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李白(1) - 唐诗三百首鉴赏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32章李白(1)

第32章李白(1)

诗人名片

李白(701—762)字号: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籍贯: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

作品风格:豪迈纵逸

个人简介:祖籍陇西,后迁蜀地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开元十三年(725)二十五的李白离蜀漫游。天宝元年(742),李白受道士吴筠举荐,被召入京城长安,供奉翰林,受到了唐玄宗的特殊礼遇。但唐玄宗指赏其文才而不委其重任。天宝三年(744),因受人馋陷,被赐金放还,继续开始流浪生活。安史之乱中,李白隐居庐山,后被永王李璘招为幕府。至德二年(757),李璘和肃宗争夺帝位兵败,李白受牵累,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于东南一带,上元二年(761),李光弼率军镇临淮,李白曾请缨从戎,但中途因病返回金陵,后投奔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宝应元年(762)病卒,终年六十二岁。

今有《李太白全集》存于世,《全唐诗》存其诗二十五卷。

李白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1,绿烟灭尽清辉发2。

但见宵从海上来3,宁知晓向云间没4?

白兔捣药秋复春5,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6。

【注】

1丹阙:朱红色的宫门。

2绿烟:指遮挡住月光的云雾。

3但见:只见。

4宁知:怎知。没:隐没,消失。

5白兔捣药:传说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6樽:酒杯。

把酒问月

诗人开篇就来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意思是天空中的明月什么时候来的?将我们带入了浩淼无际的空间中,充满了神秘深邃色彩,引发人们无限的思考,让人神往。“停杯”二字,表明诗人当时正在喝酒,那么这一问可能就是诗人醉意朦胧中发出的,这一句增加了诗文的诗意。

“人攀明月不可得”,明月高悬天空,总会让人有“不可得”之感,但是,人要想摘取,月亮远远地躲在天上,而如果人无意摘月的时候,月亮反倒总是跟随着人。这里真切地描述了人和月之间若即若离、亦远亦近的状态,将月拟人化,写得亲切且颇有神秘色彩。

接着诗人描写了月色,“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皎洁明月就像明镜飞到了天空,向下照着朱红色的宫门,烟云散尽,一轮明月露出,散发银清色的光辉。这两句描绘的画面色彩柔,意境清丽宁静,月之娇容历历在目,描写细腻传神。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月亮从东海升起,消逝于西天云间,人们不知道它何去何从,但是它却能日日循环不止。表现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现象的惊奇。“但见”、“宁知”就突出了诗人这种心情。

诗人不禁思绪万千,他想到了传说中月中的嫦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诗人不禁问道月中白兔年年辛勤地捣药,为了什么呢?而那嫦娥独自居住,能与谁为邻呢?这里表现出了诗人对嫦娥的同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和嫦娥一样孤单苦闷的心境。诗人从这两句开始,笔触从对宇宙的遐想转移到了对人生的思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明月恒久成为永恒的见证,而人生苦短,不断更迭。这二句重复、回环,相映成辉,充满哲理意味,读来朗朗上口。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诗人没有因此想到人生短暂,短短数载灰飞烟灭,他摆脱个人这个狭小的空间,而是将人类联系成一体,将人类比作源源流水,这样就可以明月一样永恒了,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曹操曾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正是此时诗人这种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最后诗人以“金樽”为结,照应首句,意蕴深远,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七古诗,由酒写到月,又由月回到酒,结构清晰,转承自然,诗人想象丰富,思维辽阔,从想月亮的神秘由来,想到了神话中的嫦娥,接着又想到了古人今人,内容丰富且纵横古今,笔触飘逸潇洒。诗中烘托了高洁、永恒、美好的月形象,诗人笔下的月有诗人的影子,是诗人孤高超俗的自我形象的体现。

后人点评

裴敬评其诗: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长干行1

李白

妾发初覆额2,折花门前剧3。

郎骑竹马来4,绕床弄青梅5。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6。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7。

低头向暗壁8,千唤不一回9。

十五始展眉10,愿同尘与灰○11。

常存抱柱信○12,岂上望夫台○13。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14。

五月不可触○15,猿声天上哀○16。

门前迟行迹○17,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