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李商隐(2) - 唐诗三百首鉴赏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06章李商隐(2)

第106章李商隐(2)

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对秋亭夜雨的景色着墨颇多,但它重点不在写景而在抒情。“骆氏亭”中的所见所闻都是诗人思念友人的情感寄托,以景寄情、寓情于景。清秀美丽的意境中,蕴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后人点评:

纪昀:分明自己无聊,却就枯荷雨声渲出,极有余味。若说破雨夜不眠,转尽于言下矣。(《玉谿生诗说》)

无题1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2。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3。

隔座送钩春酒暖4,分曹射覆蜡灯红5。

嗟余听鼓应官去6,走马兰台类转蓬7。

【注】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标出能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就常用“无题”作为诗的标题。

2画楼、桂堂:指华丽的房屋。

3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两人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4送钩:又叫“藏钩”,一种游戏,人分两队,一对传递一钩,令一队猜钩所在,猜不中要受到惩罚。

5分曹射覆:分两队互相猜。

6听鼓应官:唐朝时,官府五更二点击鼓召集官员。

7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诗人供职的秘书省。

无题

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回忆昨夜在一富贵人家后堂的宴会,表达了他与心爱的人在席间相遇、却有受人阻隔,无法靠近,一诉心声的惆怅和怀想。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根据首联所写内容我们可以猜测到,大概是今夜的景色,勾起了诗人对昨夜在宴席上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今夜星光闪耀、和风习习,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花香,一切好像都和昨夜在富贵人家后堂宴饮时的景色一样,但席间和心爱的人相遇的情景却再难以重现,只能在梦中追忆了。诗人开篇没有直接写昨夜宴席中和意中人相遇的情景,而是用今天的星辰和风、画楼桂堂的外部景物,烘托出昨夜柔和幽美的氛围,语句华美流丽,读来朗朗上口,充满诗情画意,把读者带入了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写诗人此时对爱恋的人的思念之情。说此时,自己虽然没有彩凤的双翅,飞到爱恋的人身边,但相信两人的爱恋之心应该像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映成辉,传达的是间隔中的默契和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安慰,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惜和自信。这两句比喻新奇妥帖,细腻深刻,充分展现了诗人微妙而矛盾的心理感受。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颈联具体写昨夜和意中人共度家宴的场景,其中流露了诗人失落怅惘的心情。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上,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嬉笑喧闹,场面热闹非凡,令人陶醉。“春酒暖”和“蜡灯红”,既传神地描绘出宴会上热烈融洽的欢乐氛围,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红润娇美的面容,彼此的惺惺相惜,真有种酒不醉人人自醉之感。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诗人回忆今晨离席的情景。昨夜的欢宴一直持续到天明,楼内的音乐还没有停息,楼外的召集官员的鼓声已经响起,诗人感慨自己就像是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又一天枯燥乏味的工作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和席上爱恋的人再相见了。绵绵神情,缠绵悱恻,而恋情阻隔使诗人怅惘并因此引起他对身不由己、身世沉沦的感慨,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美流丽的回忆中蕴含着沉郁悲怆感伤。

这首七律表达情感真挚缠绵,语言流丽圆美。诗人把对身世的感慨融进艳情中,用华丽美好的艳遇情景反衬自己困顿失意的心情,创造了唯美婉丽的优雅意境。

后人点评

清人吴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乃是具文见意之法。起联以引下文而虚做者,常道也。起联若实,次联反虚,是为定法。(《围炉诗话》卷一)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1,蜡炬成灰泪始干2。

晓镜但愁云鬓改3,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4,青鸟殷勤为探看5。

【注】

1“春蚕”句: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中有“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句,“丝”与“思”谐音,此句化用其意,表示除非到死,思念才会结束。

2蜡炬:蜡烛。

3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4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喻诗中人所思念的人住的地方。

5青鸟:传说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无题李商隐

这是一首爱情诗,本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女主人公悲伤、痛苦心情中,蕴含着对爱情的渴望和执着的精神。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女主人公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和她的心境:因为受到某种力量阻挠,一对情人本就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就更使她无法忍受。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指离别时难舍难分。在前一个相聚“难”的衬托下,别离时的“难”就更让一对情人悲痛不堪了。两个“难”字的使用也造成了诗句的起伏缠绵之势,这种曲折婉转的行文方式,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更加缠绵、哀痛,而如果直述别离之苦就达不到这种效果。这诗中人本就满怀痛楚,又看到外面暮春的景色,这就更使她悲伤心情难以排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零,花瓣随着轻风四散飘落,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而女主人公不就像这随着春天的消逝而凋零的花朵吗?美丽的花朵被外界摧残,总是让人心生惆怅和惋惜。“东风”句,既描写了自然环境,也是女主人公悲哀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微妙地契合在了一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接着写女主人公思念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暗含思念之意。这两句话是说,自己对于心上的思念,就像春蚕吐丝一样,直到死才能停止。而绵绵的思念没有个期限,不知道什么时候两人才能再相见,不能相聚的痛苦,缠绕着女子,无尽无休,就好像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明爱恋之深,但是终生都在思念,就暗指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那么,女主人公的苦也将伴随终生。而尽管前途无望,女主人公却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能忍受。这两句中既蕴含着女子的失望和痛苦,也包含了强烈的执着精神。虽然追求无望,但仍要追求,这就给追求蒙上了一层悲凉色彩。诗人在这一联中用两个形象的比喻,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复杂缠绵的情感,表现得细致丰富而真切。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女主人公内心的感情活动,把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写得非常精彩。接着五六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转入写外在意象。“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终日受痛苦的折磨,已经鬓发脱落,容颜憔悴。“晓镜”表明女子是在早晨照镜子时候发现的。接着便接一个“愁”字,可见,女子是看到“云鬓改”后发愁。女子夜里因爱情的追求不能实现而痛苦憔悴,而清晨女子看到自己容颜憔悴而痛苦,为了爱情而希望永葆青春。这就把昼和夜联系了起来,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愁绪,表达非常缠绵曲折。而“夜吟”句,则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应该和自己一样痛苦。他猜想对方大概也是夜不成寐,便常常吟咏叹怀,但愁情深沉浓郁,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觉周围环境凄清冷寂,皎洁的明月,洒下寒冷的清辉,好像天气变得寒冷了。用生理上感觉到的冷反映内心的凄冷,非常巧妙。“应”字有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些都是女子想象出来的。而想象如此生动,则体明她对心上人非常了解,也透露了她的深切思念之情。

想象得越是清晰具体,思念就越深刻,这便就越发燃起女子对相聚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就只好请使者替自己去看望他了。于是便有了结尾这两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西王母的信使,它成了诗中女子的使者。诗人用蓬莱仙山象征对方的居所。虽然诗中女子把相见的希望寄托在了想象中的青鸟的身上,但是,这相会无望的痛苦心情依然笼罩着女主人公。最后虚幻的结尾,烘托了飘渺无际的氛围。而这正正暗示了两人相见飘渺无期,而女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

这首七律诗,从头至尾都贯穿着缠绵、痛苦、失望和执着感情。诗中字字句句都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这种复杂的情感。意象之间,彼此连接紧密,形成缠绵往复的形势。成功地将这种精微的情感,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非常巧妙。

后人点评

明人谢榛:李义山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刘禹锡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措词流丽,酷似六朝。(《四溟词话》卷二)

无题二首(其二)

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1,卧后清宵细细长。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