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白居易(3)
第83章白居易(3)
本诗可分为四部分进行赏析,第一部分(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在送别宴上,诗人邀请商人妇弹琵琶。“浔阳江头夜送客”,首句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件,简洁精炼。“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了秋夜送客萧条寂寞之感。正因为寂寞,所以诗人写“无管弦”“醉不成欢”,为琵琶女的出现做了铺垫,接着,又用“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一环境描写渲染气氛,使铺垫作用更加有力。就在大家想要音乐的时候,琵琶声出现了,“忽闻水上琵琶声”,“忽闻”二字,使人有千载难逢之感,声音一出,使得“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通过前面对琵琶女出场的一系列铺垫,已经让人对琵琶女的出现有种迫不及待的感觉,而邀请琵琶女的时候,又出现了波折,“千呼万唤”才出来,出来的时候还“抱琵琶半遮面”,让人不能一睹为快。第二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琵琶女先“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诗人赞道“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情”字。
从“弦弦掩抑声声思”到初为《霓裳》后《六幺》,总写弹奏《霓裳》、《六幺》过程,其中“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撚抹复挑”描写琵琶女弹奏的神态,“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写了琵琶女借乐抒情。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唯见江心秋月白”,诗人用语言描写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摹写声音,“如急雨”用比喻使声音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也是如此。接着“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使美妙的声音,通过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完美地展现了出来,让人应接不暇。紧接着旋律开始变“滑”后又转“涩”。“间关”声,轻松流畅,这种声音好像“莺语花底”,通过视觉形象的展现进一步表现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声,悲凄哽塞,这种声音就像是“泉流冰下”,通过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听觉形象的冷涩。接着声音“凝绝”,“声渐歇”,接着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传神地描绘了余音袅袅、余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声音好像到此就结束了,岂知“幽愁暗恨”在“声渐歇”中凝聚了无穷力量,并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一般喷薄而出,又好像“铁骑突出刀枪鸣”,此时,琴曲突然上升到高潮,曲声刚刚到高潮,随即琵琶女“曲终收拨当心画”,曲声戛然而止。听罢此曲让人回肠荡气。接着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曲声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广阔空间。诗人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曲声,不仅体现琵琶女的记忆高超,同时,音乐的千变万化也是琵琶女内心起伏回荡的表现,这就为下边写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做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的遭遇。诗人省去了询问句,而是直接通过琵琶女的动作和表情描写过渡到自言身世,琵琶女“沉吟”神态,暗指被询问,同时这也反映她内心矛盾欲说还休。而“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描写,表现了她意欲克服矛盾,倾诉身世。
从“自言本是京城女”,诗人用凄哀的抒情笔调,如泣如诉地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这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形成互补,完整地展现了一个生动真实的琵琶女形象。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极具代表性,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所有艺人们被人轻视侮辱的命运。
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呕哑嘲哳难为听”),写诗人表达对琵琶女的同情,并诉说了自己被贬之苦。诗人先写对琵琶女的同情,接着用“同是天涯沦落人”,表明自己和琵琶女同病相怜,自然转到对自己坎坷经历的吐露。“终岁不闻丝竹声”前面的“忽闻水上琵琶声”相呼应,暗示自己内心痛苦无处倾诉。
第五部(从“今夜闻君琵琶语”到最后)写诗人邀请琵琶女再弹一曲。“我”的诉说,反过来又激起了琵琶女的情感,所以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就更加凄哀动人,“满座重闻皆掩泣”,而这声音又进一步使诗人激动不已,以至热泪纵横,湿透青衫。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和被迫害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浑然一体。乐曲和两人不幸遭遇,回环反复地出现,交织在一起,荡气回肠,余音袅袅。
后人点评
明人郝敬:以诗代叙,记情兴,曲折婉转,《连昌宫词》正是伯仲。(《批选唐诗》卷一)
钱塘湖春行1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2,水面初平云脚低3。
几处早莺争暖树4,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5,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6,绿杨阴里白沙堤7。
【注】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孤山寺:在西湖北部孤山上。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建。贾亭:即贾公亭。唐贞元
(785—804)中,贾全在任杭州刺史时,于西湖建亭,称“贾亭”或“贾公亭”。
3水面初平:指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和湖岸持平。云脚低;指云层低垂。脚,古语称下垂的东西为“脚”。
4莺:黄鹂,鸣声婉转悦耳。暖树:指向阳的树木。
5乱花:色彩缤纷的野花。欲:就要。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6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白沙堤就在孤山的东北面。行不足:百游不厌。
7阴:同“荫”。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岸。
钱塘湖春行30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就是西湖。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这诗,就是真的看到了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的倩影,更加真切地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精妙。白居易在杭州时,写了许多以湖光山色为主题的诗作。这首诗注重把握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涂上春天色彩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美不胜收。
“孤山寺北贾亭西”。在后湖与外湖之间的就是孤山,山峰高高耸立,上面有一座孤山寺,是湖中登高游览的好地方,也是西湖一个非常著名的标志。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的一处名胜。有了第一句地理位置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指的就自然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面下降,春天雨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沌交接处,天空中舒卷起一片一片重重叠叠的白色云朵,和湖面上荡漾起伏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所以叫“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大概轮廓。接下来的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把西湖春天的活力,在寒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莺是有名的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美丽春景;燕是候鸟,春天到了它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对季节的敏感和判断,成为春天的一个象征。诗中,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独到的;而他的笔墨,则是入木三分的。说“几处”,可见不是“到处”;说“谁家”,可见不是“每家”。因为还是料峭的初春,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起到互补的作用,把两者联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选择栖息在向阳的树木上试它清脆的歌喉;由于是“新燕”,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喜悦。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世代传诵,正是因为他写出了季节更替时这种偶见的欣喜。这首诗在意境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湖上风光,视野非常宽广,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着重写“湖东”景色,最后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指明地理环境,然后展开写景;后面是先写景色,后介绍环境。全诗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结,由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空间轮回转换,不着一丝痕迹。结构的巧妙,条理包含在浑成的笔意之中;如果不细心体味,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看似一般,其实它和“白沙堤”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春天来了,西湖周围哪儿都是绿草遍地;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如织,来往频繁。唐朝时候,西湖堤上骑马游春的风俗盛行。诗中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的景色。
这是一首七律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淋漓尽致的细致刻画,而在于情景相容,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视觉感受。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后人点评
薛雪评白居易诗: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
轻肥1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2。
朱绂皆大夫3,紫绶悉将军4。
夸赴军中宴5,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6,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7。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8!
【注】
1轻肥:诗题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概括豪奢生活。
2内臣:宦官。
3朱绂(fu):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
4紫绶: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以作印组或服饰。朱、紫二色,皆高级官员才能使用的颜色。
5军:这里指保卫皇帝的神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