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李商隐(1) - 唐诗三百首鉴赏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105章李商隐(1)

第105章李商隐(1)

诗人名片

李商隐(813—858)字号:字义山,号玉谿生

籍贯: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作品风格:高华典丽

个人简介:大和中守天平节度使牛党要员令狐楚赏识,辟为巡官。唐文宗开成二年(837)中进士。令狐楚死后,他又为泾原节度使李党成员王茂元掌书记,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当时,牛、李二党斗争激烈,他遭到牛党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生存,辗转于各幕府,曾任弘农尉、节度判官、盐铁推官等职,潦倒终身。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巨匠,他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杜牧与他齐名,并称“小李杜”;李商隐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七律圣手之称。今有《李义山诗集》六卷行世。《全唐诗》存其诗三卷。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1,徒劳恨费声2。

五更疏欲断3,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4,故园芜已平5。

烦君最相警6,我亦举家清7。

【注】

1以:因。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2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3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4薄宦:官职卑微。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5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6君:指蝉。警:提醒。

7清:清贫,清高。

这是一首咏蝉诗,诗人抓住蝉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相结合,抒发诗人的高洁情怀。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以写蝉鸣起兴。“高”指蝉栖息在高树上,这暗喻诗人自己的清高;因为蝉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和诗人境遇感受暗中结合。因为“难饱”所以“恨费声”,悲哀之余又多了一层“恨”意。然而恨鸣也只是徒劳,它依然身处困境,难以摆脱“难饱”境况。这是说,诗人因为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也曾向一些有能力的人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帮助的意愿,但最却只是徒劳。诗人借蝉身居高树,常常鸣叫的特点,写出自己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这样蝉的特点就和诗人情感完美地结合了起来,成功地实现了借物抒怀。

接着,从“恨费声”引出了“五更疏欲断”,又用“一树碧无情”作衬托,这样就把诗人不得志的抑郁情感推进向了高潮。蝉的鸣声一直响到五更天亮时,它的声音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而一树的叶子还是依然那样碧绿亮眼,并不为它的鸣声“疏欲断”而悲伤,显得那样冷酷无情。其实,蝉声疏欲断,本和树叶的碧绿毫无关系,但诗人却怪树的冷酷无情。这样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却正是诗人真实感情的流露。“疏欲断”既是写蝉,也寄喻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诗人暗中是在责怪有能力的人不伸出援手的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诗人接着又咏蝉,转写自己。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诗人写道:自己身居小官,到处奔波,就像是一个在水中到处漂泊的木偶人。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不禁怀想起家乡来。他想此时,家中的田地应该是杂草丛生了,诗人的思归之心就更加迫切了。这两句看似和上文的咏蝉无关,其实,“薄宦”和“高难饱”、“恨费声”有联系,因为官小禄微,所以难饱费声。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了咏蝉上,诗人把蝉拟写成“君”,把“君”和“我”并举,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同时,我的举家清贫正呼应了蝉的难饱;而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和蝉境遇相似的小官,家中田地已经荒芜,不免勾起归乡想法。

这首诗蝉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了起来,完美地达到了借物咏志的效果。

后人点评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2,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

1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因西汉宣帝在此建乐游苑,故得名。

2向晚:接近傍晚。不适:不惬意,不愉快。

登乐游原

乐游原,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为乐游苑,因此地地势开阔,人们便以“原”称之。登上此原,长安城尽览。

古代诗人在登楼望远时,总是引起他们的国恨家仇等各种情绪,如陈子昂一登上幽州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而李商隐登高也会引起心中无限情怀,不过这次,他登楼不是抒发感慨,而是想派遣自己“向晚意不适”的情怀。不知道什么原因,傍晚时,诗人心中有些不快,便驱车而来,登山古原。

“夕阳无限好”二句,诗人登上古原,看到日落西斜,金黄灿烂的光辉、铺洒在无边无际的天地上。这是多么的壮美、瑰丽的景象。这景象也给诗人得到了极大满足,而这雄美的景色就是在这黄昏时刻才出现的。诗人于是发出“无限好”的赞叹,慰藉了诗人忧郁的心绪。表现了珍惜时光的积极心态。

但也有人误认为“只是”二字,是“但是,只不过”之意,所以,本诗抒发的是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感慨,是一种消极心态。然而古代的“只是”本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是“就是”、“正是”之意。

后人点评

清人屈复:时事遇合,俱在个中,抑扬尽致。(《玉谿生诗意》)

贾生1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2,贾生才调更无伦3。

可怜夜半虚前席4,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

1贾生:即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