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李白(2)
第33章李白(2)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诗人开头信手拈来,写思妇眼前的景色。燕地的青草才刚刚冒出绿芽,而秦地的桑叶,压低了绿色的枝干。诗文中细微的景色变化暗示了思妇和征夫之间相隔遥远。而第一句当是思妇看到秦地景色而想象出来的,春景可能勾起思妇和丈夫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思妇内心应该是很不平静的。诗人在开头用相隔遥远的燕秦之地的景色起兴,为下边的抒情做铺垫。“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思妇见到早春的景象,不由地触景生情,想到远在燕地的丈夫,远方的夫君盼望着回来团聚的时候,就是妇人思念断肠时。在同一时间两人心灵有感应,这突出了两人心有灵犀,相亲相爱。丈夫想要回来时,妻子应该是非常高兴的,为什么还有“断肠”指说呢,这就像是开首两句的“燕草”和“秦桑”一样,燕草刚刚冒芽,秦桑叶已经低垂。丈夫思归时,妇人已经思念到断肠了,两相对比,强烈地表现了思妇内心苦苦的思念之情。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最后诗人又由抒情写到景。思妇独守闺房,很寂寞,看到春风吹拂帏帐,撩拨着思妇思念,这怎能让人忍受呢,所以有这两句话,春风我和你并不相识,为什么要闯入我的罗帐?思妇竟然连春风都不允许进入罗帐,更何况是其他人呢?看似无意的描写,却精妙地展现了当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思妇虽然和丈夫相隔遥远,但是对丈夫的感情越发深厚,虽然丈夫相隔遥远,但是,她忠贞不移。思妇心理变化描写得非常细腻,语言委婉,真挚感人。
君归而妇断肠,春风吹罗帐招来妇人的厌恶,整首诗都是看似不合理的情况,但细细分析,却是最真实的情感表露。让人读来深感思妇相思之苦。
后人点评
清人王夫之:字字欲飞,不以情,不以景。《华严》有“两镜相入”义,唯供奉不离不堕。(《唐诗评选》卷二)
登金陵凤凰台1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2,晋代衣冠成古丘3。
三山半落青天外4,二水中分白鹭洲5。
总为浮云能蔽日6,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1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台山。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飞集此山,形似孔雀,羽色斑斓绚丽,一鸣而众鸟和,当时人称是凤凰。于是就名此山为凤凰山,筑台于此名凤凰台。”
2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吴宫。
3晋代:东晋都城也建在金陵。衣冠:指代豪门贵族。丘:坟丘。
4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半落:云彩遮住了三山的一半。
5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城后入长江,江中有沙洲白鹭洲,分水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水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因为常有白鹭歇于此,而得名。
6浮云能蔽日:比喻奸臣遮阻贤臣。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登金陵凤凰台
天宝六年(747),李白到达金陵,登上凤凰台写下了这首诗,诗人在这首诗中俯仰古今,不禁感慨荣华富贵的如过眼烟云,世事变化无常。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凤凰台因为有凤凰栖息,所以得名,而如今凤凰台上的凤凰已经飞走了,凤凰台空荡荡的,只有江水依旧东流。人事的变化和永恒的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世事变化无常。凤凰是祥瑞之兆,也象征了当时王朝的兴盛,而凤去台空表明了昔日的繁华已经消逝不见。这里用多个“凤”字,读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而不显重复。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由凤凰台又联想到了古代东吴、东晋,他感慨东吴曾经繁华的宫殿现在也被荒废了,而晋代衣冠楚楚的名流也已经进入了坟墓。这里诗人表达了荣华富贵只是一时得意,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泯灭,而什么都没有留下。
诗人接着没有继续怀古伤今,而是调转笔头,开始放眼自然景色。“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三峰并列在江边,好像有一半挺立在了青天之外一样,若隐若现。江水从白鹭洲分流而过,浩浩荡荡奔向大海。这两句展现了雄伟宏阔的江景,表现了诗人狂放飘逸的性格。而白鹭洲在金陵西,所以诗人登台,立东西望,有望长安之感,所以自然引出下句,也为整首诗染上了一层飘逸辽远的意韵。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最后两句点明了主旨,景色依然不能让诗人忘记现实,诗人向更远的方向望去,想要看到长安,但是浮云遮蔽了李白的视线,怎么也看不到。长安是朝廷所在的地方,诗人想看长安,暗示了诗人想要出仕一展抱负,但是,乌云象征了皇帝身边的奸邪之臣。皇帝被奸佞的大臣遮蔽包围着,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同时,诗人自己苦于无门施展才华,壮志难酬之感,寓意深远,饶有余味。
这首七律语言流畅自然,洒脱清丽。同时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诗人怀古伤今就,为国担忧的心情,意旨尤为深远。
后人点评
清人黄叔灿:不粘不脱,历落情深。(《唐诗笺注》卷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1,来从楚国游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3。
月下飞天镜4,云生结海楼5。
仍怜故乡水6,万里送行舟。
【注】
1荆门: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峙,地势险要,是巴蜀和故楚的分界处。
2楚国:长江出荆门,即属故楚之地。
3大荒:广阔无边的原野。
4月下飞天镜:月影倒影江中,好像是从天空中飞下的天镜。
5海楼:海市蜃楼,云气折射出的各种壮丽的景象。
6仍:频频。怜:爱。故乡水:指从诗人故乡四川流出来的长江水。
渡荆门送别
这首诗是李白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十四年,他第一次离开蜀地顺江而下,游历古楚旧地时所作。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在开首就点出了诗人要去的地方,语言轻松流畅,体现了诗人话语轻松的心情。诗人兴致勃勃地在船上观赏江水两岸的山川景色,不知不觉中行船已经过了荆门。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描写了船过荆门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景色。高大的崇山峻岭逐渐在眼前消失,代替而来的是一片广袤无边的平原之地,此时,诗人视野顿时开阔,心境也随之豁然开朗。只见长江水奔涌向前,好像流入了无边无际的荒漠平野,滔滔奔涌的江水和广阔无边的平野交映在一起,一种宏阔辽远的意境顿时而出,“入”字突出了诗人笔力雄健,真切地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山河图景,体现了一种蓬勃的生机,流露了诗人激动欢悦的心情。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接着诗人继续前行,江入荆州后,因为江道迂回,所以水势也不似先前那样澎湃汹涌了,而变的舒缓平静。夜晚里,诗人俯视月亮在江水中的倒影,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明镜;白日里,云霞幻变无穷,结成了瑰丽神气的海市蜃楼景观。诗人在这两句中既描写了夜晚景色,也描写了白日里的景色,从俯仰多个角度全面地展现了江水宁静辽阔的一面,比喻生动形象,真切地写出了诗人当时的感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在愉快地欣赏荆门周围和家乡不一样的景色时,不禁联想起了家乡的山水,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怀恋之情,但是,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自己是怎样的思恋家乡,而是可怜起“故乡水”,送我的行舟到万里之远。一句“万里送行舟”,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舍。而江水还要继续向东流,绵绵江水不断,而诗人思乡情和对未来的憧憬都像这江水一样,绵延着。最后,语尽而意未止,意韵无穷。
这首五言律诗,风格雄健,意境辽阔高远,描写生动形象。其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将江水浩瀚渡荆门的雄浑瑰丽的景象表现得如诗似画,因此,成为了千古名句。而结尾诗人巧妙地把江水拟人化,融情于景,耐人回味,也是非常称道的一笔。诗文言简而意丰,感染力强。
后人点评
清人应时;太白之情多于景中生出,此作其尤者也。(《李杜诗纬·李集》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