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白居易(2) - 唐诗三百首鉴赏 - 雅瑟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82章白居易(2)

第82章白居易(2)

清爱新觉罗弘历:居易诗词特妙,情文相生,沉郁顿挫,哀艳之中,具有讽刺。“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君王掩面救不得”,皆微词也。“养在深闺人未识”,为尊者讳也。欲不可纵,乐不可极,结想成因,幻缘奚罄,总以为发乎情而不能止乎礼义者戒也。(《唐宋诗醇》卷二十二)

大林寺桃花1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2,山寺桃花始盛开3。

长恨春归无觅处4,不知转入此中来5。

【注】

1大林寺:位于庐山大林峰上,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是我国佛教胜地之一。

2人间:指庐山下的村落。芳菲:盛开的鲜花。

3山寺:指大林寺。

4长恨:常常惋惜。

5不知:想不到。此中:寺庙里。

这首诗是白居易写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的纪游诗。

全诗一共短短四句,不管是内容还是语言都好像没有什么深奥、出奇的地方,就像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简单地做了一番记述和描绘。但细细品味,就会惊喜地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意境深邃,情趣盎然。

诗的开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间是夏季的第二个月,正是大地春去,百花落尽的时候。但没想到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登临之前,就曾经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惆怅,而失望。因此,当这不曾期待的一片春景映入眼帘时,该诗使人感到无比的惊异和欢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记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发展──由一种愁怨不已的哀叹春去之情,突然变为惊异、欣喜,以至喜笑颜开。在首句开头,诗人就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真实世界,突然来到到一个悠然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幻境。正是在这一情景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空间无比高远。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想不到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远去,只不过是像以顽皮的小孩子,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指代了春光,把春光写得非常具体可感,清新自然,又用拟人的手法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长了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它不仅有脚,你看它简直还有顽皮的一面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如此的生动可感,天真活泼,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眷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颗童心,哪能这么风趣灵动。这首小诗的值得称赞的地方,正在立意新奇,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有启人神思,惹人怜爱,真是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明珠。

后人点评

何良俊评白居易诗:不事雕饰,直写性情(《四友斋丛说》)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1,伐薪烧炭南山中2。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3?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4。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5。

翩翩两骑来是谁6?黄衣使者白衫儿7。

手把文书口称敕8,回车叱牛牵向北9。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10。

半匹红绡一丈绫11,系向牛头充炭直12。

【注】

1卖炭翁: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

2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一段,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3营:经营,使用。

4辗(niǎn):同“碾”,轧的意思。辙:车轮碾过后留下的痕迹。

5市:集市。

6翩翩:轻松潇洒。这里指趾高气扬的样子。骑(ji):骑马的人。

7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8把:拿。敕(chi):皇帝的诏书、命令。

9牵向北:把炭车赶向皇宫。唐代皇帝的宫殿在长安城的北边。

10驱将:赶着走。惜不得:舍不得。

11绡(xiāo):生丝。绫:丝织品。

12直:同“值”,价值。

中唐时,宦官专权,肆无忌惮,他们常常以低价强购物品,有时甚至分文不给,反而胡乱捏造名目,勒索百姓钱财。这首诗就是写一个卖炭翁卖薪遭遇,强烈斥责了统治者对人民横加掠夺的罪行。

前四句,写卖炭翁烧炭的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取炭辛勤过程。“南山中”点明了劳动地点是终南山,那里荒无人烟、经常有豺狼出没,环境十分恶劣。“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地描画了卖炭翁的形象,也衬托了劳动的辛苦。我们可以想象,在荒凉的大山里,一个满面灰尘,两鬓斑白,双手脏黑的老人,在山上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是多么不容易啊!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原来,卖炭所得的钱是为了维持生计,可见,炭对于这位老翁非常重要,这一问一答,使行文起伏跌宕。这为后面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身上衣服单薄,就希望希望天气暖和。而卖炭翁却为了炭能卖个好价钱,正冻得瑟瑟发抖,还在希望天气能更寒冷。语言简洁,而老翁艰难处境和矛盾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可怜”二字,流露了诗人对老翁的无限同情。

卖炭翁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夜来城外一尺雪”,“一尺雪”,表明雪之大。下了这么大的一场雪,老翁终于不用担心炭贱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