一点成功,但是你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去和别人比肩。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或者没有想到要去做的事情。

成大事者认为,人在社会中生存,一定要掌握一些东西,将这些东西作为自己的资本。

57过于优秀未必是好事

成大事者认为,过于优秀未必是好事。

人们要学会运用人生的智慧去生存,其实要保证自己生存的最好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不要表现得过于优秀,一条是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要有一种务实的态度。在我们的历史上,有很多故事都对个人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有演绎,这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清代著名诗人郑板桥曾经写过这样的话:但愿生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显示得过于聪明,即便是很优秀,也希望他能够收敛光芒,这样可以尽量避免遭遇灾祸做到很高的位置。

秦国攻打楚国的时候,王翦为大将,统帅全国所有的兵力。但是王翦大军出发没有多远,他就命令人回去找秦王嬴政讨封赏。部将们疑惑不解。王翦解释说,现在他率领的是秦国所有的兵力,秦王很难放心,如果秦王不放心,这场仗就很难打赢。向秦王讨封赏,秦王就会以为他是个有得失心的人,自然不会拿全国军队反戈一击,这样才能平定楚国。象王翦这样的大将遇到秦王嬴政这样雄才伟略的国君时,都不免要装作糊涂,可见要取得国君的信任有多难。当时朝廷中一定有人妒忌王翦,怕他得胜归来位置远远高于自己,必然会向秦王进谗言。这种情况下,如果王翦只是一味地以军事为重,不懂得周旋之道,可能就真的会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过于优秀的人容易遭到别人的嫉妒。而有嫉妒心的人是很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的。更何况这个世界上没有完人,优点越突出,缺点也往往越突出。因此人们不要过于优秀。

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不能合群,因为大家不愿意和过于优秀聪明的人在一起,他们没有一种欣赏的眼光,而是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过于优秀往往会很孤单。试想,如果别人与你相比处处不如你,他自然不愿意和自己站在一起。这还没有算那些有嫉妒心的人,他们的破坏力是惊人的。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高的目标是活得幸福,而不只是让他们成就事业。当然成就事业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有些人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一味地想成为过于优秀的人,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家庭。更何况,过于优秀的人没有多少人喜欢,

有些道理是再明显不过的,但是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可能人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对强者的毁灭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而对弱者总是无节制的同情。正是这种心态在作怪,就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

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人们会认为如果一个人过分优秀,往往是难于接近的。

要学会适应环境,既不要表现太优秀,也不能表现太过平庸。过于平庸也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得到认同,原因很可能不在自己,但是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得到认同。

向更多的人学习。不要太张扬自己,即使自己很有才华,即使誉满天下,也要学会谦虚谨慎。

拿人的惯常心态来看,如果一个人过于优秀,或者见解十分独特,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或许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听多了,总是老生常谈,就会觉得像祥林嫂一样啰啰嗦嗦。因此,在该表现自己的时候适当表现一下,得到赞扬后更要谨慎躬行,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优秀的人,努力向他们学习,不是疏远,也不是嫉妒,更不是崇拜。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任何崇拜到最后都会迷失自己。当大家对过于优秀的人发起群攻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中立态度,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群体很多时候都是盲目的。

如果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是一种精英教育,那么他很容易将那些有非凡成就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希望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那样的人。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千万不要将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为能力非凡,谁也不是救世主,谁也不能在为难的时候一个人支撑起庞大的局面。所以在社会中生存要学会务实,要学会见机行事,而不要被一些迂腐的道德束缚住手脚。

成大事者认为,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就不要显得格外突出。

58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

成大事者认为,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

做人不要太刚,太刚容易让亲近自己的人受伤。光芒夺目的太阳周围是没有星星在闪烁的。历史上,有很多人由于过刚,而让周围的人受到很大的伤害。

马超是为人过刚的典型例子。作为三国中的骁将,他联合韩遂一起对曹操发动进攻,而且节节胜利。而曹操则利用马超过刚的弱点,用反间计来离间马超对韩遂的信任。马超过刚,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却听信了谗言,逼迫韩遂投降了曹操,使马超军队大败。后来马超又被杨阜算计,被屠了宗族。这都和马超为人过刚有很大关系。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分地相信自己,过分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就容易表现得过刚,自然也会伤害周围的人。

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后,让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方孝孺不愿意,朱棣一再逼迫,方孝孺于是拿起笔写了四个字“燕贼造反”。朱棣十分愤怒,对方孝孺说:“难道你不怕我诛杀你九族吗?”方孝孺回答说:“你诛杀我十族我都不怕!”于是朱棣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师生算作第十族一并诛杀。方孝孺的回答很硬气,但是他的那些朋友和师生却死得实在是太冤枉。

相对而言,五代十国的冯道做人就不那么刚烈,而是韧性很强。他的经历比较离奇,他生活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但并没有死在乱军之中,相反他最后活了七十三岁,与孔子同寿。冯道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分有名望,他并没有像那些乱世诸侯一样揭竿而起,而是当了一辈子官。他当官不说,而且在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六个政权中当官,在相位上近三十年。他五次被封公,死后被封为瀛王。冯道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不同的人对他的评价不同,比如欧阳修说他不知道礼义廉耻,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中最奸诈的;而苏轼却说他是佛,李贽把他归为圣人。这些有争议的评价我们暂且不管,关键问题是冯道在乱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刚不仅会让自己受伤,而且也会让身边的人受伤。太刚往往表现为太讲原则,很多事情认为自己办不到,即使丢掉自己现在的一切,也办不到。让他说别人一句好话,他做不到,更不用提让他拍别人马屁了;让他揽上一个别人犯的错误,他做不到,他认为谁犯的错,谁就应该承担责任。这种人太刚,不能灵活机动,做人不够聪明圆滑。

冯道不是一个过分讲原则的人,他比较务实,怎样做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样做。比如他并没有立石重睿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贵。后世有人以这件事情为由来说明冯道这个人圆滑,是个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贯做法,无论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是先皇嘱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辅助。如果地方势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组织抵抗,实在无法抵抗就要死节,而绝对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势力不造反,大臣就要尽心辅助幼主,即使幼主是个昏君,只要自己尽心,也可以被称为忠臣。到幼主长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权,但在这个时候交权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谋反的罪名。后世会把忠心辅助幼主的过程叫做奸臣当道。与其惹出这么多麻烦,倒不如像冯道一样务实,去迎立长君。

成大事者认为,人要学会变通,在变通中实现既定的目标。

59用人格魅力影响别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