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别再做低品质勤奋者》(4) - 有修养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 约翰·托德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第九十四章《别再做低品质勤奋者》(4)

放下傲慢的自尊,治疗焦虑的“慢性病”——从情绪的波动中发现正面的结果

假如感到自己在焦虑,弄清“为什么焦虑”比“对抗焦虑”更重要。抱怨其实并不是一件多么坏的事情,有时候不懂得抱怨恰恰是一种消极的自我增压。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只有极少数的人能维持好的状态,但这是非常危险和不明智的。所以,给予自己一个释放压力的窗口,就等于使我们的勤奋获得了减负的机制。

一、当焦虑发出第一声啼哭,及时地定义

i弄清负面情绪的来源非常重要i

一个每日沉迷于数字媒体与线上信息的人,他可能在被迫放下平板电脑的第一时间就会感到焦躁不安。负面情绪的来源有时并非“我们遇到了某些失败”,而是“停止一种依赖性极强的行为”。在治疗焦虑和压力时,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超过半数的“焦虑勤奋者”(因为焦虑而用勤奋缓解的人)都是基于这一原因。

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的一个调查团队发布的报告显示,互联网让人类的生活更便捷,获取信息更方便,但也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了,因为发达的资讯工具使人沉溺于此。截止到2015年,普通人平均每天会花8到16个小时来接触数字媒体。这种牢固的依赖于互联网的行为习惯让人无法在工作中集中精力,容易倦怠和感到孤独。

我的研究表明:

·“孤独感”让产生焦虑的可能性增加3倍,焦虑的危害也成倍放大。

·对工作的倦怠感则让人效率下降,精力分散,专注力不能持久。

·长期依赖数字媒体,则使人“技术上瘾”的概率增加5倍以上。

所以,心情糟糕时未必就是事情不顺利造成的,很可能仅由于你和手机的距离超过了3米。这是人和数字设备心理安全距离的上限。有人反映说,他必须随时能摸到手机,工作才能集中精神,否则就容易走神并坐立不安。假如我们让一家公司所有的员工将手机集中放到一个封闭的房间中——听不到房间内传出的任何声音,当然包括来电铃声和短信通知,你会发现接下来的工作中所有的人均焦躁不宁。

焦虑在啼哭,可它的压力源也许只来自一部手机。

i回避不是最佳策略,必须正面回应i

当焦虑出现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压抑和克制。对需要宣泄的情绪关闭出口,是多数人经常干的事情。当焦虑无法压制时,人们又会选择回避,采取鸵鸟策略,对其视而不见。但是,刻意地回避反而会让人更加焦虑不安。压制内在的情绪会让压力“内生化”,从而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这时候,也许一个人会更勤奋地工作,但他的效率也会更低——就像他从来没有真正勤奋过一样。

大卫·施皮格尔是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和行为科学系的副主任,他对各种焦虑的根源有长期的研究:“不要回避焦虑,不要蒙上盖头。回避并不是最佳策略。越是回避,事情就会变得越糟糕。对于造成压力的事件一定要采用积极的方法应对,比如先看看为什么发生焦虑,定义焦虑的性质,才能最终增强我们对它的掌控能力。”

通常,采取回避策略的人会走两个极端。有的人疯狂地工作,比过去更加投入,成为彻头彻尾的工作狂,他觉得用事业的成功能驱散焦虑;有的人索性什么都不干,浑浑噩噩地度日,或者索性躲起来,像一个抑郁症患者,他也许期盼时间的神丹妙药。这两种行为都不能从根本上摆脱焦虑,反而逃避了真正的问题。

一个回避负面情绪的勤奋者,他总是走不了太远。

i及时定义:“我为何焦虑?”i

有一次,我忽然很心慌。在那一瞬间,我对所有的事感到不满。我认为自己几个月来未实现一件有益的计划,付出的汗水全化为没有营养的流水。就在准备对着下属骂娘时,我喝了杯白开水,决定先坐下来安静一会儿。

然后我开始给焦虑一面镜子,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是由于做事拖沓耽误了项目进展吗?

是家庭因素还是管理问题制造了压力?

是新人招聘遇到了阻力?

是社交领域不太顺心?

这就像手里握着一团乱麻,其中藏着一根绣花针。我们要定位这根针的位置,是哪根麻绳和它搅在一起?找出这根针,就是在找到焦虑的原因。有的人很傲慢,他不想在负面情绪前低下自己的头颅,因此对焦虑视而不见。有人见他不高兴,或者状态不佳,善意地询问时,他也总是若无其事地掩饰。

他是“背着巨石”前行的人。心理学家发现,这一类人活得十分辛苦,不能合理地分配精力和管理时间,非常努力,从不偷懒,但出现抑郁情绪的比例较高。而且,每件事情他们都使出了120分的力量,却很难得到100分的回报。

二、抱怨不是一件坏事,

它意味着发现了可以努力的方向

i让抱怨成为你改变现状的动力i

对压力缠身的人来说,“不要抱怨,要继续努力”真的是一个任何时候都正确的建议吗?我们去听心灵讲座,“不要抱怨”这四个字似乎到处都是,它已经成了一句万金油似的口号,被广泛地使用在各种说教之中,写进每一本心灵鸡汤的书籍。

狭义的抱怨指向明确:心怀不满,指责他人。但从广义的现实角度,人们口中的抱怨指代的含义其实很广,并不一定就是对某个人的不满或指责,也不是对某件事的极端憎恨,可能只是一种消极性的倾诉,用于宣泄负面情绪,缓解内心的压力。同时,抱怨也可能是出于对问题的警觉,针对某些发生的问题提出看法,希望引起重视。

人们真能做到避免广义的抱怨吗?显然是不能的。

在与咨询者的接触中,我很反感听到“不要抱怨”的宣讲。有些成功学讲师鼓励人们逃避情绪和压力,夸大了勤奋本身的效力——重压下的勤奋真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是值得怀疑的。如果模糊了压力的界限,盲目迷信“不抱怨并继续努力”,就等于在自我洗脑,并让问题越来越糟。

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中,“不要抱怨”不仅是一种回避问题的借口,而且是植入头脑意识的病毒。比如,有的人不“抱怨”,是出于他内心的麻木或是虚荣——回避情绪,甚至根本不愿承认情绪的存在。很多时候,他们压迫使自己变成了“橡皮人”,习惯忍受焦虑,认为努力可以让任何事情变好。没有痛苦,也没有不满,对不正常的环境逆来顺受,没有改进的意愿。他们一般也胆小怕事,害怕与人发生冲突和争执,躲避责任和风险。看到他,你就像看到了一部内压极高的机器。

“抱怨”的必要性在什么地方呢?

换个问题是:我们为何需要抱怨?

当洛马工业的工程师姆希莱本可以做出改变、争取更好的结果时,他想到的是要做一个知足的人。“不要抱怨,就这样吧。”姆希莱没有抱怨,接受了部门安排的新职务,任劳任怨地又工作了一年。直到2016年4月份,他才发现这么做等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因此他还是辞职了。这一年来,他的心情非常糟糕,努力工作却毫无头绪。

姆希莱说:“过去我更喜欢生活在虚假的幻象中,我信奉沉默法则,沉默的实干能实现目标,我忽视了自己也有压力。如果现实对我是不利的,影响一些计划的开展,我认为必须把它说出来,而不是藏在心里。”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了问题,如迟迟得不到解决,心中难免产生负面情绪,此时单纯的勤奋与头撞墙式的努力就不再是有效的药方。不抱怨或许能集中定力,但亦能使内压急剧上升,心烦意乱之下,工作上的问题和大脑中的情绪有可能同时爆发,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发现了问题当然也可以抱怨,因为抱怨有机会提高解决的效率。工作问题有时是我们自己的过错造成的,但更多情况下,确实就是外人和外界的原因引起的。对此没有人可以否认。比如,同事、上司或客户在合作中出现了纰漏,为什么不能用“抱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呢?抱怨的首要功能是宣泄情绪,以及寻求他人的理解与配合。事实证明,许多众所周知的问题,如果没人抱怨就不会得到解决。

压力大时也可以抱怨,因为抱怨能释放我们心中积压的负面情绪,有益于集中注意力。感到焦虑以及背负沉重压力时,以正确的方式对合适的人“抱怨”几句,其实没什么不好,反而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益的。作为努力过程中的一个节点,抱怨起到了降压阀门的作用。例如,你可以在聚会时向好朋友倾诉情感与工作中的烦心之事,数落老板,嘲讽某个奇葩客户——这都没有坏处,它既能调节心情又能增进友情。抱怨过后一身轻松,工作起来效率更高。

i别用“停止抱怨”为自己洗脑i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尼古拉斯是我多年的好友。他最近在主持一个名为“抱怨之钟”课题。课题的中心思想是:对比分析那些一年内从不抱怨和定期抱怨的人是否真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不抱怨者取得的成就更高?

尼古拉斯联系了十几家位于华尔街、硅谷和洛杉矶等地的跨国公司,定时收集员工的数据。这涉及到上万白领,他们均从事着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工作,每个人都有很高的“情绪问题指数”。结果一定可以让到处演讲的成功学家们闭上嘴巴。尼古拉斯惊讶地发现,取得更高成就的反而是那些经常口吐脏话、抱怨不断、十分随性的家伙。

两类人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从不抱怨的人——每天埋头干活,忍受各种委屈,他们的原则是用更加勤奋的工作解决问题。

·定期抱怨的人——虽然信奉努力的法则,但他们更相信“有些问题必须由他人负责”的道理,从而为自己的勤奋找到了一条宽广的通道。

尼古拉斯提到了甲骨文公司创始人拉里·埃里森的例子:“他是伟大的成功者之一,但毫无疑问他也是个‘奇葩’。埃里森是一个很随性的人,乐观但又喜欢不断地吐槽。他从不认为问题是自己的责任,所以即便有4任前妻,他对婚姻仍充满乐观。”这一状态的奇妙之处在于,你必须是一个超级自信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并希望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机遇。所以,此时的抱怨并不是负面情绪,而是一种审视和寻找方法的手段。

现在,随着各种“身心灵”讲座或类似修炼活动的兴起,“不要抱怨”的励志口号变成了一种自我洗脑的工具。有的人会以不可置疑及居高临下的姿态告诫你:“喂,年轻人,永远不要抱怨!抱怨解决不了问题!”那是因为你所“抱怨”的问题与他们无关——他们对你遇到的问题细节漠不关心。实际上,当他们遇到你所困惑、愤怒的问题时,也许他们抱怨的声音比你还要响亮。

有一次公司开会,当一名基层员工针对业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和提出意见时,他的部门上司没有理会员工的关切。作为业务相关人,这名上司训斥下属:“你有什么好抱怨的?要么按我的思路来,要么写辞职信走人。”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