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李白(3)
第34章李白(3)
诗人真切地描写了征战边疆战士们的思乡感受,这些战争不仅给战士带来痛苦,也是给整个家庭带来了痛苦,使完美的家庭支离破散。诗人没有用浓重笔墨表现他们内心的痛苦,但文中字字句句渗透了征人们的痛苦,这也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憎恶。整首诗笔力雄健,气势豪迈。后人点评
明人胡应麟:“青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浑雄之中,多少闲雅。(《诗薮》卷六)
静夜思1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
1《静夜思》:一作《静思》,写作年不详。
静夜思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月夜中思念家乡的情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诗人作客他乡时在夜里产生的错觉。诗人一个人在外漂泊,白日里思乡之情尚还一时能够忘却,但是在这个月夜朗照的夜晚里,不禁让诗人思乡心切。诗人在夜晚睡梦朦胧中恍惚看到照入屋中的月光,错以为是地上生霜了。这个“疑”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夜里朦胧恍惚的样子。而“霜”字既表明了月光皎洁,又暗示了天气已经寒冷,所以,诗人一时有以为降霜的错觉,同时这个字也衬托诗人在外漂泊的孤寂冷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接着诗人用一系列的动作词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人逐渐从恍惚状态清醒过来,看到疑似霜的东西原来是月光,他自然抬头望着明净的明月,在这个凄冷的夜晚,明月不禁让诗人想到了家乡,想着这明月也照着家乡吧。诗人想着想着逐渐低下头陷入了思乡的沉思中。“低头”就表现了诗人处在沉思状态。“思”字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诗人此时在想着什么?想着家乡的人和事,想到了家乡里的一草一木……这个自然而恰大好处的结尾,意味悠远,余味无穷。
这首五绝,文字表达自然流畅,没有一点雕琢之色,浅显易懂而又意蕴深远。句子之间连接紧密。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这首诗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后人点评
宋人刘辰翁:自是古意,不须言笑。(《唐诗品汇》卷三十九)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1
李白
我本楚狂人2,凤歌笑孔丘3。
手持绿玉杖4,朝别黄鹤楼5。
五岳寻仙不辞远6,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7,屏风九叠云锦张8,影落明湖青黛光9。
金阙前开二峰长10,银河倒挂三石梁○11。
香炉瀑布遥相望○12,回崖沓嶂凌苍苍○13。
翠影红霞映朝日○14,鸟飞不到吴天长○15。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16。
黄云万里动风色○17,白波九道流雪山○18。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19,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20,琴心三叠道初成○21。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22。
先期汗漫九垓上○23,愿接卢敖游太清。
【注】
1庐山:山名,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李白曾经隐居于此。谣:不用乐器伴奏的歌曲。卢侍御虚舟:即卢虚舟,范阳人(今北京大兴)人,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2楚狂人:春秋时楚人陆通,他字接舆。因楚昭王统治昏暗,佯狂不仕,时人称之为楚狂,这里诗人以陆通自比。
3凤歌笑孔丘:《论语·微子》中载,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劝孔子不要做官,以免招来灾祸。在这里,李白拿陆通自比,表现他对政治的不满,而想要像楚狂陆通那样过隐居生活。
4绿玉杖:传说是仙人使用的绿玉杖子。
5黄鹤楼:在今湖北武昌,传说王子安乘鹤升天处。
6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在这里泛指中国名山。
7秀出:拔地而起,挺秀而出。南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中斗宿。古代人把星区和地域对应,称为分野。春秋时庐山属于吴国,其分野属斗宿。
8屏风九叠:庐山胜景之一,因庐山五老峰以东因山势起伏九叠如屏风,故得名九叠云屏或屏风叠。
9明湖:指鄱阳湖。青黛:青黑色。
10金阙:指石门山。据《庐山记》,为庐山南峰,形似双阙。阙,宫门前的双柱,柱子间为孔道,故名阙。
○11银河:指三叠泉瀑布,屏风叠左石壁三层,瀑布泉顺壁石三折而下,故称三叠泉。三石梁:指三叠泉流经的地方。
○12香炉:指香炉峰,在庐山东南,其旁边有瀑布。
○13回崖沓嶂:曲折的山崖和重叠的山峰。
○14翠影:指青翠色的山影。
○15吴天:春秋时庐山属吴国,故称此地天空为吴山。
○16大江:指长江。
○17黄云:昏暗的云色。风色: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